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高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套裝4冊)
- (美)蘇珊·福沃德博士 (美)克雷格·巴克 (德)西爾維亞·洛肯
- 6172字
- 2019-12-24 18:37:32
前言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他們大多也和戈登一樣,不會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自己的父母聯系起來。這是一個頗具共性的情感盲區——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系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戈登,一位三十八歲的成功的整形外科醫生,在結婚六年的妻子離開他后來找我。他曾想方設法地挽留她,但他妻子說,如果他不想辦法改掉他那控制不住的壞脾氣,她是不會考慮回家的,他突如其來的爆發和毫不留情的訓斥實在令她恐懼。戈登也知道自己脾氣暴躁而且有些嘮叨,但面對妻子的出走,他仍然驚訝得目瞪口呆。
我讓戈登聊聊他自己,并在交談間提了幾個問題,引導話題走向。當我問到他父母時,他笑著描繪了一幅光輝燦爛的景象,尤其在談到他父親——一位中西部地區杰出的心臟病專家時,他這樣說:
沒錯,過去我父親經常打我,但他這樣做只是為了讓我乖乖聽話。我不覺得這和我婚姻破裂有什么關聯。如果不是父親,我根本就不會成為一名醫生。他是最棒的,病人都把他視為圣人。
我問他現在和父親的關系怎樣,他尷尬地笑了笑,說:
很好啊……至少在我告訴他我打算從事整體醫學研究之前是這樣的。你是不是覺得我想要成為一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我是大約三個月前告訴他的,現在每次說起,他都咆哮著說他送我上醫學院不是為了讓我成為信仰治療師
的。昨天談得更糟糕,他很煩躁地說,讓我忘了自己是他的家人。這真的很傷人。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們的關系會變成這樣,或許整體醫學真的不是個好選擇吧。
在戈登描述他父親的時候(顯然,他父親并沒有他想讓我相信的那樣出色),我注意到他的雙手不斷地扣緊再松開,似乎預示著他內心的不安。而當他意識到自己這一動作時又開始刻意克制,雙手指尖相抵,就像講臺前的教授常常會有的樣子,這手勢看起來似乎是從他父親那里學到的。
我問戈登他父親是不是總這么霸道。
不,其實也不能這么說。我是說,以前他確實常常對我大吼大叫。和別人家的小孩一樣,我偶爾也會挨揍。可盡管如此,我也不覺得他霸道。
在說到“挨揍”這個詞的時候,他臉上的神情以及聲音里細微的情感波動觸動了我。于是我追問下去。原來,他所謂的“挨揍”竟然是每周被父親用皮帶抽打兩三次!戈登用不著犯什么大錯便能招來一頓暴打:言語間的些微不敬,低于平均分數的成績單,或者忘了做家務……都是不可饒恕的“罪行”。戈登的父親掄起皮帶來也是沒頭沒腦的。在戈登的記憶里,他的后背、雙腿、胳膊、雙手和屁股,都無一幸免。我又問戈登他父親下手有多重:
戈登:“也沒有流血或是怎樣,每次我都沒什么大事。他只是需要采取些手段讓我守規矩而已。”
蘇珊:“但你還是很怕他,是不是?”
戈登:“過去真是怕得要死,但為人父母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蘇珊:“戈登,你希望你的孩子也這樣怕你嗎?”
戈登避開了我的目光,這問題讓他非常不安。我把椅子拉近了些,用溫和的語氣繼續問下去:
你太太是兒科醫生。如果她在診室里見到某個孩子身上傷痕累累,就像曾經你挨完揍身上留下的那些傷痕一樣,你覺得她應不應該依法向有關部門報告?
