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清熱燥濕藥

黃芩

【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黃酮及其苷類 黃芩苷、漢黃芩苷、漢黃芩素等。

2.萜類 二萜苷、倍半木脂素苷等。

3.其他 β-谷甾醇、苯甲酸、黃芩細(xì)淀粉等,微量元素鐵、銅、鋅、錳等。

【藥理研究】

1.抗菌和抗病毒 黃芩抗菌范圍較廣,其煎劑體外對多種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及螺旋體等均有抑制作用,黃芩素是其抗菌的有效成分。

2.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 黃芩的4種主要黃酮成分在機(jī)體的不同系統(tǒng)中均具有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

3.抗炎 黃芩莖葉總黃酮可抑制炎癥的急性期病變和后期結(jié)締組織生成。

4.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黃芩素對離體大鼠腸系膜動脈在低濃度時表現(xiàn)為收縮作用,而在高濃度時則表現(xiàn)為松弛作用,其機(jī)制是抑制蛋白激酶的收縮作用。

5.其他 保肝、抗腫瘤、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1]

【炮制研究】 黃芩含多種黃酮類衍生物,黃芩苷和漢黃芩苷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但黃芩苷在黃芩酶的作用下會被酶解成苷元-黃芩素和葡萄糖醛酸,而黃芩素又不穩(wěn)定,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成綠色醌類衍生物。故破壞黃芩酶的活性以保證黃芩飲片的質(zhì)量是黃芩炮制中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一般采用蒸或水煮的方法即可。鑒于黃芩苷和漢黃芩苷溶于水,久煮會使其損失太大;且黃芩苷含量隨加熱時間的增加和加熱溫度的升高逐漸降低,所以目前大多采用蒸30min,或焯、煮10min的工藝,既能達(dá)到抑酶的效果,又能減少有效成分的丟失,以保證藥品質(zhì)量[25]

黃芩根有枯芩、子芩之分,枯芩為其老根,體輕、中空、色黑;子芩又稱條芩,為黃芩的新根,條實(shí)、體重、色黃。兩者化學(xué)成分方面未見明顯區(qū)別,但黃芩苷和漢黃芩苷的含量有差異,子芩(15.16%)較枯芩(10.63%)含量高[6]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痢;肺熱咳嗽,高熱煩渴;癰腫瘡毒;血熱吐衄;胎動不安。

【臨床應(yīng)用】

1.單方驗方

(1)過敏性紫癜 黃芩12g、犀角2g(可用水牛角9g代替)、生地黃12g、芍藥12g、牡丹皮10g、黃連9g、金銀花15g、連翹15g、玄參15g、竹葉10g、麥冬10g、柴胡9g、太子參12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10天為一個療程[7]

(2)兒童慢性上頜竇炎 黃芩9g、辛夷6g、白芷9g、金銀花9g、魚腥草15g、薏苡仁15g、白術(shù)9g、茯苓9g、甘草6g(以上藥量可根據(jù)年齡酌情增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早晚各1次,20天為一個療程[8]

(3)鼻衄 黃芩20~60g、白茅根20~60g、蜂蜜30g。肺經(jīng)熱盛型加桑白皮10~15g,并予局部用四環(huán)素軟膏外敷或復(fù)方薄荷油滴鼻;胃熱熾盛型加生石膏30g、大黃9g、知母12g、梔子15g;肝火上炎型加柴胡9~12g、郁金9g、龍膽草15g、梔子15g。上藥加水適量泡10~20min,再煎沸15min左右,濾渣放入蜂蜜約30g,待蜜化稍溫頓服,每日1劑,2次分服,3劑為一個療程[9]

(4)菌痢 黃芩15g、葛根12g、秦皮12g、白芍15g、苦參30g、馬齒莧30g、甘草6g,水煎2次,取汁300~400ml,分2次服下,每日1劑,5~7天為一個療程[10]

(5)銀屑病 黃芩20g,水煎濃縮成浸膏,加凡士林100g,制成軟膏;取黃芩膏87g,將枯礬5g、青黛5g、冰片適量研細(xì)末與之調(diào)勻制成。用手指將藥物均勻涂布于皮損上,用保鮮膜覆蓋其上,并用手撫平,使其吸附在皮膚上,封包治療。晚間敷之,晨起除掉清洗。療程最短5天,最長2周[11]

(6)痤瘡 黃芩15g、桑白皮15g、黃連12g、梔子12g、苦參15g、枯礬3g、地膚子20g、香附10g、白芷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5天為一個療程[12]

2.配伍應(yīng)用

(1)用于瀉火解毒

黃芩配黃連: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清熱安胎。用于上中焦火熱熾盛。癥見高熱頭痛、目赤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煩躁不眠等。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黃芩配天冬:清肺滋陰降火。用于肺熱陰傷或肺虛燥熱所致干咳少痰、咽干音啞;肺腎陰虧,虛火上沖所致煩渴引飲,多飲、多尿之上消證;肺癰后期,正氣已傷而余邪尚盛者。

黃芩配杏仁、桑白皮:清熱瀉肺止咳。用于外感肺熱咳嗽、痰氣喘滿。如清肺湯(《萬病回春》)。

黃芩配百部、丹參:清熱涼血,潤肺止咳。用于肺熱燥咳、肺癆咳嗽。如芩百丹方(上海市龍華醫(yī)院驗方)。

黃芩配射干:清瀉肺火,通利咽喉。用于肺癰、咽喉聲音嘶啞,或肺癰初起發(fā)熱惡寒,頭痛胸痛,喉中雞鳴之聲。

(2)用于清熱燥濕

黃芩配白芍:清熱止痢,堅陰止痛。用于濕熱痢疾,發(fā)熱,里急后重,腹痛之癥;妊娠惡阻。如黃芩湯(《傷寒論》)。

黃芩配葛根、黃連:清熱止痢。用于濕熱蘊(yùn)結(jié)腸道所致的發(fā)熱口渴、暴注下泄、肛門灼熱或濕熱下痢諸癥。如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

黃芩配青蒿:清泄?jié)駸帷S糜谀憻岱肝浮駶嶂凶柚诳鄧I惡。如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3)用于安胎

黃芩配白術(shù):清熱健脾安胎。用于胎熱、胎動不安。

黃芩配砂仁:清熱順氣安胎。用于胎熱上沖,氣機(jī)不調(diào)之胎動不安,妊娠惡阻。

(4)用于止血

黃芩配槐花:清熱涼血止血。用于熱傷血絡(luò)所致的腸風(fēng)下血、痔瘡出血及崩漏月經(jīng)過多者。

黃芩配大黃:清熱涼血止血。用于熱毒熾盛,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如大黃湯(《圣濟(jì)總錄》)。

3.鑒別應(yīng)用

(1)生黃芩、酒黃芩、炒黃芩、黃芩炭 生黃芩苦寒,以清熱瀉火力強(qiáng),多用于治療熱病、濕溫、黃疸、瀉痢、癰疽疔毒等。酒黃芩升散,酒制后入血分,并可向上升騰和外行;同時因酒性大熱,可緩和黃芩苦寒之性,以免損傷脾胃,多用于治療肺熱咳嗽及上焦熱毒,如大頭瘟、頭風(fēng)熱痛等。炒黃芩經(jīng)炒制后使其寒性減弱,多用于治療胎動不安,小兒體弱者也可用于炒制品。黃芩炭長于清熱涼血止血,多用于血熱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下血等。

