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花炮機械插引設備設計方法研究作者名: 史春雪 張叢一 羅柏文本章字數: 5字更新時間: 2019-12-13 18:47:11
第1章 概述
1.1 花炮的起源
花炮又稱“焰火”或“禮花”,是從中國古代逐漸演變發展而成。花炮由引信、發射藥和炮藥三部分組成。引信就是導火線,點燃導火線,發射藥燃燒,將炮藥射向空中。發射藥中有混雜的鹽類,爆炸后,在高溫下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便會產生五顏六色的火花,不能燃燒的物質便產生煙霧。花炮沒有清脆的聲響,但卻有變幻無窮、色彩紛呈、五彩斑斕的圖案。如圖1-1所示。

圖1-1 花炮
花炮的核心是火藥。起初,花炮是專供貴族豪富爭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時期,煙火制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花炮逐漸成為節日的禮品。每逢春節、元宵節以及其他重大活動,都要施放煙火助興。
花炮相傳始于隋唐,盛于宋代。北宋時花炮的制作已很精致,有了顯現戲曲人物形象的“藥發傀儡”。在宋朝時節日盛行放花炮,當時的景象從《武林舊事》中可窺一斑:“宮漏既深,始宣放煙火百余架。于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
相傳很久以前,“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焚燁有聲,而山臊驚憚”。這是關于鞭炮前身的神話故事。所以,鞭炮有的地方又叫爆竹。
隋末唐初有個著名的醫藥家孫思邈,他才學超群,醫術高明。據傳,孫思邈為了一心一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后又千里迢迢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后在瀏陽地區定居下來。就在縣城的東門外,沿河而上,有一條小河與瀏陽河相匯,在山嶺的樹林叢中,有一個巖洞,傳說,孫思邈就隱居在這里。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藥家和煉丹家,就把這個巖洞叫孫隱崖。
孫思邈經常煉丹,在這個巖洞中隱居下來后,時常到縣城東邊很遠的盛產硫黃礦的七寶山采挖硫黃,把采挖回的硫黃,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煉丹爐,日夜煉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孫思邈終于煉制出了火藥,成為瀏陽花炮、鞭炮的奠基人。人們為了紀念孫思邈對花炮、鞭炮的偉大貢獻,將他煉丹的地方尊稱為煉丹臺,洗藥的井和泉分別尊稱為洗藥井和洗藥泉。直到今天,孫隱崖、煉丹臺、洗藥井、洗藥泉仍保存完好,仿佛在悠悠地敘述著這個古老的傳說,真令人古思飛揚,悠然神往。
唐朝貞觀年間,戰事頻繁,湖南東部連年水災加旱災,瘟疫肆虐,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有個叫李畋的人回到瀏陽,見此情景,深有感觸,決心驅趕邪惡。他日夜冥思苦想,如何能夠驅邪除惡呢?有一天李畋信步走到瀏陽河南岸天馬山下,只見翠竹滿山,郁郁蔥蔥。他在想,燒竹能爆響,那么,將竹筒內裝入火藥,那響聲不就變得更響亮了嗎?想到這里,他十分高興,立即吩咐弟子砍伐竹子,將竹筒填滿火藥,安上藥線。點燃后不但發出洪大的響聲,而且飄出一股股清香。就這樣,瀏陽的邪瘴很快被驅趕得干干凈凈,百姓從此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爆竹也就這樣產生了,后來廣泛應用于辟邪驅瘴。
到了宋朝,后人為了紀念李畋,銘記李畋發明爆竹的功績,就捐資修建一座廟宇,稱作祖師廟。在中國花炮生產的各大主產區,都建有規模不一的李畋先師廟,以示紀念。這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湖南瀏陽大瑤的李畋廟(圖1-2)。想要找到祖師廟,就要從縣城沿著窄小的麻石小街往前走,再轉入一條叫田家巷的幽深的巷子,祖師廟就坐落在這里,整個廟宇古樸風雅,翹角飛檐。李畋廟經過多次修復,規模較大,現存完好。在周邊建有中國花炮文化步行街、中國花炮文化博物館等花炮文化標志性建筑。而在江西省萬載縣鳳凰山公園內,則立了李畋的雕像紀念。

圖1-2 瀏陽大瑤的李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