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法國人格權導論

第一章 人格權的界定

第一節 人格權的界定方式

一、法國民法學者對待人格權界定的不同態度

(一)法國立法者沒有對人格權做出界定

在1970年之前,法國立法者沒有在《法國民法典》當中對人格權做出任何規定。從1970年開始,法國立法者改變了不在民法典當中規定人格權的消極態度,開始在其中規定某些具體人格權,諸如私人生活受尊重權、無罪推定受尊重權、身體權和人格尊嚴權。不過,從1970年開始一直到今天,法國立法者仍然沒有在《法國民法典》當中規定人格權的一般理論或者人格權的一般制度,諸如人格權的類型、人格權的性質、人格權的法律特征、人格權的法律保護方式,等等。因此,迄今為止,法國立法者并沒有在《法國民法典》當中對人格權做出定義。

在法國,立法者之所以沒有在民法典當中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其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二:

其一,人格權的歷史短暫,法國立法者無法在1804的民法典當中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在當今法國,雖然民法學者普遍將人格權與物權和債權并列,認為它們均是他人享有的最為重要的幾種真正權利、主觀權利,但是,如果從主觀權利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說,人格權根本無法與物權和債權相提并論。因為,早在羅馬法時代,物權和債權就已經存在,除了制定法明確保護他人的物權和債權之外,民法學者也普遍承認物權和債權的存在。而人格權則不同,除了羅馬法時代沒有人格權之外,法國舊法(l'ancien droit)所謂法國舊法,是指法國中世紀一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法律。張民安:《法國民法》,19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時代或者法國大革命時期均不存在人格權。

雖然早在1832年,德國歷史法學派和潘德克吞學派的代表人物Puchta就已經開始主張人格權的理論,但是,民法學者普遍認為,人格權的理論是從19世紀中后期才開始產生的。換言之,無論是從1832年開始產生還是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產生,人格權的理念均是一種新近出現的理念(notion récente)。Philippe Malaurie,les Personnes,6e édition,DEFRéNOIS,p.97.在1804年制定《法國民法典》時,民法上還不存在人格權理論,法國立法者在那時根本無法想象人格權的存在。因此,在法國1804年的民法典當中,法國立法者雖然對所有權(La propriété)Article 544,Code Civil Des Francais.和用益權(L'usufruit)Article 578,Code Civil Des Francais.做出了界定,雖然對契約(Le contrat)Article 1101,Code Civil Des Francais.和準契約(Les quasi-contrats)Article 1371,Code Civil Des Francais.做出了界定,雖然對侵權(des délits)Article 1382,Code Civil Des Francais和準侵權(des quasi-délits)Article 1383,Code Civil Des Francais.做出了界定,但是,他們沒有并且也不可能在《法國民法典》當中對人格權做出界定。

其二,人格權的一般理論和一般制度仍然處于不確定的狀態。20世紀以來,雖然民法學者普遍承認人格權的存在,雖然法官經常在他們的司法判例當中對他人享有的某些人格權提供保護,但是,人格權的理論仍然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不確定性。在法國,人格權的主體有哪些,人格權的類型有哪些,人格權的性質是什么,人格權的內容是什么,人格權的法律特征有哪些,人格權的邊界是什么,尤其是,他人享有的人格權如何與行為人享有的表達自由權、出版自由權和社會公眾享有的信息權協調,等等,均處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沒有任何人能夠做出確切的、清楚的、令人信服的說明。因為這樣的原因,20世紀70年代以來,雖然法國立法者在《法國民法典》當中對某些重要的人格權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他們仍然對人格權的一般理論或者人格權的一般制度心存疑慮,仍然對人格權的內涵或者外延琢磨不透,因此,他們也不愿意在《法國民法典》當中對人格權做出界定。