(2)黃芩、黃連、黃柏 三者均為苦寒之品,而黃連為苦寒之最。三藥皆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主要功效,用于治療濕熱內(nèi)盛或熱毒熾盛之證,常相須為用。但黃芩偏瀉上焦肺火,且有清熱安胎之功,多用于肺熱咳嗽、胎動不安之證。黃連偏瀉中焦胃火,并長于瀉心火,多用于中焦?jié)駸帷⑵M嘔逆、濕熱泄瀉、痢疾,心火熾盛之壯熱煩渴、心煩失眠及胃火亢盛之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黃柏偏瀉下焦相火、除骨蒸,多用于濕熱下注之淋濁、小便不利、帶下及骨蒸勞熱等。故古人有“黃芩治上焦,黃連治中焦、黃柏治下焦”之說。

(3)枯芩、子芩 枯芩為其老根,體輕、中空、色黑;子芩又稱條芩,為黃芩的新根,條實(shí)、體重、色黃。兩者性味功效相同,但子芩藥力勝過枯芩。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清熱瀉火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成藥與制劑】

1.黃芩苷片:每片含0.25g。用于急性、遷延性、慢性肝炎,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及濁度試驗異常者。口服,2片/次,3次/天。

2.芩百沖劑:每包含黃芩、百部各5g。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口服,1次1包,3次/天,小兒酌減。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慎服。

參考文獻(xiàn)

[1] 劉雄等.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7,24(2):46.

[2] 凌羅慶等.中成藥研究,1980,2:3.

[3] 唐恢天.中國中藥雜志,1991,16(1):29.

[4] 王弘志等.中成藥研究,1983,9:44.

[5] 朱志剛.基層中藥雜志,1991,5(2):17.

[6] 于留榮等.中成藥研究,1982,6:16.

[7] 秦天富等.中醫(yī)藥導(dǎo)報,2006,12(10):45.

[8] 任一軍.山西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6,6(2):41.

[9] 陳改峨等.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02,4:11.

[10] 劉更祥等.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1,10(5):427.

[11] 陳力等.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2003,19(3):180.

[12] 張峰等.河南中醫(yī)藥學(xué)刊,1999,14(5):49.

黃連

【基源】 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連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莖。

【成分研究】

1.生物堿類 小檗堿、黃連堿、甲基黃連堿、藥根堿等。

2.內(nèi)酯類 黃柏酮、黃柏內(nèi)酯等。

3.苯丙素類 阿魏酸等。

【藥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黃連抗菌譜廣,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痢疾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較強(qiáng)的抗菌作用,但對宋氏痢疾桿菌無作用。黃連水提取液即使稀釋30倍,對兔角膜細(xì)胞型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仍有抑制作用[1]

2.解熱 黃連注射劑對白細(xì)胞致熱原性發(fā)熱有解熱作用,并使腦脊液中環(huán)磷酸腺苷(cAMP)含量下降,其解熱作用與中樞cAMP的生成有關(guān)。

3.降血糖 黃連堿、鹽酸小檗堿對正常大鼠及自發(fā)性糖尿病小鼠均有降血糖作用[2]

4.解痙 黃連提取液可以抑制大鼠、小鼠離體小腸的痙攣性收縮。

5.免疫調(diào)節(jié) 靜脈注射小檗堿,可提高實(shí)驗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犬巨噬細(xì)胞的吞噬能力。

6.其他 抗炎、抗腫瘤、抗?jié)儭⒎乐箘用}粥樣硬化等作用。

【炮制研究】 黃連主要炮制品有生黃連(黃連)、酒炙黃連(酒黃連)、姜炙黃連(姜黃連)、吳茱萸水炒黃連(萸黃連)。黃連的主要成分為小檗堿等,易溶于水,在熱水中溶解度更高,故黃連切制前在水中浸潤時間不宜太長,水溫宜低,以免損失有效成分。黃連經(jīng)酒、姜汁、吳茱萸汁炮制,隨著炮制溫度升高,黃連中小檗堿含量有所下降,但炮制后可提高小檗堿在水中的溶出率。生黃連溶出率為58.17%,制黃連溶出率約為85%,說明炮制對小檗堿在煎液中的溶出有促進(jìn)作用。所以,炮制雖然使小檗堿含量下降,但能提高溶出率,煎液中小檗堿實(shí)際含量比生品高[3]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心、肝、胃、膽、大腸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胃腸濕熱,脘腹痞滿,嘔吐吞酸,濕熱瀉痢;高熱神昏,心煩不寐,血熱吐衄;胃火熾盛,內(nèi)熱消渴,目赤牙痛,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臨床應(yīng)用】

1.單方驗方

(1)糖尿病合并帶狀皰疹 取黃連10g,加水100ml,水煎,取60ml,分次外擦患處,每日5次[4]

(2)萎縮性舌炎 黃連6~10g,黃芩6~10g,白芍12~15g,阿膠12~15g,雞蛋1個。煎服,前3味先煎,阿膠另煮,煎好后藥液傾出,趁熱將雞蛋打入藥液中攪勻,分2次溫服。3劑為一個療程[5]

(3)酒精依賴綜合征 黃連、甘草各6g,半夏、僵蠶、郁金、石菖蒲、陳皮、生姜各10g,竹茹、天麻、茯苓各15g。每天1劑,水煎,取汁500ml。早晚分服。治療7天為一個療程[6]

(4)慢性胃炎 黃連、枳實(shí)、甘草各6g,茯苓12g,姜半夏、陳皮、竹茹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1個月為一個療程[7]

(5)心律失常 在治療原發(fā)病的基礎(chǔ)上,加服黃連、甘草各10g,煎服,每日1劑,多次頻服。7天為一個療程,間歇1周后行第2個療程[8]

2.配伍應(yīng)用

(1)用于瀉火解毒

黃連配大黃:瀉熱涼血解毒。用于熱痞證,癥見心下痞滿,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熱痢證,癥見腹痛下利,或里急后重,或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屬胃腸濕熱火毒壅滯者;實(shí)熱火毒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毒等癥;火熱之邪、迫血妄行所致的發(fā)斑、吐衄,發(fā)狂等癥。如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黃連配連翹:瀉火解毒,散結(jié)消腫,用于熱毒蘊(yùn)結(jié)所致的瘡癰腫毒、瘰疬、丹毒以及疔毒內(nèi)攻、耳目腫痛諸癥。

黃連配黃芩、梔子:清瀉三焦之火,止血熱妄行。用于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或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黃連配天花粉:清熱瀉火,止消渴。用于消渴、小便滑數(shù)如油(《崔氏方》)。

黃連配麥冬:清心胃,養(yǎng)陰液。用于心中煩熱,口舌生瘡;胃陰不足,虛火旺盛,癥見胃中嘈雜似饑、惡嘔欲吐、煩渴引飲;熱病邪熱犯心所致的心煩不眠(《中藥藥對大全》)。

黃連配蟾酥: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用于癰、疔、瘡瘍諸癥;癌腫或無名腫毒屬熱毒熾盛者。

黃連配大蒜:瀉熱解毒。用于熱痢臟毒、便下膿血。如蒜連丸(《普濟(jì)本事方》)。

黃連配吳茱萸:清瀉肝火,降逆和胃。用于肝火橫逆、胃失和降之脅痛、口苦、嘔吐吞酸、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諸癥。如左金丸(《丹溪心法》)。

黃連配枳實(shí):泄熱除痞,瀉火寬腸。用于心下痞,癥見心下痞滿,按之不硬,脘腹熱痛者;濕熱泄瀉、痢疾等癥;痔瘡、瘺管、便秘諸癥。

黃連配阿膠:養(yǎng)陰清熱。用于陰虧火旺,心煩失眠等癥;熱痢、大便膿血等癥。如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黃連配朱砂:清心瀉火安神。用于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如朱砂安神丸(《醫(yī)學(xué)發(fā)明》)。

