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對孩子高要求、高期待,總滿足、總包辦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寬嚴有度,對才華能力的要求要寬,對德行與責任的要求要嚴。遺憾的是,大多數父母正好將兩者弄反了。

父母對我“低”要求、“低”期待

我因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沒有玩伴,提前上了小學。記得一年級第一個學期,我在班上50名同學中排第38名。當我把成績單交給父親時,他看后很高興,還夸我學習不錯。有了父親的夸獎,我很開心,有了自信,又努力學習。父母在家中傳遞給我的都是肯定、鼓勵、夸獎等正能量的信息,所以我個性陽光、開朗、樂觀、進取。后來我越來越進步,小學畢業時是全班第12名,中學畢業時是班上第9名,高中畢業時是班上第3名,后來以第一志愿成功進入臺灣地區最好的大學——臺灣大學。現在回想這些往事,真的非常感謝父母對我的“低”要求、“低”期待,讓我很容易達到,因而對自己產生信心,又全力以赴地做自己責任內應做的事,才有了現在的我。

◆ “差生”于智博的故事就更有代表性了。他9歲時父母離異,學習不開竅,小學就留級,中學排名一直倒數……這些條件累加起來,人們很難相信這個孩子會獲得命運的垂青。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輸”在起跑線上、缺失完整家庭的孩子,因為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有著良好的自我認同,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后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聯想集團的總裁高級助理。

當父母離異時,于智博情緒非常低落,成績一度下滑。父親為了鼓勵兒子,經常對他的優點給予表揚。因為有老爸頻頻給自己“戴高帽”,于智博一直很自信樂觀,雖然成績不好,但性格陽光、心態很好。初中畢業時,老師出人意料地推薦于智博代表班級在畢業晚會上發言。于智博說:“我是一名普通的學生,沒有別的同學那樣值得炫耀的成績,但這并不影響讓我活得快樂……我的父母總是告訴我慢慢來,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才能走好未來的每一步。”

16歲,于智博只身前往美國。在他讀書的那個小鎮上,只有他一個中國人。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他沒有半點畏懼和排斥,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對待自己和他人,很快交到一大批朋友,融入了當地的同齡人群體。半年后選大學,于智博自主選了一所“物美價廉”的大學。兩年后,在實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他又申請轉入一所名牌大學。最終,他被哈佛大學商學院錄取。畢業后進入花旗銀行,成為10名“全球領袖計劃成員”之一。于智博說:“人生其實有許多個起跑線,也許我開始落后于人,但并不見得會永遠落后于人。只要不服輸,找到屬于自己的最佳匹配,早晚有一天會成才。”這正是:蝸牛只要能夠爬到山頂,和雄鷹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樣的。

于智博的父母從未對他高期待,而是無條件接納孩子、欣賞孩子與別人的不同。雖然于智博的父母離了婚,卻從未讓孩子感到愛的缺失。此外,父母不包辦,讓于智博自己選擇道路,使得他從小就有擔當,具備了超出同齡人的責任感和決斷力,為他將來的領導和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礎。

大多數父母以孩子能否進入好大學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標準。成績在中國父母心中的分量太重了。他們認為“考不好就沒希望”“進不了大學人生就失敗”,這些狹隘的觀念除了為自己和孩子設限,產生不了任何積極的影響。很多孩子因此受到抑制和打壓。因為達不到所謂的“標準”,一些孩子被貼上了“壞孩子”“玩物喪志”“沒上進心”“沒出息”等標簽。很多孩子由于感覺不到自我的價值,逐漸喪失了自信心和進取心。有些人一生都會受到這些否定和挫敗的影響,真是令人惋惜和擔憂。

做父母的絕不能以孩子學習不好為由阻止孩子的發展。人群中只有10%是精英。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目標定得太高,客觀上不容易實現,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奪走孩子追尋夢想過程中的快樂。大人不要拿孩子的弱勢跟其他孩子的優勢比較,父母不必急于望子成“龍”或成“鳳”,望子成“人”就好。首先讓孩子長大后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能夠自食其力,再協助孩子發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德行和責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孩子的德行和責任要求必須要嚴,因為道德能彌補智力的缺陷,但智力彌補不了道德的缺陷。責任是分內的事情,即自己的事一定要按時負責完成。但許多父母搞反了,為了讓孩子多些時間用在學習上,其他事情全部由父母包辦,等孩子長大了,日常生活的事都不能自理,全要靠別人。

有個媽媽給上大學的兒子買了30雙襪子,每天穿一雙,月底回家統一交給她洗。上大學的人連雙襪子都不會洗,真是可笑可嘆!“慈母多敗兒”,中國城市里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辛,結果導致孩子一輩子艱難,一輩子向長輩索取。這樣的父母,將來很可能得不到為人父母應得的那份尊重。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位老太太講起她年輕時候的故事追悔莫及。

