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三論二首 方六十五首 灸法八首

論曰:諸方說三十六疾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是也。何謂十二癥?是所下之物,一曰狀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膿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何謂九痛?一曰陰中痛傷,二曰陰中淋瀝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經來即腹中痛,六曰氣滿痛,七曰汁出陰中如有蟲嚙痛,八曰脅下分痛 ,九曰腰胯痛。何謂七害?一曰穹孔 痛不利,二曰中寒熱痛,三曰小腹急堅痛,四曰臟不仁,五曰子門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 乍多乍少,七曰害吐。何謂五傷?一曰兩脅支滿痛,二曰心痛引脅,三曰氣結不通,四曰邪惡泄利 ,五曰前后痼寒。何謂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膚,二曰絕產乳,三曰經水閉塞。病有異同,具治之方。
② 分痛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帶下三十六疾候作“皮痛”。
③ 穹孔 “穹”原作“窮”,今改。按“窮”,通“穹”。《漢書?揚雄傳上》:“香芬茀以窮隆兮。”《文選?揚雄?甘泉賦》引作“香芬茀以穹隆兮”。“穹孔”,此指陰道口。又,孫本作“竅孔”。
④ 月浣 謂婦女月經。
⑤ 邪惡泄利 “惡”原作“思”,據《醫心方》卷二十一?治婦人帶下三十六疾方改。
白堊丸
治女人三十六疾方。 又方見后
白堊 龍骨 芍藥 各十八銖 黃連 當歸 茯苓 黃芩 瞿麥 白斂 石韋 甘草 牡蠣 細辛 附子 禹余糧 白石脂 人參 烏賊骨 藁本甘皮 大黃 以上各半兩
上二十一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飲服十丸,日再,不知加之,二十日知,一月百病除。若十二癥,倍牡蠣禹余糧烏賊骨白石脂龍骨;若九痛,倍黃連白斂甘草當歸;若七害,倍細辛藁本甘皮,加椒茱萸各一兩;若五傷,倍大黃石韋瞿麥;若三痼,倍人參,加赤石脂礬石巴戟天各半兩。合藥時隨病增減之。
治女人腹中十二疾
一曰經水不時,二曰經來如清水,三曰經水不通,四曰不周時,五曰生不乳,六曰絕無子,七曰陰陽減少,八曰腹苦痛如刺,九曰陰中寒 ,十曰子門相引痛,十一曰經來凍如葵汁狀,十二曰腰急痛 。凡此十二病得之時,因與夫臥起,月經不去,或臥濕冷地,及以冷水洗浴,當時取快而后生百疾,或瘡痍未瘥便合陰陽,及起早作勞,衣單席薄,寒從下入方。
① 陰中寒 孫本作“腹中冷熱不調”六字。
② 腰急痛 孫本“急”作“背”。
半夏 赤石脂 各一兩六銖 蜀椒 干姜 吳茱萸 當歸 桂心 丹參 白斂 防風 各一兩 雚蘆 半兩
上十一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加,以知為度。
白石脂丸
治婦人三十六疾,胞中痛,漏下赤白方。
白石脂 烏賊骨 禹余糧 牡蠣 各十八銖 赤石脂 干地黃 干姜 龍骨 桂心 石韋 白斂 細辛 芍藥 黃連 附子 當歸 黃芩 蜀椒 鐘乳 白芷 芎  甘草 各半兩
上二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十五丸,日再。一方有黃檗半兩。
小牛角
① 小牛角 散 孫本無龍骨,為九味。《千金翼方》卷八?崩中無鹿茸烏賊骨赤小豆,為七味。
治帶下五賁:一曰熱病下血;二曰寒熱下血;三曰經脈未斷,為房事則血漏;四曰經來舉重,傷任脈下血;五曰產后臟開經利。五賁之病,外實內虛方。
牛角 一枚,燒令赤 鹿茸 禹余糧 當歸 干姜 續斷 各二兩 阿膠 三兩 烏賊骨 龍骨 各一兩 赤小豆 二升
上十味治下篩,空腹以酒服方寸匕, 日三。 《千金翼》無鹿茸烏賊骨。
龍骨散
② 龍骨散 孫本無灶中黃土桂心干姜烏賊骨代赭白僵蠶,為五味。
治淳下 十二病絕產,一曰白帶,二曰赤帶,三曰經水不利,四曰陰胎,五曰子臟堅,六曰臟癖,七曰陰陽患痛,八曰內強,九曰腹寒,十曰臟閉,十一曰五臟酸痛,十二曰夢與鬼交,宜服之。 淳下一本作腹下
③ 淳下 孫本“淳”作“腹”。《千金翼方》卷八?崩中“淳”作“縵”。
龍骨 三兩 黃檗 半夏 灶中黃土 桂心 干姜 各二兩 石韋 滑石 各一兩 烏賊骨 代赭 各四兩 白僵蠶 五枚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白多者,加烏賊骨僵蠶各二兩;赤多者,加代赭五兩;小腹冷,加黃檗二兩;子臟堅,加干姜桂心各二兩。以上各隨病增之。服藥三月,有子即住藥。藥太過多,生兩子。當審方取好藥。寡婦童女不可妄服。
治女人帶下諸病方
大黃 蒸三斗米下 附子 茯苓 牡蒙 牡丹 桔梗 葶藶 各三兩 厚樸 芎  人參 當歸 虻蟲 蜀椒 吳茱萸 柴胡 干姜 桂心 各半兩 細辛 二兩半
