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名方驗方選
- 李志更 趙暉 岳利峰主編
- 1180字
- 2019-12-25 19:18:50
病毒性心肌炎
復方四參飲
(國醫大師張鏡人方)
【藥物組成】丹參12g,太子參12g,南沙參9g,苦參9g,炙甘草3g,郁金9g,炒酸棗仁9g,蓮子芯2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益氣養陰。用于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方劑分析】方中太子參為補氣藥中輕補之品,功同人參而力薄,對氣虛兼陰虧者尤宜。丹參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故得其調心血,且苦能降泄,微寒清肝,入肝、心兩經,有除煩安神之效,此處用之對有瘀血內阻、虛熱心煩、失眠心悸者尤宜。南沙參有滋潤上焦之陰分的作用,兼有清熱祛痰之力。苦參有“專治心經之火,與黃連功用相近”之說,近代藥理也證實其具有抗心律失常之作用,對濕熱郁火明顯之心悸甚宜。蓮子芯長于清心除煩。郁金為血中氣藥,擅入心活血通滯,取其辛開苦降,芳香宣達,對瘀熱所致的胸悶、心悸有較好的療效。酸棗仁養心寧神調肝,是治虛煩驚悸不眠之良藥。甘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驟有緩,有補有泄,此處取其和中養心緩脈。八藥相合,益心氣,滋心陰,調心血,清心熱,通心滯,除心煩,安心神,緩心脈,攻補兼施,升降通調,相輔相成,其效益彰。
【參考文獻】沈博生,鄭秀春.張鏡人復方四參飲治療病毒性心肌炎[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4(6):1-3.
解毒清心飲
(國醫大師張琪方)
【藥物組成】板藍根20g,大青葉20g,金銀花20g,連翹20g,薄荷(后下)15g,桔梗15g,竹葉15g,枇杷葉15g,牛蒡子15g,麥冬15g,柏子仁15g,甘草10g。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解毒清熱,宣肺寧心。病毒心肌炎急性期,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咳嗽、氣短、發熱、咽疼、舌紅、苔薄黃、脈數或促等證候,辨證屬熱毒侵心、兼襲表犯肺者。
【加減運用】咳重氣憋者加炒杏仁,氣虛乏力加黨參,心中煩加豆豉、山梔。
【參考文獻】朱永志,張少林.張琪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四法[J].四川中醫,1994(6):6-9.
四參安心湯
(國醫大師張學文方)
【藥物組成】西洋參10g(也可用太子參代替),丹參15g,玄參10g,苦參10g,炙甘草6g,炒酸棗仁10g,麥冬15g,生山楂10g,桂枝6g。
【使用方法】西洋參另燉,余藥加水煎,取兩種藥汁兌成,每日1劑,每劑服2~3次。
【功效主治】補益氣陰,活血清熱。主治病毒性心肌炎所致之心動悸不安,胸悶心慌,疲乏無力,頭昏自汗或有輕度浮腫,舌質紅少苔,脈虛大而數或有結代。檢查有“心肌損害”“心肌缺血”等。
【方劑分析】此方用西洋參(或太子參)、甘草益心氣;玄參、麥冬養心陰;丹參、生山楂活血化瘀,改善心臟血液供應;苦參清熱解毒,且能糾正心律失常;炒酸棗仁養心安神;桂枝振奮心陽。全方具有兩調陰陽、益氣養陰通陽復脈、改善心臟供血、糾正心律失常、營養心肌等多種作用。
【加減運用】胸悶加全瓜蔞,氣短汗出加炙黃芪、五味子,身微熱者加白薇或地骨皮,胸痛者加赤芍、桃仁、三七,輕度浮腫者加茯苓、益母草。
【參考文獻】張學文.疑難病證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