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名方驗方選
- 李志更 趙暉 岳利峰主編
- 6664字
- 2019-12-25 19:18:47
咳嗽
止咳方
(國醫大師郭子光方)
【藥物組成】罌粟殼6g,五味子15g,炒杏仁15g,川貝母10g,生甘草10g。
【使用方法】研末制成散劑,每次用5~10g調開水沖服或加入主方同煎。
【功效主治】潤肺止咳。用于干咳無痰、頻咳不止,影響休息者。
【方劑分析】罌粟殼斂肺止咳,五味子斂肺滋腎、益氣生津,炒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川貝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全方止咳功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祛邪則清熱化痰止咳(川貝母、甘草);扶正則斂肺、潤肺、益肺、滋腎、健脾、益氣止咳(罌粟殼、五味子、川貝母、甘草);“肺與大腸相表里”,腑氣通、大便暢則肺氣降,肺氣降則咳自止(炒杏仁)。
【參考文獻】李翔,王超,楊冬梅,等.郭子光辨治咳嗽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0):1925-1927.
竅癢煎
(國醫大師洪廣祥方)
【藥物組成】枳實15g,紫蘇葉15g,地膚子10g,白鮮皮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祛風止癢。用于慢性咳嗽咽癢患者。
【方劑分析】枳實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紫蘇葉、發表、散寒、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地膚子和白鮮皮是皮膚科常用的組合,燥濕止癢,雖是喉部癢,也是肺主之。
【參考文獻】張元兵,胡春媚,王麗華.國醫大師洪廣祥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經驗探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11):3446-3448.
止咳寧
(國醫大師徐經世方)
【藥物組成】南沙參12g,炙桔梗10g,炒杏仁10g,炙麻黃3g,蟬蛻6g,炒黃芩10g,鼠曲草12g,炙五味10g,首烏藤25g,車前草5g,生甘草5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宣解清里,肅降止咳。適用于外寒伏熱,肺失清肅之象的頑固性咳嗽。
【方劑分析】所謂頑固是因為既有表象又有里證,寒熱夾雜并伴過敏,咳嗽長時不已。對于這類咳嗽的治療在取方用藥上要巧于輕舉,故因止咳寧意在如此。如方中南沙參以緩和清輕走上之直養肺陰,并為桔梗代用品,與甘草同伍則可起到祛痰止咳作用;蟬蛻與炙麻黃同用以透邪達表,宣肺斂咳,與炒杏仁相伍以苦通辛降,順其氣機,使肺恢復宣通;鼠曲草則以苦溫甘平,直入肺位,鎮咳祛痰;五味配麻黃乃為一收一散,兩味同伍,可謂收中有散,散中有收,收散結合;而用黃芩與車前草以清上利下,引肺熱而下行;蟬蛻、首烏藤治用兩途,取之于此,意在透竅祛邪而安正,并有抗過敏之效;甘草與桔梗同伍以輕舉止咳。縱觀藥組,配伍切體,功在協同,巧在兼備,故對久咳不已的頑固性咳嗽,更勝一籌,應手取效。
【參考文獻】徐松齡,卓思源,陶永,等.徐經世老中醫治療咳嗽臨證擷英[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11):2447-2448.
清補止咳方
(國醫大師葛琳儀方)
【藥物組成】七葉一枝花9g,黃芩12g,野蕎麥根15g,前胡9g,桔梗9g,仙茅9g,淫羊藿9g,補骨脂9g,徐長卿9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肺補腎。適用于咳喘病日久遷延難愈,虛實夾雜之證。
【方劑分析】七葉一枝花、黃芩、野蕎麥根清肺解毒,桔梗、前胡宣肺平喘,徐長卿祛風抗過敏,淫羊藿、補骨脂溫補腎陽,以納腎氣,諸藥相配以奏清肺補腎之效。
【加減運用】若偏腎陰虛者加大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玉竹等以滋陰補腎;腎陽虛甚者則重用仙茅、淫羊藿或加附子、肉桂等以溫補命門;若腎虛腰酸明顯者加淮牛膝、狗脊、杜仲以壯腰補腎。
【參考文獻】夏榕.葛琳儀主任醫師治咳喘經驗遮拾[J].中醫教育,1998,17(1):39-40.