黃連配附子:寒熱并用,辛苦并調(diào),陰陽相濟(jì)。用于寒熱互結(jié)所致的心下痞滿,脘腹痞悶作痛,泄瀉不爽,嘔惡心煩兼見陽虛不固,汗多惡寒,肢冷脈弱等癥;泄瀉,痢疾屬寒熱錯雜者。如附子瀉心湯(《傷寒論》)。

黃連配肉桂:交通心腎,瀉南補(bǔ)北。用于失眠,屬心腎不交、心悸不安,不能入睡者。如交泰丸(《韓氏醫(yī)通》)。

黃連配干姜:瀉熱除痞,寒熱并用,辛開苦降。用于寒熱互結(jié)心下而見胃脘痞滿,嘈雜泛酸,不思飲食;上熱下寒所致的食入即吐,腹痛腸鳴,下痢不止等癥;泄瀉,痢疾諸癥。如黃連湯(《傷寒論》)。

(2)用于清熱燥濕

黃連配龍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痢疾;肝經(jīng)火盛所致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或暑行目澀,赤眼暴發(fā)等癥。

黃連配木香:清熱燥濕,行氣導(dǎo)滯。用于細(xì)菌性痢疾或腸炎。癥見下痢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等。如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黃連配半夏:瀉心消痞,化痰和胃。用于濕熱痰濁,郁結(jié)不解,胸脘滿悶,痰多黏稠,苔黃膩,脈弦滑;寒熱互結(jié),氣機(jī)不暢所致的心下痞悶,按之作痛。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黃連配黃柏、白頭翁:清熱燥濕解毒。用于濕熱痢疾,身熱,里急后重;濕熱下注,腿足濕腫熱痛;濕熱黃疸,身黃發(fā)熱;腫瘍,濕疹,口瘡,痔腫,燙傷。如白頭翁湯(《傷寒論》)。

黃連配廣藿香:清熱祛濕。同入中焦脾胃,一除熱中之濕,一除濕中之熱,濕化則陽氣通,熱清則中焦暢。用于暑溫病或濕熱中阻而致的身熱不揚(yáng)、嘔吐惡心、胸脘痞悶、下痢不暢、舌苔黃白相兼之證。濕重者重用廣藿香,熱重者重用黃連。

黃連配佩蘭:清熱化濁。用于脾經(jīng)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臭等癥。

黃連配胡黃連:清熱燥濕涼血。用于疳熱、吐血、衄血。

黃連配老鸛草:除濕解毒,止瀉痢。用于濕熱瀉痢。

黃連配厚樸:清熱燥濕,行氣化濕。用于霍亂、暑濕等濕熱內(nèi)蘊(yùn)所致的胸脘痞悶,胃呆泛惡,嘔吐下利等。如連樸飲(《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3.鑒別應(yīng)用

(1)生黃連、酒黃連、姜黃連、萸黃連 生黃連苦寒之性盛,善清心火,多用于心火亢盛、煩躁不眠、神昏譫語,以及濕熱諸證,如濕溫、痢疾、熱毒瘡瘍等癥。酒黃連能引藥上行,善清頭目之火,多用于肝火偏旺、目赤腫痛。姜黃連苦寒之性緩和,長于清胃止嘔,多用于胃熱嘔吐。萸黃連(加吳茱萸水炮制)善散肝經(jīng)郁火,多用于肝氣犯胃之嘔吐吞酸等癥。

(2)黃連、秦皮 兩者均苦寒而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同治濕熱瀉痢、赤白帶下等。但秦皮兼澀味,長于止痢、止帶,善治熱毒瀉痢、赤白帶下;又能清肝瀉火、明目退翳,常用于治療肝經(jīng)郁火所致的目赤腫痛及目生翳膜。黃連大苦大寒,為治濕熱郁火之主藥,善清中焦?jié)駸帷a心胃實(shí)火,并善解熱毒,除用于腸胃濕熱、瀉痢嘔吐外,還可用于治療熱病神昏、心煩不眠、胃熱煩渴、消谷善饑。

【用量用法】 水煎服,2~5g;外用適量。

【制劑與成藥】

1.左金丸:黃連、吳茱萸。可瀉火、疏肝、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雜,嘔吐酸水,不喜熱飲。口服,每次3~6g,每日2次。

2.戊己丸:黃連、吳茱萸、炒白芍。瀉肝火,和脾胃。用于肝胃不和,口苦嘈雜,嘔吐吞酸,腹痛瀉痢。口服,每次3~6g,每日2次。

3.香連丸:黃連(吳茱萸制)、木香。清熱燥濕,行氣止痛。用于濕熱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瀉;細(xì)菌性痢疾(菌痢),腸炎。口服,每次3~6g,每日2~3次;小兒酌減。

4.黃連素片:鹽酸小檗堿。主要用于治療急性細(xì)菌性痢疾、腸炎等。口服,每次0.1~0.4g,每日3次。抗心律失常,每次0.6g,每日3次;小兒按體重,每日5~10mg/kg,分3次給藥。

5.復(fù)方黃連素片:黃連、蒲公英。消炎,退熱。用于風(fēng)熱感冒,頭暈眼脹,腸炎,痢疾,癤腫,外傷發(fā)炎,乳腺炎,膽囊炎等。口服,每次2片,3次/天,溫開水送服。小兒酌減。

【不良反應(yīng)】 口服黃連及小檗堿的治療劑量,偶有惡心、嘔吐、皮疹和藥熱,停藥后即消失。小檗堿靜脈注射毒性較大,主要為心臟毒性,可引起急性心源性腦缺氧綜合征,出現(xiàn)頭昏、氣急、心律紊亂、呼吸心跳驟停,甚至死亡。小檗堿注射劑應(yīng)用中也易出現(xiàn)過敏反應(yīng),表現(xiàn)為全身瘙疹、蕁麻疹、體溫升高、心慌、關(guān)節(jié)疼痛、呼吸急促、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嚴(yán)重者可致血壓下降,出現(xiàn)過敏性休克。我國已宣布淘汰小檗堿的各種注射劑。

【使用注意】 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的兒童禁用,以免引起溶血性貧血。本品制劑嚴(yán)禁靜脈給藥。

參考文獻(xiàn)

[1] 田智勇等.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15(10):704.

[2] 李真.遼寧中醫(yī)雜志,2000,27(12):574.

[3] 葉定江.中藥炮制學(xué).上海: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8.

[4] 彭利等.陜西中醫(yī),2007,28(5):581.

[5] 李憲梅等.山東中醫(yī)雜志,2007,26(8):538.

[6] 瞿金鴻等.新中醫(yī),2008,40(1):70.

[7] 楊冬梅.實(shí)用中醫(yī)藥雜志,2008,24(2):91.

[8] 韓仁貴.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2,12(10):606.

