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實用臨床中藥學(第三版)
- 祁公任 陳濤主編
- 16927字
- 2020-08-28 11:48:22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基源】 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泥沙及雜石。
【成分研究】 含水硫酸鈣和鋁(Al)、鎂(Mg)、鐵(Fe)、錳(Mn)、鋅(Zn)、銅(Cu)等微量元素。
【藥理研究】
1.解熱、鎮痛 石膏對人工發熱家兔具有明顯的退熱作用。可明顯抑制貓隱神經纖維沖動引起的大腦皮層感區的誘發電位,達到選擇性中樞鎮痛作用。
2.利尿、利膽 石膏使小鼠的排尿量增加,大鼠和貓的膽汁排出增加。
3.增強免疫 石膏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對機體免疫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所含的鈣離子對于維持巨噬細胞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意義[1]。
4.其他 解痙、抗炎、促缺損骨愈合等作用。
【炮制研究】 生石膏為含水硫酸鈣,加熱至80~90℃開始失水,至225℃可全部脫水轉化成煅石膏,其物理性狀已不同于生石膏,但化學成分特征無變化[2]。石膏內服經胃酸作用,一部分變為可溶性鈣鹽,至腸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鈣離子濃度,可抑制神經應激能力和減輕血管滲透性,故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清熱作用則與結晶水的存在、鈣離子和其他一些無機元素(鐵、鈷、硫等)均有一定關系[3]。
【性味歸經】 甘、辛,大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生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煅石膏:收斂,生肌,止血。用于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流行性出血熱 淡竹葉15g、生石膏35g、法半夏10g、黨參15g、麥冬12g、粳米15g、甘草4g。加減:①發熱期,去黨參,重用石膏。②低血壓期,重用黨參或人參,加五味子等;若出現肌膚斑疹、舌紅絳、脈弦數等癥,加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等。③少尿期,屬邪熱深入營血、津傷液竭,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玄參、水牛角等。④多尿期,可加生山藥、五味子、益智仁、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或加肉桂、黑附子等。⑤恢復期,加玉竹、黃精、生山藥等[4]。
(2)三叉神經痛 生石膏25g、葛根15g、黃芩10g、赤芍12g、荊芥穗10g、鉤藤12g、薄荷9g、甘草9g、蒼耳子12g、柴胡12g、蔓荊子12g、全蝎6g、蜈蚣3條。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服用,7天為一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5]。
(3)復發性口瘡 竹葉15g、生石膏12g、半夏9g、麥冬15g、人參15g、茯苓15g、白術15g、黃芪15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6]。
(4)2型糖尿病 柴胡、白芍、知母、茯苓各15g,生地黃、玄參、山藥各20g,枳實、地骨皮、五味子各10g,玉竹、麥冬各25g,蒼術、白術各12g,生石膏50g,天花粉18g,黃連5g,黃芪30g,香附9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服[7]。
(5)鼻竇炎 川芎10g、白芷12g、生石膏30~60g、蒼耳子15~30g、辛夷6g、魚腥草15~30g、桔梗10g、黃芩12~30g、赤芍15g、金銀花15g、連翹12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服用,7天為一個療程[8]。
(6)放射性口咽炎 竹葉9g,生石膏20g~30g,半夏、麥冬、生地黃各12g,太子參15g~30g,甘草6g,金銀花10g。每日1劑,水煎至200ml,早晚分2次服[9]。
(7)關節扭傷 生石膏30g、黃柏10g共為細末,加醋調糊狀(無醋可用白酒),外敷患處,外加泡沫紙包扎好,防止藥物外溢或散發醋味。如藥干透,可取下來調成糊狀再用,每日一劑。如損傷面積大,可按藥物比例增加一倍或數倍。一般用2~3次痊愈,最慢者4~7次可痊愈[10]。
2.配伍應用
(1)用于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生石膏配知母:清瀉肺胃之熱。用于外感風寒傳變化熱,或溫熱之邪,入于肺胃。癥見高熱不退、口渴、煩躁,甚則神昏狂亂,脈象洪大而數等外感氣分實熱證;糖尿病,表現為上消口干、口渴,甚則大渴引飲者;齒衄。如白虎湯(《傷寒論》)。
生石膏配薄荷:清解邪熱,解表退熱。用于外感風熱為患,以致惡寒輕,或惡風,發熱重,或晝涼暮熱,久久不退。
生石膏配細辛:清熱瀉火,通絡止痛。用于邪熱內蘊,隨經上竄,以致牙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風熱外感,上竄清竅,以致頭痛諸癥。如二辛煎(《瘍醫大全》)。
生石膏配淡竹葉:清熱瀉火,止咳平喘。用于心胃火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溫病后期,余熱未清,低熱不退,胸中煩悶,舌紅,少苔等;糖尿病之煩熱咳逆,干渴多飲等。如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生石膏配梔子:清瀉心脾,使內郁之火得解,上炎之火得散。用于脾胃伏火,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小兒脾熱弄舌等;溫熱病,癥見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等。
生石膏配黃連:清熱瀉火除煩。用于心火熾盛,煩熱神昏,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等;腸胃濕熱所致痞滿、腹痛等;胃火熾盛所致頭痛、口瘡、牙齦腫痛等。如清胃散(《醫宗金鑒》)。
生石膏配生地黃:清氣涼血養陰。用于熱在氣分津傷。癥見身熱、煩渴、脈浮滑大數等;氣血兩燔、肺胃大熱所致的吐血、衄血、斑疹、咽痛腫脹糜爛。
生石膏配熟地黃:清火滋陰。用于年老體弱、素體陰虧火旺而見頭痛、牙痛、口渴、齒齦松動等;口腔潰瘍屬陰虛火旺者。如玉女煎(《景岳全書》)。
生石膏配生甘草:清宣肺熱,潤肺止咳;甘草可緩解石膏大寒傷胃。用于肺熱壅盛而見身熱不解,咳喘氣急等癥;陽明氣分熱盛而見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等。如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生石膏配寒水石:清熱瀉火除煩。用于溫熱病邪在氣分,壯熱煩渴,脈洪大;胃火上炎所致的頭痛、牙齦腫痛;肺熱所致的咳嗽痰稠、發熱、氣喘等。如三石湯(《溫病條辨》)。
生石膏配犀角(水牛角代):清熱涼血,解毒消斑。用于瘟疫熱毒,充斥內外,氣血兩燔。癥見壯熱渴飲,干嘔狂躁,譫語神昏,斑疹衄血,舌絳而干等。如化斑湯(《溫病條辨》)。
生石膏配蒼術:清熱祛濕。用于風濕熱痹,大熱,關節腫痛;或濕溫病,身熱胸痞,汗多,舌紅,苔白膩。如白虎加蒼術湯(《類證活人書》)。
(2)用于生肌斂瘡
煅石膏配白及:生肌斂瘡,清熱止血。用于外傷出血不止;手足皸裂;瘡瘍腫毒潰破,久不收口;肛裂下血;水火燙傷。