清宣止咳方
(國醫大師葛琳儀方)
【藥物組成】金銀花15g,連翹15g,黃芩9g,魚腥草(后下)15g,桔梗9g,前胡9g,炒杏仁9g,浙貝母12g,牛蒡子9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熱宣肺。適用于咳喘初發或宿疾復為外邪觸發致肺氣壅實之證。
【方劑分析】金銀花、連翹、黃芩、魚腥草清肺瀉熱,桔梗、前胡、炒杏仁宣肺平喘,浙貝母清肺化痰,牛蒡子利咽,全方共奏清熱宣肺之效。
【加減運用】若痰熱盛者加魚腥草、野蕎麥根、松蘿、佛耳草以清熱瀉肺;若咽痛明顯者加板藍根、藏青果、玄參以清利咽喉;若伴氣急者加葶藶子(包煎)、炒蘇子、七葉一枝花以瀉肺平喘;若痰多加姜半夏、陳皮以健脾化痰。
【參考文獻】夏榕.葛琳儀主任醫師治咳喘經驗遮拾[J].中醫教育,1998,17(1):39-40.
清化止咳方
(國醫大師葛琳儀方)
【藥物組成】厚樸花9g,蒼術9g,姜半夏9g,陳皮6g,連翹12g,黃芩15g,蒲公英15g,七葉一枝花9g,豬苓、茯苓各12g,車前子(包煎)、車前草各15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熱化濕健脾。適用于痰熱壅盛之咳喘,系痰熱與內濕交結所致證。
【方劑分析】方中七葉一枝花、黃芩、蒲公英、連翹清熱解毒,蒼術、厚樸花健脾燥濕行氣,姜半夏、陳皮化痰,豬苓、茯苓、車前子、車前草淡滲利濕。全方共奏清熱化濕健脾之效。
【加減運用】若濕盛、苔白膩改厚樸花為厚樸、草果、薏苡仁以健脾化濕;痰白量多則加炒杏仁、浙貝母以化痰止咳;如時值長夏則加藿香、佩蘭等時令之品以芳香化濕。
【參考文獻】夏榕.葛琳儀主任醫師治咳喘經驗遮拾[J].中醫教育,1998,17(1):39-40.
清養止咳方
(國醫大師葛琳儀方)
【藥物組成】南沙參12g,北沙參12g,麥冬9g,五味子6g,玄參9g,前胡9g,桔梗9g,七葉一枝花9g,黃芩12g,枸杞子15g,玉竹15g,人參葉15g,羊乳參12g。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肺益氣養陰。適用于咳喘病邪實祛后,肺之氣陰兩虛、余邪未清之證。
【方劑分析】七葉一枝花、黃芩、人參葉清肺解毒;桔梗、前胡宣降肺氣,羊乳參益氣,南沙參、北沙參、麥冬、玄參、玉竹、枸杞子、五味子養陰清熱,全方共奏清肺益氣養陰之效。
【加減運用】若干咳不止者加紫菀、款冬以平喘止咳;若系肺結核咳嗽則加百部、百合、蛤殼以抗結核止咳等。
【參考文獻】夏榕.葛琳儀主任醫師治咳喘經驗遮拾[J].中醫教育,1998,17(1):39-40.
加味二陳湯
(國醫大師李今庸方)
【藥物組成】法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0g,炙甘草10g,干姜6g,細辛3g,五味子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健脾化痰,溫肺化飲。用于治療咳嗽屬于痰濕停肺證候,表現為咳嗽吐白色痰,痰多、滑而易咳出,胸悶,苔白,脈弦或緩。
【方劑分析】咳嗽多由脾寒土濕,肺胃不降,痰濁內生引起。本方茯苓、干姜、甘草溫脾化濕,燥土和中;半夏、五味子降肺胃之逆;陳皮疏降肺氣;細辛溫化寒飲。全方共奏健脾化痰、溫肺化飲之功效。
【加減運用】脈浮喘氣者,肺失宣散,方加炙麻黃10g,炒杏仁10g;脈虛少氣,身體乏力者,氣虛肺弱,方加黨參10g,炒白術10g。
【參考文獻】李小丹.李今庸治療咳嗽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1):146-148.
