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藥液體劑
- 徐妍 劉廣文主編
- 8618字
- 2020-08-28 11:17:09
第三節 微乳劑的配制
一、微乳劑的組分及選擇
有效成分、表面活性劑和水是農藥微乳劑的基本組分,根據具體品種的配制需要,有時還需加入溶劑、助溶劑、穩定劑、防凍劑、防腐劑、消泡劑、增效劑等。一般的微乳劑對各組分的要求如下:
1. 有效成分
農藥品種繁多,并非所有農藥品種都可以加工成微乳劑,加工微乳劑的農藥有效成分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① 有效成分在水中穩定性好或可用穩定劑防止其分解。
② 必須具有好的生物活性,不能因水的存在而影響藥效。
③ 原藥最好是液態的,若為黏稠的或固體時,能夠溶于非極性或極性溶劑,對于不溶于水的液體農藥可以直接加工成微乳劑,但有時為了制作方便,也可加入少量溶劑。對于黏稠液體或不溶于水的固體農藥,需要加入有機溶劑(或助溶劑)溶解成均相溶液才能加工微乳劑。
④ 有效成分在制劑中的含量。含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制劑的藥效、成本和配制的可行性幾個方面,一般農用微乳劑中農藥有效成分的含量為0.5%~50%,衛生用微乳劑的含量為0.1%~2%。
2. 有機溶劑
配制微乳劑的農藥成分在常溫下為液體時,一般可不用有機溶劑,若農藥為固體或比較黏稠時,需加入一種或多種溶劑,將其溶解成易流動的液體,既便于操作,又達到提高制劑貯存穩定性的目的。溶劑的種類視有效成分而異,需通過試驗確定。一般較多使用醇類、酮類、酯類,有時也添加芳香烴溶劑等。選擇溶劑的依據如下:
① 對有效成分溶解性能好。以少量溶解度好的溶劑,獲得穩定、流動性好的液體。
② 與制劑其他組分相容性好,不分層、不沉淀、低溫不析出,不與農藥有效成分和其他組分發生不利的化學反應。
③ 易乳化,能形成穩定的微乳液。
④ 冷凝點適中,常溫下流動性好,不易固化。
⑤ 揮發性適中,閃點不低于30℃,確保生產、貯藏、運輸和使用的安全。如果溶劑易揮發,在配制和貯存過程中易破壞體系平衡,穩定性差。
⑥ 對人、畜低毒或無毒,無致癌、致畸、致突變風險,對眼鼻口以及皮膚等低刺激性或無刺激性。有毒、有害雜質和多核芳烴含量低于規定限量。
⑦ 對植物安全無藥害,對土壤、水、大氣等環境安全,易降解,不會產生殘留污染或代謝為其他有毒有害產物。
⑧ 來源豐富、價格適中,能穩定供貨。世界各國對農藥助劑和溶劑的安全性更加重視了,先后頒布各種規范和標準,以規范農藥溶劑的使用與對環境的影響。苯類溶劑(甲苯、二甲苯)以及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亞砜(DMSO)等有毒溶劑因其對人畜的毒性和環境降解等問題被逐步替代及限制使用。環境友好型溶劑成為農藥加工中溶劑的新方向,目前可用于農藥微乳劑的綠色溶劑包括:
石油裂解類苯類替代溶劑:溶劑油、礦物油、液體石蠟、煤油等。
植物源綠色溶劑:植物油(棕櫚油、玉米油、大豆)、改性植物油(油酸甲酯、脂肪酸甲酯、環氧化植物油、松脂基植物油)、生物柴油等。
煤焦油裂解類苯類替代溶劑及合成綠色溶劑:石腦油、碳酸二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仲丁酯、柴油、機油等。
3. 表面活性劑
微乳的形成主要依賴于表面活性劑的作用,選擇合適的表面活性劑是制備微乳劑的關鍵。研發人員可以參考表面活性劑的HLB值法和膠束濃度CMC理論進行實驗。一般來說,制備O/W型微乳液時,需要HLB值為8~18的表面活性劑。當原藥要求分散介質具有一定pH時,應當選用相匹配的表面活性劑。通常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適用于pH值大于7的介質,陽離子表面活性劑適用于pH值為3~7的介質,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在pH值為3~10范圍內均可使用,并且受系統中電解質或離子強度的影響較小。所以常采用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或含非離子的混合型表面活性劑制取O/W型微乳。