3.鑒別應用
(1)石膏、知母 兩者均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熱病高熱煩渴,常須配伍同用。但知母甘寒質潤,尚有滋陰潤燥功能,故既可治療肺胃實熱諸證,又可治療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等陰虛燥熱諸證。石膏辛甘大寒,降火力強,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善治肺熱咳嗽,胃火頭痛、牙痛及口舌生瘡等肺胃實熱病證;石膏煅用,有收濕斂瘡之功,可治瘡瘍不斂、濕疹浸淫及水火燙傷。
(2)石膏、寒水石 兩者同為硫酸鹽類礦物的清熱瀉火藥,性皆大寒,均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可用于熱病邪在氣分、壯熱煩渴、脈洪大者。石膏主含硫酸鈣,生用、煅用功異。生用能降火與解肌,又治肺熱咳喘、胃火頭痛、口舌生瘡等;煅用能收濕斂瘡,善治瘡瘍不斂、濕疹浸淫及水火燙傷。寒水石主含硫酸鈉,多生用,能利竅消腫,治濕熱水腫、閉尿;外用清火消腫,可緩解赤腫疼痛,治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及水火燙傷。
【用量用法】 生石膏打碎先煎,15~60g。煅石膏外用,適量研末,撒敷患處。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及陰虛內熱者忌用。
參考文獻
[1] 顏正華等.中藥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 葉定江等.中藥炮制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3] 王愛芳等.藥學通報,1981,(3):61.
[4] 馮玉然等.河南中醫藥學刊,2000,15(6):52.
[5] 秦中輝.中國社區醫師,2007,23:40.
[6] 張小紅.河北中醫,2007,29(8):724.
[7] 康小明.陜西中醫,2006,27(12):1532.
[8] 張寶憲等.亞太傳統醫藥,2006,8:67.
[9] 楊澤江.四川中醫,2004,22(11):85.
[10] 張亞范.青島醫藥衛生,2004,36(3):208.
知母
【基源】 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莖。
【成分研究】
1.甾體皂苷類 知母主要含皂苷,根莖含皂苷約6%。
2.多糖類 知母多糖A、知母多糖B、知母多糖C、知母多糖D。
3.有機酸類 煙酸、鞣酸等。
4.其他 木脂素、黏液質、微量元素等。
【藥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知母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白喉桿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解熱 皮下注射知母提取物對大腸桿菌所致的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可能機制包括知母皂苷元是Na+-K+-ATP酶抑制劑,知母可抑制體內的單胺氧化酶;知母對環氧化酶Ⅰ和環氧化酶Ⅱ有抑制作用,從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1]。
3.抗炎 知母總多糖對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急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炎性滲出增加及組織水腫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慢性肉芽腫增生有顯著抑制作用。
4.抗血小板聚集 知母中的甾體皂苷對血小板凝集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延長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
5.其他 抗衰老、抗腫瘤、降糖、降血壓等作用[2]。
【炮制研究】 知母的主要活性成分為皂苷類化合物,據測定,知母皮中皂苷成分含量很高,體外抑菌效果亦很強。因此傳統應用的“知母肉”要求去皮的工藝,值得進一步研究[3]。知母內黏液質含量較多,軟化切片時,不宜泡水,以免黏液質溶出,使藥物發黏,影響飲片的切制[4]。
【性味歸經】 苦、甘,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主治】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于熱病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桂枝、白芍各10g,生石膏30g,知母、防風、蒼術各15g,薏苡仁30g,紫河車、秦艽、青風藤、石見穿、豬苓各10g,益母草15g,澤瀉、澤蘭各12g,全蝎、生甘草各5g。水煎服,每天2次,每次150ml,4周為一個療程[5]。
(2)肌纖維疼痛綜合征 桂枝24g、芍藥18g、甘草12g、麻黃12g、生姜12g、白術30g、知母24g、防風24g、附子12g。水煎,1天1劑,1日3服。7天為一個療程[6]。
(3)腱鞘炎 桂枝12g、赤芍9g、麻黃9g、白術15g、知母12g、防風10g、附子6g(先煎)、羌活12g、姜黃12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7天為一個療程[7]。
(4)惡性腫瘤長期發熱 青蒿18g、知母18g。水煎服,每日1劑。連續服用14~28日[8]。
2.配伍應用
知母配黃柏:滋陰清熱退熱,瀉火解毒除濕。用于陰虛發熱,骨蒸潮熱,盜汗等癥;陰虛火旺,相火妄動,以致夢遺、滑精,婦人陰癢等;小便不利,證屬陰虛陽不能化者;男子“強中”,女子性欲亢進。如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糖尿病,血糖增高不降,前陰瘙癢等;一月經行兩次,證屬沖任火旺者(《施今墨對藥》)。
知母配黃連:清熱瀉火,燥潤相合,尤側重于瀉心胃之火。用于胃火熾盛、火盛陰傷而致的消渴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并心動過速者(《中藥藥對大全》)。
知母配黃芩:清瀉肺火滋陰。用于肺熱實證之發熱、咳喘、咽喉疼痛、咳吐黃黏痰。
知母配地骨皮:清熱降火。用于熱病煩渴,肺熱咳喘,陰虛潮熱,骨蒸盜汗等。
知母配川貝母:滋陰潤燥,化痰止咳。陰虛燥咳,肺熱咳嗽,痰壅喘急;肺癆咳嗽。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知母配百合:補虛清熱。用于陰虛或熱病后期余熱未盡之心煩不安,及肺燥陰虛之咳嗽少痰。
知母配天花粉、葛根: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用于內熱津傷,口渴引飲之消渴病。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知母配酸棗仁:補養心肝,安神定志,清虛熱。用于心肝血虛之心悸、失眠、頭暈煩躁。如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知母配生首烏、火麻仁:潤腸通便。用于腸燥便秘。
3.鑒別應用
(1)生知母、鹽知母 生知母長于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多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或熱病后期,熱伏陰分而致的夜熱早涼、熱退無汗,或肺熱喘咳、陰虛消渴,或熱病津傷所致的大便燥結。鹽知母專于入腎,能增強滋陰降火之功,多用于陰虛火旺所致的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腰膝酸軟等。
