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實施情況績效評估研究報告 (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叢書)
- 祁述裕主編
- 1642字
- 2021-03-12 18:02:50
二、演藝業政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建立
近十年北京市出臺的演藝業政策在鼓勵舞臺創作生產、繁榮舞臺演出、規范演出市場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那么,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怎么樣,或者說我們怎樣去衡量判斷政策的成效呢?圍繞這一中心問題,我們設計了演藝業政策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以期對演藝業政策績效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
(一)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構建演藝業政策績效評價體系的目的是考核近十年北京市出臺的演藝業政策績效,評價體系應該做到全面、客觀、真實、可信和可操作。評價體系構建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全面性原則
政策績效評估既要看政策本身的科學性,又要看政策產生的成效如何;既要看政策產生的經濟效益,又要看其帶來的社會效益;既要著眼于政策受眾利益,又要考慮政策制定方的角色。指標體系構建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全面性。
2.目標性原則
建立評價體系的目的是更加有效地評價演藝業政策給演藝業發展帶來的成效,了解現有政策在制定、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提高政策質量。因此,該評價體系要具有一定的目標導向性。
3.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具體可從三方面考量。一是數據的可獲得性。所選指標可以通過現有資料整理加工獲得,或者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二是指標的可量化性。指標數據可量化才能更加客觀公正地反映問題,因此,盡可能多地利用量化數據,盡量少地利用主觀評判性指標。三是指標體系建立應該層次清晰分明,避免龐雜無序。
4.排他性原則
政策績效的評估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政策之間的錯綜復雜性,往往是多因多果,很難將某一項政策所產生的效果從事物發展結果中剝離出來,難以找出政策與成效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因此,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指標的選擇盡量立足于近十年來北京市出臺的演藝業政策,從出臺政策的內容中確立政策想要實現的目標,根據政策所指向的目標來確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指標,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政策以外的因素對政策成效的影響。所以,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排他性。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衡量一項政策的好壞涉及多個方面,并且評價機理比較復雜,在錯綜復雜的影響因素和衡量標準之間,梳理脈絡,綜合考慮,最后我們主要從政策本身的質量、政策實施過程當中的服務質量、政策產生的成效3個一級指標,合規性、適應性等12個二級指標,政策與其他相關法律政策的符合程度等36個三級指標來對北京市近十年演藝業政策績效進行評估。具體評估指標體系如表1-5所示。
表1-5 近十年北京市演藝業政策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該評估指標體系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政策本身的質量。科學的政策是產生良好績效的前提,只有好的政策才有能力產生好的績效。如果政策本身不合規、不合法,與其他相關政策不協調等,必然對政策績效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指標體系中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政策績效評估的首要條件,就是衡量政策本身的質量。這一部分又可從合規性、適應性、協調性、前瞻性、配套性、可操作性六個方面進行評估。
二是政策服務的質量。制定出好的政策后,政策的服務質量高低也是影響政策成效的重要一環,所以,從政策的保障程度、享受政策的目標群體的參與性、執行情況三個方面對政策服務質量進行評估也是必要的。
三是政策成效。評價政策績效的核心是看政策出臺后所產生的效果如何,因此,這一部分是對演藝業政策績效評估的重點。演藝業一方面要陶冶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創造明顯的經濟價值。所以,政策成效的評估可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來衡量。
(三)指標體系評價方法概述
指標體系的三個部分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總的來說,第一部分政策質量和第二部分政策服務質量屬于定性指標,第三部分政策成效屬于定量指標。對于定性指標,我們以定性分析研究的方法為主,主要包括調查問卷、專家訪談、召開座談會等。對于定量指標,我們主要是在搜集整理相關數據基礎上歸納推理,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分析。整個評價方法要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數據和事實相結合,主觀評判和客觀分析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