根據相似相溶原理,親油基團與油相具有相似結構的乳化劑乳化效果好。非離子型和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在配制微乳劑時情況不同,在試驗選擇時應考慮以下幾點:
(1)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性對溫度非常敏感,當體系溫度靠近三相區濁點線略低時是親水的,形成O/W型微乳,升高溫度,親水性下降,體系變混。因此單獨使用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制成的微乳,溫度范圍窄,缺乏商品價值。
① 改變表面活性劑分子中環氧乙烷鏈節(EO)平均數來調節親水、親油性。若要制備O/W型微乳,平均EO數在10左右較合適;而平均數為8左右時,可制備W/O型微乳。
② 親水、親油基團大小的影響。如果保持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HLB值不變,增加分子中非極性基團和極性基團的大小,則CMC(臨界膠束濃度)減小,膠團聚集數增加,因而易形成微乳狀液。
③ 親水、親油性對溫度非常敏感。
④ 分子中EO鏈節數分布越窄,三相區越小,形成微乳的范圍越大。
(2)離子型表面活性劑。
① 親水、親油性對溫度不敏感。可加入助表面活性劑進行調節,一般使用中等鏈長的極性有機物,常用的是醇。C3~C5醇易形成O/W型微乳,C6~C10醇易形成W/O型微乳。
② 用強親水和親油或用弱親水和弱親油作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均可組成親水、親油接近平衡的混合膜,而后者形成微乳的范圍大得多。
③ 鹽的影響。水相中加入鹽可調節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親水性,有利于微乳的形成。
④ 非極性基的支鏈化可以使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接近平衡。如琥珀酸二異辛酯磺酸鈉,可單獨形成微乳。
(3)復配的表面活性劑。非離子與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復配可使形成微乳的溫度范圍擴大,既能增加非離子的濁點,又能增加低溫時陰離子的溶解度,可大大增加溫度的適應性。目前,在農藥微乳液的配制中常選用HLB值13以上、具有強親水性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親油性的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混配,有時以醇、鹽等作調節劑,擴大微乳液的使用范圍。如三苯乙烯基酚環氧乙烷化磷酸三乙醇胺鹽和烷基聚氧乙烯醚復配,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聯苯酚聚氧乙烯醚等特定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鈣混配,均是較佳組合。現階段針對微乳劑的表面活性劑比較少,目前主要靠研發人員自行選擇配制。
陰離子組分常用的有烷基苯磺酸鈣鹽(或鎂、鈉、鋁鹽等)、烷基硫酸鈉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鹽、烷基丁二酸酯磺酸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鹽和磷酸鹽等。
非離子組分常用芐基聯苯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異丙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等。
表面活性劑的用量多少與農藥的品種、純度及配成制劑的濃度都有關,在配方設計時應予考慮。一般來說,為獲得穩定的微乳劑,需要加入較多的表面活性劑,其用量通常是油相的2~3倍,如果原藥特性適宜、選擇得當、配比合理,使用量也可降至1~1.5倍或者更低。
制劑研發人員在選擇微乳劑中的表面活性劑時,還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① 不會促進活性成分分解;