(二)法國法官沒有對人格權做出界定

在法國,除了立法者沒有在他們的制定法當中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界定之外,法國的法官也沒有在他們的司法判例當中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界定。鑒于《法國民法典》沒有對人格權做出規定的現實,為了彌補《法國民法典》在人格權保護方面存在的法律漏洞,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法國的法官會在他們審判的具體案件當中適用《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的規定,保護他人享有的某些人格權,包括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肖像權和名譽權,在他人享有的這些人格權遭受侵犯時,基于他人的起訴,法官會責令行為人根據該條的規定對他人遭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不過,雖然法國的法官長久以來均通過此種方式保護他人的某些人格權免受侵犯,但是,他們從來就沒有在其審理的具體案件當中對人格權做出界定。

在法國,法官之所以長久以來不愿意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其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二:

其一,法官僅僅采取就事論事的方式保護他人的人格權免受侵犯。雖然法國的法官長久以來均在他們審判的具體案件當中保護他人享有的某些人格權,但是,他們也僅僅采取就事論事的做法,僅僅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不會采取從具體案件到一般規則、從具體保護到一般保護的做法,不會將他們在具體案件當中確立的規則上升到一般原則和一般制度。因此,他們雖然會在具體案件當中保護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肖像權、名譽權、姓名權,但是,他們也僅僅在具體案件當中討論這些權利的法律保護問題,他們并不會在這些具體案件的基礎上建立起包括私人生活受尊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姓名權在內的人格權理論,更不會在這些案件的基礎上建立起人格權方面的一般理論和一般制度。既然法國的法官無法通過司法判例建立起人格權的一般理論或者一般制度,他們當然無法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了。

其二,法官在保護人格權時不會使用“人格權”這一稱謂。雖然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法國的法官會借助《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的規定保護他人享有的某些人格權免受侵犯,但是,在保護這些人格權免受侵犯時,他們根本不會使用民法學者普遍使用的“人格權”這一術語,而是使用其他的術語,諸如“人格固有權”或者“道德利益”的術語,這種做法一直堅持到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在保護他人的人格權免受侵犯時,某些法官不再使用其他的替代性術語,而是直接使用“人格權”這一術語。關于這一點,筆者將在下面的內容當中做出詳細的討論,此處從略。既然法官長久以來均不愿意使用“人格權”這一術語,他們當然不會對“人格權”這一術語做出明確界定了。

(三)法國民法學者對待人格權界定的不同態度

在當今法國,盡管人格權的理論遭遇到了某些民法學者的反對,包括遭遇到了某些著名民法學者的反對,但是,人格權的理論還是獲得了法國絕大多數民法學者的承認,因為在當今法國,絕大多數民法學者都承認人格權的存在,他們大都將人格權看作像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一樣的主觀權利。Jean-Christophe Saint-Pau e.t.,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LexisNexis,p.15.不過,雖然法國絕大多數民法學者均認可人格權的理論,并且,雖然法國絕大多數民法學者均在他們的民法著作當中對人格權的理論做出了討論,但是,并非所有的法國民法學者均對人格權做出界定。總的來說,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不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界定,而某些民法學者則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界定。

1. 不對人格權做出界定的民法學者

在法國,即便某些民法學者在他們的民法著作當中對人格權做出了或詳細或者簡略的說明,但是,他們幾乎不對人格權這一術語做出明確界定,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法國著名學者Jean Carbonnier。雖然至少從1974年開始,Carbonnier就已經承認了自然人人格權的存在;雖然至少從1974年開始,Carbonnier就已經將生命權、身體完整權、姓名權、肖像權和名譽權等權利看作自然人享有的人格權的具體表現形式,但是,從1974年開始一直到今天,Carbonnier均沒有對人格權這一概念做出明確的界定。

在1974年版的《民法》當中,Carbonnier雖然對人格權理論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但是,他并沒有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的界定。他指出,在使用人格權這一術語時,或者在使用等同于人格權的首要權利(droits primordiaux)這一術語時,法國的學者們將他們在構建主觀權利理論時認定他人享有的各種各樣的具有確切含義的特權包括在這些術語當中,諸如他人的生命權、身體完整權、姓名權、肖像權和名譽權。Jean Carbonnier,Droit Civil,1/Introdction,les Personnes,10e edition,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74,p.308.

