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
- 李玲瑤 孫爽
- 12字
- 2019-12-20 12:11:45
Chapter 3
創造力是孩子成才之源
沒有創造力的“好學生”不算人才
分數高≠有創造力
父母要明白一件事,所謂人才絕不是分數比其他人高出幾分,眼下挖空心思提高孩子的成績,長遠來看對孩子以后的成功成才起不到多大作用。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撰文稱,未來中國的GDP將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國,但創新能力可能很難與美國匹敵。關于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體制和基礎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的教育模式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至于我們在思想競爭方面大大滯后于美國。
中國人的高智商是公認的,但中國孩子被普遍認為想象力、創造力缺乏。幾年前,一個國際教育評估組對21個國家的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學生的想象力排在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在倒數第五。每年,中國學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但并不能改變“中國學生想象力貧乏”這一評價。
絕不是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天生就弱,這個結果是中國父母和學校聯手提供的教育環境造成的。學校嚴格的紀律和統一的標準壓制了孩子的個性,“好孩子”“優秀孩子”都以好成績為導向。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學習只是為了獲得外界的認可,內在興趣和動機都很弱。中國采用“標準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極大地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發展。這些都使中國孩子的創造潛能被過早地扼殺了。
抓住孩子創造力最強的兩個時期
人的一生中,創造力最強的時期有兩個。一個是幼兒期,這時孩子剛剛開始認識自己身邊的世界,對周圍一切的理解都沒有什么限制,可以隨心所欲地探究和創造。進入學校接受正式教育之后,孩子聽到、看到、學到的規則越來越多,有大量信息、概念、理論需要記憶,這是必要的知識積累階段,此時創造力不強。另一個時期是到了正式教育的后期,也就是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孩子有了豐富的知識背景,有了思考創造的資本,便可以突破陳規、整合資源,開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了。
在這兩個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孩子接受的教育是怎樣的呢?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父母很早就開始給孩子灌輸知識,幼兒園呈現“小學化”,極大地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們一直處于高強度學習的狀態,整日在題海、考試和補課中連軸轉,得不到喘息機會。等終于闖過了高考這座獨木橋,到了大學、研究生這一創造力最強的階段,中國的孩子大多精神和精力已經透支,成了“強弩之末”,失去了外界壓力的刺激,很難再提起學習的興趣。而他們因為個性和思想被束縛久了,雖然大學有了自由學習的氛圍,卻因思維方式的固化,很難再有創新。
◆ 有一個成績很好的北京男孩到多倫多念大學,一年不到就自動退學,回國復讀,準備重新參加高考。我很奇怪,難道多倫多大學不夠好嗎?他答:“不是不好,而是壓力太大。”他告訴我,學校要求學生們經常做研究課題,學生必須親自到圖書館去查找資料,然后做分析做研究,有時還需要做問卷調查,最后提交的報告必須有獨到見解。
國外的大學考試形式靈活,不是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應付的。即使是開卷考試,也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變通能力和創造力。所以,如果他在多倫多大學學習,每一天都必須全力以赴,所有作業、考試、研究報告等均將納入期末成績,不及格就得重修。總之,他說:“這里不像國內大學那么好‘混’……回國的不止我一個,還有10個同學也回來了……”
想一想真是可惜,其實國外的學生到了大學階段才開始強化學習,此時他們有了豐富的知識背景,開始整合已有的知識資源,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卻因為長期處于強化學習的狀態,提前“老化”,難以接受高強度的學習了。國外的大學自由度很高,學生可以廣泛試聽,自主選擇科目,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填鴨式”教育中長大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喂什么就吃什么,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自然不佳。
每個孩子都有潛在天賦
究竟什么是創造力?心理學認為,創造力是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有的父母不自信,認為自身沒有什么創造力,孩子也不可能有創造力。這是種誤解。研究表明,創造力是人的大腦長期進化的產物,每個人都具備。從生理上講,人類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大腦的可塑性伴隨人的一生。
創造力和呼吸一樣,是我們每一個人終身都具備的能力。它并不專屬于藝術家、音樂家,而是隨時可以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當中迸發出來的火花。遺憾的是,因為絕大多數人沒有養成思考和質疑的習慣,永遠不發問,從來不思考,被動接收信息,使其創意天性得不到充分發揮。齒輪很久不用都會生銹,更何況人的大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每個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潛在天賦,如果不加以培植就會被埋沒。沒有一個孩子注定是天才,也沒有一個孩子注定會碌碌無為。在既定的智商條件下,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最佳的環境,使其發揮潛力。父母要明白一件事,所謂人才,絕不是分數比其他人高出幾分。眼下挖空心思提高孩子的成績,長遠來看對孩子以后的成功成才起不到多大作用。
有些人書念得不怎么樣,到了社會上找到自己擅長的職業,如魚得水,創立了自己的企業或者闖出一片新天地。有些人學生時代總是第一名,到社會上悄無聲息,表現十分普通。刨除外部因素,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創造力的不同。創造型人格的孩子更主動,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戰,想出新點子,這些都有助于他們把握機遇,獲得成功。
21世紀的競爭在于創造力而不是記憶力,有遠見的父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在由孩子主宰的那個未來的時代,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會更高。沒有創造力,孩子就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