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名方驗方選
- 李志更 趙暉 岳利峰主編
- 821字
- 2019-12-25 19:18:51
焦慮癥
四生飲
(國醫大師盧芳方)
【藥物組成】生地黃50g,生白芍50g,生龍骨(先煎)50g,生牡蠣(先煎)50g。
【使用方法】水煎,一煎開10分鐘取汁,二煎開20分鐘取汁,兩煎藥汁混合,日3夜1,分4次服。以上為成年男性用量,臨床按年齡、體質、病情加減藥量。
【功效主治】滋陰潛陽,重鎮安神。用于癔癥、百合病、婦女臟躁、圍絕經期綜合征、陰虛發熱、熱病后期辨證屬陰虧肝旺型病癥,尤其神經衰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強迫癥、焦慮癥、多動癥、舞蹈癥等神志疾病。
【方劑分析】方中生地黃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滋陰清熱,補腎養心,性雖寒不傷胃氣,質雖潤而不滋膩;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二藥滋肝腎之陰,配伍為四物湯之半,使滋陰養血之作用更強。生龍骨、牡蠣平肝潛陽,二藥配合有益陰斂陽,鎮靜安神之效;而牡蠣配白芍合斂陰潛陽及止汗。總之,四藥相配,起滋陰潛陽、重鎮安神之功效。
【加減運用】若以陰虛為主癥,見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可加玄參以滋陰降火;若以失眠為主癥,且系純陰虛,舌干紅無苔,脈細數,而無肝郁氣滯及濕痰之象可加酸棗仁、五味子、柏子仁;若失眠兼脾虛,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膩加合歡花、首烏藤;若以心火上炎為主癥,心煩不寐,舌尖赤可加黃連;若盜汗、自汗、脾氣虛加浮小麥;若以陰虛明顯,舌紅無苔、脈細數重加山茱萸50~100g;若納呆、腹脹、噯氣,可加佛手、香櫞、茯苓、焦三仙、枳殼;若肝陽上擾癥狀明顯,頭昏脹痛,血壓有時偏高,可加石決明、珍珠母以平肝潛陽;若血壓偏低可加枳實;若有脾虛浮腫可加茯苓、白術、山藥以健脾利濕;若以心悸為主加山梔、牡丹皮,以清心火;若哭笑無常可以加小麥、大棗;若出現功能性失明可加養肝陰藥如枸杞子、當歸;若出現功能性失語加郁金、石菖蒲豁痰開竅藥;若出現感覺運動異常如四肢抽搐、肢體麻木,可加川楝子以養肝舒筋;若以肝郁氣滯為主證可加川楝子、郁金等。
【參考文獻】李姣,李倜,盧天蛟.盧芳教授運用四生飲診治神志病經驗[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