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建筑
- 郝永池 袁利國主編
- 3228字
- 2020-08-31 10:05:23
1.2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學習目標
了解《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的基本內容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掌握綠色建筑的等級劃分。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4年4月15日發布公告,批準新版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原《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同時廢止。
1.2.1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我國發布的有關綠色建筑的綜合性國家標準,從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壽命周期出發,多目標、多層次,對綠色建筑進行綜合性評價的推薦性國家標準。

二維碼1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共分11章,主要技術內容是:總則、術語、基本規定、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施工管理、運營管理、提高與創新。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用于評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規定,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施工管理、運營管理7類指標組成。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出臺使綠色建筑有了量化考評體系。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1.2.2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編制原則
①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
②重點突出“四節”與環保要求。
③體現過程控制。
④定量和定性相結合。
⑤系統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1.2.3 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
為了更好地實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引導綠色建筑健康發展,建設部對《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也進行了相應修訂。《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為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提供更加規范的具體指導,為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提供更加明確的技術原則,為綠色建筑創新獎的評審提供更加詳細的評判依據,從三個層面推進綠色建筑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與創新。
《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比較系統地總結了國內綠色建筑的實踐,還借鑒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國家發展綠色建筑的成功經驗。其內容既有符合中國國情的一面,也有與國際綠色建筑發展趨勢相適應的一面,具有比較強的適應性的同時又有比較好的先進性。
1.2.4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基本規定
(1)基本規定
建筑活動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環境影響最大的活動之一。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資源消耗總量逐年迅速增長。因此,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發展綠色建筑應貫徹執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國家技術經濟政策。
綠色建筑是在全壽命周期內兼顧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建筑。綠色建筑的評價分為設計評價和運行評價。設計評價應在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通過后進行,運行評價應在建筑通過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進行。
《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依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內容和要求編制,適用于指導綠色建筑的評價標識,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評審和指導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建造及運行管理。
建筑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隨后的施工、運營及最終的拆除,形成一個全壽命周期。關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意味著不僅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并利用環境因素,而且確保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低,運營階段能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低耗、無害的活動空間,拆除后又使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綠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與保護環境,同時滿足建筑功能。這幾者有時是彼此矛盾的,如為片面追求小區景觀而過多地用水,為達到節能單項指標而過多地消耗材料,這些都是不符合綠色建筑要求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適用性,雖然消耗資源少,但也不是綠色建筑所提倡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五者之間的矛盾必須放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統籌考慮與正確處理,同時還應重視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和綠色建筑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與新工藝的應用。
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與社會習俗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評價綠色建筑時,應注重地域性,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充分考慮建筑所在地域的氣候、資源、自然環境、經濟、文化等特點。
(2)綠色建筑相關術語
①熱島強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熱島效應是指一個地區(主要指城市內)的氣溫高于周邊郊區的現象,可以用兩個代表性測點的氣溫差值(城市中某地溫度與郊區氣象測點溫度的差值)即熱島強度表示。本標準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熱島強度ΔThi(居住區室外氣溫與郊區氣溫的差值,即8:00~18:00之間的氣溫差別平均值)作為評價指標。
②年徑流總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過自然和人工強化的入滲、滯蓄、調蓄和收集回用,場地內累計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比例。
③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指從自然界獲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
④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經處理后,達到規定水質標準、滿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飲用水。
⑤非傳統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source) 指不同于傳統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⑥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指在不改變所回收物質形態的前提下進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經過再組合、再修復后再利用的材料。
⑦可再循環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指已經無法進行再利用的產品通過改變其物質形態,生產成為另一種材料,使其加入物質的多次循環利用過程中的材料。
(3)綠色建筑評價指標
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是指對申請進行綠色建筑等級評定的建筑物,依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按照要求確定的程序和要求,確認其等級并進行信息性標識的一種評價活動。標識包括證書和標志。
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施工管理、運營管理7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包括控制項與評分項。控制項的評定結果為滿足或不滿足,評分項和加分項的評定結果為分值。評價指標體系還統一設置加分項。綠色建筑評價具體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1。
表1.1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評價指標體系(不含加分項)

(4)綠色建筑評價與等級劃分
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施工管理、運營管理7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均包括控制項和評分項。評價指標體系還統一設置加分項。
設計評價時,不對施工管理和運營管理2類指標進行評價,但可預評相關條文。運行評價應包括7類指標。
控制項的評定結果為滿足或不滿足;評分項和加分項的評定結果為分值。
綠色建筑評價應按總得分確定等級。
評價指標體系7類指標的總分均為100分。7類指標各自的評分項得分Q1、Q2、Q3、Q4、Q5、Q6、Q7按參評建筑該類指標的評分項實際得分值除以適用于該建筑的評分項總分值再乘以100分計算。
加分項的附加得分Q8按標準的有關規定確定。
綠色建筑評價的總得分按下式進行計算,其中評價指標體系7類指標評分項的權重w1~w7按表1.2取值。
(1.1)
表1.2 綠色建筑各類評價指標的權重

注:1.表中“—”表示施工管理和運營管理兩類指標不參與設計評價。
2.對于同時具有居住和公共功能的單體建筑,各類評價指標權重取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所對應權重的平均值。
綠色建筑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3個等級。3個等級的綠色建筑均應滿足本標準所有控制項的要求,且每類指標的評分項得分不應小于40分。當綠色建筑總得分分別達到50分、60分、80分時,綠色建筑等級分別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
對多功能的綜合性單體建筑,應按本標準全部評價條文逐條對適用的區域進行評價,確定各評價條文的得分。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所需基礎數據較為缺乏,例如,我國各種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數據、CO2排放量,各種不同植被和樹種的CO2固定量等缺少相應的數據庫,這就使得定量評價的標準難以科學地確定。因此目前尚不成熟或無條件定量化的條款暫不納入,隨著有關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的深入,再逐漸改進評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