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宗治國乏術
理宗原名叫趙與莒,開禧元年(1205)生于紹興府山陰縣虹橋里。他是太祖的十世孫,寧宗屬秦王趙德芳一支,理宗則屬燕王趙德昭一支,至南宋后期,兩支在血緣關系上已十分疏遠。理宗的曾祖和祖父均無官職,父親也不過是一個九品縣尉。理宗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全氏無力撫養孩子,回到娘家寄居。全氏的弟弟為當地保長。
史彌遠令余天錫物色代替皇子趙竑的人選。余天錫有一次回鄉路過紹興,忽逢大雨,恰好到全保長家避雨。全保長聽說他是史彌遠的門客,便盛情款待,余天錫得知全保長的外甥是皇室血脈。回到京城后,余天錫將此事告知了史彌遠。史彌遠派人將趙與莒接到臨安,親自考察。史彌遠讓趙與莒寫字,他竟然寫下“朕聞上古”四字,史彌遠當即認為:“此乃天命!”為防止計謀泄露,仍將他送回全保長家,等待時機。一年后,史彌遠將趙與莒接到臨安,找來當時的名儒鄭清之調教,并向寧宗推薦立為宗子,改名貴誠。
理宗由一介平民被史彌遠扶持上臺,朝中毫無根基,史彌遠擅權時,他“淵默十年無為”,直到紹定六年(1233)史彌遠病死。紹定六年十一月,理宗宣布明年改元為端平。從端平元年(1234)到淳佑十二年(1252)的近二十年間,理宗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
理宗首先將史彌遠的黨羽“三兇”貶斥出朝。“三兇”指臺諫官梁成大、莫澤、李知孝三人,他們對史彌遠唯命是從,不遺余力地攻擊朝中的正直之士。其他史彌遠的親信黨羽,也紛紛被貶。
為緩和內部矛盾,理宗召回被史彌遠排斥的理學家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尊崇理學的風氣。對那些已故的理學大師,如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理宗都賜給謚號,請進孔廟。一時間“周程張朱呂之說,家傳而人誦之”。
但理宗的政策朝令夕改,他網羅了不少賢士,但他們“所請之事無一施行”,“端平更化”并無太大建樹,沒有改變南宋的頹勢。
此時,南宋王朝的外部正面臨巨大變局。南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區迅速崛起。面對急劇變化的局勢,宋朝內部就對外政策產生了爭議。一些人出于仇視金朝的情緒,主張聯蒙滅金,恢復中原;另一部分人則相對理性,援引當年聯金滅遼的教訓,強調唇亡齒寒的道理,希望以金為藩屏,不能重蹈覆轍。理宗搖擺不定,既不聯金抗蒙,也未聯蒙滅金。隨著蒙古與金朝之間戰事的推進,在金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理宗最終還是作出了聯蒙滅金決策。
金哀宗得知宋蒙達成了聯合協議,派使者前來爭取南宋的支持,力陳唇亡齒寒的道理,說:“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但被理宗拒絕。
理宗任命史嵩之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主持滅金事宜。宋軍出兵攻占鄧州等地,于馬蹬山大破金軍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斷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史嵩之命京湖兵馬鈐轄孟珙統兵二萬,與蒙軍聯合圍攻蔡州。端平元年(1234)正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縊而死,末帝完顏承麟為亂兵所殺,金朝歷時一百二十年而亡。
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以及南宋軍民沉浸在報仇雪恨的狂喜之中。理宗將哀宗的遺骨奉于太廟,告慰徽、欽二帝在天之靈。理宗決定乘勢出師中原,收復開封、洛陽、應天府三京。但由于準備倉促,宋軍在洛陽被蒙古軍擊敗,損失慘重,“端平入洛”以宋軍慘敗、寸土未得告終,南宋國力受到嚴重削弱。理宗不得不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失,以安定人心。
端平二年,蒙古發動全面侵宋戰爭。淳祐元年(1241)十一月,蒙古大汗蒙古窩闊臺病死,蒙古撤軍。后來,繼任的蒙古大汗蒙哥發動第二次侵宋戰爭,但在四川合州釣魚城下被宋軍火炮擊傷后死去,蒙古再次撤軍。蒙古因忙于內部事務,放緩了打擊南宋的腳步。但南宋朝廷沒有抓住這難得的時機增強防御,時局每況愈下。