(2)知母、天花粉 兩者皆能清熱生津止渴,用于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及陰虛消渴。但知母甘寒質潤,能上清肺熱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中瀉胃火而止渴,既能清熱瀉火以治實熱,又可滋陰潤燥以治虛熱,兼能潤腸通便。天花粉甘、微苦、微寒,以清熱生津見長,能清肺潤燥,適用于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兼能消腫排膿;也可用于瘡瘍腫毒,膿未成者能消,膿已成者可促潰排膿。
(3)知母、黃柏 兩者均苦寒而能清熱瀉火,退虛熱,治陰虛內熱證時相須為用。但知母甘寒質潤,尤善清瀉肺胃氣分實火,又兼滋陰潤燥之功,清中寓補,治陰虛內熱證可標本兼顧。黃柏苦寒較甚,以清熱燥濕為主,兼能瀉火解毒,多用于濕熱、實火及熱毒證;若用于退虛熱,則以治標降火為主,常配合補腎滋陰之品。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質潤,有滑腸之弊,故脾虛便溏者不宜用。本品易受潮生霉,變成黃棕色或內心發黑即失效變質,不宜再使用。
參考文獻
[1] 楊麗蓉.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2,24(4):207.
[2] 白世慶等.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7,1(4):66.
[3] 李曾欣.中成藥,1989,11(6):20.
[4] 葉定江等.中藥炮制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5] 馬桂琴等.中醫正骨,2008,20(8):14.
[6] 陳宇等.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3):26.
[7] 葉志強.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7,14(3):57.
[8] 李曉東.中醫研究,2005,18(6):46.
天花粉
【異名】 栝樓根。
【基源】 為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erms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主要含天花粉蛋白、天花粉多糖、氨基酸等。
【藥理研究】
1.終止妊娠 天花粉蛋白可用于終止早期或中期妊娠。其機制可能為直接作用于對其敏感的胎盤滋養層細胞,使絨毛破損,促使細胞內促凝物質外溢,并在絨毛間隙形成凝血,出現胎盤循環和營養障礙,導致組織壞死,引起炎癥反應。由于營養障礙誘發胎兒應激反應,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引發宮縮,最終導致流產[1]。
2.抗腫瘤 用于治療多種腫瘤,如絨毛膜癌、腺癌和肝細胞癌及其他消化道腫瘤。其純化組分可通過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的DNA合成,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3.抗病毒 天花粉蛋白高度純化制品有很強的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作用,不僅對急性感染期淋巴細胞中HIV的復制有抑制作用,同時對慢性感染期單核巨噬細胞中HIV的復制和合胞體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4.影響免疫功能 天花粉蛋白對免疫系統具有增強和抑制兩方面作用。一方面,天花粉蛋白具有免疫原性,肌內注射后可刺激機體產生程度不等的特異性IgE和IgG抗體;同時也是一種免疫抑制劑,無毒劑量的天花粉蛋白可抑制T淋巴細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但并不能抑制自然殺傷細胞的活化。
【性味歸經】 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用于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瘡瘍腫毒。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乳頭潰瘍 天花粉60g,研末,雞蛋清調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天花粉30g,貝母15g,雞蛋殼10個。研細末,每服6g,溫開水送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3)腸腺化生 天花粉12g、黛蛤散3g(黛蛤散由青黛、煅蛤殼、煅石膏、黃柏、冰片按12∶9∶9∶6∶1比例配制研細而成)。每日1劑,20~40天為一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2]。
2. 配伍應用
(1)用于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天花粉配知母:清熱瀉火,潤燥生津。用于溫病熱邪傷津,口干舌燥,煩渴;消渴病口渴多飲。
天花粉配瓜蔞皮:清熱生津,開胸散結。用于肺燥咳嗽,干咳少痰,熱病陰傷之口干口渴,胸悶氣逆等。
天花粉配貝母:清熱化痰潤燥。用于痰熱咳嗽,痰黃稠黏,咯吐不利,咽喉腫痛。
天花粉配天冬、麥冬:清肺潤燥。用于燥熱傷肺,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等肺熱燥咳證。如滋燥飲(《雜病源流犀燭》)。
(2)用于消腫排膿
天花粉配薄荷:疏風清熱,利咽消腫。用于風熱上攻、咽喉腫痛。如銀鎖匙(《外科百效全書》)。
天花粉配穿山甲、白芷:清熱消腫排膿。用于瘡瘍腫毒。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3.鑒別應用
天花粉、蘆根:兩者均可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渴。但天花粉熱病初起兼有表證者不宜用,其清熱生津之力較強,又兼能清肺潤燥,故可用于治療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等;此外,能消腫排膿,可治癰腫瘡毒。蘆根作用較緩,善清肺胃之熱兼透散,故可用于治療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后期熱退津傷口渴;又能清肺利尿,兼祛痰排膿,可治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10~15g。
【制劑與成藥】 精制天花粉蛋白:2ml/支。用于中期妊娠引產,絨毛膜上皮癌及惡性葡萄胎。1支/次,肌注或羊膜腔內注射。
【不良反應】 天花粉蛋白有較強的抗原性。部分患者口服天花粉可致皮膚、胃腸道過敏反應,見顏面四肢皮膚起疹做癢、惡心、腹瀉等[3,4]。接觸天花粉也可出現流淚、打噴嚏、口唇發紺、呼吸急促、全身不適等過敏反應[5]。
注射天花粉蛋白后,可出現發熱、頭痛、咽喉痛、關節酸痛、頸項活動不利等不良反應。這些反應出現在注射后6~8h,2~3天后自行消失。約5%的患者發生藥物性皮疹,大部分為局部散在性皮疹,伴有瘙癢,大多發生在用藥后的2~3天內。極少數病例在用藥后次日發生惡心、嘔吐反應、心率異常、出血[6,7]。
【使用注意】 過敏性體質者,慎用天花粉蛋白。肌注天花粉蛋白應先做過敏試驗。天花粉蛋白給孕婦宮頸注射后,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尿素氮(BUN)、IgM等參數均比用藥前有一過性增高,提示天花粉蛋白宮頸注射不宜用于心肌損害及肝腎功能不全者[8]。本品性寒涼,虛寒證者慎服。孕婦忌服。
參考文獻
[1] 李振紅等.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2003,18(1):45.