②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在水中的濁點要高;
③ 在油相和水相中的溶解性能;
④ 盡量選擇配制效果好,添加量小,質量穩定的表面活性劑;
⑤ 改善農藥在生物體表面的分布和附著,提高藥劑的吸收,增加生物體內的輸導;
⑥ 來源豐富,成本較低。
4. 助表面活性劑
具有表面活性劑類似結構的物質,如低分子量的醇、酸、胺等也具有雙親性質,是雙親物質,這類物質趨向于富集在水/空氣界面或油/水界面,從而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和油/水界面張力,但由于親水基的親水性太弱,它們不能與水完全混溶,因而不能作為主表面活性劑使用。通常它們(主要是低分子量醇)與表面活性劑混合組成表面活性劑體系,被稱為助表面活性劑,它們在微乳液的形成中,特別是使用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時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歸結如下:
(1)降低界面張力。只使用表面活性劑,當達到臨界膠束濃度(CMC)后,界面張力不再降低。假如在此加入一定濃度的助表面活性劑,則能使界面張力進一步降低,導致更多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在界面上吸附。當液滴的界面張力小于0.01mN/m時,能自發形成微乳液。某些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如AOT[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鈉])亦能使油水界面降至10-2mN/m以下,因而不需要助表面活性劑也能形成微乳狀液。
(2)增強界面流動性。在液滴形成微乳液滴時,由大液滴分散成小液滴,界面經過變形和重整,這些都需要界面彎曲能,加入一定濃度的助表面活性劑可以降低界面的剛性,增強界面的流動性,減少微乳液生成時所需的界面彎曲能,使微乳液液滴容易自發生成。
(3)調整親水親油平衡值。加入助表面活性劑可使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平衡值調整至合適的范圍內,使其達到油相所需的HLB值,有利于微乳液自發生成。
一般來說,最好的助表面活性劑是對O/W界面有大親和力的小分子。它們的選用必須依據所用表面活性劑的性質和農藥活性成分被微乳化的性質。各種低分子量物質如醇類、胺類、醚類、酮類等都可以用作助表面活性劑。
助表面活性劑鏈的長短對助乳化效果有一定的影響,直鏈的優于支鏈的,長鏈的優于短鏈的;當助表面活性劑鏈長達到表面活性劑碳鏈鏈長時,其效果最佳。助表面活性劑使用量較少的一般在3%~5%,較多的在8%~10%范圍內。低分子量醇類如乙二醇、丙二醇和正丁醇、甘油等對制備微乳劑是很適用的,不足之處是它們制得的微乳劑閃點太低;如果要制備高閃點的微乳劑,可以使用環己醇、己醇和辛醇、甲基二甘醇等助表面活性劑。
5. 水
水是微乳劑的主要組分,水量的多少取決于微乳劑的種類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水包油型微乳劑含水量都較多,大約為18%~80%。農藥微乳劑應達到一定的用水量,一般水的質量分數應在30%以上。若用水量太少,則成為油包水的微乳液,和乳油沒有什么區別,對保護環境亦沒有意義。微乳劑以水為連續相,采用各種不同水質的水進行配制對微乳劑的理化性狀有一定的影響。硬度是反映水質的一個具體指標,硬度高低表明水中含有鈣鎂離子的多少,水中鈣、鎂離子的濃度將影響體系親水親油性,破壞其平衡。因此當一個配方確定后,應測定該配方適應的水硬度,確定水的來源,若水質改變,配方也需相應調整。
去離子水處理設備簡單易行,便于推廣,比蒸餾水費用低,質量也相對穩定,比較適合進行微乳劑的配制。我國各地水質不一樣,若一味強調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配制,不但會增加企業的成本,而且較為不便,因此微乳劑的研發應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使配方有較寬的適應性,用不同硬度的水均能配制合格的微乳劑產品。
6. 穩定劑
