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風云
獨一無二的經典之作——紫禁城
公元1406年,明成祖下令建造紫禁城。他集中全國最優秀的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長達14年的時間,終于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群。
紫禁城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753米,內有建筑物多達980座。四面環繞著10米高的堅固城墻,城墻外還環繞著寬闊的護城河。城內宮殿都是清一色的紅墻黃瓦,一條8千米長的中軸線縱貫北京城南北,內城、皇城和宮城都以這條中軸線為中心,對稱展開。紫禁城的主要建筑就坐落在這條中軸線上,布局嚴謹,體現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為什么取名叫紫禁城呢?依照我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星長期在天空的正中央,代表天帝的居所。而宮殿是皇帝的居所,因此稱為“紫宮”。
那么,中間的這個“禁”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原來“禁”是指皇宮是皇家重地,除了為皇帝及其眷屬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以及被召見的官員外,閑雜人等一律不得入內。這就是紫禁城名字的由來。
明成祖修筑紫禁城,雖然本意是希望自己及子孫們身居紫宮,可以令四方歸化,八面來朝,從而達到千秋萬載、江山永在的目的,卻在無意中成就了中國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的經典之作,想必后世也很難再超越它了。
天下風云
皇帝會不會過河拆橋

(姚廣孝拒絕了朱棣要他還俗的要求,上朝時身著官服,下朝后就回到寺院,更換僧衣,人稱“黑衣宰相”。此后朱棣依然把他當最重要的心腹,直到他83歲去世。)
天下風云
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名馬三保,出生于云南的一個回族家庭,他從小聰明好學,對航海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什么他會喜歡航海呢?因為他們家都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還去過伊斯蘭教的圣城麥加(今沙特阿拉伯境內),所以經常對他講述海外的一些事情。這使馬三保對航海充滿了好奇。
1381年,明朝軍隊攻進云南,剛滿10歲的馬三保成了戰俘,被閹割成太監,安排到了燕王府,成了朱棣的貼身侍衛。
在“靖難之變”中,堅毅頑強的馬三保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并立下戰功。朱棣登基后,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鄭和。從此,他的手下開始稱他為“國姓爺”。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這一天,明成祖派鄭和帶領一支船隊出使西洋(我國南海以西的沿海地區)。鄭和帶了士兵和水手,以及官員、技術人員、翻譯和醫生總共27800多人(規模令人咋舌),分乘62條大船,從江蘇的太倉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地往南行駛。
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就把明成祖的信交給那個國家的國王,并送他們一些禮物,同時表達建立友好關系的愿望。
兩年以后,鄭和帶著西洋各國的使者回到了明宮。這些使者目睹了大明的強盛,敬仰不已。而明成祖也從他們那里了解到很多異國風情,非常滿意。
在接下來的20多年中,明成祖一次又一次地派鄭和去西洋各國交流和做買賣,他去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古里、阿丹、天方、左法爾、木骨都束等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在鄭和的努力下,這些國家不僅與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還派了很多人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
可以說,鄭和下西洋大大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同時也讓這個強大、開明、非凡的大明帝國威名遠播。而我們的英雄鄭和,也在航海歷程中,創下了一個偉大的壯舉。

百姓茶館

天下風云
東廠后來居上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做了皇帝以后,朝中的很多大臣對他并不支持,老百姓也經常在背地里議論他的不是。當然,朱棣對他們也很不信任。
當時錦衣衛設在宮外,和百官交往密切,朱棣很不放心,便決定在東安門設立一個新機構,取名叫東廠。東廠由宮內受寵信的宦官擔任首領,負責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行各業的人。他們什么都管,什么都看。當官的審案,他們要派人聽審,六部的文件,他們要派人查看,甚至還派人在各個衙門坐班。
一開始,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并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力,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審理。慢慢地,不經司法審判,東廠就可以直接逮捕和審訊犯人,甚至還開辦了自己的監獄。
東廠與皇帝的關系密切,又身處宮內,所以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就連同行錦衣衛,也在東廠的監督之下,有的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的首領掌印太監,甚至要跪下叩頭。
讓人好笑的是,東廠的大堂布置也是極具諷刺意味。一進去,就可以見到墻上掛著一幅岳飛畫像,還刻著狄仁杰斷案的故事,堂前還豎立著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看來他們是希望像這些偶像一樣,流芳百世呀!
不過,東廠的探子并沒有向這些偶像學習。他們每天行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并不是一心想著為朝廷辦事,而是盤算著為自己謀求利益。他們常常將各種罪名強加給良民,誣陷百姓,然后屈打成招,趁機勒索錢財。
由于東廠鎮壓反對派的手段特別殘酷,而且負責東廠的人又為了自己的腰包,制造了大量冤假錯案,因此,東廠在社會上臭名遠揚,人人談之色變。

新聞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