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牛傳染病防治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類動物共患的急性、熱性、接觸性跨境傳染病,民間俗稱“口瘡”“蹄癀”等。臨床特征是患病牛口腔、鼻鏡、蹄部及母畜乳房等處皮膚發生水皰,繼而水皰破損后形成潰瘍或斑痂,患病牛表現為大量流涎水(呈垂絲狀)、跛行和臥地,導致生產性能大幅下降(消瘦、乳腺炎或停乳),犢牛可能因為心肌炎而死亡。該病發病率極高,有時可高達100%。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之首。
【病原】口蹄疫病毒屬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成員。根據其免疫學特性的不同,口蹄疫病毒可以分為7個血清型,包括O型、A型、Asia 1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和南非3型。基于遺傳關系和地理區域的不同,每個血清型可以分為不同的拓撲型;在拓撲型中,將表型獨特的遺傳群稱為譜系。各血清型之間沒有交叉保護;而在單個的血清型內(拓撲型之間)也只有部分的交叉保護。因此,同一個地區可同時流行幾個不同的口蹄疫血清型,也可流行同一血清型的幾個不同的拓撲型。目前,流行范圍最廣的是O型口蹄疫病毒,其次為A型,再次為Asia 1型。口蹄疫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很強,帶毒組織或污染的墊草、飼料、皮毛及土壤可保持其病毒具有感染力長達數月之久。對陽光、高溫、強酸(pH值<6.5)、強堿(pH值>11)等很敏感。有些消毒劑[如乙醇、酚類及季銨鹽類表面活性消毒劑(新潔爾滅)]對口蹄疫病毒的殺滅效果不理想。用2%氫氧化鈉、30%草木灰水、2%甲醛溶液、0.5%過氧乙酸、4%的碳酸鈉溶液等在短時間內可滅活病毒。
【流行病學】家畜中牛最易感,幼畜易感性更高。存在潛伏期和恢復期排毒現象,癥狀出現后的頭幾天,病牛以舌面水皰皮排毒為最多,其次為糞、乳、尿;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也可經損傷的黏膜和皮膚感染;空氣傳播在口蹄疫流行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病毒能隨風散播到50~100千米以外的地方,可以進行遠距離、跳躍式傳播,是典型的跨境傳播疫病。該病冬春多發,夏季減緩或平息,與氣溫高低、陽光強弱有一定關系。口蹄疫的暴發呈一定的周期性,每當有新的疫情出現,就有一次大流行,而牛隱性帶毒現象比較普遍,所以盤踞在疫區的病毒每隔三五年就流行1次。近年來,隨著動物、肉品的大量交易和流通,防疫、檢疫工作相對滯后,更是對獸醫防控體系的極大考驗。
【臨床癥狀】潛伏期為2~14天,潛伏期排毒。牛患病時,主要特征為大量流涎、跛行。病牛體溫升高至40~41.5℃(稽留1~4天)、食欲減退、反芻減少或停止,精神沉郁,結膜潮紅,流涎增多,垂在嘴邊。1天后,口腔黏膜(包括舌面、齒齦、上腭和嘴唇)出現水皰(可見蠶豆到核桃大的水皰);水皰出現1~2天后(有時只需幾小時)破裂,露出裸露的舌面紅色潰瘍(圖2-1)。蹄部的病變最多見于蹄踵和趾間隙,其次為蹄冠,皮膚紅腫、疼痛,迅速出現水皰。在口腔出現水皰的同時或之前,蹄部出現水皰。病牛蹄部的病變主要出現在蹄叉、蹄冠及蹄踵和趾間的柔軟皮膚,初期表現為局部發熱、紅腫和疼痛,之后形成小水皰,繼而融合為較大的水皰,蹄部水皰破裂后,經常會繼發感染,引起蹄部化膿、壞死甚至蹄甲脫落(圖2-2),這種蹄部結構的永久性損傷和長期的跛行也極為常見。奶牛患病時,產奶量急劇下降,嚴重時出現乳頭壞疽(圖2-3)。懷孕母牛患病時通常會發生流產或早產。成年牛的死亡率在5%~20%;若出現惡性口蹄疫,死亡率會升高,達20%~50%。新生幼犢呈急性經過而不出現水皰性病損,但死亡率很高,可達50%~80%,為病毒侵害心肌,導致心肌炎。