◆ 改革開放后,她是中國第一批成功的女民營企業家。1985年,她已擁有2000多萬元的財富,后因當時規定“倒買倒賣”犯法,進了監獄。原本被判死刑,她經過疏通關系減為無期徒刑。她42歲才生下一個女兒,當作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有求必應。在她被關押期間,她將女兒托付給一位遠方的大伯,并要求所有人隱瞞實情,所以,孩子并不知道母親在服刑。這個孩子被寵壞了,不懂事,經常把音響聲音開得震耳欲聾。大伯多次要求她調低音量,她不聽,最后雙方爭吵起來。女孩說:“等我媽回來,我才不住你們家呢!”老先生氣不過地說:“你媽再也回不來了,你媽被判了無期徒刑。”女兒得知真相后大受刺激:自己什么都不會,媽媽又不在身邊,怎么活下去啊!當晚,女兒就服毒自殺了。親友們不忍心把這個噩耗告訴尚在獄中的母親,直到兩年后她才知道。她欲哭無淚,自責道:“是我把女兒害死了,因為我以前過度寵她,讓她什么都不需要做,所以她什么都不會,才沒有獨立生活下去的勇氣。”

包辦父母“偷走”孩子責任心

父母“越俎代庖”“包辦一切”,卻把孩子的責任心都給偷走了。孩子不需要為自己負責,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因此也體會不到自我的價值,很難為自己的未來付出努力,也感受不到被人需要的幸福。沒有責任感就找不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孩子怎么會快樂?眼里怎么會有他人?怎么懂得人生的真諦,又怎么會成才?

在一次夏令營中,一對父母在課后找到我,母親眼淚汪汪地說:“李老師,我們就是您所說的‘包辦’父母,現在終于吃到苦果了。”原來,他們的兒子已經18歲了,不好好念書,天天打游戲,根本不把高考當回事。每當他倆苦口婆心地勸他,兒子的眼神就會充滿不耐煩,甚至露出敵意,簡直把父母當成了仇人。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他們夫婦兩個什么都包辦,孩子什么都不會。所以,孩子和朋友一起時就顯得特別幼稚,別人會的他不會,別人懂的他不知道,總感覺自己沒用。回到家就會埋怨他倆,認為一切都是父母害的。

很多“包辦”父母是出于不信任孩子,對孩子不放心。比如孩子不想讓父母開車送上學,想自己坐公交車去,但父母擔心路上不安全;孩子想幫忙洗碗,父母說算了吧,別把碗摔了……孩子無論想做什么,父母都覺得孩子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也懶得承擔責任了,反正父母也不相信自己,干脆依賴他們。

我一個朋友的兒子才2歲多,正是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的時候。他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總會躍躍欲試:為了幫助奶奶擦地,他打翻了整盆水;為了練習自己洗臉,他弄濕了一身衣服;為了自己吃飯,他把飯菜弄得滿臉滿身滿地都是……老人怕孩子把衣服弄臟,把家里搞亂,總是阻止他自己動手,小男孩因此又哭又鬧表示抗議。于是,我這個朋友的家里總會出現這樣一幕,每天她下班回家,婆婆就會向她告狀,讓她好好管教孩子。但是她從來都站在兒子一邊,頂多就是輕輕說一句:“下次做要小心一些。”我對她的做法很贊賞。很多大人殷勤地照顧孩子,其實是怕孩子做不好,自己收拾起來更麻煩。這剝奪了孩子練習的機會,影響了孩子的順利成長。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父母就應盡量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意愿,不過度保護、過多干涉。包辦型父母養出來的孩子能力弱、自私、愛虛榮享樂,感覺不到人生的價值和追求,甚至成為“寄生蟲”或“啃老族”。生孩子是本能,教育孩子卻需要技巧和智慧。我們需要從自然型父母蛻變為智慧型父母。父母對孩子光有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會愛。會愛的父母幫助孩子構建自我,會愛的父母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愛的父母讓孩子有一顆樂觀積極的心。這些愛的期望會真的被孩子接受、內化,最后成為孩子成才必不可少的素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辽宁省| 满洲里市| 大安市| 长寿区| 海原县| 玛沁县| 江门市| 大洼县| 娱乐| 昭平县| 宁远县| 南丹县| 开鲁县| 全南县| 安远县| 虎林市| 巴林左旗| 中宁县| 嘉义市| 广水市| 监利县| 斗六市| 涟源市| 景宁| 时尚| 华阴市| 宿州市| 金塔县| 商丘市| 银川市| 大化| 镇沅| 松滋市| 深州市| 鹰潭市| 略阳县| 阿拉善左旗| 徐州市| 迁西县|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