加味小陷胸湯
(國醫大師李今庸方)
【藥物組成】瓜蔞仁(打破)15g,黃連10g,法半夏(打破)10g,浙貝母10g,桔梗10g,前胡10g,生甘草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利咽止咳。用于治療咳嗽屬于痰熱壅肺證候,表現為咳喘胸痛,吐黃痰或血色痰,發熱,口渴,舌苔黃,脈浮滑或兼數。
【方劑分析】小陷胸湯,出自《傷寒論》,以黃連、半夏、栝樓入藥,主治小結胸病?!夺t宗金鑒》載“黃連滌熱,半夏導飲,栝樓潤燥下行,合之以滌胸膈痰熱,開胸膈氣結,攻雖不峻,亦能突圍而入,故名小陷胸湯。”方中黃連清熱瀉火,半夏化痰開結,二藥合用,辛開苦降,善治痰熱內阻。更以栝樓實蕩熱滌痰,寬胸散結。加之浙貝母清熱化痰,桔梗化痰利咽,前胡疏風止咳,全方共奏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利咽止咳之功。
【參考文獻】李小丹.李今庸治療咳嗽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1):146-148.
加味代抵當湯
(國醫大師李今庸方)
【藥物組成】酒大黃(后下)6g,莪術(醋炒)6g,當歸10g,牡丹皮10g,穿山甲6g,紅花6g,桃仁10g,牛膝6g,夜明砂10g,茯苓10g,法半夏(打破)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活血破瘀。治療咳嗽屬瘀血停滯、阻塞息道證候,表現為咳逆倚息,不能平臥,咳痰涎或帶烏紅色血、胸肋滿悶或有刺痛,舌青或舌有青紫斑塊,脈澀。
【方劑分析】代抵當湯,出自《血證論》,有破血下瘀之功效,主治蓄血及婦女實證經閉。方中穿山甲破血化瘀,為君藥,夜明砂為蝙蝠之糞便,有活血散結之功效,為臣藥,《血證論》中記載:“夜明砂是蚊被蝙蝠食后所化之糞,蚊食人血,蝙蝠食蚊,故糞能去血,嚙死血?!本拼簏S、莪術清熱活血破血,當歸養血活血,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牡丹皮涼血活血,全方共奏活血破瘀之功,加之半夏和茯苓則增強了降肺化痰之功效。
【參考文獻】李小丹.李今庸治療咳嗽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1):146-148.
疏肝止咳方
(國醫大師路志正方)
【藥物組成】素馨花12g,厚樸花12g,生、炒薏苡仁各20g,清半夏10g,菊花10g,膽南星8g,僵蠶8g,當歸12g,赤芍、白芍各12g,郁金12g,茜草12g,茯苓30g,黛蛤散(包煎)10g,枳實12g,炙枇杷葉15g,桃仁、炒杏仁各9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肝解郁,健脾肅肺化痰。主要用于感冒后咽部不適反復不愈,咳嗽,咳痰稀白,咳痰以晨起明顯,吃辛辣、油膩食物咳嗽加重,伴有心煩易怒,口苦,胸脅脹滿疼痛,睡眠不佳,舌體胖,質紫暗,苔薄黃,脈弦細。
【方劑分析】方用素馨花、郁金疏肝解郁;菊花、黛蛤散清肝熱;膽南星、僵蠶、枇杷葉清肺化痰;桃仁、赤芍、當歸、茜草活血,清心肝之火;白芍養血柔肝,平抑肝陽;厚樸花、薏苡仁、半夏、茯苓、枳實健脾滲濕以絕生痰之源;炒杏仁降肺氣以止咳。諸藥從肝、脾、肺入手,調肝氣,降肺氣,使氣機升降順暢,上下相宜,則咳嗽之證得以緩解,兼以健脾祛濕,以杜絕痰之來源。
【參考文獻】蘇鳳哲,楊丹.路志正從肝論治咳嗽學術思想探討[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1):1-3,6.
