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通關寶典·預防獸醫學和法律法規部分
- 郭萬柱 徐志文主編
- 1231字
- 2020-09-11 11:16:43
第一篇 獸醫微生物學與免疫學
第一章 細菌的結構與生理
細菌為具細胞壁和核質、結構簡單、無成型的細胞核和完整細胞器的原核生物,經染色后光學顯微鏡下可見。
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結構及染色
一、細菌的形態
1.細菌的個體形態
2.細菌的群體形態
在適宜固體培養基及條件下培養一定時間(一般18~24h),在培養基表面或內部增殖,形成肉眼可見的、有一定形態的獨立群體,稱為菌落。若菌落連成一片,稱菌苔。據菌落大小、色澤、表面性狀、邊緣結構等,初步判斷細菌的種類。
二、細菌的基本結構
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體等。
1.細胞壁
細菌最外層結構,緊貼細胞膜,堅韌有彈性,厚度15~30nm,占菌體干重的10%~25%。革蘭氏染色法可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兩大類。
2.細胞膜(cell membrane)
位于細胞壁內側,緊繞細胞質,是一層有彈性及半滲透性的生物膜,厚5~10nm,約占細菌干重的l0%。
3.細胞質(cytoplasm)
細胞膜包圍除核體以外的所有物質。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質、脂類、核酸及少量無機鹽等。含多種酶系統,是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4.核體(nuclearbody)
是細菌的染色體,由裸露的雙鏈DNA堆積而成,因無核膜核仁,組蛋白包繞,又稱擬核。呈球形、啞鈴狀或帶狀,有核的功能,是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三、細菌的特殊結構
四、細菌的染色方法
細菌個體微小,可用暗視野顯微鏡、相差顯微鏡和熒光顯微鏡等觀察。細菌多用堿性染料(如美藍、堿性復紅、甲紫),細菌染色方法可分單染法和復染法。
第二節 細菌的繁殖代謝與人工培養
一、細菌的生長繁殖
1.細菌生長繁殖的基本條件
2.細菌個體的生長繁殖
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無性繁殖,球菌一般沿不同平面分裂,桿菌沿橫軸分裂。一個菌體分裂為兩個菌體所需的時間稱為世代時間。適宜條件下多數細菌繁殖速度很快,一般細菌(如大腸埃希氏菌)繁殖一代只需20~30min,個別分裂較慢,如結核分枝桿菌繁殖一代需18~20h。
3.細菌群體的生長繁殖
將適量的細菌接種于適宜的液體培養基后,連續定時取樣檢查活菌數,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培養物中活菌數的對數為縱坐標,繪制出一條反映細菌增殖規律的曲線稱為生長曲線。生長曲線分四個時期。
二、細菌的代謝
1.細菌的基本代謝過程
2.細菌的合成代謝產物及其作用
3.細菌的分解代謝與生化反應
用生物化學方法鑒別不同種細菌,即為生化反應試驗。吲哚(I)、甲基紅(M)、VP(V)、枸櫞酸鹽利用(C)四種試驗,用于鑒定腸道桿菌,統稱為IMVC試驗。大腸桿菌呈“++--”,產氣桿菌為“--++”。
三、細菌的人工培養
1.培養基的概念及種類
培養基pH7.2~7.6,需滅菌后使用。液體培養基可供細菌增菌及鑒定使用。在液體培養基中加入0.5%瓊脂即為半固體培養基,用于觀察細菌的動力及菌種的短期保存。加入1.5%~2%瓊脂即為固體培養基,用于細菌的分離培養、計數、藥敏試驗等。據營養組成和用途,培養基可分為以下幾種。
2.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現象
將細菌接種到培養基中37℃培養18~24h后可觀察生長現象。
3.人工培養細菌的意義
用人工方法,提供細菌在動物體內生長繁殖需要的基本條件,達到培養細菌、進行鑒定及進一步利用的目的。因此細菌的人工培養技術是微生物學研究和實踐的十分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