黃柏

【異名】 檗皮,黃檗。

【基源】 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黃檗P.amurense Rupr.的干燥樹皮。前者習(xí)稱川黃柏,后者習(xí)稱關(guān)黃柏。

【成分研究】

1.生物堿類 小檗堿、巴馬亭、木蘭花堿、黃柏堿、掌葉防己堿等。

2.內(nèi)酯類 黃柏內(nèi)酯、黃柏酮、白鮮交酯等。

3.甾體類 胡蘿卜苷、菜油甾醇、β-谷甾醇等。

4.苯丙素類 阿魏酸、(+)-5-O-阿魏酰基奎寧酸乙酯等[1]

【藥理研究】

1.抗炎、解熱 黃柏生品對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郭腫脹及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增高具有較強(qiáng)的抑制作用,對酵母所致大鼠體溫升高的抑制作用比較緩慢。

2.免疫抑制 其活性物質(zhì)為黃柏堿和木蘭花堿,它們均可抑制小鼠的局部移植組織的宿主反應(yīng),也可抑制2,4,6-三硝基氯苯誘導(dǎo)的遲發(fā)型超敏反應(yīng)小鼠的誘導(dǎo)期,但不抑制其反應(yīng)期[2]

3.抗腫瘤 黃柏對染色體并無光敏致粘連的畸變作用,但能延緩S期細(xì)胞周期過程。

4.抗?jié)儭〕バ¢迚A的黃柏組分對小鼠捆束水浸應(yīng)激性胃潰瘍有抑制作用。

5.其他 抗腎炎、殺滅家蠅等作用。

【炮制研究】 炮制研究常以黃柏中小檗堿含量作為指標(biāo),小檗堿多以氫氧化季銨堿的形式存在于黃柏中,游離小檗堿能溶于冷水(1∶20),故黃柏水浸切絲后小檗堿損失較多,可采用水噴淋或搶水洗,悶潤切制,或產(chǎn)地趁鮮切制,以減少小檗堿的損失。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用于濕熱瀉痢、黃疸,濕熱帶下、熱淋、腳氣,濕熱痿證;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

【臨床應(yīng)用】

1. 單方驗方

(1)慢性結(jié)腸炎 苦參20g、黃柏(研末)6g、甘草12g、兒茶(研末)3g、白芍15g。用涼水400ml煎至250ml,去渣,溫度降至38℃左右加慶大霉素注射液8萬U,用導(dǎo)尿管或灌腸器徐徐灌入腸腔,灌腸前應(yīng)排凈大便,灌腸后略墊高臀部,安靜休息。每晚1劑,14天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3~4天[3]

(2)痔漏術(shù)后水腫 黃柏750g、苦參500g、生大黃500g、野菊花500g、芒硝(沖)、冰片(沖)100g、五倍子250g、白芷250g。將上述藥用涼水適量浸泡30min,用文火煎30min后,分裝100瓶,每瓶500ml。晨起排便后,取藥液150~200ml,加開水1000~1500ml,先熏蒸10min,待水溫稍涼后坐浴10min,用無菌紗布擦干,常規(guī)換藥,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期保持大便通暢[4]

(3)神經(jīng)性皮炎 黃柏、生地黃各30g,金銀花、苦參、菊花各10g,麥冬、赤芍、蛇床子、地膚子、土茯苓各15g,甘草3g。每日1劑,分2次煎服,1個月為一個療程[5]

(4)肛周濕疹 黃柏30g、百部30g、蒼術(shù)30g、苦參30g、地膚子30g、川椒20g、敗醬草30g。以上諸藥擇凈、粉碎、過篩,呈細(xì)末狀,經(jīng)高溫處理裝瓶備用。使用時,取藥放入盆內(nèi),用沸水2000ml沖泡,待水溫降至37℃時,外敷洗患處0.5h,每日2次,7天為一個療程[6]

2.配伍應(yīng)用

黃柏配白頭翁:瀉熱燥濕,清腸解毒。用于濕毒凝結(jié)腸道,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瀉下膿血,赤多白少,舌紅苔黃。如白頭翁湯(《傷寒論》)。

黃柏配蒼術(shù):清熱燥濕。用于濕熱下注之筋骨疼痛,或足膝紅腫疼痛,下肢痿躄,下部濕瘡等。如二妙丸(《丹溪心法》)。

黃柏配肉桂:溫陽燥濕清熱。用于腎陽不足,氣化不行,濕熱內(nèi)停所致的尿閉不通。癥見尿熱不甚,尿前帶白,淋瀝漸止,癃閉,小腹急結(jié),但無莖中痛者。

黃柏配生地黃:瀉火滋陰。用于陰虛火旺之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胃熱牙宣;下焦?jié)駸嶂蜓阊取?/p>

黃柏配龜板: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盜汗等癥;肝腎虧虛,腰酸腿軟,陰虛血熱,月經(jīng)過多,崩漏帶下等。

黃柏配椿皮:清熱燥濕止帶。用于濕熱下注,帶下赤白,淋漓腥臭,小便黃赤或刺痛。如樗樹根丸(《攝生眾妙方》)。

黃柏配白蘞:清熱燥濕,消腫止痛。用于凍瘡等。

黃柏配木瓜:清熱除濕,舒筋通絡(luò)。用于風(fēng)濕熱痹,下肢腫痛,或濕熱下注,足膝紅腫,以及濕熱阻于下肢筋脈之癥。

黃柏配滑石:清熱祛濕。用于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的小便淋瀝澀痛;外用濕疹、濕瘡、皮炎等各種皮膚病。

3.鑒別應(yīng)用

(1)生黃柏、鹽黃柏、酒黃柏、黃柏炭 生黃柏性寒苦燥而沉,長于清熱、燥濕、解毒,多用于治療熱毒瘡瘍、濕疹、黃疸。鹽黃柏能增強(qiáng)瀉相火之力,多用于治療腎虛火旺之證。酒黃柏可緩和其苦燥之性,不傷脾胃,可增強(qiáng)其清利濕熱、通利關(guān)節(jié)的作用,多用于治療痢疾、濕熱泄瀉、熱淋、帶下、足痿。黃柏炭苦寒之性大減,清濕熱之余尚有收澀之性,長于涼血止血,可用于治療濕熱所致的便血、尿血、崩漏等。

(2)黃柏、椿皮 兩者均能清熱燥濕,用于濕熱帶下、瀉痢、疥癬濕瘡,常相須為用。但椿皮收澀涼血,對血熱崩漏、便血及瀉痢日久不愈者也常用之。黃柏清熱燥濕作用更強(qiáng),應(yīng)用更廣,如用于濕熱黃疸、足痿等,且能清泄腎經(jīng)相火,常用于陰虛火旺之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3~12g;外用適量。

【制劑與成藥】

1.口炎散:黃柏600g,硼砂400g。用于口腔炎、黏膜潰瘍。外用適量,撒布患處,每日2~3次。

2.膽黃片:黃柏、青黛、膽汁等量,每片含生藥1.5g。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口服,1次3~5片,3次/天。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傷胃氣,故脾胃虛寒者忌服。

參考文獻(xiàn)

[1] 秦民堅等.林產(chǎn)化學(xué)與工業(yè),2003,23(4):42.

[2] 王衡奇等.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0,20(4):6.

[3] 楊立民等.四川中醫(yī),2004,22(10):38.

[4] 季紅英.黑龍江中醫(yī)藥,2005,5:26.

[5] 宋書儀等.四川中醫(yī),2008,26(6):101.

[6] 梁發(fā)勝.光明中醫(yī),2008,23(6):867.