程朱理學推崇“存天理,滅人欲”。據說程頤凡赴宴只要得知宴會上有歌伎時,他便會看也不看一眼就拂袖而去。因彈劾秦檜被貶海南的胡銓,晚年回到京城時,看到一個歌女臉上的酒窩很可愛,情不自禁贊賞了幾句,朱熹為此特地作詩一首:“十年浮海一身輕,歸對梨渦卻有情。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提醒人們要牢記“人欲”之險。理宗在統治后期與他崇尚理學精神相背離,追逐聲色,甚至把名妓唐安安召到宮中。后人作詩諷刺說:“宋史高標道學名,風流天子卻多情。安安唐與師師李,盡得承恩入禁城。”
宰相丁大全、同簽書樞密院事馬天驥、閻貴妃、內侍董宋臣四人乘機擅權用事,時人編出順口溜說:“閻馬丁當,國勢將亡。”理宗寵妃賈氏的異母弟賈似道也平步青云,淳祐七年賈氏去世時,二十出頭的賈似道已做到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成為鎮撫一方的大員。
理宗在位四十年,是在位時間僅次于仁宗的宋朝皇帝,《宋史·理宗本紀》對他提出尖銳批評:理宗在位時間久長,與仁宗一樣。但仁宗在位期間,賢相一個接著一個出現,理宗在位四十年間,像李宗勉、崔與之、吳潛的賢才都沒有很好地予以重用;而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之流,暗中弄權,作威作福,與理宗朝相始終。治理國家的效果比不上仁宗慶歷、嘉祐時期,是很自然的事。
景定五年(1264)十月,理宗去世,理宗之侄度宗趙禥繼位。受理宗的影響,度宗對理學也十分偏愛。做太子時,他前往太學拜謁孔子時,提出增加張栻、呂祖謙為從祀,深得理宗贊賞。即位后,度宗提拔了一些理學名士,如江萬里、何基等人,錄用前代理學大家朱熹、陸九淵等人的后人為官,理學門徒占據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很多職位。
但度宗與后期的理宗一樣,沉迷于美色,按宋朝慣例,天子召幸嬪妃,次日清晨一定要到閣門謝恩,寫明月日,以備查考。度宗時,每日謝恩的有時多達三十多人。度宗將軍國大權全權交給賈似道執掌,政治日益腐敗,戰備松弛,將士離心。
在汗位爭奪戰中勝出的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大汗,平定了其弟阿里不哥之亂,并于咸淳四年(1268)發動第三次侵宋戰爭,五年后奪取襄陽。南宋岌岌可危。咸淳十年七月,當政十年的度宗去世,四歲的恭帝趙顯即位,由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掌握在賈似道手中。
咸淳十年十二月,元將伯顏率兵進攻鄂州,沿長江防線東進。德祐元年(1275)二月,賈似道督諸路軍十三萬、戰艦兩千五百艘,出師西上迎戰元軍。元軍在蕪湖丁家洲大敗宋軍,南宋軍主力幾乎全部喪失。三月,元軍攻入臨安,俘獲恭帝及謝太后。
元軍進逼臨安時,駙馬都尉楊鎮等護衛度宗之子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出逃福建。五月,陸秀夫、陳宜中、張世杰等人在福州擁立八歲的趙昰為帝,改年號為景炎。后端宗病死,陸秀夫、張世杰又扶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祥興二年(1279)五月,南宋軍最后的有生力量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擊敗,陸秀夫背負帝昺投海,宋王朝覆亡。這是華夏第一次完全淪陷于外族,直到九十年后明朝的建立。
宋王朝的覆亡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元朝建立后持續對外擴張,統治中期,皇位更迭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經濟未能恢復到宋朝時期水平。元朝上層統治階層對漢文化的接受比較緩慢,漢文化、漢人受到歧視和壓迫,不少中外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即所謂“崖山之后,已無中國”。
“崖山之后,已無中國”,這既是宋亡的挽歌,又何嘗不是對宋代歷史地位的肯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