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碼
- 熊紅文
- 1509字
- 2021-12-30 16:27:23
編者的話
“上斷頭臺,不是任何其他的玩意兒,而是將一個人拽住,將他活生生地切成兩段。就是這么簡單,就是這么難以忍受。”
死刑問題是刑法領域最為沉重,也是最為敏感的問題。在死刑產生后的幾千年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的歷史中,它的價值從沒有受到過否定的評價,死刑被視為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的。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日趨理性,死刑存在的必要性和正當性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和批判。特別是自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利亞提出廢除死刑的主張以來,對于死刑的否定評價就一直不絕于耳。兩百多年來,人們圍繞死刑是否合乎人道、是否文明公正、是否具有威懾力、是否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是否助長人們的殘忍心理、是否符合刑罰目的、是否能防止錯判等方面,對死刑的利弊進行了全面評價,越來越多的人得出應當廢除死刑的結論。
據最新統計,世界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家在法律上或實踐中廢除了死刑。大赦國際最近幾十年的統計情況顯示,世界上平均每年有三個國家在法律上或實踐中廢除了死刑。198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廢除死刑公約》,要求各成員國除戰時外,應當無保留地、盡快地廢除死刑。應當說,從刑罰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及世界各國的司法實踐看,逐步減少直到全面廢除死刑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應當說,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廢除還是保留死刑,不可能完全脫離這個國家的現實國情來作空洞的討論。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治安狀況、民眾傳統倫理觀念、民眾文化素質等各方面國情看,我國現階段還不具備廢除死刑的條件。雖然從長遠來看,我國也終有一天會實現廢除死刑,但沒有人能夠預知這一天何日到來。我想,每一個法律人,都有責任為推進這一歷史進程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熊紅文檢察官正是這樣一個法律人。他從事死刑犯罪公訴工作十余年,沒有使自己淪為一架司法機器,而是始終牢記一名法律人的責任,懷著對人道、寬容、文明、理性的法律理想的追求,對死刑這一生命攸關的法律問題保持著研究與思考的熱情,并從與死刑犯的直接接觸中,觀察死刑犯的內心世界。在這種觀察與體驗中,他試圖尋找解開死刑密碼的鑰匙,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心得。
第一次看到這部書稿時,我首先對這種以辦案札記的形式思考死刑的方式感到眼前一亮,因為在浩瀚的研究死刑的著作叢林中,這種由檢察官撰寫的如此深刻描寫死刑犯并將對死刑的思考融匯其中的專著是難得一見的。接下來,當我懷著一種熱切的心情看完這部書稿后,我又被書中記錄的這些死刑犯的故事深感觸動和震撼,有幾次我都不得不中斷下來,要掩卷沉思一番。雖然,這只是十個普通的死刑犯,但在作者的筆下,這又是十個極不尋常的死刑犯,因為,當他們走上斷頭臺時,我們感覺到的不是暢快的歡呼,而只有沉重的嘆息。
為了這份震撼和感動,我要向熊紅文檢察官道一聲謝謝。我希望有更多的法律人和關心死刑問題的非法律人,能體會到這種震撼和感動。我們都知道,我國之所以不能在短期內廢除死刑,是因為要改變我國民眾根深蒂固的“殺人償命”的報復觀念,遠比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要艱難得多。但是,我相信讀過這本書的人,他的死刑觀一定會或多或少有些觸動,甚至由此徹底改變。而對于那些從事死刑理論研究的法學研究人員來說,本書或許就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氣,為他們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機。
最后,我還要向熊紅文檢察官表達一份由衷的敬意。工作上如他這樣勤奮敬業的檢察官還有很多,但他這種在紛紛擾擾的功利世界里,以出世的心情做好入世的事業,始終懷抱純真理想的信念,孜孜以求,默默奉獻的精神卻是讓人不禁肅然起敬的。我想,如果每一個法律人,每一位司法官都如他一樣為追求理想的法律王國而努力奮斗,那么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然日就月將,更加文明昌盛。
孫 慧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