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建筑
- 郝永池 袁利國主編
- 2317字
- 2020-08-31 10:05:23
1.1 綠色建筑基本知識
學習目標
了解綠色建筑的基本概念、特點和發展歷程,掌握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理念。
1.1.1 綠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綠色建筑是遵循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確保人居環境質量這樣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由西方發達國家于20世紀7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種建筑理念。
英國人A.Gordon在1964年提出了“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論。對建筑物而言,建筑物的前期決策、勘察設計、施工、使用維修乃至拆除各個階段的管理相互關聯而又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全壽命管理系統,為保證和延長建筑物的實際使用年限,必須根據其全壽命周期來制定質量安全管理制度。
美國加利福尼亞環境保護協會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綠色建筑也叫可持續建筑,是一種在設計、修建、裝修方面或在生態和資源方面有回收利用價值的建筑形式。
我國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中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從概念上來講,綠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三點:一是節能,這個節能是廣義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節”,主要是強調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二是保護環境,強調的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滿足人們使用上的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只有做到了以上三點,才可稱之為綠色建筑。
“健康”“適用”和“高效”這三個詞就是綠色建筑概念的縮影,“健康”代表以人為本,滿足人們使用需求;“適用”則代表節約資源,不奢侈浪費,不做豪華型建筑;“高效”則代表著資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環境污染。綠色建筑代表了現代建筑的發展方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與自然相依相存,注重人的恬靜以及人與天然環境的和諧。
1.1.2 綠色建筑的特點
綠色建筑安全、健康、舒適,高效衛生,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其主要特點如下。
(1)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性
綠色建筑的實現要求我們建造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這些要求必須從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等方面綜合考慮,在建筑規劃、選址時就要考慮減少資源的消耗、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相處和對周圍環境的保護;在施工過程中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和技術革新,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并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規劃、設計和施工中要考慮建筑物的使用,將建造成本與使用成本和維修成本綜合考慮,體現出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性。
(2)綠色建筑的環保性
綠色建筑要求盡可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循環利用、降低污染。在設計和建造綠色建筑時,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等)和應用高科技無污染的施工技術,避免對自然環境的干擾。
(3)綠色建筑的綜合性
在綠色建筑的設計和施工中應從場地質量、環境影響、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材料與資源、室內環境質量等多方面著手,力求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盡量少的破壞和恢復原有自然狀態,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節約材料消耗。這就需要新材料的研發、新技術的應用、綠色施工方案的評估、高效的施工管理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4)綠色建筑的經濟性
通過合理的設計和施工組織可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重復勞動、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體現出綠色建筑的經濟性。
1.1.3 國外綠色建筑發展
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提出了生態建筑的新理念。
1969年,美國建筑師麥克哈格著《設計結合自然》一書,標志著生態建筑學的正式誕生。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使得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各種建筑節能技術應運而生,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先導。
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組織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同時節能建筑體系逐漸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廣泛應用。
1987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推廣,綠色建筑逐漸成為發展方向。
1.1.4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發展歷程
2004年9月建設部“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2005年3月召開的首屆“國際智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研討會暨技術與產品展覽會”(每年一次),公布“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獲獎項目及單位,同年發布了《建設部關于推進節能省地型建筑發展的指導意見》。
2006年6月,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發布實施。
2007年8月,出臺《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
2008年,成立城市科學研究會節能與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
2008年4~8月,組織開展第一批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項目申報、評審、公示,對15個項目授予標識(截至2012年3月,全國共評出371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
2008年,清華大學為了示范推廣系列的節能、生態、智能技術在公共建筑和住宅上的應用,完成超低能耗示范樓工程。
2009年6月,印發《關于推進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號)、《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
2009年11月底,在積極迎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召開之前,我國政府做出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
2010年,各省市已制定地方標準并開展綠色建筑一二星級評價標識工作。
2009年、2010年分別啟動了《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編制工作。出版《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JGJ/T 229—2010)、《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GB/T 50640—2010)。
2014年,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發布實施,替代《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
2015年7月,出臺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