在2004年版的《民法》當中,Carbonnier仍然采取上述態度,他雖然對包括人格尊嚴權在內的人格權做出了詳細的討論,但是,他沒有對人格權這一術語做出界定,他指出:“在使用人格權這一術語時,或者在使用等同于人格權的首要權利(droits primordiaux)這一術語時,法國的學者們將他們在構建主觀權利理論和訴權理論時認定他人享有的各種各樣的具有確切含義的特權包括在這些術語當中。被民法學者們納入人格權當中的通常特權包括他人的生命權和他人的姓名權……除了這兩種特權之外,人格權還包括三種特別特權,這就是他人的肖像權、名譽權和人格尊嚴權,它們均具有同一性質,這就是非物質性。”Jean Carbonnier,Droit civil,Volume I,Introduction Les personnes la famille,l'enfant,le couple,puf,p.510.

在法國,除了Carbonnier在討論人格權時不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之外,其他學者也不對人格權做出界定,諸如Guy Raymond、David Bakouche、Jean-Luc Aubert和Eric Savaux,等等。在其第二版的《民法》當中,Raymond雖然對身體權、肖像權、聲音權和私人生活受尊重權等人格權做出了詳細的分析,但是,他也沒有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的界定。Guy Raymond,Droit Civil,2e éditionLitec,p.84.在其《民法》當中,Bakouche雖然對私人生活受尊重權、肖像權和道德完整性的受尊重權(le droit au respect de l'intégrité morale)等人格權做出了詳細的討論,但是,除了對非財產權做出界定之外,他也沒有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界定。David Bakouche,Droit civil les personnes la famille,HACHETTE,pp.32-33.

在其《民法總論》當中,Aubert和Savaux雖然對非財產權與財產權的區分理論做出了說明,認為非財產權除了包括其他類型的權利之外還包括人格權,但是,他們也沒有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指出,他人享有的非財產權尤其包括他人享有的人格權,諸如他人身體完整性的維護權、他人的名譽權、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和他人的姓名權,等等。Jean-Luc Aubert Eric Savaux,Introuduction au droit,14e édition,Dalloz,p.218.

2. 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界定的民法學者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不僅在他們的民法著作當中對人格權做出了說明,而且還對人格權做出了明確的界定。

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法國的某些民法學者就在他們的民法著作當中對人格權做出了明確界定。例如,早在1909年的《人格權》一文當中,法國著名學者Perreau就對人格權做出了明確界定。他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財產權之外的所有權利。M.E.H. Perreau,Des Droit de la Personnalité,RTD civ.,1909,p.503.再例如,在1938年的《法國民法教程》當中,法國著名學者Josserand也對人格權做出了界定,他指出,所謂人格權,也稱為道德權利,是指他人對其真正的人格特征享有的、與他人自身無法分離的權利。Louis Josserand,Cours de droit civil positif francais,t.Ⅰ,3e édition,Librairie De Recueil Sirey,1938,p.85.同樣,在1939年的《非財產權》一文當中,法國著名學者Nerson也對人格權做出了明確界定。他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因此,人格權也就是非財產權。Roger Nerson,Les droits extrapatrimoniaux,Paris,LGDJ,1939,pp.9-10.

在當今法國,許多民法學者都在他們的民法著作當中對人格權做出了明確界定。例如,在1993年的《民法》當中,法國民法學者Pierre Voirin和Gilles Goubeaux對人格權做出了明確界定,他們認為,人自身也能夠受到法律保護,無論是從人的身體方面來看還是從的道德方面來看,均是如此。因此,當人對其自身享有權利時,他們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Pierre Voirin,Gilles Goubeaux,Droit civil,tome 1,24e édition,L.G.D.J,p.31.在2011年的《民法》當中,Pierre Voirin和Gilles Goubeaux重復了他們在1993年的《民法》當中對人格權做出的此種界定。Pierre Voirin,Gilles Goubeaux,Droit civil,tome 1,Introduction au droit,personnes - famille,personnes protégées,biens - obligations,s?retés,33e édition,L.G.D.J,p.49.

