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肺系病證

發熱(感冒)

清解散

(國醫大師李輔仁方)

【藥物組成】金銀花20~30g,炙麻黃3g,枳殼10g,全瓜蔞20g,荊芥10g,防風10g,柴胡10g,薄荷(后下)5g,炒杏仁10g,桔梗10g,生甘草3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發汗解表,宣肺清熱。適用于感受六淫邪氣,肺衛不和導致的外感發熱。

【方劑分析】李師認為,外感之邪,一靠解表汗出而散,一靠宣肺清熱而解,故遣方用藥,主張給邪以出路。具體而言,解表發汗多用柴胡、荊芥、大青葉等;宣肺散熱多用炙麻黃、炒杏仁、桔梗等;通里,選用瓜蔞、枳實、酒大黃等。

【參考文獻】史學軍,衣勝榮,劉震.李輔仁教授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用藥經驗淺談[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11):701-702.

外感發熱方

(國醫大師郭子光方)

【藥物組成】生石膏(先煎)30~50g,知母12g,黃芩12g,金銀花15g,連翹15g,大青葉10g,牛蒡子12g,柴胡15~30g,法半夏10g,太子參20g,生甘草10g,生谷芽30g,羌活12g,防風15g,生葛根30g。

【使用方法】水煎,一煎開10分鐘取汁,二煎開20分鐘取汁,兩煎藥汁混合,日3夜1,分4次服。以上為成年男性用量,臨床按年齡、體質、病情加減藥量。

【功效主治】疏風,清熱,解毒。適用于感受六淫邪氣或溫熱疫毒引起外感發熱者。

【方劑分析】方選大劑白虎湯和小柴胡湯為主,以石膏、知母、柴胡、黃芩、葛根為君,清陽明和少陽之熱;以羌活、防風解太陽之表,以金銀花、連翹、大青葉、牛蒡子疏表衛之熱,共為臣藥;太子參、生谷芽生津養胃,法半夏降逆氣,共為佐藥;生甘草為使調和諸藥兼有解毒之功,全方藥專量宏,頓挫熱勢,存陰保津,防止傳變。此方配伍亮點在于石膏伍太子參,近代名醫張錫純認為“此二味獨能于邪熱熾盛之時立復真陰”。

【參考文獻】周敏.郭子光教授驗方治療外感發熱84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7):52-53.

表里和解丹

(國醫大師朱良春方)

【藥物組成】生大黃135g,炙僵蠶45g,蟬蛻、生甘草各30g,皂角、廣姜黃、烏梅炭各15g,滑石180g。

【使用方法】研極細末,以鮮藿香汁、鮮薄荷汁各30g,鮮蘿卜汁240g,泛丸如綠豆大。成人每服3.6~6g,婦女或體弱者酌減;小兒10歲左右服2g,6~8歲者服1.5g,2~5歲,服0.6g。每日1次,未更衣者可續服1次,連服1~3日,熱退即勿再服。

【功效主治】疏表泄熱,清腸解毒。適用于流感、肺炎、傷寒、痢疾等溫熱病初起而見有表里證者,或病起已三五日,尚有表證存在者。

【參考文獻】朱良春.“通利療法”在溫熱病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中醫分冊),1978,(1):1-3.

薛老退熱方

(國醫大師薛伯壽方)

【藥物組成】厚樸9g,草果6g,檳榔12g,青蒿6g,知母9g,赤芍9g,連翹15g,香薷9g,扁豆花9g,六一散(包煎)15g,豆豉12g,蔥白6g。

【使用方法】水煎兩次,共取400ml,分4次服。

【功效主治】開達募原,宣透清熱。適用于濕濁郁閉,三焦不利之溫病發熱。

【方劑分析】達原飲中檳榔下氣破結,疏通壅滯,是為君藥,厚樸除滿燥濕,下氣化濁,是為臣藥,君臣相合,直達募原,使邪氣速潰。本方采用達原飲之意。去黃芩而用連翹,取其清熱而兼透達之長;兼表寒外束,故以香薷飲、蔥豉湯透邪于外;復以六一散滲濕于下。表里雙解,濕熱分消,而熱自解。

【參考文獻】薛伯壽.達原飲加減治高熱4例[J].上梅中醫藥雜志,1983,(11):27-28.