物理、化學穩定性是微乳劑的兩個主要指標。因為微乳劑中有大量水存在,所以,設計配方時,對化學穩定性的考慮尤為重要。原藥分子的結構和基團性質將直接影響其穩定性,一般需通過試驗來確定。菊酯類農藥一般比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穩定。對于在水中不穩定的原藥,必須添加穩定劑。
① 加pH緩沖液,使體系的pH值控制在原藥所適宜的范圍內,抑制其分解率。
② 添加各種穩定劑,減緩分解,如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苯基縮水甘油醚、甲苯基縮水甘油醚、聚乙烯基乙二醇縮水甘油醚、山梨酸鈉等。
③ 選擇具有穩定作用的表面活性劑,使物理、化學穩定性同時提高,或增加用量,使藥物完全被膠束保護,與水隔離而達到穩定效果。
④ 對于兩種以上有效成分的混合微乳劑,必須分析造成分解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穩定的措施。
⑤ 通過助表面活性劑的選擇,提高物理穩定性。
不論采用哪種方法,均需根據原藥的理化特性,綜合考慮物理和化學穩定性,經過反復試驗確定。
7. 防凍劑
因微乳劑中含有大量水分,如果在低溫地區生產和使用,需要考慮防凍問題。一般加入5%~10%的防凍劑,常用的防凍劑有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或聚乙二醇等。這些醇類既有防凍作用又有調節體系透明溫度區的作用。水溶性非極性固體,如尿素、蔗糖、葡萄糖等也可選擇使用。如果經試驗不需加防凍劑低溫試驗合格的也可不加防凍劑。
8. 其他組分
根據需要微乳劑還可加入消泡劑、吸濕劑、著色劑、增稠劑、防腐劑等添加物。
二、微乳劑的配制
1. 微乳劑配制的研究方法
微乳劑的形成沒有任何理論能夠完美的解釋,但在乳化劑的選擇上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親水親油平衡法(HLB法)、相轉變溫度法(PIT法)、鹽度掃描法等。
(1)親水親油平衡(HLB)法。表面活性劑既然是雙親化合物,它就必然具有既可以溶于水,又可以溶于油的雙重特性,這取決于其分子結構中親水基和親油基的相對強弱。早在1945年,Griffin就提出了親水/親油平衡值(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概念,簡稱HLB。通常根據表面活性劑的HLB值大小來劃分其應用范圍,特別是對表面活性劑的選擇,HLB值法已成為經典方法。微乳劑主要由油、水、表面活性劑及助表面活性劑組成。在工藝研究中首先應根據油相的HLB值和欲構成微乳劑的類型選擇合適的乳化劑,當表面活性劑或表面活性劑混合物的HLB值與被乳化物的HLB值相等時,其乳化效果最好。
(2)相轉變溫度(PIT)法。HLB值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但未考慮其他因素尤其是溫度的影響,對于非離子型乳化劑,溫度可以破壞乳化劑和水形成的氫鍵,從而影響其親水親油平衡值,溫度升高時,親水基的水化度降低,HLB值變小,從親水性乳化劑轉變為親油性乳化劑,所配制的微乳液可由低溫時的O/W型轉變為W/O型,此轉變溫度稱為相轉變溫度(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PIT)。通常溫度對非離子型乳化劑的影響大于離子型乳化劑。如果溫度高于PIT,形成水包油型微乳液(WinsorⅠ);如果溫度低于PIT,形成油包水型微乳液(WinsorⅡ);在PIT溫度下,形成中間相微乳液(WinsorⅢ)。乳化劑的轉相溫度也稱為親水親油平衡溫度THLB。相轉變溫度法是研究某溫度下表面活性劑、助表面活性劑及相應油相形成微乳劑的相行為,以及溫度改變對其相行為的影響。
表面活性劑的親水鏈越長,分子的親水性越高,需要較高的溫度才能降低分子的水化度,故PIT高。PIT也與油相的性質有關,隨著油相的極性降低而升高。PIT可以用來選擇合適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作為乳化劑。實際操作時,可以取等量的油相與水相,加上3%~5%的表面活性劑,加熱振蕩乳化后,梯度升溫、攪拌,并用電導儀確定乳狀液是否轉相,當其開始轉相時的溫度即為該乳狀液的PIT。一般情況下,微乳劑都是O/W型,應選擇相轉變溫度高于室溫的乳化劑,最合適的PIT應高于貯存溫度30~65℃。
