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內高手解密高考志愿
- 歐陽文邦
- 1778字
- 2021-03-19 17:42:52
序言
一輩子的陰差陽錯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也在這方面栽了個大跟頭,成為這輩子永遠的痛。
事情還得從填報志愿說起。1997年的那次高考,我發揮得還算正常,給自己估了581分(文科)——那是個足夠去沖刺一流名校的分數。我想,怎么著也得選個神氣、風光一點的專業,以便將來有個體面的職業,才對得起自己寒窗苦讀的這十幾個年頭。
最后,我圈定了南開大學的國際政治專業,因為我覺得這個專業能讓自己畢業后成為一名外交官,夠神氣、夠風光。況且當時只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和南開大學等頂尖文科強校的國際政治專業在湖南招生。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我自認為,國際政治肯定是頂呱呱的好專業,畢竟開設該專業的都是“高大上”的名校。
這次被忽悠大了,我在進大學不久就知道自己錯了!初去北方,我的鄉音很重,沒有人能聽懂我的普通話。因為普通話,班會課上,全班就我一個人不敢上臺競選班干部;因為普通話,使我對當外交官的理想產生了動搖。試想,中國人都聽不懂我說話,外國人能聽懂我的英語嗎?這樣的水平,何談在外交場合中縱橫捭闔?此外,一個天津本地的考生也狠狠地潑了我幾瓢冷水:“你去看看那些外交官的簡歷,有幾個是學國際政治的?基本上都是外語系畢業的,想當外交官你走錯門了!”
在這反反復復的打擊中,我逐漸放棄了當外交官的理想。當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于是整天渾渾噩噩地過,成了那種混日子的小青年。幸虧在大二末期喜歡上了英語,我的生活才開始有了點兒激情,勉勉強強學了些英語后就混到大學畢業了。
畢業后,我在長沙找工作四處碰壁。有人看了一下學校,非常滿意,但一看專業,馬上沒有興趣了。試想一下,哪個企業會要個學國際政治的人呢?后來,總算有個大型國企給了我一個英語面試的機會,因為我對答如流,所以被錄用了,工資是800元,在2001年,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低的工資了。于是在半年后,我想方設法離開了這家所謂的大型國有企業。
還是借助英語,我在經過一系列挫折后終于在2002年年底去了一家媒體,月薪在800元的基礎上增加了三倍,總算讓我覺得底氣稍微足了點兒。在那家媒體,我還認識了兩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專業的畢業生,認識了幾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的研究生。憑借畢業學校的聲望,他們一般是不會選擇來長沙的,只是那些冷門專業把他們害苦了,不得不放棄戀戀不舍的“北上廣”,來到二線城市——長沙。也難怪,為什么這么多年,我很少看到名校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到長沙來工作。
畢業后,我在長沙碰到了三位同專業的學長,他們中的一位開始做人力資源,后來挖礦去了;一位師姐一直在做人力資源管理,現在做了獵頭公司高管;還有位學長做房地產,擔任營銷策劃高管。雖然學的是政治,卻沒有一個是做公務員的。其實我也知道,看了這么多年的公務員招考崗位,實在沒有發現哪個崗位點名需要國際政治專業的畢業生。慶幸的是,三位學長畢業十多年了,他們在職場上還算是初露鋒芒。不過想起在這個專業讀了四年,我真不知道他們作何感想,要說他們在大學學了很多東西,學的專業很有實用價值,我想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與冷門專業畢業生相反,我碰到的不少理工科大學生相對來說在職場就順利很多:學醫的畢業生,早早地把高檔車開到了我眼前;學工程的專科生,畢業沒多久就在大城市安了家;IT專業的畢業生,在世界500強拿著我們想都不敢想的高工資。即使暫時失業,目前看來理工類畢業生也比文科類畢業生更容易再上崗。當然,他們也有他們的辛苦。比如,工程類畢業生長期奔波在外,遠離了家庭的溫馨,忽略了子女的培養;醫學類畢業生,加班對他們來說更是家常便飯;IT類畢業生,工作環境單調,剩男、剩女很多。即便如此,和那些理工類畢業生比起來,我一直都有點兒自卑,他們或許在高中階段沒有驕人的成績,也沒有畢業于名牌大學,但他們的經歷卻在活生生地詮釋著一個道理——專業比院校更重要。十幾年的職場風雨,我也常常陷入“專業和院校孰先孰后”的反思,一味追求學校牌子,沒有把握好自己的發展方向,在今后沒能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不能在你周圍的群體中稍微出眾一點,那籠罩在你頭上的光環恐怕只能是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了。
……
人生如戲,值得玩味!當年填報志愿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如今竟然陰差陽錯地成了一名高考志愿填報專家,數以百萬計的考生和家長一邊填報志愿一邊看我的文章,回想起來,真的讓人感慨啊!
歐陽文邦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