-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
- (唐)孫思邈著 李景榮等校釋
- 4220字
- 2019-12-10 19:10:44
賊風第三歷節附③ 論一首 方三十二首 灸法六首
③ 歷節附 原無,據本書目錄補。
治肝虛寒,卒然喑 ④啞不聲,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厲風所損, 桂枝酒主之方
④ 喑(yīn 音) 原作“瘖”,今改。按“瘖”同“喑”。失音,啞。《說文解字?疒部》:“瘖,不能言也。”
桂枝 芎
獨活 牛膝 署預 甘草 各三兩 附子 二兩 防風 茯苓 天雄 茵芋 杜仲 白術 蒴藋根 各四兩 干姜 五兩 大棗 四十枚 躑躅 一升 豬椒葉根皮 各一升

上十八味
咀,以酒四斗漬七日,服四合,日二,加至五六合。

肝風占候 其口不能言,當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次灸肝俞,第九椎下是,五十壯,余處隨年壯,眼暗人灸之得明,二三百壯良。
心氣虛悸恍惚 大定心湯主之,方在第十四卷中。
治心虛寒風,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斜 ①, 干姜附子湯方
① 斜 原作“邪”,今改。按“邪”,同“斜”。《玉篇?邑部》:“邪,音斜。”《水經注?河水》:“邪行五里,逆行三里。”
干姜 附子 各八兩 桂心 麻黃 各四兩 芎
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三日后服一劑。

治心寒,或笑或呻口敧 ② 側子酒主之,方在第七卷中。
② 口敧(qī 期) 口歪。按“敧”,傾斜不正。《新語?懷慮》:“故管仲相桓公,詘節事君,專心一意,身無境外之交,心無敧斜之慮。”
芎
湯

主卒中風,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
芎
一兩半 黃芩 石膏 一方用黃連 當歸 秦艽 麻黃 桂心 各一兩 杏仁 二十一枚 干姜 甘草 各一兩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心虛寒,陰氣傷寒損心,驚掣悸,語聲寬急混濁,口?,冒昧,好自笑,厲風傷心, 荊瀝湯主之方荊瀝 三升 麻黃 白術 芎
各四兩 防風 桂心 升麻 茯苓 遠志 人參 羌活 當歸 各二兩 母姜 切, 一升, 取汁 防己 甘草 各二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煎麻黃兩沸,去沫,次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下荊瀝姜汁,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心虛寒,氣性反常,心手不隨,語聲冒昧,其所疾源厲風損心,具如前方所說無窮,白術釀酒, 補心志定氣方
白術 切 地骨皮 荊實 各五斗 菊花 二斗
上四味,以水三石煮取一石五斗,去滓,澄清取汁,釀米一石,用曲如常法,酒熟,多少隨能飲之,常取半醉,勿令至吐。
凡心風寒 灸心俞各五十壯,第五節兩邊各一寸半是。
治脾虛寒,厲風所傷,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之聲,舌強不轉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大小便利無度 依源麻黃湯主之,方在第七卷中。 方本缺。
治脾寒,言聲憂懼,舌本卷縮,嗔喜無度,昏悶恍惚,脹滿,溫中下氣, 半夏湯方
半夏 生姜 各一升 芍藥 茯苓 桂心 橘皮 五味子 各三兩 附子 五兩 白術 四兩 甘草 二兩 大棗 三十枚 大麻仁 一升, 熬研 為脂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下大麻脂,更上火一沸,分三服。治脾虛寒,身重不舉,言音沉鼓,厲風傷痛,便利無度,補脾安胃,調氣止痛, 當歸丸方

當歸 八兩 天雄 六兩 干姜 酸棗仁 各八兩 黃芪 地骨皮 各七兩芎
干地黃 各六兩 桂心 防風 附子 白術 各五兩 甘草 厚樸 秦艽 各四兩 大棗 二十枚 吳茱萸 五合 秦椒葉 四兩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至四十丸,日再服。
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 當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是,次灸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
治脾風 灸脾俞夾脊兩邊各五十壯。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臟俞是脾穴,此法甚妙。脾風者,總呼為八風。
治肺虛寒,厲風所中,噓吸戰掉,聲嘶塞而散下,氣息短憊,四肢痹弱,面色青葩 ①,遺失便利,冷汗出,依源 麻黃續命湯方
① 面色青葩(pā 趴) 謂面色青而蒼白。按“葩”,草花白。《廣韻?麻韻》:“葩,草花白。”
麻黃 六兩 大棗 五十枚 杏仁 白術 石膏 各四兩 桂心 人參 干姜 茯苓 各三兩 當歸 芎
甘草 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去沫,次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舊方無術茯苓,今方無黃芩,轉以依經逐病增損。