上十八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二丸,不知加之,以腹中溫溫為度。 一本有麻子三兩、澤蘭半兩,而無蜀椒葶藶。
治帶下百病無子,服藥十四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清黃汁出,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方
大黃 破如豆粒,熬令黑色 柴胡 樸消 各一斤 芎 五兩 干姜 蜀椒 各一升 茯苓 如雞子大一枚
上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米飲服七丸,不知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治帶下方
枸杞根 一斤 生地黃 五斤
右二味 咀,以酒一斗煮取五升,分為三服。水煮亦得。
治婦人及女子赤白帶方
禹余糧 當歸 芎 各一兩半 赤石脂 白石脂 阿膠 龍骨 石韋 一兩六銖  烏賊骨 黃檗 白斂 黃芩 一用黃連 續斷桑耳 牡蠣 各一兩
① 一兩六銖 此上疑脫“各”字。
上十五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飲下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丸為度。
白馬蹄丸
治女人下焦寒冷成帶,下赤白浣 方。
② 赤白浣 即赤白帶。孫本作“去浣”二字。
白馬蹄 鱉甲 鯉魚甲 龜甲 蜀椒 各一兩 磁石 甘草杜仲 萆薢 當歸 續斷 芎  禹余糧 桑耳 附子 各二兩
上十五味為末,蜜丸梧子大。以酒服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 一本無龜甲
白馬
治帶下方。 下白者取白馬 ,下赤者取赤馬 ,隨色取之。
白馬 二兩 龜甲 四兩 鱉甲 十八銖 牡蠣 一兩十八銖
③ 白馬 藥名,即馬鬃,為馬科動物馬的鬃毛或尾毛。主治女子崩中,帶下,瘡癰等。白馬 ,即白色馬鬃。
上四味治下篩,空心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一匕半。
治五色帶下方
服大豆紫湯,日三服。 方見前三卷風篇中
又方 燒馬左蹄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燒狗頭和毛皮骨為末,以酒服方寸匕。
又方 煮甑帶汁,服一杯,良。
又方 燒馬蹄底護干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云母芎
① 云母芎 散 《千金翼方》卷八?崩中名鱉甲散,有干姜龍骨白術,無東門邊木,為十四味。
衛公治五崩 身瘦,咳逆,煩滿少氣,心下痛,面生瘡,腰痛不可俯仰,陰中腫如有瘡狀,毛中癢時痛與子臟相通,小便不利常拘急,頭眩,頸項急痛,手足熱,氣逆沖急,心煩不得臥,腹中急痛,食不下,吞醋噫苦,上下腸鳴,漏下赤白青黃黑汁,大臭如膠污衣狀,皆是內傷所致。中寒即下白,熱即下赤,多飲即下黑,多食即下黃,多藥即下青,或喜或怒,心中常恐,或憂勞便發動,大惡風寒。
② 五崩 指五種帶下病。陰道排出物暴下量多,狀如崩中,故名。根據陰道排出物的顏色和性狀區分為白崩、赤崩、黃崩、青崩、黑崩五種。從陰道流出白色的,像米泔水,或黏膠樣的物體者,稱為白崩;從陰道排出的物體為深紅色者,稱為赤崩;從陰道排出的物體為污黃色,狀如爛瓜瓤者,稱為黃崩;從陰道排出的物體狀如凝結的死血者,稱為黑崩。
云母 芎  代赭 東門邊木 燒,各一兩 白僵蠶 烏賊骨 白堊 猬皮 各六銖 鱉甲 一作龜甲 桂心 伏龍肝 生鯉魚頭 各十八銖
上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一方有龍骨干葛
慎火草散
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無顏色,皮骨相連,月經失度,往來無常,小腹弦急,或苦絞痛上至心,兩脅腫脹,食不生肌膚,令人偏枯,氣息乏少,腰背痛連脅,不能久立,每嗜臥困懶。 又方見后
慎火草 白石脂 禹余糧 鱉甲  干姜 細辛 當歸 芎  石斛 芍藥 牡蠣 各二兩 黃連 薔薇根皮 干地黃 各四兩熟艾 桂心 各一兩
③ 鱉甲 孫本作“龜甲”。
上十六味治下篩,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若寒多者,加附子椒;熱多者,加知母黃芩各一兩;白多者,加干姜白石脂;赤多者,加桂心代赭各二兩。
禹余糧丸
治崩中,赤白不絕,困篤方。
禹余糧 五兩 白馬蹄 十兩 龍骨 三兩 鹿茸 二兩 烏賊 魚骨 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梧子大。以酒服二十丸,日再,以知為度。
增損禹余糧丸