(3)鹽度掃描法。鹽度掃描法是固定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的濃度,研究不同濃度的電解質對形成微乳時相行為的影響,主要是研究離子型乳化劑形成微乳的條件。當微乳體系確定后,溫度、壓力恒定時,改變體系中的鹽度(若由低到高增加),微乳體系可從WinsorⅠ型經過WinsorⅢ型變到WinsorⅡ型。其原因是當鹽度增加時,表面活性劑和油受到“鹽析”,壓縮雙電層,降低乳化劑分子極性端之間的排斥力,液滴更易接近,使O/W型微乳液的增溶量增加,油滴密度降低而上浮,形成“新相”。在非離子型乳化劑形成的溶液中,由于乳化劑帶有較少電荷,所以,電解質對非離子型乳化劑形成微乳劑的相行為影響不如對離子型乳化劑形成的微乳劑的相行為影響明顯。
對于這種掃描法,也可改變其他組分來尋找匹配關系。如表1-2所示。
表1-2 幾個變量對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體系的相態變化

a 對于直鏈烴是烷烴碳數,對于支鏈和芳烴是等效烷烴碳數。
b 醇是指低分子量醇為C1~C3醇,較高分子量為C4~C8醇。
c 指同種親水基表面活性劑的親油基的長度。
微乳體系的物理、化學性質隨體系相行為而變化,它們在一個特殊的體系狀態達到極大值或極小值或某個特定值。這個特殊狀態就是Ⅲ型體系或中相微乳液體系中油、水增溶量相等的狀態。相應于這一狀態,達到最大或最小或特定值的體系的物理、化學性質包括:
① 過量油相和過量水相之間的界面張力達到最小值,微乳相與過量油相和與過量水相之間的界面張力相等。
② 增溶等量油和水所需的表面活性劑量最小,表面活性劑對油和水的增溶能力相等。
③ 普通乳狀液的聚結速度最快,穩定性最差。
④ 過量油-膠團溶液和過量水-膠團溶液的接觸角相等。
此外,相應于這一狀態,其他許多性質也都是特殊的。為此這一特殊狀態被定義為最佳狀態。如果體系存在最佳狀態,那么系統地改變一個變量而固定其他變量,就可以找到這一狀態。根據最佳狀態的定義,通常采用增溶量相等作為這一狀態的標準。但由于體系的一系列物化性質與此狀態有良好的對應關系,因此也可以用這些物化性質指標作為標準,如油/水界面張力最低點,普通乳狀液聚結速度最快點等。
用于尋找最佳狀態的變量可以有很多,與最佳狀態相對應的變量值稱為最佳變量值,如最佳鹽度、最佳溫度等。采用不同標準所得到的最佳變量值彼此相差不大,可以說在實驗誤差范圍內是基本一致的。
2. 微乳劑組成范圍的確定—繪制相圖法
相圖是用相律來討論平衡體系中相組成隨溫度、壓力、濃度的改變而改變的關系圖。微乳體系是多組分體系,只含有水、油和表面活性劑的三元體系并不多見,通常為四元或四元以上體系。如果使用混合表面活性劑或混合油,則體系將更為復雜。微乳體系中同時存在、相互處于平衡狀態的相稱為共軛相。共軛相現象是微乳體系的重要特征,研究平衡共存的相數及其組成、相區邊界是十分重要的。在這方面,最方便、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相圖。在等溫等壓下三組分體系的相行為可以用平面三角形來表示,稱為三元相圖。對四組分體系,需要采用立體正四面體,而四組分以上的體系就無法全面地表示了。通常對四組分或四組分以上體系,采用變量合并法,比如固定某兩個組分的配比,使實際獨立變量不超過三個,從而仍可用三角相圖來表示。這樣的相圖稱為擬三元相圖。擬三元相圖與真三元相圖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真三元相圖中三相區是一個連接三角,而在擬三元相圖中卻不是。微乳劑的組成通常采用擬三元相圖進行研究,實際應用中,可以將任意兩個變量合并,甚至三個組分都可以是合并的變量。確定適當的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后,可以通過相圖找出微乳區域,各組分的關系可以比較精確地確定,而且可以預測微乳液的特征。
3. 微乳劑的配制
由于微乳劑是熱力學穩定的、自發形成的分散體系,這就意味著微乳劑的加工可以不需要使用任何機械能。在農藥微乳劑的實際加工過程中,為了制作快速方便,通常還要用設備進行攪拌,并且投料的順序和方式對微乳劑最終成品的外觀、質量、穩定性有時也會產生很大影響,下面是微乳劑制備的幾種常見方法:
(1)可乳化油法。將農藥、表面活性劑、助表面活性劑充分混合成均勻透明的油相,將防凍劑及其他水相成分加入定量水中攪拌均勻,形成水相,然后在攪拌下將油相加入水相中,攪拌成透明的O/W型微乳劑。或采用轉相法(反相法),將水相慢慢加入油相中,先形成W/O型乳狀液,繼續增加內相物質使其體積超過一定值,經攪拌加熱,使之迅速轉相成O/W型微乳劑。在反相操作時,要防止乳狀液被破壞。形成何種類型的微乳劑還需看乳化劑的親水親油性及水量的多少,親水性強時形成O/W型,水量太少只能形成W/O型。可乳化油法微乳劑配制示意圖見圖1-7。

圖1-7 可乳化油法微乳劑配制示意圖
(2)可乳化水法。將表面活性劑、水、防凍劑等混合后制成水相(此時要求乳化劑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有時也將助表面活性劑加入水中),然后將油溶性原藥或原藥完全溶解在溶劑中形成的均相溶液在攪拌下加入水相中,制成透明的O/W型微乳劑。也可采用反相法,配制方法如圖1-8所示。

圖1-8 可乳化水法微乳劑配制示意圖
(3)二次乳化法。當體系中存在水溶性和油溶性兩種不同性質的農藥時,美國ICI公司采用二次乳化法調制成W/O/W型乳狀液用于農藥劑型。首先,將農藥水溶液和低HLB值的乳化劑或A-B-A嵌段聚合物混合,使它在油相中乳化,經過強烈攪拌,得到粒子1μm以下的W/O型乳狀液,再將它加到含有高HLB值乳化劑的水溶液中,平穩混合,制得W/O/W型乳狀液,如圖1-9所示。

圖1-9 二次乳化法微乳劑配制示意圖
對于已確定的配方,選擇何種制備方法、攪拌方式、制備溫度、平衡時間等,均需通過試驗,視物理穩定性的結果來確定,特別是含有多種農藥的復雜體系,需比較不同方法的優劣,根據微乳劑的配方組成特點及類型要求,選擇相應的制備方法,使體系達到穩定。
三、微乳劑質量控制指標
參照《農藥微乳劑產品標準編寫規范》HG/T 2467.10—2003列出下列微乳劑質量控制指標:
1. 組成和外觀
應由符合標準的原藥、水和適宜的助劑制成,應為透明或半透明均相液體,無可見的懸浮物和沉淀。
2. 有效成分含量
含量是對所有農藥制劑的基本要求,是必須嚴格控制的指標,一般要求等于或大于標明含量。
3. 乳液穩定性
按GB/T 1603—2001進行試驗,上無浮油,下無沉淀,并能與水以任何比例混合,視為合格。
4. 低溫穩定性
樣品在低溫時不產生不可逆的結塊或混濁視為合格。具體可按HG/T 2467.2—2003中4.10進行。
5. 酸度或堿度或pH值
酸度或堿度或pH值是影響微乳劑化學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必須通過試驗確定適宜的pH值范圍。酸度或堿度的測定按HG/T 2467.1—2003中4.7進行;pH值的測定按GB/T 1601—1993進行。
6. 熱貯穩定性
微乳劑的熱貯穩定性包括物理穩定和化學穩定兩種含義。要求制劑熱貯后外觀保持均相透明,若出現分層,于室溫振搖后能恢復原狀則視為合格,有效成分分解率一般應小于5%。具體可按HG/T 2467.2—2003中4.11進行。
7. 透明溫度范圍
由于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對溫度比較敏感,配成的微乳液外觀透明度與溫度密切相關,當體系加熱或冷卻到一定溫度時,由透明變混濁,把這個溫度區間稱為透明溫度區域。該區域越寬,微乳劑越穩定。為使微乳劑產品有一定適用性,在配方研究中,必須利用各種方法擴大這個溫度范圍,一般要求0~50℃保持透明不變,質量優良的微乳劑應該具有較寬的透明溫度范圍(-5~60℃),才能保證其在2年的有效期內,在任何季節、任何時間均能保持微乳劑外觀透明。具體按HG/T 2467.10—2003規定的方法進行。
8. 持久起泡性
如果制劑在使用時泡沫太多,則直接影響到噴霧效果,制劑的泡沫越少越好。具體檢驗方法按HG/T 2467.5—2003中的4.11進行。
9. 自動分散性
自動分散性是指試樣在水中的自然分散及乳化性能。
10. 經時穩定性
經時穩定性是指在室溫自然變化條件下貯藏時,微乳劑的外觀隨時間的延長而發生變化的程度。保質期內(一般為兩年)持久透明,則穩定性合格。
四、微乳劑配方實例
企業的農藥微乳劑實際生產配方屬于商業機密,部分農藥微乳劑參考配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