圖2-1 齒齦、舌面、唇內可見到蠶豆大的白色水皰

圖2-2 趾間及蹄冠的柔軟皮膚紅腫、疼痛,出現水皰

圖2-3 乳頭壞疽
【病理變化】口腔、舌面、蹄部、乳房可見水皰、爛斑和潰瘍。鼻腔、咽喉黏膜充血,個別牛的氣管、支氣管有卡他性炎癥,伴有肺氣腫現象。牛瘤胃可見特征性水皰、爛斑和潰瘍病灶,中央凹陷,四周隆起,邊緣不齊,直徑約1.5厘米,比口腔潰瘍略深一點;腸黏膜有出血性炎癥。心肌病變具有特征性,心包膜有彌散性點狀出血,有時心肌切面上會有灰白色或淡黃色條紋與正常心肌相伴,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紋,俗稱“虎斑心”,心肌松軟似煮肉樣。急性死亡的幼犢往往不見水皰和潰瘍,僅見急性壞死性心肌炎及出血性胃腸炎。
【診斷】一般急性水皰性疾病的臨床癥狀容易辨認,根據該病傳播速度快、典型癥狀(包括大量流涎,口腔、鼻鏡、蹄部和母畜乳房出現水皰,跛行),可作初步懷疑診斷。但若因為潰瘍、繼發感染或痊愈,就很難判定。另外,口蹄疫與水皰性口炎、牛的流行性胃炎、牛皰疹性乳頭炎、傳染性鼻炎、惡性卡他熱、牛瘟、藍舌病等疾病的臨床癥狀均有相似之處,必須進行實驗室診斷予以甄別。
口蹄疫是必須向獸醫及政府部門申報的烈性傳染病,診斷需要在高安全實驗室進行。盡量采集新鮮水皰皮、水皰液(或水皰液拭子)、鼻拭子、食道-咽部刮取物、抗凝血或血清、牛奶等,死亡動物可采集淋巴結、扁桃體、脊髓及心臟;樣品應冰凍保存,或置pH值7.2~7.6的甘油緩沖液(PBS緩沖液或生理鹽水)中。采集樣品是否合格直接影響診斷所需的時間與準確性。國家口蹄疫參考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接到病原樣品,一方面用細胞(初代小牛甲狀腺細胞、初代小牛/羔羊/豬腎細胞,或用傳代細胞系,如豬腎細胞系IBRS-2、PK-15、S6和倉鼠腎細胞系BHK-21)、乳鼠或牛(舌面皮內接種)進行病毒分離,一方面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實時熒光定量RT-PCR、核酸序列測定及抗原捕獲ELISA、病毒中和試驗進行病毒及血清型鑒定;若接到抗凝血或血清、牛奶等樣品,用液相阻斷/固相競爭ELISA、病毒中和試驗、非結構蛋白3ABC-ELISA(鑒別自然感染與疫苗免疫)等方法進行檢測、甄別。還有免疫色譜試紙條,可用于疫點現場檢測。
【預防與控制】對口蹄疫的預防、控制,我國堅持預防為主、免疫和撲殺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措施。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強制免疫、監測預警、檢疫監管、疫情處置、防范周邊疫情、生物安全管理和無疫評估認證等。對牛群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按期注射口蹄疫疫苗(每年2~3次)。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滅活疫苗、口蹄疫多肽/合成肽疫苗或其他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7~14天產生特異性抗體,其保護效果可維持4~6個月;疫苗接種后20~30天應進行特異性抗體監測,對于群體免疫合格率低于85%的牛群要及時進行補救免疫或加強免疫。犢牛要在母源抗體降到陰性時進行首次疫苗接種(5~6月齡),可有效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間隔1個月需加強免疫。當然,想要成功預防、控制疫病的發生,單靠注射疫苗是萬萬不行的,還要佐之以科學、規范的飼養管理制度及對它的執行力。嚴格執行檢疫、普查和衛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床、牛舍的清潔、衛生;定期對牛場、用具、水源及牧場進行消毒;不從疫區引進牛只,新購的牛必須在單獨的、有安全距離的牛圈飼養1個月以上,全面檢查確保沒有隱性疾患后再引入牛場;對食管-咽部刮取物經鑒定為陽性的隱性病毒攜帶者要堅決淘汰;為防止疫病傳播,嚴禁與羊、豬、貓、犬等其他動物混養。
發生口蹄疫時,應啟動應急處理。立即上報疫情,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分別進行封鎖、監管;確診疫情,采集病料,迅速送檢確診定型;消滅傳染源,捕殺患病動物及同群動物,尸體焚燒或無害化處理;切斷傳播途徑,對污染的牛舍、用具、場地及周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提高易感動物的群體保護水平,疫區內的假定健康動物及受威脅區的易感動物應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待最后1頭病牛處理之后14天,不再出現新的病例,報上級機關批準,徹底消毒后可以解除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