治女人勞損因成崩中,狀如月經來去多不可禁止,積日不斷,五臟空虛,失色黃瘦,崩竭暫止,少日復發,不耐動搖,小勞輒劇。治法且宜與湯,未宜與此丸也。發時服湯,減退即與此丸。若是疾久,可長與此方。
禹余糧 龍骨 人參 桂心 紫石英 烏頭 寄生 杜仲 五味子 遠志 各二兩
澤瀉 當歸 石斛 蓯蓉 干姜 各三兩 蜀椒 牡蠣 甘草 各一兩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治女人白崩,及痔病方
槐耳 白斂 艾葉 蒲黃 白芷 各二兩 黃芪 人參 續斷 當歸 禹余糧 橘皮 茯苓 干地黃 猬皮 各三兩 牛角   豬后懸蹄 二十個  白馬蹄 四兩酒浸一宿
上十七味為末,蜜丸。每日空心酒下二十丸,日二,加之。
治婦人忽暴崩中,去血不斷,或如鵝鴨肝者方
小薊根 六兩 當歸 阿膠 續斷 青竹茹 芎 各三兩 生地黃 八兩  地榆 釜月下土 各四兩,絹裹  馬通 一升,赤帶用赤馬,白帶用白馬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和馬通汁,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頻服三四劑。未全止,續服后丸方。
續斷 甘草 地榆 鹿茸 小薊根 丹參 各三十銖 干地黃 二兩半 芎  赤石脂 阿膠 當歸 各一兩半 柏子仁 一兩,《集驗》作柏葉  龜甲 秦牛角 各三兩熬令黑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以酒服十丸,日再,后稍加至三十丸。
治女人崩中,去赤白方
白馬蹄 五兩 蒲黃 鹿茸 禹余糧 白馬 毛 小薊根 白芷 續斷 各四兩 人參 干地黃 柏子仁 烏賊骨 黃芪 茯苓當歸 各三兩 艾葉 蓯蓉 伏龍肝 各二兩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飲服二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當歸湯
治崩中去血,虛羸方。
當歸 芎  黃芩 芍藥  甘草 各二兩 生竹茹 二升
① 芍藥 孫本無此藥,為五味。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茹取六升,去滓,納諸藥,煎取三升半,分三服。忌勞動嗔怒,禁百日房事。
治崩中晝夜十數行,眾醫所不能瘥者方 芎 八兩 咀,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飲酒,水煮亦得。
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斷,或月經來過多,及過期不來者,服之亦佳方
吳茱萸 當歸 各三兩 芎  人參 芍藥 牡丹 桂心 阿膠 生姜 甘草 各二兩 半夏 八兩 麥門冬 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治暴崩中,去血不止方
牡蠣 兔骨 各二兩半,炙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女人白崩方
 桂心 阿膠 赤石脂 小薊根 各二兩 干地黃 四兩 伏龍肝 如雞子大七枚
上七味 咀,以酒六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烊盡,分三服,日三。 《千金翼》止六味無伏龍肝
伏龍肝湯
治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方。
伏龍肝 如彈丸七枚 生地黃 四升一方五兩 生姜 五兩 甘草 艾葉 赤石脂 桂心 各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牛角中仁散
治積冷崩中,去血不止,腰背痛,四肢沉重,虛極方。
牛角仁 一枚,燒 續斷 干地黃 桑耳 白術 赤石脂 礬石 干姜 附子 龍骨
① 牛角仁 藥名,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質角髓。性味苦溫,主治婦女崩漏,衄血便血,赤白痢,水瀉等。又,孫本作“牛角腮”。
當歸 各三兩 人參 一兩 蒲黃 防風 禹余糧 各二兩
上十五味治下篩,以溫酒未食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加。
治崩中去血,積時不止,起死方
肥羊肉 三斤 干姜 當歸 各三兩 生地黃 二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黃汁及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即斷。尤宜羸瘦人服之。
生地黃湯
治崩中漏下,日去數升方。
生地黃 一斤 細辛 三兩
上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服七合,久服佳。
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氣虛竭方