祛風散寒止咳湯
(國醫大師張磊方)
【藥物組成】炙麻黃10g,炒杏仁10g,荊芥10g,防風10g,桔梗10g,白前12g,前胡12g,生甘草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祛風散寒止咳。主治咳嗽之風寒襲肺證。
【方劑分析】方中麻黃、炒杏仁、生甘草為三拗湯,能宣肺止咳;荊芥、防風祛風解表;桔梗、白前、前胡化痰止咳,全方共奏祛風散寒、化痰止咳之功。感冒愈后,若咳嗽遷延不止者,另用止嗽散加前胡、款冬花、白果以止咳化痰,疏風宣肺;若外感風寒,內有停飲者,臨床以惡寒發熱,咳痰清稀量多或呈泡沫狀為特征,可用小青龍湯以溫肺散寒,化飲止咳;若外感風寒,內飲化熱者,臨床以惡風煩躁,咳痰氣喘,無汗,身痛為特征,宜用小青龍湯加石膏兼清內熱;咳嗽較甚者,加金沸草、浙貝母止咳化痰。張師認為,金沸草為旋覆花的地上部分,性善疏散,用治外感咳嗽痰多者,效果頗佳;《本草匯言》:“(貝母)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之證,貝母專司首劑”;痰濕內盛者,加法半夏、厚樸、茯苓以燥濕化痰。
【參考文獻】饒洪,李廣.張磊辨治咳嗽九法述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0):4091-4093.
疏風散熱方
(國醫大師張磊方)
【藥物組成】桑葉15g,菊花15g,蘆根30g,連翹15g,桔梗10g,炒杏仁10g,僵蠶12g,蟬蛻12g,牛蒡子12g,枇杷葉12g,生甘草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疏風散熱。適用于咳嗽之風熱犯肺證。主要癥見:咳嗽頻劇,發熱頭痛,或微惡風寒,咽喉腫痛,鼻塞流黃涕,或口渴,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方劑分析】方用桑菊飲合升降散加減,方中桑葉、菊花、蘆根、連翹、桔梗、炒杏仁、甘草為桑菊飲,能疏風散熱、清肺止咳;僵蠶、蟬蛻為升降散的主藥,能祛風、解痙、止咳;牛蒡子、枇杷葉祛風止咳,全方共奏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若咳嗽頻繁、劇烈,甚至影響睡眠者,加前胡、白前、浙貝母止咳化痰。張師認為,前胡為疏散風熱、祛痰止咳之要藥;白前長于降氣止咳;前胡對新感咳嗽效果極佳,白前對久咳不愈者尤宜。二藥相伍,不論外感或內傷咳嗽均有良效,實為止咳之上品。
【加減運用】若肺熱內盛者,臨床以咳嗽吐痰,色黃量多,舌苔黃膩為特征,加黃芩、金蕎麥、魚腥草兼清肺熱;咽喉干痛者,加射干、山豆根、木蝴蝶清熱利咽;熱傷肺絡,痰中帶血,加白茅根、生地黃炭、黃芩炭清熱止血。
【參考文獻】饒洪,李廣.張磊辨治咳嗽九法述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0):4091-4093.
參麥養陰止咳湯
(國醫大師張磊方)
【藥物組成】太子參15g,北沙參20g,麥冬20g,百合15g,知母10g,地骨皮15g,牡丹皮10g,炙紫苑12g,炙款冬花12g,炙甘草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益氣滋陰。適用于咳嗽之氣陰兩虛證。主要癥見咳聲低微,干咳少痰,口干咽燥,聲音嘶啞,氣短聲怯,舌質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本病以干咳少痰,氣短聲怯,舌紅少苔為辨證要點。
【方劑分析】方中太子參益氣養陰,健脾益肺;北沙參、麥冬為《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中的主藥,能滋陰潤肺;百合、知母為百合知母湯,能補虛清熱,滋陰潤肺;加地骨皮、牡丹皮以加強滋陰清熱之力;加炙紫苑、炙款冬花、炙甘草以潤肺止咳化痰,諸藥共奏益氣滋陰、潤肺止咳之功。
【加減運用】若肺氣不斂,咳嗽氣短者,加五味子、訶子、胡桃肉以收斂止咳;五心煩熱者,加銀柴胡、胡黃連、醋鱉甲、醋龜甲以滋陰潛陽;陰虛盜汗者,加生地黃、烏梅、浮小麥以滋陰清熱、收斂止汗;兼有肺熱者,加黃芩、桑白皮、海蛤粉以清肺止咳。
【參考文獻】饒洪,李廣.張磊辨治咳嗽九法述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0):4091-4093.