再例如,在2001年的《民法教程》當中,法國民法學者Michel de Juglart、Alain Piedeevre和Stephane Piedeevre也對人格權做出了界定,他們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與其自身無法分離的權利。Michel de Juglart,Alain Piedeevre,Stephane Piedeevre,Cours de droit civil,introduction,personnes,famille,Seizième edition,Montchrestien,p.117.同樣,在2012年的《人法》當中,法國民法學者Malaurie也對人格權做出了界定,他指出,所謂人格權也稱為天賦權利,是指他人享有的在性質上屬于天賦的特權,這些天賦的特權僅僅因為他人出生的事實就為他人所享有。Philippe Malaurie,les Personnes,6e édition,DEFRéNOIS,p.97.

3. 法國民法學者對人格權做出界定的原因

在法國,民法學者為什么會在他們的民法著作當中對人格權做出界定?筆者認為,在立法者或者法官沒有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界定的情況下,法國的民法學者之所以會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界定,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人格權的界定是人格權從單純的學說上升為實在法的必要。在民法上,人格權的理論既不是由立法者通過制定法最先規定的,也不是由法官通過司法判例最先確立的,它完全是由民法學者通過民法學說最先主張的。民法學者之所以主張人格權的理論,當然是為了讓實在法承認該種權利的存在,讓實在法能夠像對物權和債權提供保護那樣對人格權提供保護。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除了應當對人格權的其他重要問題做出說明之外,民法學者尤其要對他們主張的人格權做出明確界定。因為,只有在民法學者對人格權做出了明確界定之后,立法者和法官才能夠了解他們主張的人格權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權利,才能夠知道他們主張的人格權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并因此做出是否通過制定法或者判例法認可他們主張的人格權的結論。

其二,人格權的界定是構建人格權一般理論的需要。在法國,雖然人們認為人格權的理論是經由法官的司法判例建立起來的,但是,此種講法存在過于輕視民法學者的地方。因為,雖然法官的確在法國人格權的產生和發展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法國民法學者在人格權的產生和發展當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這就是,法國民法學者在他們的民法著作當中將法國法官通過司法判例所建立的有關人格權方面的零零碎碎的、七零八落的規則進行系統化(la systématisation),讓這些規則之間能夠協調一致,共同完成保護他人的人格權免受侵犯的使命。這就是人格權的一般理論和人格權的一般制度。在法國,人格權的一般理論和人格權的一般制度既不是立法者通過制定法建立的,也不是法官通過司法判例建立的,而是民法學者通過他們的民法學說建立的。在法國,雖然人格權的一般理論和人格權的一般制度所包含的內容多種多樣,但是,人格權的界定是其最基本的、核心的內容,如果民法學者不對人格權做出明確的界定,則它的一般理論或者一般制度當然無法存在。

其三,人格權的界定符合法國民法學者對待概念的一貫做法。在法國,民法學者習慣于在他們的著作當中對民法概念做出準確的界定,并且此種做法早在法國舊法時代就為法國民法學者所堅持。最著名的范例是,在1761年出版的《債法專論》Robert-Joseph Pothier,Traité des obligations,Dalloz,2011;張民安:《法國民法》,20~21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當中,被譽為《法國民法典》之父的Robert-Joseph Pothier就對債法上的一些重要概念做出了明確定義,包括“契約”Robert-Joseph Pothier,Traité des obligations,Dalloz,2011,p.5.“準契約”Robert-Joseph Pothier,Traité des obligations,Dalloz,2011,p.52.“侵權”Robert-Joseph Pothier,Traité des obligations,Dalloz,2011,p.53.和“準侵權”,Robert-Joseph Pothier,Traité des obligations,Dalloz,2011,p.53.等等。Pothier在《債法專論》當中對這些概念做出的界定幾乎被法國立法者完全采納,法國立法者在1804年的民法典當中對這些概念做出的界定均直接源自Pothier在《債法專論》當中對這些概念做出的定義。法國舊法時代的民法學者對待概念的此種態度為法國19世紀、20世紀和21世紀的民法學者所借鑒,這些民法學者都習慣于在他們的著作當中對民法上的概念做出界定。