龜甲 牡蠣 各三兩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亂發酒和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桑耳 二兩半 鹿茸 十八銖
上二味以醋五升漬,炙燥,漬盡為度 ,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三。
② 炙燥,漬盡為度 “炙燥”二字恐當在“度”字下。
又方 燒鹿角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桃核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地榆 知母
上二味各指大長一尺者, 咀,以醋三升東向灶中治極濃,去滓服之。
又方 桑木中蝎屎 燒灰,酒服方寸匕。
① 桑木中蝎屎 “蝎”原作“蜴”,據下述校本及本校改。孫本作“桑樹中蝎蟲屎”六字。《外臺秘要》卷三十三?損娠方及本書卷二?治妊娠胎墮下血不止方均作“桑蝎蟲屎”四字。足證“蜴”是“蝎”的形誤。本書卷二“桑蝎蟲”條注文可參。
治崩中下血,羸瘦少氣, 調中補虛止血方
澤蘭 蜀椒 二兩六銖  藁本 柏子仁 山茱萸 厚樸 各十八銖干地黃 牡蠣 各一兩半 代赭 桂心 防風 細辛 干姜 各一兩甘草 當歸 芎 各一兩十八銖 蕪荑 半兩
② 二兩六銖 此上疑脫“各”字。
上十七味治下篩,空心溫酒服方寸匕,日三,神良。一方加白芷龍骨各十八銖、人參一兩十八銖,為二十味。
治崩中方
白茅根 三斤 小薊根 五斤
上二味 咀,以水五斗煎取四斗,稍稍服之。《 外臺用酒煎。
丹參酒
治崩中去血,及產余疾方。
丹參 艾葉 地黃 忍冬 地榆 各五斤
上五味剉,先洗臼,熟舂,以水漬三宿,出滓煮,取汁以黍米一斛炊飯釀酒,酒熟榨之。初服四合,后稍稍添之。
牡丹皮湯
治崩中血盛,并服三劑即瘥方。
牡丹皮 干地黃 斛脈 各三兩 禹余糧 艾葉 龍骨 柏葉厚樸 白芷 伏龍肝 青竹茹 芎  地榆 各二兩 阿膠 一兩芍藥 四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五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
治崩中單方
燒牛角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亦治帶下。
又方 桑耳燒令黑,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亦治帶下。
又方 生薊根一斤半搗取汁,溫服,亦可酒煮服之。
又方 羊胰一具以醋煮,去血服之,即止。忌豬魚醋滑物,犯之便死。亦治帶下。
治白崩方
灸小腹橫紋當臍孔直下百壯。又灸內踝上三寸左右各百壯。
論曰:治漏血不止,或新傷胎,及產后余血不消作堅,使胞門不閉,淋瀝去血,經逾日月不止者,未可以諸斷血湯,宜且與牡丹丸散等,待血堅消便停也。堅血消者,所去淋瀝便自止,亦漸變消少也。此后有余傷毀,不復處此,乃可作諸主治耳。婦人產乳去血多,傷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瘡去血多,拔牙齒去血多未止,心中懸虛,心悶眩冒,頭重,目暗,耳聾滿,舉頭便悶欲倒,宜且煮當歸芎 各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即定。展轉續次合諸湯治之。
白堊丸
治女人三十六疾,胞中病,漏下不絕方。 又方見前
邯鄲白堊 禹余糧 白芷 白石脂 干姜 龍骨 桂心 瞿麥 大黃 石韋 白斂 細辛 芍藥 甘草 黃連 附子 當歸茯苓 鐘乳 蜀椒 黃芩 各半兩 牡蠣 烏賊骨 各十八銖
上二十三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服五丸,日再服,不知加至十丸。
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劇,常漏不止,身體羸瘦,飲食減少,或赤或白或黃,使人無子者方
牡蠣 伏龍肝 赤石脂 白龍骨 桂心 烏賊骨 禹余糧 各等分
上七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二。白多者,加牡蠣龍骨烏賊骨;赤多者,加赤石脂禹余糧;黃多者,加伏龍肝桂心,隨病加之。 張文仲同,亦療崩中。《肘后》無白龍骨,以粥飲服。
治婦人漏下不止散方
鹿茸 阿膠 各三兩 烏賊骨 當歸 各二兩 蒲黃 一兩
上五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
治女人產后漏下,及痔病下血方
礬石 一兩 附子 一枚
上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二丸,日三,稍加至五丸,數日瘥。能百日服之,永斷。
治帶下漏血不止方。