苦參

【基源】 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生物堿類 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等。

2.黃酮類 苦參醇、苦參丁醇等。

3.其他 氨基酸類、揮發(fā)油類、糖類、有機(jī)酸類、內(nèi)酯類等。

【藥理研究】

1.抗腫瘤 苦參提取物可抑制腫瘤細(xì)胞增殖,誘導(dǎo)腫瘤細(xì)胞分化和凋亡,抗腫瘤細(xì)胞黏附與浸潤轉(zhuǎn)移。

2.抗病毒 苦參素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癥狀,促進(jìn)肝功能恢復(fù),對乙型肝炎病毒復(fù)制有一定抑制作用[1]

3.抗心律失常 氧化苦參堿能明顯對抗烏頭堿、結(jié)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誘發(fā)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

4.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及槐果堿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降溫作用,苦參堿還具有多巴胺樣作用。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于濕熱瀉痢、黃疸;濕熱帶下、小便不利;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

【臨床應(yīng)用】

1.單方驗方

(1)低位單純性肛漏術(shù)后 苦參40g、金銀花40g、蒲公英30g、黃柏20g、菊花15g、紅花10g、黃連10g等,加水1000ml,水煎30min,先熏后洗[2]

(2)神經(jīng)性皮炎 黃柏、生地黃各30g,苦參、金銀花、菊花各10g,土茯苓、地膚子、蛇床子、赤芍、麥冬各15g,生甘草5g。每日1劑,水煎藥,分2次口服[3]

(3)前列腺增生癥 當(dāng)歸15g、浙貝母10g、苦參10g、滑石(包煎)25g、炮穿山甲15g、皂角刺30g。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30天為一個療程[4]

(4)真菌性陰道炎 蛇床子30g、苦參30g、地膚子20g、黃連15g、黃柏15g、蒼術(shù)15g、白礬15g、百部15g、花椒15g、土荊皮15g、白鮮皮15g、紫草9g、龍膽9g。將上藥(除白礬外)置砂鍋內(nèi)加水濃煎1500~2000ml,倒入干凈盆中,沖入白礬,留藥渣備二次用。高溫時熏洗外陰,待溫度降至適宜時坐浴,浸泡外陰及陰道30min,或?qū)囟冗m宜的藥液放入陰道沖洗器內(nèi)自行沖洗陰道,使分泌物排出體外。每日坐浴或沖洗1次,每日1劑,7天為一個療程,經(jīng)期禁用[5]

(5)頑固性失眠 苦參100g,百合、棗柏仁各40g。將苦參等中藥加水適量,第一次煎40min,第2、3次各煎30min,將3次藥液濃縮至1200ml過濾,裝瓶備用,每晚臨睡前1h服30ml[6]

(6)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 黃連、吳茱萸、葛根、苦參、肉豆蔻、芡實(shí)、金櫻子、白芍、黨參、蒲公英、敗醬草、連翹、甘草等煎成湯劑200ml,早晚溫服100ml[7]

2.配伍應(yīng)用

苦參配女貞子:燥潤相合。用于各種癌癥放療、化療過程中有骨髓抑制和免疫抑制反應(yīng)者(《施今墨對藥》)。

苦參配木香:清熱燥濕,行氣止痛。用于濕熱所致的腹痛、瀉下、里急后重等。

苦參配白鮮皮:解毒清熱,利水除濕。用于濕熱蘊(yùn)結(jié)、小便不利、灼熱澀痛等。

苦參配生地黃: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用于濕熱便血、痔漏出血。如苦參地黃丸(《雜病源流犀燭》)。

苦參配蛇床子:清熱燥濕止癢。用于濕熱帶下、陰腫陰癢。如溻癢湯(《外科正宗》)。

苦參配皂角刺:清熱燥濕止癢。煎水外洗用于治療皮膚瘙癢。如參角丸(《雞峰普濟(jì)方》)。

3.鑒別應(yīng)用

(1)生苦參、苦參炭 生苦參苦寒之性較強(qiáng),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水作用強(qiáng),常用于治療濕熱所致的黃疸、痢疾、赤白帶下及皮膚瘙癢、疥癬、陰癢。苦參炭苦寒之性減弱,增加了澀味,以止血為主,常用于治療痔漏出血、血痢。

(2)苦參、白鮮皮 兩者均有清熱燥濕、祛風(fēng)止癢的作用,皆可治療皮膚瘙癢、濕瘡濕疹、疥癬及濕熱黃疸等,常相須為用。苦參有利尿作用,除治療皮膚病外,又可用于治療濕熱瀉痢、赤白帶下、陰癢、小便不利、赤澀熱痛等。白鮮皮兼祛風(fēng)濕作用,尚可用于風(fēng)濕熱痹。

(3)苦參、龍膽 兩者均苦寒能清熱燥濕,治濕熱瘡疹、陰癢、陰腫、帶下及黃疸等。然苦參又能殺蟲止癢、利尿,治疥癬、麻風(fēng)、濕熱瀉痢、便血及濕熱淋痛、小便不利等。龍膽長于瀉肝火,治肝火上炎之頭痛、目赤、耳聾、脅痛、高熱抽搐、小兒急驚及帶狀皰疹等。

(4)苦參、秦皮 兩者均苦寒而具清熱燥濕解毒之功,主治濕熱瀉痢、腸風(fēng)下血、帶下色黃等。然秦皮味澀而收斂,既能清熱燥濕解毒,又能收斂止痢、止帶,還能清肝瀉火、明目退翳,可用于肝經(jīng)郁火、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苦參善清下焦?jié)駸幔婺芡ɡ”悖節(jié)駸釓男”闩懦觯帜軞⑾x止癢。

【用量用法】 水煎服,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制劑與成藥】

1.苦參總堿片:每片含氧化苦參堿45mg。用于急性菌痢、扁桃體炎、乳腺炎、盆腔炎、淋巴結(jié)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心律不齊、白細(xì)胞下降等。口服,2~4片/次,3次/天。

2.痢必靈糖衣片:苦參500g,白芍、木香各25g,每片含生藥0.5g。用于菌痢、腸炎等。口服,8片/次,兒童酌減,3次/天。

【不良反應(yīng)】 本品含毒性成分苦參堿,其制劑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臨床不良反應(yīng)率達(dá)30%以上,常見不良反應(yīng)有服后上腹部灼熱感、惡心、嘔吐、反酸、腹瀉、食欲減退等。大劑量服用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毒害作用,中毒后可出現(xiàn)流涎、步態(tài)不穩(wěn)、呼吸急促、脈搏快,嚴(yán)重者出現(xiàn)痙攣、驚厥、呼吸慢而不規(guī)則,甚至呼吸抑制危及生命。曾有報道服用苦參60g水煎劑而出現(xiàn)中毒,一般在服后20min至3h后出現(xiàn)[810]

【中毒救治】

1.立即停藥,對癥處理。

2.大黃、枳實(shí)、金銀花各10g,甘草6g,水煎汁,另加玄明粉12g沖服[11]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傷胃、傷陰,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忌用或慎用。

參考文獻(xiàn)

[1] 劉偉等.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5):829.

[2] 王天嬙等.中醫(yī)藥學(xué)報,2008,36(3):60.

[3] 宋書儀等.四川中醫(yī),2008,26(6):101.

[4] 瞿立武等.長春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2007,23(4):58.

[5] 劉軍.河南中醫(yī),2007,27(7):39.

[6] 趙金洋等.陜西中醫(yī),2007,28(4):447.

[7] 段迎喜等.中國中醫(yī)基礎(chǔ)醫(yī)學(xué)雜志,2006,12(12):953.

[8] 王忠山等.中國中藥雜志,1993,18(4):24.

[9] 王世民等.河南中醫(yī),1995,15(4):225.

[10] 宮占風(fēng).時珍國醫(yī)國藥,2000,11(5)∶466.

[11] 華惠倫.動植物致毒及防治.上海: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5.