[2] 倪秀禮等.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5(11):695.
[3] 許芝銀.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6,(1):22.
[4] 張立云.黑龍江中醫藥,1998,(5):33.
[5] 滕瑞卿.中藥通報,1986,11(1):28.
[6] 上海市天花粉科研協作組.中華醫學雜志,1976,(4):215.
[7] 王大增等.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8):461.
[8] 張淑景等.生殖與避孕,1994,14(1):19.
蘆根
【基源】 為禾本科植物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鮮或干燥根莖。
【成分研究】
1.氨基酸類 天冬酰胺等。
2.維生素類 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
3.其他 黃酮、蛋白質、甾醇、多糖等。
【藥理研究】
1.鎮靜 能拮抗咖啡因的作用。
2.鎮咳 主要作用成分是天冬酰胺。
3.保肝 蘆根多糖可不同程度保護肝細胞,改善肝功能,降低肝脂肪化程度,抑制肝纖維化[1]。
4.其他 解熱、降壓、降血糖、抑制離體平滑肌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排膿。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證屬痰熱者。蘆根15g、薏苡仁20g、冬瓜仁10g、桃仁8g、葶藶子6g、苦丁茶3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7天為一個療程[2]。
2.配伍應用
(1)用于清熱生津
蘆根配天花粉:清熱生津。用于熱傷津液之口干,口渴,心煩。
蘆根配地骨皮:清肺養陰。用于肺熱陰傷,肺失清肅的喘咳。
蘆根配生石膏: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用于溫病發熱纏綿,日久不退,或熱病后期,余熱未消,陰液已傷。癥見心煩口渴、口干惡心、小便短赤等。
(2)除煩止嘔
蘆根配竹茹:清熱止嘔。用于各種熱病嘔吐。如蘆根飲子(《備急千金要方》)。
(3)用于清熱排膿
蘆根配薏苡仁、冬瓜仁:清肺排膿。用于肺癰吐膿。如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
(4)用于清熱利尿
蘆根配白茅根:清熱利尿。用于急性腎炎,尿路感染。癥見發熱、小便不利、水腫者(《施今墨對藥》)。
3.鑒別應用
(1)蘆根、葦莖 蘆根為蘆葦的根莖,長于生津止渴。葦莖為蘆葦的嫩莖,長于清透肺熱。目前藥市多無葦莖供應,可以蘆根代之。
(2)蘆根、白茅根 兩者均有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但蘆根主清衛分、氣分之熱邪;白茅根善清營分、血分之邪熱,且長于涼血止血,多用于血熱妄行之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等。此外,蘆根有清熱排膿之功,可用于治療肺癰;白茅根能清熱利尿,可用于治療熱淋、小便不利、水腫等。
(3)蘆根、魚腥草 兩者均有清透并俱之特點,能清熱利尿排膿,治肺癰吐膿血、肺熱或風熱咳嗽及熱淋澀痛等。但魚腥草味辛微寒,能解毒消癰,治熱毒瘡腫及濕熱瀉痢;蘆根則甘寒質輕,又能生津除煩止嘔,治熱病煩渴及胃熱嘔噦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15~30g;鮮品用量加倍,或搗汁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李立華等.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5,24(2):24.
[2] 陳松云等.湖南中醫藥導報,2002,8(3):111.