戈登沒有回答。忽然間的醒悟讓他的雙眼滿含淚水。他低聲說:
我胃里堵得難受。
戈登的防線徹底垮掉了。盡管非常痛苦,他卻第一次發現了自己的壞脾氣隱藏已久的根源在哪里。從童年時代起,他的心底一直潛伏著一座火山,那是他對父親的憤怒。一旦外界的壓力過大,他便會肆意向身邊的人——通常是他的妻子噴發。我已經知道了該如何解決戈登的問題:面對他內心深處這個挨過揍的孩子,并且治愈這個孩子。
那天晚上回家后,我發現自己仍然滿腦子都是戈登的遭遇,眼前不斷浮現出他終于意識到自己遭受虐待時滿眼淚水的樣子。我還想起了許多曾經在我這里接受治療的成年男女,想起他們的生活是如何被童年時期父母設定的模式所影響甚至控制的,這些模式對孩子的情感極具破壞性。我忽然意識到,一定還有更多的人想不通為什么他們總是諸事不順,而他們同樣可以得到治愈。這正是我撰寫本書的原因。
為什么要回顧過去
戈登的經歷并不是個例。作為一名心理醫生,在過去十八年的從業生涯中,不論是在私人診所,還是在醫院,我都接觸過大量的咨詢者。他們的自尊心大多受過傷害,而這些傷害來自于他們的父母——經常打罵、訓斥他們;嘲笑他們愚笨、丑陋或無用,使他們深受負罪感的折磨;對他們實施性虐待;強加給他們太多的責任或者對他們極度溺愛和過度保護……他們大多也和戈登一樣,不會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自己的父母聯系起來。這是一個頗具共性的情感盲區——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系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心理療法的側重點早已從“當時”轉變為“此時此地”。如今的心理治療早已不再倚重分析咨詢者早期的生活經歷,而是把重點轉移到對他們當前行為、人際關系和心理機制的檢驗和改善了。我認為這種轉變的原因是許多傳統療法昂貴、耗時,卻收效甚微,令咨詢者心生抵觸。
對于能改變破壞性行為模式的短期療法,我堅信不疑,但經驗告訴我,僅治療身體上的癥狀是不夠的,還必須解決引發這些癥狀的根源。只有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最好的療效:在改變咨詢者現階段自毀行為的同時,也要徹底治愈過去的精神創傷。
戈登需要學習一些技巧來控制他的憤怒,但要做出徹底的改變,能夠經得住壓力的改變,他還需要回顧過去,治療自己童年時期的傷痛。
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如果你來自第二種家庭,那么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隨著你步入成年,這些種子也會長成無形的雜草,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侵入你的生活。它們的須蔓可能已經傷害了你的自信和自尊,而你在人際關系、事業或家庭各個方面也很可能已經受損而不自知。
我現在就來幫你找出這些雜草,將它們徹底拔除。
什么樣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
所有的父母都難免偶有不足之處。我自己也曾在孩子的事情上犯過嚴重錯誤,給他們(也給我自己)造成了不小的傷害。能夠滿足孩子所有情感需求的父母是不存在的,偶爾向孩子發發脾氣也是正常現象。每位父母都有可能偶爾對孩子管教過嚴。大部分父母都打過孩子,哪怕只是偶爾為之。僅憑這些一念之差的過激行為,就能說明他們是殘暴無情或不稱職的父母嗎?
當然不能。父母也不過是普通人,也有很多他們自己的問題。只要他們平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大部分孩子還是可以原諒他們偶爾的怒氣爆發的。
但也有很多家長,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這些就是傷害型父母了。
當我試著尋找一個合適的詞來描述這些傷害型父母所具備的共性時,頭腦中不斷閃現一個詞——有毒。這些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還有什么字眼比“有毒”更適合描繪這些不斷貶損、傷害甚至虐待孩子,即使在他們成年后也大多并未收斂的父母呢?
在這一界定中的“持續性”和“反復性”方面也存在一些例外——性虐待和身體虐待的傷害太過巨大,往往一次就足以給孩子的感情造成重創。
遺憾的是,我們應該掌握的至關重要的技能之一——如何為人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我們憑感覺和本能去嘗試。父母的所謂方法主要來源于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的父母在教導子女方面的表現可能一樣乏善可陳。許多代代相傳的古老的教子之法其實不過是貌似聰明的餿主意罷了(還記得“不打不成器”的老話嗎)。
有毒的父母都對你做了什么
不論小時候的經歷如何不同,是常常挨打還是被獨自留在家,是遭受性虐待還是被當作傻瓜對待,是被過度寵溺還是為負罪感所累,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現的癥狀都驚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這些想法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這樣一個事實:中毒的子女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因為父母的虐待而自責。對于一個毫無防范、依賴父母的孩子來說,很容易覺得自己做了“壞事”在先,惹得父親發火是理所當然的,并因此感到愧疚。他如何會認識到這樣一個可怕的事實——本該保護他的父親竟然不值得信賴!