4. 民法學者對人格權做出的不同界定

在法國,雖然某些民法學者在他們的著作當中對人格權做出了界定,但是,他們對人格權的界定未必完全相同,基于不同的考慮,民法學者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某些民法學者從否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而某些民法學者則從肯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即便都是從否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不同的民法學者做出的界定也未必完全相同;即便都是從肯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不同的民法學者做出的界定也可能是不同的;某些民法學者同時從肯定和否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還有一些民法學者會采取其他的界定方式。

二、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

所謂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definition negative d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是相對于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而言的一種界定方式,是指民法學者從消極的、否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不過,即便民法學者采取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在具體界定人格權時,他們采取的具體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至少存在形式上的差異,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界定方式: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不是財產權的角度對人格權作出否定界定;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無法以金線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角度對人格權作出否定界定;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無法自由轉讓、轉移的角度對人格權作出否定界定。

(一)從主觀權利不是財產權的角度對人格權作出否定界定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習慣于從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是不是財產權的角度來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認為,在民法上,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僅有兩類,這就是財產權和人格權,在財產權和人格權之外不存在第三類主觀權利。根據此種理論,如果他人享有的任何主觀權利不屬于財產權的范圍,則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就一定屬于人格權的范疇。根據此種理論,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其財產權之外的所有權利。因為他人的生命權不屬于財產權的范圍,因此,他人的生命權就屬于人格權;因為他人的名譽權不屬于財產權的范圍,因此,他人的名譽權也屬于人格權;因為他人的民事身份權不屬于財產權的范圍,因此,他人的民事身份權也屬于人格權。

在法國,從他人的主觀權利不是財產權的否定角度來界定人格權的做法始于1909年,它是由法國第一個真正主張人格權理論的著名學者Perreau采取的一種界定方式。在1909年的《法國民法季刊》當中,Perreau發表了法國歷史上第一篇有關人格權方面的文章即《人格權》,在這篇著名的文章當中,他就采取了此種界定方式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在對財產權做出了界定之后,他從消極的、否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了界定,他認為,他人享有的任何權利,只要無法納入財產權的范圍,就是人格權。他指出:“所有民法學者均承認,至少所有法國民法學者均承認,所謂財產權,是指他人對其財產享有的權利,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講,所謂財產權,是指他人對其物的使用享有的權利。通過否定的界定方式,我們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財產權之外的所有其他權利。”M.E.H. Perreau,D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e,RTD civ.,1909,p.503.

(二)從主觀權利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角度對人格權作出否定界定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習慣于從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是否能夠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認為,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僅有兩類,這就是財產權和人格權,在財產權和人格權之外也不存在第三類主觀權利。如果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是一種能夠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則此種主觀權利就是財產權;反之,如果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是一種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則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

根據此種理論,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因為他人的生命權是一種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因此,他人的生命權屬于人格權;因為他人的身體完整權是一種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因此,他人的身體完整權也屬于人格權;因為他人的名譽權、私人生活受尊重權是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因此,他人的名譽權和私人生活受尊重權同樣屬于人格權。

在法國,從他人的主觀權利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否定角度來界定人格權的做法始于法國著名學者Roger Nerson。由于受到了Perreau主張的人格權理論的影響,在1939年的博士學位論文《非財產權》一文當中,Nerson對Perreau主張的人格權理論做出了更進一步的闡述,他認為,主觀權利要么分為財產權,要么分為非財產權,在財產權和非財產權之外沒有第三類主觀權利存在。在對非財產權做出界定時,他采取了此種消極的、否定性的界定方式。Roger Nerson,Les droits extrapatrimoniaux,Paris,LGDJ,1939,pp.4-5.