梔子
【異名】 黃梔子,山梔子。
【基源】 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
【成分研究】
1.萜類 包括環烯醚萜、三萜及二萜等。
2.梔子黃色素類 主要是類胡蘿卜素、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
3.其他 梔子藍色素、梔子花精油等。
【藥理研究】
1.抗炎鎮痛 梔子提取物可抑制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鼠口服給予梔子浸膏可抑制角叉菜膠所致足腫脹。對醋酸誘發的小鼠扭體反應,口服梔子浸膏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梔子西紅花總苷不僅明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而且能顯著影響小鼠機能協調作用,與戊巴比妥鈉有明顯協同作用[1]。
3.利膽保肝 梔子中的京尼平苷是其利膽的有效成分,能改變膽汁成分,對阻止膽固醇結石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但對膽色素結石可能無效。
4.其他 抗腫瘤、抗氧化、降血糖、抗補體效應等作用。
【炮制研究】 梔子含梔子苷、異梔子苷等多種環烯醚萜苷類以及熊果酸等活性成分。梔子在臨床上可以根據病情需要生用、炒用、炒焦用或炒炭用。實驗研究表明,生梔子、炒梔子、焦梔子、梔子炭的水溶性浸出物中,梔子苷的含量生品中最高,炒品、炒焦品中含量均有所下降,梔子炭中含量則下降幅度較大[2]。熊果酸的含量,生品、炒品無明顯變化,但梔子炭中熊果酸含量較生品明顯降低[3]。鞣質的含量則隨梔子炮制過程中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但當高于200℃后,鞣質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4]。藥理實驗表明,生梔子在解熱、抗菌、抗炎、抑制胃總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方面,均比各炮制品作用明顯。梔子經炒制,或炒焦后,其鎮靜作用及縮短凝血時間均比生品明顯增強[2,5~7]。
【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功效主治】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濕熱黃疸,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用治扭挫傷痛。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創傷腫痛 生梔子(加工成細末)、面粉等比例和米醋調和成藥膏,敷于腫痛處,邊緣超過患處2cm,每天1次[8]。
(2)青壯年失眠 生梔子10~30g,研碎布包,敷于兩足底之涌泉穴處,每晚更換1次,1周為一個療程[9]。
(3)嬰幼兒腹瀉 取生梔子(新鮮者尤佳)搗為泥,加少許食鹽混勻,外貼于勞宮穴上,外用紗布包扎固定。每隔12h換藥1次,直至腹瀉完全停止[10]。
(4)急性水腫型胰腺炎 柴胡10g、梔子12g、生大黃(后下)10g、敗醬草30g、丹參20g、生甘草5g。煎劑,每日1劑,煎煮時加水500ml,煮沸15min后,加入大黃再煎5min,取汁250ml,分3次服。7天為一個療程[11]。
2.配伍應用
(1)用于瀉火除煩
梔子配淡豆豉:清透郁熱。用于外感風熱,溫病初起者;溫病后期,余熱留擾胸膈所致的胸中煩悶、躁擾不寧、失眠等癥;急性膽囊炎。如梔子豉湯(《傷寒論》)。
梔子配連翹:清心除煩,涼血解毒。用于熱郁胸脘,心煩不安;熱入心包,高熱神昏,煩躁不安;心經留熱,口舌生瘡或尿赤短澀;癰瘍瘡毒、燙傷、燒傷,外用。
梔子配黃芩、黃連:清三焦之火,止血熱妄行。用于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或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梔子配大黃:清瀉三焦熱邪。用于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如梔子湯(《圣濟總錄》)。
梔子配干姜:清上溫下,平調寒熱,辛開苦降,調暢氣機。用于誤下傷中,脾虛生寒兼郁熱不除所致心煩腹滿、便溏等;心下痞結,咽膈噎噻,日久不愈,即成反胃之證。如梔子干姜湯(《傷寒論》)。
梔子配姜黃:清利肝膽,瀉火解毒,理氣止痛。用于肝膽熱毒壅滯,血瘀氣結所致發熱、脅痛、口苦咽干等(《中藥藥對大全》)。
(2)用于清熱利濕
梔子配黃柏:清熱化濕。用于濕熱黃疸及濕熱淋癥。如梔子柏皮湯(《傷寒論》)。
梔子配滑石:清熱利濕通淋。用于熱淋、血淋諸證。
梔子配茵陳:清熱利濕退黃。用于濕熱黃疸。如茵陳蒿湯(《傷寒論》)。
梔子配瞿麥:清熱涼血利尿。用于下焦濕熱之小便淋瀝熱痛、血尿等。
(3)用于涼血解毒
梔子配牡丹皮:疏泄肝膽之熱。用于肝郁火旺之脅痛、目赤、頭痛,或肝郁血虛之潮熱骨蒸、盜汗等。如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
3.鑒別應用
(1)生梔子、炒梔子、焦梔子、梔子炭 生梔子苦寒較甚,長于瀉火利濕、涼血解毒,用于溫病高熱、濕熱黃疸、濕熱淋證、瘡瘍腫毒、跌打損傷。因其苦寒之性較甚,易傷中氣,且對胃有刺激性,脾胃較弱者,服后易吐,但炒后可除此弊。炒梔子與焦梔子功用相似,而前者比后者苦寒之性略強,均可清熱除煩,常用于熱郁心煩、肝熱目赤。一般熱甚者用炒梔子,脾胃較虛弱者用焦梔子。傳統認為,梔子炭善于涼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而根據現代研究,炒炭或炒焦后雖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具有收斂止血作用,但是止血成分炒后被破壞,含量明顯降低,其止血作用遠不及生品穩定和持久,故臨床應用于出血病癥,仍以生梔子或炒梔子為宜。
(2)梔子皮、梔子仁 梔子皮偏于達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偏于走里而清內熱。
(3)梔子、黃連 兩者均為苦寒之品,皆有清熱降火、涼血解毒、清心除煩之功。但梔子清輕上行,善瀉心膈之熱,適用于心火偏旺或熱邪客于心胸、心神被擾之虛煩不眠、懊等;黃連大苦大寒,其清熱降火之力較梔子為勝,尤善瀉心火,不僅用于心煩懊,更適用于心火熾盛之煩熱神昏、心煩不寐、胸悶口渴、面赤尿黃等。另外梔子清熱利濕,通利三焦,其利膽、利濕作用優于黃連,適用于濕熱郁結腸胃之泄瀉、痢疾等。黃連尚有苦寒堅陰之功,適用于火熱傷陰所致的消渴,也可用于熱痞、痰熱互結之結胸。
【用量用法】 水煎服,6~9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溏、食欲不振者慎服。
參考文獻
[1] 傅春升等.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2004,19(4):152.
[2] 張學蘭等.中藥材,1995,18(3):136.
[3] 張學蘭等.中藥材,1994,17(5):27.
[4] 趙淑杰等.中藥材,1994,17(12):24.
[5] 王孝濤等.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現代部分.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6] 張學蘭等.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4,(6):416.
[7] 張學蘭等.中藥材,1994,17(4):24.
[8] 張向榮等.中醫正骨,2008,20(5):18.
[9] 潘金常.中醫外治雜志,2002,11(3):54.
[10] 周向鋒等.中國民間療法,2000,8(3):7.
[11] 沈宇清.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17(1):59.
