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中國古代的科學

《墨經》中的物理

墨家是諸子百家中重視自然科學研究和技術探討的唯一學派。對此梁啟超在其著作《墨子校釋》的自序評價說:“在吾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矣。”蔡元培也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翟(墨子),比希臘科學家第一人泰勒斯晚150年左右。墨子一身兼具科學家、技術家和工匠多重身份,其弟子也多為來自社會下層的手工業者。墨家學派和追隨者都經常參加各種勞動,使得他們有條件對經驗知識進行理論上的思考和總結,總結出其中的規律,有意識地開展一些科學觀察和實驗活動,并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這些思想和活動被記錄在《墨經》中。

《墨經》言簡意賅。全文4篇:《經上》《經說上》《經下》《經說下》,約180條。每條分《經》和《說》兩部分。《經》是定義或命題,《說》為解釋和描述。內容包括邏輯、幾何、力學、光學等方面。首先舉兩例如下。

(1)定義“力”的概念

《經上》:“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定義“力”為“奮”(物體狀態變化)的原因。

《經說上》:“力,重之謂下。舉重,奮也。”進一步舉例(重力)解釋力是什么。

(2)定義“時間空間”

《經上》:“久,彌異時也;宇,彌異所也。”久是時間,宇是空間。

《經說上》:“久,古今旦暮;宇,東西家南北。”時間用“古今旦暮”解釋,空間表明家之“東西南北”。

此外,《墨經》[圖1-2-1(a)]中對浮體在水中的平衡、自由落體、運動和靜止、杠桿、斜面、重心等力學概念都進行了描述和研究。

力學概念的研究顯然可以幫助制造有用的機械,這才有了《韓非子·外儲說》所記載的墨子做出的飛鷹飛上高空,幾日不落;《墨子·公輸篇》中記載的,當時制造器械的高手公輸班與墨子比賽中甘拜下風的有趣故事。

墨子和他的弟子們的工作中,最具“科學”意味(非技術)的是對幾何光學的研究。《墨經》中記錄的光學現象,必定是墨子等人有意地進行了一些光學實驗,比如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凹面鏡成像、凸面鏡成像等而發現的。8條《經》文,寥寥幾百字,清楚地記錄了各種環境下成像的過程,物體與光源之相對位置對影像大小的影響,等等,尤為重要的是,這些實驗事實證明了“光線直線傳播”這個物理規律,從而奠定了幾何光學的理論基礎。

以小孔成像為例[圖1-2-1(b)]:

《經下》:“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譯文:影顛倒,光線相交,焦點與影子造成,是所謂焦點的原理。)

《經說下》:“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遠近有端,與于光,故景庫內也。”(譯文:影,光線照人,像劍一樣直。射到下面就反射到高處,射到高處就反射到下面,因成影倒。足遮住下面的光,反射成影在上;頭遮住上面的光,反射成影在下。在物的遠處或近處有一小孔,物體為光的直線所射,反映于壁上,故影倒立于暗盒內。)

圖1-2-1 墨經(a)與小孔成像(b)

《墨經》中探討物體影像的這段文字頗為有趣,反映了墨子對所觀測現象進行思考的科學精神。

墨子細致觀察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景不徙”的命題。認為物體運動時,仿佛影子也在運動,這是一種錯覺。墨子認為,運動物體在每一時刻產生的影子是不會移動的,物體從原來位置移動了,原有的影像便消失了。物體在新的位置和新的光照條件下,將有新的影子,但這個影像是新形成的,并非前一瞬間的影像“移動”而來。也就是說,影像自身只能“形成”,不會“運動”。

雖然《墨經》中大多數文字是基于對自然現象的反復觀察而做出的客觀記錄,但墨家弟子顯然也很重視探討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經上》中有一條:“巧傳則求其故。”“求其故”的意思就是揭示原因、本質和規律,這說明墨家對研究自然現象采取了一種與現代自然科學相似的方法。