龍膽

【基源】 為龍膽科植物龍膽Gentiana scabra Bge.、條葉龍膽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三花龍膽Gentiana triflora Pall.或滇龍膽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干燥根和根莖。

【成分研究】 主要成分為生物堿類,包括龍膽苦苷、當(dāng)藥苷、當(dāng)藥苦苷、龍膽堿等。

【藥理研究】

1.保肝、利膽、健胃 龍膽苦苷對化學(xué)性肝損傷有一定保護(hù)作用,可使肝損傷時的膽汁流量增加,能使胃液及游離鹽酸分泌增加。

2.抗病原微生物 對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鎮(zhèn)痛抗炎 龍膽提取物能減少冰醋酸所致小鼠扭體次數(shù),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腫脹有抑制作用[1]

4.耐缺氧、抗疲勞 龍膽提取物能延長小鼠缺氧情況下的存活時間,使小鼠有用肝糖原含量明顯增加,乳酸含量明顯降低。

5.其他 抗甲狀腺功能亢進(jìn)等作用[2]

【炮制研究】 龍膽現(xiàn)代大多用生品。龍膽含糖高,難以徹底干燥,所以收割后讓其堆放和發(fā)酵,然后慢慢干燥。龍膽在切制過程中,不宜用水泡,應(yīng)采用浸潤的方法,以防止糖分溶解丟失。因為糖的存在,往往使苷元在水中溶解度增大,穩(wěn)定性增強(qiáng),能使苷類更好發(fā)揮療效。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肝、膽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用于濕熱黃疸,陰腫陰癢,濕熱帶下,濕疹瘙癢;肝膽實(shí)火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腫,脅痛口苦,高熱驚風(fēng)抽搐。

【臨床應(yīng)用】

1.單方驗方

(1)慢性前列腺炎 龍膽草15g、柴胡10g、黃芩10g、梔子10g、桃仁10g、紅花6g、瞿麥20g、萹蓄20g、牛膝12g、澤瀉12g、車前子15g、木通10g。每日1劑,水煎后早晚分服。氣虛者加黃芪30g、黨參30g[3]

(2)帶狀皰疹 龍膽草10g、黃芩12g、車前子12g、澤瀉12g、木通10g、當(dāng)歸6g、柴胡10g、生地黃20g、梔子12g、金銀花12g、連翹12g、板藍(lán)根30g、土茯苓20g。每日1劑,水煎服,10日為一個療程[4]

(3)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 龍膽草4~6g,黃芩、焦梔子、澤瀉、柴胡、生地黃、白芍各10g,鉤藤6~10g,全蝎1~2g,生甘草3~6g。每日1劑,水煎服,1個月為一個療程[5]

(4)盜汗 龍膽草6g、黃芩9g、梔子9g、澤瀉12g、車前子(另包)9g、當(dāng)歸9g、玄參9g、生地黃9g、黃芪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兩次服。7日為一個療程[6]

2.配伍應(yīng)用

(1)用于清熱燥濕

龍膽配梔子、大黃:清利肝膽濕熱。用于濕熱黃疸。如龍膽散(《太平圣惠方》)。

龍膽配澤瀉、木通:清利下焦?jié)駸帷S糜跐駸嵯伦ⅲ幠[陰癢,濕疹瘙癢,小便淋濁,帶下黃臭。如龍膽瀉肝湯(《醫(yī)方集解》)。

龍膽配苦參:清利肝膽濕熱。用于濕熱黃疸。如苦參丸(《雜病源流犀燭》)。

(2)用于瀉肝膽火

龍膽配大黃:瀉火解毒,清利下焦。用于肝膽實(shí)火上炎所致的脅痛、口苦、目赤等癥;肝膽濕熱郁蒸之黃疸、熱痢、陰囊濕腫;火盛迫血妄行而致的吐衄、驚狂等癥(《施今墨對藥》)。

龍膽配鉤藤:清肝膽實(shí)火,平息肝風(fēng)。用于肝膽實(shí)火,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嘔吐抽搐等癥。

龍膽配石決明:平肝陽,清肝火。用于肝火上炎,肝陽上亢之頭目昏痛、目赤腫痛;肝經(jīng)火盛,熱極生風(fēng)之驚風(fēng)、手足抽搐。

龍膽配黃芩、梔子:清瀉肝膽實(shí)火。用于肝火頭痛、目赤耳聾、脅痛口苦。

【用量用法】 水煎服,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搽。

【制劑與成藥】

1.復(fù)方龍膽酊:1000ml復(fù)方龍膽酊含龍膽100g、橙皮40g、豆蔻10g。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腹氣脹。口服,2~4ml/次,3次/天。

2.龍膽瀉肝片(膠囊、顆粒、口服液、水泛丸):由龍膽草、柴胡、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dāng)歸、地黃、甘草組成。用于肝膽濕熱、頭暈?zāi)砍唷⒍Q疼痛、脅痛口苦、尿赤澀痛、濕熱帶下。口服,片劑,4~6片/次,3次/天;膠囊劑,2~3粒/次,3次/天;水泛丸,3~6g/次,2次/天。

【不良反應(yīng)】 本品飯后服用或用量過大,可使消化功能減退,消化液分泌減少,并可出現(xiàn)頭痛、顏面潮紅、眩暈等不良反應(yīng)。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傷胃氣,故脾胃虛寒及無濕熱實(shí)火者忌服。

參考文獻(xiàn)

[1] 金香子等.時珍國醫(yī)國藥,2005,16(9):842.

[2] 張學(xué)武等.四川中醫(yī),2005,23(5):18.

[3] 楊名濱等.實(shí)用中醫(yī)藥雜志,2008,24(4):209.

[4] 顧玉潛.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8,25(1):29.

[5] 倪曉紅.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7,14(2):67.

[6] 牛玉鳳等.湖北中醫(yī)雜志,2006,28(8):38.

秦皮

【異名】 蠟樹皮。

【基源】 為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葉白蠟樹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蠟樹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成分研究】

1.香豆素類 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苷、秦皮素等。

2.甾體類 β-谷甾醇、胡蘿卜苷、熊果酸、三十三烷酸等。

3.其他 酚類、鞣質(zhì)等。

【藥理研究】

1.抗炎 秦皮中的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和秦皮苷均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2.止咳平喘 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為秦皮止咳平喘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

3.抗病原微生物 秦皮可抑制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秦皮乙素為有效成分。

4.抗腫瘤 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對腫瘤細(xì)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秦皮乙素可通過阻滯G1期,抑制白血病細(xì)胞的增殖。

5.其他 保護(hù)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利尿、止汗、抗凝、抗過敏、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1]

【性味歸經(jīng)】 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用于濕熱瀉痢,帶下陰癢;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臨床應(yīng)用】

1.單方驗方

(1)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 秦皮、秦艽、防風(fēng)、柴胡各10g,大青葉、金銀花各30g,玄參、赤芍各15g,薄荷、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劑[2]

(2)潰瘍性結(jié)腸炎 白頭翁15g、黃柏10g、黃連8g、秦皮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早晚各1次,15日為一個療程,可連服2~4個療程[3]

(3)慢性腹瀉 秦皮、白頭翁各20g,黃柏15g,黃連10g,敗醬草、蒲公英、金銀花各30g。每劑藥加水煎2次,其濃縮藥液約200ml。待藥液溫度降至37~40℃,灌腸,滴入速度控制在60滴/min左右,滴完后平臥休息2h。每日1次[4]

2.配伍應(yīng)用

(1)用于清熱燥濕,解毒,止痢

秦皮配白頭翁:清肝解毒,涼血止血,清化濕熱。用于濕熱帶下,崩漏,陰癢,濕熱痢疾,熱淋;肝經(jīng)濕熱之目赤腫痛。

秦皮配敗醬草:清解腸間濕熱瘀毒。用于濕熱瀉痢、便下膿血及濕熱帶下。

秦皮配萆薢:清熱利濕祛濁。用于濕熱濁邪,小便混濁,白帶過多,濕熱痹證。

(2)用于明目

秦皮配菊花:清肝明目。用于肝經(jīng)風(fēng)熱,目赤腫痛。

秦皮配秦艽: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經(jīng)風(fēng)熱,目赤生翳。如秦皮湯(《眼科龍木論》)。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2g;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不良反應(yīng)】 口服秦皮煎劑,少數(shù)患者可致嘔吐。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參考文獻(xiàn)

[1] 汪國松等.國外醫(yī)藥:植物藥分冊,2007,22(3):108.