夏枯草
【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成分研究】
1.三萜類 主要為齊墩果烷型、烏索烷型和羽扇烷型三萜。
2.甾體類 β-谷甾醇、豆甾醇等。
3.黃酮類 蕓香苷、蘆丁、木犀草素、異葒草素和木犀草苷等。
4.其他 香豆素類、苯丙素類、有機酸、揮發油等。
【藥理研究】
1.抗菌 夏枯草水煎劑有輕微抗淋球菌作用,對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
2.免疫調節 夏枯草可上調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其調節免疫作用可能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作用機制之一[1]。
3.降糖 夏枯草醇提物可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其降糖機制可能與修復B細胞使胰島素分泌正常有關。
4.其他 抗病毒、抗癌、抗突變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苦,寒。歸肝、膽經。
【功效主治】 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用于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腫痛。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夏枯草、酸棗仁各20g,浙貝母、炒梔子各15g,桃仁、紅花各10g,生地黃30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用[2]。
(2)肝郁化火證高血壓 夏枯草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3]。
(3)皮膚燙傷 取干夏枯草50g(創面大可加量),加水500ml,煎沸12min左右,倒在無菌容器里,涼至37℃左右,用無菌紗布浸濕,輕輕拍打患處,立即有清爽舒適感,再慢慢將患處擦干后,馬上取出鮮蘆薈肉質,均勻涂在患處,厚度為0.5cm左右,用一層無菌紗布固定,以防脫落[4]。
(4)乳腺增生癥 夏枯草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4周為一個療程,連服4個療程[5]。
2.配伍應用
(1)用于清肝瀉火,明目
夏枯草配桑葉、菊花: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腫痛。
夏枯草配決明子:清肝明目。用于肝熱目疾諸癥;肝腎不足,頭痛眩暈,目暗不明等;高脂血癥(《施今墨對藥》)。
夏枯草配牡蠣:鎮肝息風,清利上竅。用于肝郁化火、虛風上擾,癥見頭暈、口苦心煩、夜寐多夢、耳鳴眼花;高血壓病,證屬虛風擾者(《施今墨對藥》)。
夏枯草配茺蔚子:清肝活血,降血壓。用于高血壓病,表現為頭重腳輕、頭昏目眩、血壓增高者;腦動脈硬化,腦血管供血不足,以及腦血管意外之后遺癥等。
(2)用于散郁結
夏枯草配浙貝母:清肝火,解毒熱,散郁結,消瘰疬。用于瘰疬諸癥(《施今墨對藥》)。
夏枯草配蒲公英:清肝行滯,解毒散結。用于肝膽熱毒、濕熱郁結之黃疸、脅肋疼痛;肝經實火、熱毒內蘊所致的咽喉腫痛、目赤腫脹;火熱邪毒郁結所致的疔瘡癰腫、瘰疬痰核、乳癰初起等癥(《中藥藥對大全》)。
夏枯草配連翹:清熱解毒散結。用于瘡瘍腫毒。
夏枯草配重樓: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用于痰火郁結之癭瘤瘰疬。
夏枯草配昆布、玄參:清肝軟堅散結。用于治療癭瘤。如夏枯草膏(《醫宗金鑒》)。
3.鑒別應用
(1)夏枯草、白毛夏枯草 兩者均為唇形科植物,均味苦性寒,同具清熱之功,可治火熱及熱毒病證。然白毛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筋骨草(Ajuga decumbens Thunb)的全草,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祛痰止咳、涼血止血,主治熱毒壅盛、癰腫瘡癤、肺熱咳嗽、痰黃黏稠、咽喉腫痛及血熱咯血、衄血或外傷出血。夏枯草為清熱瀉火藥,長于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善治肝熱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羞明多淚或目生翳障、癭瘤瘰疬、高血壓屬肝火盛者。
(2)夏枯草、決明子 兩者均有清肝明目的作用,皆可用于肝熱目疾。但決明子兼能益腎陰;夏枯草兼能養肝血,用于治療肝腎不足之目昏、目暗、眩暈、頭痛,兩藥常同用。決明子長于潤腸通便,適用于血枯、腸燥之便秘;夏枯草善于降肝火、散郁結,適用于痰火郁結之瘰疬、痰核、癭瘤。
(3)夏枯草、龍膽 兩者均味苦性寒,歸肝膽經,善清泄肝膽之火,降血壓,治肝火頭痛、眩暈、目赤腫痛,以及高血壓屬肝火或肝陽上亢者。然龍膽清泄力甚強,宜用于肝火上炎之重癥,還能入下焦清熱燥濕,治濕熱下注之陰癢、帶下、濕疹、黃疸、尿赤及淋痛等。夏枯草清肝火力不及龍膽,宜用于肝火上炎輕癥,善散郁結,可用于治肝郁化火,痰火凝結之瘰疬、癭瘤。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或熬膏服。
【制劑與成藥】 夏枯草膏:用于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乳腺增生癥、高血壓病。口服,9g/次,2次/天。
【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用。
參考文獻
[1] 顧曉潔等.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26(2):5.
[2] 劉桂芳等.山西中醫,2007,23(6):22.
[3] 潘定舉.中國新藥雜志,2007,16(12):971.
[4] 陳耀珍等.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3,3(4):41.
[5] 高學忠等.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11):27.
寒水石
【異名】 凝水石。
【基源】 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或碳酸鹽類方解石族礦物方解石。前者又稱紅石膏,北方地區大多用此,故又稱北寒水石;后者方解石,南方地區大多用此,故又稱南寒水石。
【成分研究】
1.北寒水石 主要成分為硫酸鈣(CaSO4·2H2O),還含有鐵、鋁等雜質。
2.南寒水石 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還含有鎂、鐵、錳、鋅等雜質。
【藥理研究】
1.碳酸鹽類寒水石主要具有殺菌、消毒、收斂等作用。
2.硫酸鹽類寒水石主要具有解熱、瀉下等作用。
【性味歸經】 辛、咸,寒。歸心、胃、腎經。
【功效主治】 清熱瀉火。用于熱病煩渴、口瘡、熱毒瘡腫、丹毒燙傷。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治療燒燙傷。由大黃、地榆炭、寒水石、冰片、四季青、白蘞組成,以上藥物以3∶2∶1∶0.5∶4∶3比例共研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外用[1]。
2.配伍應用
寒水石配黃柏:清熱瀉火。等份為末,撒敷患處。用于治療口瘡。如蛾黃散(《嚴氏濟生方》)。
寒水石(煅)配青黛:清熱解毒。等份為末,香油調搽。用于熱毒瘡腫(《普濟方》)。
寒水石配赤石脂:清熱斂瘡。等份為末,菜油調敷。用于水火燙傷。如水石散(《古方匯精》)。
【用量用法】 水煎服,10~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楊旭輝等.黑龍江中醫藥,2005,5:43.
