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鄉愁
- 高維生
- 943字
- 2019-12-20 15:49:20
打烏米的眼睛
偶然讀到一篇《東北方言與熟語》,作者在文中指出:“熟語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匯單位。不同方言中,往往都有一些獨具特色的方言熟語,極富表現力。通過這些熟語,我們往往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方言與文化?!?/p>
東北人說話幽默,不時蹦出一兩句歇后語?!掇o?!分兄赋觯骸靶笳Z是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后文,以前文示意。”東北人常說“打烏米的眼睛——盡往上看”,比喻眼睛向上看,總是交些有用的人。烏米的學名稱不育株,它是高粱、玉米在孕穗時生的一種黑穗病,可以食用。近年高粱、玉米種子培育的技術提高,大多都是高抗黑穗病,所以烏米很少見了。高粱以東北各地為最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稈較粗壯,葉舌硬膜質,邊緣有纖毛。高粱可食用,穗能制笤帚。葉嫩陰干貯存,曬干后作喂牲口的飼料,它的穎果是中藥,燥濕祛痰,寧心安神。
在東北的大地上,高粱隨處可見,人們用這種糧食作物,總結出勢利小人的形象。打烏米的眼睛往上看,這是有生活道理的。打烏米不是好活,是一個苦差事,高粱瘋狂地生長,猛勁地向上躥。它到了打苞秀穗,一般在兩米多高,小孩鉆進高粱地,一下子淹沒。四面是高粱葉子,密不透風,葉子如刀片一樣,刮到汗濕的皮膚上,拉出一條血道子,汗水一蜇,痛癢難耐。
有一個東北作家,他從小生活在農村,在一篇文章中寫到了關于打烏米的順口溜:“順溝走,抬頭瞅,見到大肚就下手?!备柚{記錄了打烏米的過程,讓我至今仍記得。正如那句歇后語所說,沿著壟溝找烏米,必須抬起腦袋向上看,左觀右瞧,盯著一株株高粱穗,看哪個秀苞緊沒有抽穗,那肯定是烏米。
少年時代,我暑假來符巖山區,對于山里的一切都感新鮮。第二天,姥爺介紹幾個同齡的朋友,他們帶我打烏米。八月的鄉村,高粱地長得一人多高,望不到邊際。小伙伴們鉆進高粱地,弄得葉子嘩嘩作響。一個叫柱子的年齡稍大,他耐心地教我如何打烏米。打烏米要看準,不能扒高粱包,扒一個就等于瞎一穗高粱。打回來的烏米呈灰白,它能生吃,帶葉子燒熟,也可以放在鍋里蒸,拌上黃豆醬,味道獨特。烏米成熟以后不能吃,它變成黑色的微粒,一敲打,放出黑煙。
“打烏米的眼睛——盡往上看”,充滿生活的道理,俏皮中諷刺勢利小人。地理位置決定飲食和語言方式,形成東北獨特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