當然,不同于古希臘科學家們更為重視邏輯和思辨的哲學“玩”法,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功利主義的,墨家研究科學的目的是:“功,利民也”“為天下興利除害”,不是單憑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是一種實用和“逐利”的科學價值觀。

綜上所述,墨家的科學實踐,首先是進行觀察和實驗,然后在此基礎上升華到理論和思想,這與現代科學的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墨子比泰勒斯晚了約150年,但應該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古代科學家(物理學家)第一人。可惜的是墨家的科學活動未能傳承下去。

墨家學派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韓非子·顯學》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可見當時墨家的地位并不亞于儒家。但令人遺憾的是,墨家的科學精神并未被發揚光大,之后,秦始皇統一中國,到了漢朝更是提倡獨尊儒家,儒家思想占據了統治地位,多元變一元,百家爭鳴成了“一言堂”,墨家及其科技思想更是屢遭排斥。從漢代開始,墨家消失,墨學斷絕,《墨經》散佚。古華夏文明中的科學“種子”,尚未發芽就早逝于這片土壤之中!

古代的中醫和生物研究

扁鵲是春秋時期中國醫學的代表人物。與之后的華佗、張仲景、李時珍,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扁鵲開啟了中國醫學的先河,發明了望、聞、問、切四大中醫診法。

春秋時期出現了專職的醫生隊伍。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的秦國還有了專門的宮廷醫療機構,醫學開始從巫術中分離,還逐漸形成專科。傳統中醫理論逐漸形成,中醫著作也陸續問世。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對后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神農本草經》則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這兩部中醫經典,雖然最后成書的朝代有所爭論,但其中包含了不少春秋戰國時期醫者們的貢獻,是無可非議的事實。

人體解剖學,是現代西方醫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但你可能沒有想到,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中國人已經開始實施尸體解剖,這使得人們對臟腑的認識有了顯著的進步。扁鵲和虢中庶子的對話中已明確提到了“臟”“五臟”的概念,并有“胃腸”“三焦”“膀胱”等名稱。《黃帝內經》中的《腸胃篇》,記載了當時對人體消化道各個部分,包括唇、口、舌、咽、胃、大腸、小腸的位置、長度、廣度、重量、形狀、遞接關系等的了解。此外,《經筋篇》《骨度篇》《脈度篇》等,也都是當時實際解剖觀測結果的記述,對人體骨骼、血管等均有長度、重量的詳細記載,且和近代解剖學的數據相差不遠。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動植物也有豐富的觀測和研究記錄。在《詩經》以及農事歷書《夏小正》等古籍著作中,可見一斑。

《詩經》中記錄了2500多年前產于我國黃河流域的絕大部分動植物。其中提到的植物有143種,動物109種,共252種。從《詩經》中還可看出,雖然當時還沒有關于動植物系統分類的記述,但已經有了動植物品種的概念。

農事歷書《夏小正》記錄每個月的星象供務農用,同時也記載了當月各種植物的生長形態、動物的活動習性等,為中國最早的生物學文獻,是一部可貴的物候學重要典籍。

綜上所述,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物理、生物、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發現,還有天文方面的觀測記錄均為世界首次。因此,當時中國科學的發達程度可以與古希臘相比較,但后來卻“東西分流”,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古希臘的科學思想發展成為現代自然科學,這是現代人類寶貴的共同財富;古代中國產生的華夏文明,雖然延續繼承至今,其中并沒有科學。春秋戰國時期曾經一度輝煌的科學顯然已經消失而不復存在了。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值得我們每個關心中國科技發展的人研究和深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县| 建平县| 余姚市| 道孚县| 汤阴县| 高陵县| 谷城县| 集安市| 莫力| 萨迦县| 沂源县| 伊春市| 芷江| 峡江县| 侯马市| 甘孜县| 通江县| 玉环县| 金沙县| 探索| 南丰县| 桃园县| 泰顺县| 开平市| 彭水| 赤壁市| 永德县| 斗六市| 布尔津县| 海宁市| 巴林左旗| 西乌| 昌黎县| 武川县| 南靖县| 东台市| 丽江市| 临夏县| 万山特区| 泾川县|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