治肺寒虛傷,言音嘶下,拖氣用力,戰掉,緩弱虛瘠 ②,厲風入肺, 八風防風散方
② 緩弱虛瘠 謂肢體瘦削而怠緩無力。
防風 獨活 芎
秦椒 干姜 黃芪 附子 各四十二銖 天雄 麻黃 石膏 五味子 山茱萸 各三十六銖 秦艽 桂心 署預 細辛 當歸 防己 人參 杜仲 各三十銖 甘草 十一銖 貫眾 二枚 甘菊 紫菀 各二十四銖

上二十四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酒調,進至兩匕,日再服。
治肺虛寒,羸瘦緩弱,戰掉噓吸,胸滿肺痿, 溫中生姜湯方
生姜 一斤 桂心 四兩 甘草 麻黃 各三兩 橘皮 四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先煎麻黃兩沸,去沫,然后入諸藥合煮。

治肺寒 灸肺俞百壯。
治腎寒虛,為厲風所傷,語音蹇吃 ①不轉,偏枯,胻腳偏跛蹇,緩弱不能動,口?,言音混濁,便利仰人,耳偏聾塞,腰背相引, 腎瀝湯,依源增損,隨病用藥方
① 蹇(jiǎn 剪)吃 言語不流利。按“蹇”,口吃,《說文解字注?足部》:“蹇,言難亦謂之蹇。”
羊腎 一具 磁石 五兩 玄參 茯苓 芍藥 各四兩 芎
桂心 當歸 人參 防風 甘草 五味子 黃芪 各三兩 地骨皮 二升, 切 生姜 八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七升,下諸藥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可服三劑。

治耳聾口敧等 茵芋酒主之,方在第七卷中。
治腎虛,呻吟喜恚怒,反常心性,陽氣弱,腰背強急,髓冷, 干地黃丸方
干地黃 一兩半 茯苓 天雄 鐘乳 各二兩 杜仲 牛膝 蓯蓉 柏子仁 各四十二銖 桂心 續斷 山茱萸 天門冬 各一兩半 松脂 遠志 干姜 各三十銖 菖蒲 署預 甘草 各一兩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服,加至四十丸。
治腎寒 灸腎俞百壯。
大巖蜜湯
主賊風,腹中絞痛,并飛尸 ①遁注 ②,發作無時,發即搶心脹滿 ③,脅下如錐刀刺,并主少陰傷寒方。
① 飛尸 尸病之一。以心腹刺痛,氣息喘急,上沖心胸為主癥。因其發病突然,故稱飛尸。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三?飛尸候。
② 遁注 注病之一。因體虛之人感受邪毒之氣,邪毒停留隱匿經絡臟腑而致,癥見四肢沉重,腹內刺痛,發作無時,日久不瘥等。詳參《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四?遁注候。按“遁”,隱匿。《廣雅?釋詁四》:“遁,隱也。”
③ 搶心脹滿 謂邪氣逆沖于心而致脹滿不舒。按“搶”,沖觸,奔突。《廣韻?陽韻》:“搶,突也。”
梔子 十五枚 甘草 干地黃 細辛 羊脂 青羊角亦得 茯苓 吳茱萸 芍藥 《小品》用芎
干姜 當歸 桂心 各一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脂令烊,溫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頃。若痛甚者,加羊脂三兩、當歸芍藥人參各一兩;心腹脹滿堅急者,加大黃三兩。 胡洽不用梔子羊脂茯苓桂心,名巖蜜湯。

小巖蜜湯
主惡風,角弓反張,飛尸入腹,絞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陰傷寒,口噤不利方。
大黃 二兩 雄黃 青羊脂 各一兩 吳茱萸 二兩 當歸 干地黃 干姜 桂心 芍藥 甘草 細辛 各四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藥,用水三斗煮取九升,分十服。