小兒退熱方

(國醫大師薛伯壽方)

【藥物組成】炙麻黃4.5g,炒杏仁6g,僵蠶6g,酒大黃(后下)3g,姜黃3g,豆豉6g,蔥白3寸。

【使用方法】水煎200ml,分兩次口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宣肺透邪,散風泄熱。治療小兒外感之肺熱腑實證。

【方劑分析】本方取麻杏石甘湯合升降散、蔥豉湯三方之意組成,共奏宣肺透邪,散風泄熱之功。方中麻黃與酒大黃同用,麻黃透發肺邪,可復肅降之能而利于通腑;大黃通腑泄邪,疏通里氣而表郁易散。若無里熱內結便秘,誤用大黃,則有引邪內陷之慮。

【參考文獻】薛伯壽.用麻黃劑治療驗案四則[J].中醫雜志,1987,(5):23-24.

銀翹甘桔湯

(國醫大師張燦玾方)

【藥物組成】桔梗9g,甘草6g,蟬蛻6g,僵蠶6g,馬勃6g,薄荷(后下)6g,牛蒡子6g,蚤休6g,升麻6g,連翹12g,金銀花15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解表,利咽化痰。適用于治療感冒上受,熱結咽喉者。

【方劑分析】桔梗、甘草是治療咽喉腫痛的要藥;蟬蛻、僵蠶有升清、散熱、化痰之功;馬勃、蚤休、升麻清熱解毒利咽喉;薄荷、牛蒡子辛涼解表,清利咽喉;連翹、金銀花清熱解毒。

【參考文獻】張燦玾.感冒病證治淺見[J].天津中醫藥,2010,27(1):1-4.

葦莖五虎顆粒

(國醫大師熊繼柏方)

【藥物組成】葦莖30g,桃仁10g,炒瓜蔞皮15g,炙麻黃5g,炒杏仁10g,生石膏25g,生甘草6g。

【使用方法】制成葦莖五虎顆粒劑,每次1包,每日4次。

【功效主治】宣泄肺熱,平治喘促。適用于風熱客肺,痰熱壅肺的發熱喘促病證。

【方劑分析】葦莖五虎顆粒劑,是以《千金方》之葦莖湯合《仁齋直指》之五虎湯為基本方,加減化裁,研制而成。《千金方》創葦莖湯,原本用治“肺癰,咳吐腥臭黃痰膿血,胸中隱隱作痛,口干咽燥,脈滑數”等癥。由于此方的功用在于清肺泄熱,化痰通絡,故臨床不僅用治肺癰,而且可用治一切痰熱喘咳,尤其適用于喘憋(喘促、胸部憋氣)出現發紺(面唇爪甲青紫)的病癥。五虎湯由仲景之麻杏石甘湯加茶葉所組成。《仁齋直指》用以治“喘急痰氣”證;《增補萬病回春》用以治“傷寒喘急”證;《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用以治“馬脾風”,并釋曰:“馬脾風,俗傳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為熱,閉于肺經,故胸高氣促,肺脹喘滿,兩脅煽動,陷下作坑,鼻竅煽張,神氣悶亂”。可見五虎湯的功用在于宣泄肺熱,平治暴喘,適用于風熱客肺、痰熱壅肺的發熱喘促病證。

【參考文獻】①熊繼柏.葦莖五虎顆粒劑治療病毒性肺炎的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1995(3):6-7.②熊繼柏,周雪仙.葦莖五虎顆粒劑止咳、平喘、解熱作用的實驗研究[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5,15(3):40-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宣汉县| 分宜县| 奈曼旗| 新民市| 兰考县| 桐梓县| 鸡泽县| 金坛市| 顺昌县| 建阳市| 南平市| 长春市| 松溪县| 大兴区| 河东区| 游戏| 彰化市| 白水县| 惠水县| 湖口县| 两当县| 南岸区| 黄山市| 恭城| 囊谦县| 鄢陵县| 富裕县| 嘉黎县| 新泰市| 鹤庆县| 阿拉善左旗| 桃园县| 通州市| 祥云县| 静乐县| 潼南县| 塔城市| 松阳县| 舞钢市|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