淡竹葉
【基源】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莖葉。
【成分研究】 多糖類、氨基酸、微量元素、葉綠素、多酚、黃酮類[1]。
【藥理研究】
1.免疫增強 主要起作用的是多糖類成分。
2.抗腫瘤 葉綠色素是抑制胃癌的有效物質,茶多酚也具有抗癌活性。
3.抗氧化 主要是淡竹葉多酚起作用。
4.降脂、抗血栓、降糖 起作用的主要是黃酮類化合物。
【性味歸經】 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瀉火,除煩,利尿。用于熱病煩渴、口瘡尿赤、熱淋澀痛。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熱病煩渴 淡竹葉9g、蘆根15g、生石膏12g(先煎),煎服(《安徽中草藥》)。
(2)尿血 淡竹葉12g、燈芯草10g、海金沙6g。水煎服,每日1劑(《江西草藥》)。
(3)特發性水腫 淡竹葉2g,開水浸泡代茶飲,每日1劑,連用1個月[2]。
(4)預防肛門術后小便困難 凡術后患者立即用淡竹葉、燈心草各6g,開水浸泡代茶飲,每日1劑,連用2日[3]。
2.配伍應用
淡竹葉配荷梗:清心火,利小便,解暑濕。用于夏日中暑諸癥;小兒發熱,小便短赤等癥;心移熱于小腸,小便澀痛等;濕熱發黃諸癥。
淡竹葉配麥冬:清心除煩。用于虛煩不寐、心驚神疲、心煩口渴。
淡竹葉配生地黃:滋陰瀉火。用于熱病傷津、口渴、口舌生瘡等癥。如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3.鑒別應用
淡竹葉、竹葉:兩者均源于禾本科植物,味甘淡性寒,皆能清熱除煩、利尿。然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葉,其清心除煩之力較淡竹葉強,熱病心煩者多用;又兼辛味,清中有散,能涼散上焦風熱,治風熱表證或濕溫病初起。其卷而未放的幼葉稱“竹葉卷心”,清心火之力強,有瀉火解毒之功,溫熱病熱入心包而致神昏譫語者多用之。淡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莖葉,其通利小便力強,多用于口瘡尿赤及熱淋澀痛,并治水腫尿少及黃疸尿赤。
【用量用法】 水煎服,10~15g。
參考文獻
[1] 宋秋燁等.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3):526.
[2] 呂華.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10):634.
[3] 李文剛等.甘肅中醫,1994,7(3):20.
決明子
【異名】 草決明,馬蹄子。
【基源】 為豆科植物決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決明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種子。
【成分研究】
1.蒽醌類 大黃素、大黃酚、大黃素甲醚等。
2.萘并吡酮類 決明蒽酮、異決明內酯、決明苷、決明子內酯等。
3.蛋白質及氨基酸類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占氨基酸總量的31%以上,北方決明子中氨基酸的含量高于南方。
4.其他 多糖類、脂肪酸、微量元素等[1]。
【藥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決明子醇提取物對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而水提取物則無效,水浸液(1∶4)在試管中對某些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降壓 決明子的水浸液、醇-水浸液、醇浸液對麻醉犬、貓、兔等皆有降壓作用。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對血管有收縮作用(下肢灌注法)。
3.降血脂 決明子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以及水提取物均明顯降低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總膽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4.泄下 蒽醌類是決明子起瀉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5.其他 抗氧化、催產、殺蟲等作用。
【炮制研究】 決明子中主要含蒽醌類化合物,且多以結合形式存在,具有瀉熱通便作用。決明子經炒制后,總蒽醌特別是結合型蒽醌,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結合型蒽醌在炒決明子中的含量僅為生品的26.4%。但游離蒽醌含量相應地有所增高,且水溶性浸出物亦有所增加[2,3]。故決明子炒后清熱瀉下作用減弱,但平肝明目作用較好。
決明子炮制過程中,隨著炒制溫度升高,炒制時間延長,其制品的保肝作用和通便作用都減弱。為了炒制后既保留保肝作用,又減弱通便作用,決明子炒制的最佳工藝條件應為140℃熱鍋下藥,炒至藥溫升至140℃,再保持此溫度10min,然后取出放涼[4]。
決明子質地堅硬,水分難于滲入,有效物質不易溶出,古今都強調打碎入藥。
【性味歸經】 甘、苦、咸,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用于目赤澀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頭痛眩暈;腸燥秘結;高血壓病。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乳腺小葉增生癥 將決明子粉碎過80目篩,每次25g,每天2次,開水沖服;如服后惡心可用生姜5g泡茶送服;如大便稀溏則適當減量。連續服4周為一個療程,一般治療2個療程[5]。
(2)原發性高血壓 決明子30g,研末,每日分3次沖服[6]。
(3)老年人便秘 炒決明子60g,壓粉,每次服3g,早晚各1次[7]。
2.配伍應用
決明子配石決明:清熱平肝明目。用于肝熱頭昏、視物不明、目赤澀痛、頭痛等癥;高血壓動脈硬化(《施今墨對藥》)。
決明子配青葙子:清肝瀉火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等。
決明子配黃芩、木賊:清肝明目。用于肝熱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如決明子散(《銀海精微》)。
決明子配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用于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如決明子丸(《證治準繩》)。
決明子配山茱萸、生地黃:益肝滋陰明目。用于肝腎陰虧、視物昏花、目睛不明。如決明散(《銀海精微》)。
3.鑒別應用
決明子、石決明:決明子又名草決明,與石決明均入肝經,皆有清肝、明目、退翳的作用,臨床上治療肝火上炎或肝經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多淚羞明、目生翳障等,常相須為用。決明子且能潤腸通便,適用于腸燥便秘。石決明為涼肝、平肝之要藥,又兼有滋養肝陰之功,故對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尤為適宜。煅石決明還有收斂、制酸、止痛、止血等作用,可用于胃酸過多之胃脘痛,外用可止血。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打碎入煎。用于潤腸通便,不宜久煎。
參考文獻
[1] 呂翠婷等.食品科技,2006,8:295.