排風湯
主諸毒風邪氣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及身體疼煩,面目暴腫,手足腫者方。
犀角 羚羊角 貝子 升麻 各一兩
上四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二升半納四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殺藥者以意增之。若腫,和雞子敷上,日三。老小以意加減之,神良。亦可多合用之。
烏頭湯
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方。
烏頭 十五枚,《要略》用五枚 芍藥 四兩 甘草 二兩 大棗 十枚 老姜 ① 一斤 桂心 六兩
① 老姜 《外臺秘要》卷十四?賊風方作“生姜”。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別取烏頭,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減五六合,納湯中煮兩小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間食,強人三合,以如醉狀為知,不知增之。

治賊風所中,腹內攣急方
麻黃 四兩 甘草 一尺 石膏 雞子大 鬼箭羽 雞子大
上四味
咀,以東流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論曰:夫歷節風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節蹉跌 ②,變成癲病,不可不知。古今以來,無問貴賤,往往苦之,此是風之毒害者也。治之雖有湯藥,而并不及松膏松節酒,若羈旅家貧不可急辦者,宜服諸湯,猶勝不治,但于痛處灸三七壯,佳。
② 骨節蹉跌 謂骨節不利而致失足傾倒。按“蹉跌”,失足傾倒。《唐寫切韻殘本?歌韻》:“蹉,跌。”
防風湯
治身體四肢節解如墮脫,腫按之皮陷,頭眩短氣,溫溫悶亂,欲吐者方。
防風 白術 知母 各四兩 生姜 半夏 各五兩 芍藥 杏仁 甘草 芎
各三兩 桂心 四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古今錄驗方》無半夏杏仁芎
,用附子二枚,為八味。


羌活湯
治中風,身體疼痛,四肢緩弱不遂,及產后中風方。
羌活 桂心 芍藥 葛根 麻黃 干地黃 各三兩 甘草 二兩生姜 五兩
上八味
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五合,日三服。

防己湯
治風歷節,四肢疼痛如槌鍛,不可忍者方。
防己 茯苓 白術 桂心 生姜 各四兩 烏頭 七枚 人參 二兩 甘草 三兩
上八味
咀,以苦酒一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當覺焦熱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覺復合服,以覺乃止。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 《翼》不用苦酒。

治濕風,體痛欲折,肉如錐刀所刺方
附子 干姜 芍藥 茯苓 人參 甘草 桂心 各三兩 白術 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一方去桂,用干地黃二兩。

大棗湯
治歷節疼痛方。
大棗 十五枚 黃芪 四兩 附子 一枚 生姜 二兩 麻黃 五兩 甘草 一尺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服。

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方。
犀角 二兩 羚羊角 一兩 前胡 梔子仁 黃芩 射干 各三兩 大黃 升麻 各四兩 豉 一升
上九味
咀,又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歷節諸風,百節酸痛,不可忍方 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酒煮十遍,不能五十遍,二十遍亦可,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數數食面粥為佳,慎血腥生冷物醋果子,百日以后瘥。
松節酒
主歷節風,四肢疼痛,猶如解落 ①方。
① 猶如解落 謂肢節疼痛猶若離解脫落。“猶”原作“由,今改。按“由”,通“猶”。劉淇《助字辨略》卷二:“由,與猶通。”
松節 三十斤, 細剉, 水四石煮取一石 豬椒葉 ② 三十斤,銼煮如松節法
② 豬椒葉 藥名,又名豬椒,即入地金牛,為蕓香科植物兩面針的根或枝葉。性味辛苦溫,有小毒,能祛風通絡,消腫止痛。主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牙痛胃痛等。
上二味澄清,合漬干曲五斤,候發以糯米四石五斗釀之,依家醞法四酘 ③,勿令傷冷熱,第一酘時下后諸藥
③ 酘(dòu 斗) 酒再釀。《集韻?酉韻》:“酘,酒再釀。”
柏子仁 天雄 萆薢 芎
各五兩 防風 十兩 人參 四兩 獨活 十五兩 秦艽 六兩 茵芋 四兩 磁石 十二兩,末

上十味
咀,納飯中炊之如常酘法,酘足訖,封頭四七日,壓 ①取清,適性服之,勿至醉吐。

① 壓 原作“押”,今改。按“押”,通“壓”。《正字通?手部》:“押,與壓通。”
治歷節風方
松膏一升,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再,數劑愈。
又方 松葉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度。
逐風毒, 石膏湯方
石膏 雞子大, 三枚 麻黃 三兩 杏仁 四十枚 雞子 二枚 甘草 一尺
上五味
咀,以水三升,破雞子納水中,烊令相得,納藥煮取一升,服之,覆取汗,汗不出,燒石熨取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