[2] 徐艷等.河南中醫(yī),2008,28(5):52.

[3] 唐尚友等.中國中醫(yī)基礎(chǔ)醫(yī)學(xué)雜志,2006,12(11):848.

[4] 劉竹鳳等.陜西中醫(yī),2005,26(12):1331.

十大功勞葉

【異名】 功勞葉。

【基源】 為小檗科植物闊葉十大功勞Mahonia bealei(Fort.)Carr.的葉。

【成分研究】 主要為生物堿類,如小檗堿、小檗胺、藥根堿、巴馬汀、木蘭花堿等。

【藥理研究】

1.抗菌 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輕度抑制作用,發(fā)揮作用的主要為小檗堿類生物堿。

2.其他 藥根堿、四氫藥根堿、巴馬汀鹽類低濃度時能促進(jìn)離體腸管的自發(fā)運(yùn)動,高濃度時引起肌張力升高,運(yùn)動受抑;還可引起短暫的血壓下降[1]

【性味歸經(jīng)】 苦,涼。歸肺、肝、腎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燥濕,補(bǔ)肺益腎。用于肺癆咯血,骨蒸潮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濕熱黃疸,帶下,痢疾,風(fēng)火牙痛,目赤腫痛,癰腫瘡瘍。

【臨床應(yīng)用】

1. 單方驗方

(1)潰瘍性結(jié)腸炎 十大功勞葉16g、半邊蓮15g、穿心蓮9g、金蓮花12g、半枝蓮10g、馬齒莧18g、木香8g、炒砂仁8g、甜石蓮子35g、罌粟殼9g。每天1劑,2次煎成500ml,每次服140ml,每日3次。余下80ml每日分2次保留灌腸[2]

(2)風(fēng)火牙痛 十大功勞葉9g,水煎頓服,每日1劑,痛甚者服2劑(《江西經(jīng)驗方》)。

2.配伍應(yīng)用

十大功勞葉配漏蘆:清熱解毒,祛風(fēng)消腫。用于濕熱痹證。

十大功勞葉配沙參、川貝母:清熱養(yǎng)陰,潤肺止咳。用于肺癆咳嗽,干咳少痰,骨蒸潮熱。

十大功勞葉配女貞子、枸杞子:養(yǎng)陰益腎。用于腎虛腰膝酸痛,頭暈耳鳴。

3.鑒別應(yīng)用

十大功勞葉、十大功勞:兩者為同一植物不同藥用部位。十大功勞葉用其葉,又稱功勞葉;十大功勞用其根,又稱刺黃連、土黃連。兩者在清熱解毒、清熱燥濕功效上有相似之處,都可用于濕熱黃疸、瀉痢及胃火牙痛、肝火目赤腫痛及癰腫瘡瘍等。十大功勞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更強(qiáng),可以作為黃連、黃柏代用品使用;十大功勞葉尚有補(bǔ)益肺腎作用,既可清實(shí)熱,亦可清虛熱,可用治肺癆咯血、骨蒸潮熱、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癥。

【用量用法】 水煎服,6~9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參考文獻(xiàn)

[1] 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三卷.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02.

[2] 牟科媛.廣西中醫(yī)藥,2001,24(2):22.

三顆針

【基源】 為小檗科植物擬豬豪豬刺 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 、小黃連刺Berberis wilsonae Hemsl.、細(xì)葉小檗 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 或匙葉小檗 Berberis vernae Schneid. 等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干燥根或莖皮。

【成分研究】

1.生物堿類 三顆針含有多種生物堿,包括小檗堿型生物堿(小檗堿、黃連堿、小檗紅堿、巴馬亭、非洲防己堿、藥根堿、表小檗堿、四氫小檗堿等),雙芐基異喹啉型生物堿(小檗胺、尖刺堿、黃蘆木堿、月桂小檗堿、黃楊小檗明堿、黃皮樹堿、異粉防己堿等),以及阿撲芬類生物堿、阿撲芬-異喹啉類生物堿和簡單異喹啉類生物堿等。

2.其他 β-谷甾醇、胡蘿卜苷、表木栓醇、槲皮素、蒲公英醇等[1]

【藥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三顆針?biāo)¢迚A、黃連堿、巴馬亭和藥根堿在體外對金葡球菌、表葡球菌、痢疾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等均有較強(qiáng)的抗菌活性[2]

2.對血液及淋巴系統(tǒng)的作用 腹腔內(nèi)注射小檗胺抑制環(huán)磷酰胺所致大鼠或犬的白細(xì)胞降低,減輕白細(xì)胞下降程度,并使停止注射環(huán)磷酰胺后白細(xì)胞回升更快,同時上升血小板水平[3]

3.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1)降壓:三顆針流浸膏對麻醉貓有明顯的降壓作用;(2)負(fù)性肌力作用:小檗胺能抑制豚鼠離體心房的收縮力,降低自律性,延長有效不應(yīng)期(ERP),但對興奮性無影響;(3)對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保護(hù)作用:在兔和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上觀察到小檗胺對心肌缺血的保護(hù)作用,它可使梗死面積縮小,對抗家兔冠脈結(jié)扎后引起的磷酸肌酸激酶(CPK)及游離脂肪酸(FFA)在血中含量的增加,也可抑制大鼠急性缺血造成的FFA的升高;(4)抗心律失常:小檗胺明顯對抗烏頭堿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明顯延長毒毛花苷G誘發(fā)豚鼠心律失常出現(xiàn)的時間及存活時間;縮短氯化鈣-乙酰膽堿引起小鼠房顫(撲)的持續(xù)時間,提高家兔電致顫閾值,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與抑制鈣和鈉通道有關(guān)[4 5]

4.利膽 小檗胺能降低膽囊的緊張度,減少收縮次數(shù),增加膽汁流量;小檗胺可刺激膽汁分泌,增加膽紅素的排泄量[1]

5.抗腫瘤 小檗堿能抑制癌細(xì)胞MGC-803 的生長,其作用與抑制增殖和誘導(dǎo)凋亡相關(guān)[1]

6.降血糖 小檗堿和黃連堿對糖尿病小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二者的作用與二甲雙胍比較無顯著性差別[2]

7.其他 抗炎、抗老年癡呆作用等[2]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有毒。歸肝、胃、大腸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瀉痢,黃疸,濕疹,咽痛目赤,聤耳流膿,癰腫瘡毒。

【臨床應(yīng)用】

1.單方驗方

(1)小兒腹瀉 苗族藥驗方小兒瀉停方(三顆針、黃芩、苦參、五倍子各5g),水煎服[6]

(2)口腔炎 三顆針、馬齒莧各30g,野菊花15g,甘草9g。水煎服,日服2~3次[7]

2.配伍應(yīng)用

(1)用于清熱燥濕

三棵針配秦皮:清熱燥濕止痢。用于濕熱瀉痢。

三棵針配茵陳:清熱燥濕、利膽退黃。用于濕熱黃疸。

三棵針配滑石:清熱收濕斂瘡。用于濕疹。

(2)用于瀉火解毒

三棵針配金銀花、野菊花:清熱瀉火解毒。用于瘡癰腫痛、咽喉腫痛。

三棵針配龍膽、梔子:清熱瀉火解毒。用于肝火上攻,目赤腫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外用適量,研末敷。

【制劑與成藥】 三顆針片:每片含干浸膏0.5g。用于急性腸炎、菌痢、咽喉炎、結(jié)膜炎、口腔炎、瘡癤腫毒等。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用。

參考文獻(xiàn)

[1] 范東旭,包海鷹.人參研究,2012,2(24):55.