 干地黃 黃芪 芍藥 吳茱萸 甘草 各二兩 當歸干姜 各三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月經后,因有赤白不止者,除地黃吳茱萸,加杜仲人參各二兩。
治漏下去血不止方
取水蛭治下篩,酒服一錢許,日二,惡血消即愈。
治漏下神方
取槐子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立瘥。
治漏下去黑
① 去黑 孫本作“黑血”。
干漆 麻黃 細辛 桂心 各一兩 甘草 半兩
上五味治下篩,以指撮著米飲中服之。
治漏下去赤
② 去赤 孫本作“赤血”。
白術 二兩 白薇 半兩 黃檗 二兩半
上三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黃
③ 去黃 孫本作“黃血”。
黃連 大黃 桂心 各半兩 黃芩 蟲 干地黃 各六銖
上六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青
④ 去青 孫本作“青血”。
大黃 黃芩 白薇 各半兩 桂心 牡蠣 各六銖
上五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白方
鹿茸 一兩 白斂 十八銖 狗脊 半兩
上三味治下篩,空心米飲服方寸匕,日三。
治女子漏下積年不斷,困篤方 取鵲重巢柴燒灰,作末,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愈,甚良。重巢者,鵲去年在巢中產,今年又在上作重巢產者是也。
馬通湯
治漏下血,積月不止方。
赤馬通汁 一升取新馬屎絞取汁干者水浸絞取汁  生艾葉 阿膠 各三兩 當歸 干姜 各二兩 好墨 半丸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酒二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馬通汁及膠,微火煎取二升。分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馬蹄屑湯?治
白漏 不絕方。
① 白漏 病證名,因脾腎氣虛而致,癥見陰道流出白色分泌物,淋漓不斷,質稀如水。
白馬蹄 赤石脂 各五兩 禹余糧 烏賊骨 龍骨 牡蠣 各四兩附子 干地黃 當歸 各三兩 甘草 二兩 白僵蠶 一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九升,分六服,日三。
馬蹄丸
治白漏不絕方。
白馬蹄 禹余糧 各四兩 龍骨 三兩 烏賊骨 白僵蠶 赤石脂 各二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不知,加至三十丸。
慎火草散
治漏下方。 又方見前
慎火草 十兩,熬令黃 當歸 鹿茸 阿膠 各四兩 龍骨 半兩
上五味治下篩。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
② 慎火草 藥名,即景天,又名慎火,為景天科植物景天的全草。性味苦酸,寒,能清熱,解毒,止血,主治丹毒,游風,煩熱驚狂,咯血吐血,疔瘡腫毒,風疹漆瘡,目赤澀痛,外傷出血等。
蒲黃散
治漏下不止方。
蒲黃 半升 鹿茸 當歸 各二兩
上三味治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三,不知,稍加至方寸匕。
灸法
女人胞漏下血不可禁止 灸關元兩旁相去三寸。
女人陰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絞痛,腹中五寒 灸關儀百壯,穴在膝外邊上一寸宛宛 中是。
① 宛宛 凹處。《素問?陰陽離合論》王冰注:“涌泉,在足心下蜷指宛宛中。”
女人漏下赤白及血 灸足太陰五十壯,穴在內踝上三寸,足太陰經內踝上三寸名三陰交。
女人漏下赤白,月經不調 灸交儀三十壯,穴在內踝上五寸。
女人漏下赤白 灸營池 四穴三十壯,穴在內踝前后兩邊池中脈上,一名陰陽是。
② 營池 奇穴名。位于足內踝下緣前、后方之凹陷處。每足二穴,左右共四穴。
女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 灸漏陰三十壯,穴在內踝下五分微動腳脈上。
女人漏下赤白泄注 灸陰陽 ,隨年壯,三報,穴在足拇趾下屈里表頭白肉際是。
③ 陰陽 孫本作“陰陵”。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芷江| 手机| 台安县| 芦溪县| 大化| 石台县| 兴仁县| 永靖县| 观塘区| 阿拉善左旗| 安新县| 南阳市| 梓潼县| 滦南县| 桐城市| 汉川市| 毕节市| 加查县| 英山县| 远安县| 佛冈县| 涟源市| 九寨沟县| 阿瓦提县| 堆龙德庆县| 宜春市| 大悟县| 来安县| 灵武市| 长武县| 平远县| 广丰县| 永胜县| 合作市| 尉氏县| 城步| 寿光市| 黎平县| 长葛市| 邯郸市|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