這樣的孩子成年后,會繼續背負著身為不稱職子女的罪惡感,很難建立起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由此引發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反過來也將影響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為自己的心理診脈
要判斷你的父母是否有毒,或是曾經有毒,并不總是那么容易。很多人都與自己的父母關系緊張,單憑這一點還不足以說明你的父母在情感上對你造成過傷害。人們往往內心掙扎,搖擺不定,弄不清究竟自己是受到了虐待還是只是過于敏感。
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來幫你解開這一內心矛盾。其中有些問題或許會讓你焦慮不安,這也沒關系,要正視父母可能對你造成了多少傷害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緒上的反應可能有些痛苦,但毫無疑問是益于身心健康的。
為了方便起見,我會在問題中使用“父母”這一統稱,你可以根據父親或母親任何一方的表現做出回答。
I.童年時期你與父母的關系:
1.父母說過你很糟糕或者一無是處之類的話嗎?他們罵過你嗎?總是訓斥你嗎?
2.父母體罰過你嗎?他們用皮帶、刷子或是別的什么東西打過你嗎?
3.父母曾酗酒或吸毒嗎?你對此感到過迷惘、不安、恐懼、傷心或羞愧嗎?
4.父母曾因情感問題或身心疾病而情緒嚴重低迷,或者對你不聞不問嗎?
5.你曾經因為父母出現狀況而反過來照顧他們嗎?
6.父母曾對你做過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嗎?你是否曾遭受過性騷擾(不論是何種形式)?
7.你是否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父母心懷畏懼?
8.你是否不敢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憤怒?
II.成年后你的生活:
1.你覺得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具有傷害性或者毀滅性嗎?
2.你相信如果你與別人過于親密,他們就會傷害你,或者拋棄你,或者傷害你之后再拋棄你嗎?
3.你覺得人們會用最糟糕的方式對待你嗎?生活中也總是遇上倒霉事嗎?
4.你覺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愿望很難嗎?
5.你是否擔心人們了解了真實的你后就不再喜歡你了?
6.取得成功時你是否會焦慮,害怕有人揭發你是個騙子?
7.你會無緣無故地感到憤怒或傷心嗎?
8.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嗎?
9.你覺得放松下來盡情玩樂很難嗎?
10.你是否覺得有時自己明明是出于好意,行事卻與你的父母如出一轍?
III.成年后你與父母的關系:
1.父母還把你當成孩子對待嗎?
2.你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大多需要先征得父母的首肯嗎?
3.與父母在一起,或者僅僅想到將與父母一起共度時光,你就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或身體反應嗎?
4.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會讓你害怕嗎?
5.父母會用威脅或令你內疚的手段來操控你嗎?
6.父母會用金錢控制你嗎?
7.你覺得自己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嗎?如果他們不高興,你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嗎?你覺得哄他們開心是你的職責嗎?
8.你是否覺得無論自己做什么,總是對父母有所虧欠?