補脾益肺止咳湯
(國醫大師張磊方)
【藥物組成】黃芪30g,黨參15g,炒蒼術12g,茯苓15g,法半夏10g,陳皮10g,桔梗10g,前胡12g,海浮石(先煎)30g,五味子10g,生甘草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補益肺脾。適用于咳嗽之肺脾氣虛證。主要癥見:咳嗽痰多而稀白,短氣乏力,納差,食少,腹脹,便溏,聲音低怯,面浮足腫,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方劑分析】方中黃芪、黨參、炒蒼術補益脾肺、燥濕化痰;茯苓、法半夏、陳皮、甘草為二陳湯,能燥濕化痰;桔梗、前胡、海浮石能豁痰、降氣、止咳;五味子收斂止咳,全方共奏健脾益氣、培土生金、燥濕化痰之功。
【加減運用】若表虛自汗者,加糯稻根、浮小麥、煅牡蠣以收斂止汗;怕冷,畏風,易感冒者,加炒白術、防風、炮附子以益氣、扶陽、固表;兼有寒飲者,加干姜、細辛溫化寒飲;有痰熱者,加黃芩、桑白皮、魚腥草以清肺止咳。
【參考文獻】饒洪,李廣.張磊辨治咳嗽九法述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0):4091-4093.
補益肺腎止咳湯
(國醫大師張磊方)
【藥物組成】黨參15g,麥冬12g,五味子10g,熟地黃20g,山藥12g,山茱萸12g,紫河車(分沖)3g,炒杏仁10g,浙貝母10g,款冬花10g,炙甘草6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補益肺腎。適用于咳嗽之肺腎陰虛證。主要癥見咳嗽氣喘,痰少或無,面色黧黑,口燥咽干,腰膝酸軟,手足煩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方劑分析】方中黨參、麥冬、五味子為生脈飲,能益氣養陰;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為六味地黃丸中的三味補藥,能滋陰補腎;紫河車補益肺腎;炒杏仁、浙貝母、款冬花能潤肺、止咳、化痰,全方共奏補益肺腎、納氣止咳之功。
【加減運用】若陰虛較甚者,加南沙參、玉竹、生地黃、百合以滋陰潤肺;中氣虛者,可配合補中益氣湯以益氣升陽;腎失攝納,喘促較甚者,加煨訶子、蛤蚧、胡桃肉以補腎納氣;若肺腎氣虛者,可用自擬調補肺腎方,處方:生曬參(另燉)10g,黃芪30g,五味子10g,枸杞子12g,山茱萸12g,山藥15g,茯苓12g,鹿角片10g,蛤蚧粉(分沖)3g。
【參考文獻】饒洪,李廣.張磊辨治咳嗽九法述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0):4091-4093.
清肝降逆止咳湯
(國醫大師張磊方)
【藥物組成】柴胡15g,黃芩10g,青黛(包煎)6g,清半夏15g,黨參15g,代赭石(先煎)20g,五味子12g,姜厚樸10g,炒杏仁10g,炙枇杷葉12g,生甘草6g,生姜10g,大棗5枚。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清肝降逆。適用于咳嗽之肝胃氣逆、胃酸傷肺證。主要癥見咳嗽驟作,干咳或少痰,平臥或夜間易發作,飯后噯氣,脘腹脹滿,惡心泛酸,上腹或食管有灼熱感。本病以晝輕夜甚,平臥位加重為特點,為肝胃氣逆,胃酸傷肺所致。
【方劑分析】方中柴胡、黃芩、清半夏、黨參、甘草、生姜、大棗為小柴胡湯,能調和肝胃、通調津液。正如陳修園《醫學實在易》治咳論中有“胸中支飲咳源頭,方外奇方勿漫求,更有小柴加減法,通調津液治優”;青黛、代赭石清肝降逆、五味子收斂止咳;姜厚樸、炒杏仁、枇杷葉降氣止咳;全方共奏清肝降逆、和胃止咳之功。
【加減運用】若兼有脅痛、口苦,或有便秘者,為膽胃郁熱上犯,肺失宣降所致,治宜大柴胡湯加減以清利肝膽,和胃止咳。
【參考文獻】饒洪,李廣.張磊辨治咳嗽九法述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0):4091-4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