[2] 裴妙榮等.中國中藥雜志,1990,15(8):29.
[3] 楊梓懿等.中成藥,1991,13(12):18.
[4] 張啟偉等.中藥材,1995,18(12):618.
[5] 楊占江.新中醫,2003,35(11):62.
[6] 榮文平.黑龍江中醫藥,2003,4:24.
[7] 馮巖等.吉林中醫藥,2001,5:41.
谷精草
【異名】 戴星草,流星草,珍珠草。
【基源】 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的干燥帶花蕾頭狀花序。
【成分研究】 谷精草素、槲皮萬壽菊素、槲皮素等。
【藥理研究】 抗菌 谷精草煎劑對綠膿桿菌作用較強,對肺炎鏈球菌和大腸桿菌作用較弱。3%~5%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及鐵銹色小芽孢癬菌有抑制作用。谷精草水浸液對絮狀表皮癬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1]。
【性味歸經】 辛、甘,平。歸肝、肺經。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明目,退翳。用于風熱目赤,眼生翳膜;風熱頭痛,齒痛。
【臨床應用】
1.單方驗方
(1)花斑癬 谷精草、茵陳、石決明、桑枝、白菊花各36g,木瓜、桑葉、青皮各45g,共為粗渣,盛于布袋內熬水配成50%的水煎劑備用。每日外涂1~2次,每周洗浴1~2次,14天為一個療程[2]。
(2)流行性結膜炎 金銀花15g、菊花15g、密蒙花15g、紅花10g、蟬蛻10g、夏枯草15g、谷精草15g、木賊草15g、龍膽10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分4次服用[3]。
(3)單皰病毒性角膜炎 連翹、金銀花、梔子、黃柏、黃芩、木通、谷精草、天花粉各10g,白芷5g,黃連4g,板藍根3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10天為一個療程[4]。
(4)小兒急性結膜炎 金銀花、連翹、夏枯草、木賊草各10g,決明子、谷精草、紫草各6g。每日1劑,水煎日服3~4次[5]。
2.配伍應用
谷精草配密蒙花:散風清肝,退翳明目。用于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黃斑變性諸癥;白內障,癥見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眼干目澀(《施今墨對藥》)。
谷精草配荊芥、決明子:疏散風熱,明目。用于風熱上攻所致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如谷精草湯(《審視瑤函》)。
谷精草配薄荷、菊花、牛蒡子:疏散風熱止痛。用于風熱頭痛、齒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5~10g。
參考文獻
[1] 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二卷.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2] 劉曉等.光明中醫,2008,23(7):966.
[3] 李昌德.中國中醫急癥,2006,15(7):751.
[4] 嚴玲.湖北中醫雜志,2005,27(12):35-36.
[5] 馮貴明等.四川中醫,2002,20(3):71.
青葙子
【異名】 野雞冠花子。
【基源】 為莧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成熟種子。
【成分研究】
1.脂肪油類 含脂肪油約15%。
2.甾體類 β-谷甾醇、棕櫚酸膽甾烯酯等。
3.有機酸類 3,4-二羥基苯甲醛、對羥基苯甲酸、3,4-二羥基苯甲酸等。
4.其他 淀粉、多糖、硝酸鉀等。
【藥理研究】
1.降糖 青葙子醇提物、水提物對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1]。
2.保肝 青葙子水提物可降低CCl4致肝損傷大鼠血清中的AST、ALT和乳酸脫氫酶(LDH)水平[2]。
3.其他 抗菌作用等。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肝經。
【功效主治】 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用于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
【臨床應用】
青葙子配桑葉、菊花:疏風清熱明目。用于肝經風熱之目赤腫痛、羞明多淚。
青葙子配夏枯草、梔子:清肝明目。用于肝熱之目赤腫痛、羞明多淚。
青葙子配決明子:清肝瀉火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等。如青葙丸(《證治準繩》)。
青葙子配菟絲子、肉蓯蓉:益肝腎,明目。用于肝腎虧損、目昏干澀。如綠風還睛丸(《醫宗金鑒》)。
青葙子配生地黃、玄參:養肝清熱。用于肝虛血熱之視物昏花。如青葙丸(《醫宗金鑒》)。
青葙子配密蒙花: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血虛肝旺所致的目盲翳障。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
參考文獻
[1] 單俊杰等.中國藥學雜志,2005,40(16):1230.
[2] 杜海燕.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8,20(1):45.
密蒙花
【異名】 雞骨頭花。
【基源】 為馬錢科植物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的干燥花蕾。
【成分研究】
1.黃酮類 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
2.其他 刺槐素、密蒙花苷、蒙花萜苷、梓醇等。
【藥理研究】
1.抗炎 小鼠口服刺槐素能減輕甲醛性炎癥,降低皮膚、小腸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
2.利膽 給大鼠小腸注入或給兔靜脈注射刺槐素,均可使膽汁分泌有短暫、輕度增加,對膽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3.解痙 刺槐素對乙酰膽堿致痙的小鼠離體小腸標本有解痙作用[1]。
4.抑制醛糖還原酶 密蒙花的70%甲醇提取物對未純化大鼠晶體醛糖還原酶顯示高度抑制作用。
5.其他 保肝、免疫調節等作用。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主治】 清熱養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眼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
【臨床應用】
1. 單方驗方 治療小兒目眨。密蒙花、黃芩各8~10g,荊芥、蒼術、黑豆、桑葉、鶴虱、檳榔、赤芍各6~8g,當歸、蟬蛻各4~6g,甘草4g。以上藥加水400~500ml,煎至100~300ml。每日1劑,日服3~5次。4劑為一個療程[2]。
2.配伍應用
密蒙花配菊花: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如密蒙花散(《圣濟總錄》)。
密蒙花配蟬蛻:明目退翳。用于肝火郁滯、眼生翳膜。如撥云退翳丸(《原機啟微》)。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0g。
【使用注意】 劑量不宜過大。歷代本草謂其無毒,但近年研究認為本品所含刺槐素有小毒,臨床雖未見不良反應報道,但亦應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 王宏.時珍國醫國藥,2000,11(1):93.
[2] 陳兆明.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22(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