9.你是否覺得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變好?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中的三分之一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那么本書會對你非常有幫助。盡管有些章節的內容看起來與你的狀況并無關聯,但請你務必記住一點:不論何種形式的虐待,有毒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傷害都是一樣的,無一例外。舉個例子,或許你的父母并不酗酒,但是酗酒家庭的典型特征——吵鬧,不安,孩子缺少正常的童年生活——對于其他類型的中毒的子女來說,一樣感同身受。成年子女尋求康復所要遵循的規則和技巧對未成年子女同樣適用,所以我建議你不要遺漏任何章節。
從有毒父母的遺毒中解脫出來
如果你已成年,那么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將自己從有毒父母留給你的扭曲的負罪感和自我懷疑中解救出來。在本書中,我將針對這些策略進行探討。我希望你可以滿懷希望地讀下去。不是那種父母會奇跡般驟然變好的自欺欺人的希望,而是相信自己能夠從心理上擺脫父母那種強烈且具有毀滅性影響的切實的希望。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份勇氣,事實上你本來就具備這樣的勇氣。
我將引導你完成一系列步驟,讓你對父母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更清楚的認知,并且著手去解決這些問題,不論你與父母當前的關系如何,是正在發生沖突,還是僅僅維持表面的和諧;是多年未曾相見,還是他們之中的一方或雙方已然辭世。
奇怪的是,許多人在父母去世后仍然處在他們的控制中。從超自然的角度來說,不斷糾纏他們的鬼魂是不存在的,但從心理學的層面審視,他們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父母的需求、期望以及因為沒能達到他們的要求而產生的愧疚感會一直縈繞在子女的心間,即使父母已經去世很久。
或許你已經意識到自己有必要擺脫父母的影響了,或許你已經開始正視它了。我的一位咨詢者總喜歡說:“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沒有絲毫影響……我討厭他們,而他們也知道這一點。”但是后來她漸漸意識到,她的父母其實是以煽動憤怒情緒的方式施行對她的操控,而她的憤怒所耗損的精力則侵蝕著生活的其他方面。要驅除過去和現在的妖魔鬼怪,正視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但切記,永遠不要在盛怒之下審視問題。
“我難道不應該為自己的樣子負責嗎”
話已至此,你或許會想:“等等,蘇珊,幾乎所有的書和專家都告訴我,不要因為自己的問題去指責別人。”
胡說!你的父母應該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當然,你也要為自己成年后的生活負責,但是成年后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可控的經歷形成的。
你無須為毫無防范之心的年幼的自己的慘痛經歷承擔責任!
你要做的是,即刻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這本書能為你做些什么
我們將一起展開一段重要的旅程,一段關于真相和探索的旅程。在旅程結束時你會發現,你從未如此真切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我不會浮夸地保證你父母的問題會奇跡般地在一夜之間消失,但是如果你有勇氣和力量遵循書中的指引,必定可以從父母手中尋回你作為成年人本應擁有的各種權利,以及生而為人的大部分尊嚴。
一旦你卸下內心的戒備,就會體驗到五味雜陳的情感:憤怒、焦慮、痛苦、迷惘,尤其是悲傷。在你心中根深蒂固的父母形象毀于一旦,必然會引發強烈的失落感和被遺棄感。我希望你能夠根據自身情況,以你覺得適宜的速度來閱讀。如果某些內容使你感到不安,那么不妨放慢速度。重要的是有所收獲,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
為了使書中的概念更易于理解,我運用了大量行醫過程中接觸過的病例。有些是根據錄音材料直接記錄下來的,還有些是我從筆記中重新整理出來的。本書中用到的所有信件均出自我多年留存的咨詢者卷宗,與原件內容完全相同。對咨詢者的心理疏導部分雖然沒有錄音,但對我來說仍然記憶猶新,在重新整理的過程中,我盡量對治療細節進行還原,以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出于合法性方面的考慮,我僅對咨詢者姓名以及有明確指向性的情景做了部分改動。所有上述案例并未進行戲劇化的加工處理。
這些案例看似曲折離奇,但事實上非常典型。我并沒有故意從卷宗中搜尋那些最具刺激性或戲劇性的特例,恰恰相反,我所選擇的都是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會遇到的、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我在本書中提出的問題并沒有背離人們的生活,而是生活的組成部分。
本書共有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我們會仔細審視不同類型的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我們將對你的父母曾經傷害你、或許仍然在傷害你的各種方式做深入的探究。理解了這一部分的內容,才能有備無患地進入下一個環節。在第二部分,我會教你一些具體的做法,使你能夠在與有毒父母的關系中扭轉局面。
消除父母對你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最終你內心的力量將得以釋放,你隱藏多年的自我亦會得到解放,你將找回自己本應成為的那個富有愛心、獨一無二的人。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將幫你掙脫束縛,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