[2] 曹陽等.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2013,6(28):1012.

[3] 閻小洪等.中國藥理學(xué)通報,1991,5(7):381.

[4] 李建紅.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yuǎn)程教育,2013,4(11):117.

[5] 郭治彬,付金國.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5,8(25):765.

[6] 田維毅等.四川中醫(yī),2006,24(8):97~98.

[7] 宋立人等.現(xiàn)代中藥學(xué)大辭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84.

白鮮皮

【基源】 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

【成分研究】

1.生物堿類 白鮮堿、茵芋堿等。

2.內(nèi)酯類 黃柏酮等。

3.倍半萜及其苷類 β-谷甾醇、檸檬苦素、漢黃芩素等。

【藥理研究】

1.抗菌 白鮮皮水煎劑對各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鮮皮乙素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2.解熱 新鮮白鮮皮水浸液對發(fā)熱家兔有解熱作用。

3.對免疫系統(tǒng)的作用 白鮮皮對細(xì)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其多糖類物質(zhì)能提高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1]

4.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白鮮皮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使心肌張力增加,每分輸出量增加,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明顯的收縮作用。

5.其他 耐缺氧、抗疲勞、抗生育、抗腫瘤等作用。

【性味歸經(jīng)】 苦,寒。歸脾、胃、膀胱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用于濕熱瘡毒,濕疹,疥癬;濕熱黃疸,風(fēng)濕熱痹。

【臨床應(yīng)用】

1.單方驗方

(1)急性濕疹 生地黃30g、當(dāng)歸9g、赤芍9g、黃芩9g、苦參9g、蒼耳子9g、白鮮皮9g、地膚子9g、生甘草6g。每日1劑,水煎3次,前2煎早晚內(nèi)服,第3煎藥液浸多層紗布濕敷患處,20日為一個療程[2]

(2)面部脂溢性皮炎 金銀花12g,連翹1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鉤藤各15g,竹葉10g,生地黃15g,牡丹皮6g,銀柴胡10g,珍珠母15g,白芍、白鮮皮各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ml,每日2次,飯后服,15日為一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3]

(3)外陰白斑 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各30g。加水150ml,浸泡5min。苦參30g,加水150ml,浸泡5min,分別煎煮15min。兩液合并再煮10min,過濾,濃縮至200ml,用100ml藥液加500ml溫開水稀釋,坐浴15min,每日2次,15日為一個療程[4]

2.配伍應(yīng)用

白鮮皮配白蘞:解毒斂瘡,生肌止癢。用于濕熱瘡瘍,癰腫瘡毒,皮膚瘙癢,燒燙傷。

白鮮皮配茵陳:利濕退黃。用于濕熱黃疸。

白鮮皮配土茯苓:清熱解毒,利關(guān)節(jié)。用于梅毒或因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者。

白鮮皮配地膚子:清熱燥濕,祛風(fēng)止癢。用于各類皮膚瘙癢、疥癬等。

白鮮皮配豨薟草:祛風(fēng)除濕止癢。用于風(fēng)疹濕瘡,皮膚瘙癢。

3. 鑒別應(yīng)用

(1)白鮮皮、土荊皮 兩者都是皮膚病常用藥物。白鮮皮具有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功效,常用于濕疹、皮炎、疥癬,內(nèi)服外用均可;土荊皮有毒,具有殺蟲、止癢功效,常用于體癬、手足癬、濕疹、皮膚瘙癢,其制劑僅供外用不宜內(nèi)服。

(2)白鮮皮、地膚子 兩者都具有清熱利濕、祛風(fēng)止癢的功效,所以治療皮膚濕疹、皮膚瘙癢癥常配伍同用。但地膚子尚能利尿通淋,常用于淋證小便澀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敷。

【制劑與成藥】 復(fù)方白鮮皮酊:白鮮皮50g,木槿皮150g,95%乙醇1000ml,每毫升含生藥0.2g。用于腳癬、濕疹及疥癬等。外用,1日數(shù)次。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用。

參考文獻(xiàn)

[1] 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三卷.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02.

[2] 彭希亮.國醫(yī)論壇,2008,23(5):24.

[3] 周云燕.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8,18(8):512.

[4] 楊永忠.中國醫(yī)院藥學(xué)雜志,1994,14(4):188.

椿皮

【異名】 樗根皮,臭椿皮,苦椿皮。

【基源】 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

【成分研究】

1.內(nèi)酯類 臭椿苦內(nèi)酯、臭椿苦酮、苦木素等。

2.有機(jī)酸類 丁香酸、香草酸等。

3.甾體類 β-谷甾醇等。

4.其他 鞣質(zhì)、赭紅、D-甘露醇等。

【藥理研究】

1.抗菌 體外實(shí)驗,椿皮水煎劑對福氏痢疾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2.抗腫瘤 抗腫瘤的有效成分為臭椿雙內(nèi)酯及尚未鑒定的成分[1]

3.驅(qū)蟲 椿皮具有驅(qū)蛔蟲作用。

【性味歸經(jīng)】 苦、澀,寒。歸大腸、胃、肝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止帶止瀉,收澀止血。用于濕熱瀉痢,久瀉久痢,赤白帶下;崩漏,痔瘡便血。

【臨床應(yīng)用】

1. 單方驗方

(1)真菌性陰道炎 內(nèi)服方:萆薢、土茯苓、蒲公英、茯苓各20g,萹蓄、椿皮、黃柏、車前子、山藥各15g,白術(shù)、野菊花、貫眾各10g,黃連6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次。經(jīng)凈后開始服,10日為一個療程,總療程3個月。外洗方:蒲公英、苦參、蛇床子各30g,黃柏20g,黃連、枯礬各10g,川椒6g。水煎后熏洗外陰并坐浴15min,每日1次,總療程3個月[2]

(2)濕熱帶下 蒲公英30g、大血藤30g、椿皮30g、敗醬草15g、赤芍15g、牡丹皮12g、延胡索15g、川楝子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5天為一個療程[3]

(3)潰瘍性結(jié)腸炎 秦皮15g、椿根白皮15g、石榴皮15g。濕熱毒型加忍冬藤20g,寒濕毒型加吳茱萸10g。水煎服,每日1劑[4]

2.鑒別應(yīng)用

臭椿皮、香椿皮:古時稱臭椿皮為樗皮,香椿皮為椿皮。但目前大部分地區(qū)商品椿皮藥材多是臭椿皮,即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僅部分地區(qū)如四川、貴州等地以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的干皮和根皮入藥用。《本草綱目》稱“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蓋椿皮入血分而性澀,樗皮入氣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雖同,而澀利之效則異。”故凡血分受病而出血者,宜用椿根皮(香椿皮),氣分受病而濕熱盛者,宜用樗根皮(臭椿皮)。

【用量用法】 水煎服,6~9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用。

參考文獻(xiàn)

[1] 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三卷.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02.

[2] 朱慧萍.實(shí)用中醫(yī)藥雜志,2007,23(2):84.

[3] 施志林等.光明中醫(yī),2006,21(8):82.

[4] 康承君等.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雜志,2006,14(3):1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和政县| 保定市| 登封市| 浠水县| 林口县| 衡山县| 太康县| 白玉县| 澳门| 穆棱市| 梓潼县| 江北区| 壤塘县| 安塞县| 社会| 治多县| 陕西省| 莱州市| 渭源县| 大理市| 马关县| 尉氏县| 浑源县| 甘洛县| 鲁山县| 榆社县| 京山县| 芮城县| 井研县| 罗源县| 甘南县| 通道| 韶山市| 瑞安市| 巧家县| 铁岭县| 岑巩县| 望奎县| 株洲市|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