他指出,所謂財產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能夠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Roger Nerson,Les droits extrapatrimoniaux,Paris,LGDJ,1939,p.6.所謂非財產權,則是指他人享有的不能夠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Roger Nerson,Les droits extrapatrimoniaux,Paris,LGDJ,1939,p.11.雖然Nerson本人認為,他主張的非財產權理論不同于Perreau主張的人格權理論,但是,法國大多數民法學者都認為,他主張的非財產權理論也就是Perreau主張的人格權理論。換言之,Nerson對非財產權做出的界定也就是對他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如果法國民法學者的此種意見是準確的話,則Nerson也是從消極的、否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這就是,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當他人享有的任何權利是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時,則他人享有的權利即為人格權,也就是非財產權。

雖然Nerson對人格權做出的此種界定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他采取的此種消極界定方式仍然被不少民法學者所采取,民法學者在界定人格權時也習慣于像他這樣界定。

(三)從主觀權利無法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的角度對人格權作出否定界定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習慣于從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是否能夠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認為,雖然他人享有的權利多種多樣,但是,他人享有的權利可以分為兩類:能夠自由轉讓、轉移和強制執行的權利和不能夠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的權利。當他人享有的權利能夠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時,則此種權利就是財產權;當他人享有的權利不能夠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時,則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

根據此種理論,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不能夠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的權利。因為他人的生命權是不能夠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的,因此,他人的生命權是一種人格權;因為他人的身體權是不能夠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的,因此,他人的身體權也是一種人格權;因為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是不能夠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的,因此,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也是一種人格權。

在法國,此種否定界定方式實際上是上述兩種否定界定方式的拓展,是在上述兩種否定界定的基礎上,從人格權特征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在1909年的《人格權》一文當中,Perreau除了對人格權做出上述否定界定之外,也對人格權的特征做出了否定性的說明,他認為,人格權的特征與財產權的特征剛好相反,凡是財產權特征的反面就是人格權的特征:因為財產權是能夠自由轉讓、轉移和強制執行的,因此,人格權就是不能夠自由轉讓、轉移或者強制執行的。M.E.H. Perreau,D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RTD civ.,1909,pp.516-517.在1939年的《非財產權》一文當中,Nerson除了對人格權做出了上述否定性的界定之外,也對人格權的特征做出了明確說明,他也認為,人格權的特征與財產權的特征剛好相反:因為財產權是能夠自由轉讓、轉移和強制執行的,因此,人格權是不能夠自由轉讓、轉移和強制執行的。Roger Nerson,Les droits extrapatrimoniaux,Paris,LGDJ,1939,p.393.

Perreau和Nerson對人格權特征做出的此種說明被法國大多數民法學者所接受,他們大都在自己的民法著作當中對人格權的特征做出了說明,并且他們做出的說明同這兩位教授做出的說明完全相同。Jean Carbonnier,Droit Civil,1/Introduction,Les Personne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p.310; Florence Laroche-Gisserot,Les Personnes,8 édition,Montchrestien,p.400;Bernard Teyssié,Droit civil,Les personnes,12e,édition,Litec,pp.97-98;Michel de Juglart,Alain Piedeevre,Stephane Piedeevre,Cours de droit civil,introduction,personnes,famille,Seizième édition,Montchrestien,pp.117-118; Michele Muller,Droit civil,5e édition,Sup'Foucher,p.20; 張民安:《法國民法》,78~79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不過,除了將人格權的不得自由轉讓性、不得轉移性和不得強制執行性看作人格權的特征之外,法國某些民法學者也從人格權的特征方面對人格權做出上述界定。

Jean-Christophe Saint-Pau對此做出了明確說明,他指出:“由于人格權欠缺定義,因此,人們常常從否定的角度來界定人格權,在這樣做時,他們會將人格權與財產權相對應。人們常說,他人享有的人格權是一種‘非’財產權,是財產權之外的權利,這些權利是不能夠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是不能夠轉讓的權利,是不能夠處分的權利,是在他人死亡時不能夠轉移給其繼承人繼承的權利,是不能夠強制執行的權利。由于學者對人格權做出此種否定性的界定,因此,人們本質上是通過人格權的特征(不得轉讓性、不得轉移性等等)來對人格權進行定義,是通過人格權的法律制度(régime juridique)來對人格權做出定義,他們沒有從人格權的內容或者人格權的客體方面對人格權做出界定。”Jean-Christophe Saint-Pau e.t.,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LexisNexis,p.275.

(四)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存在的問題

1. 人格權否定界定方式的共同點

雖然上述三種界定方式存在形式上的差異,但是,它們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并沒有本質的差異。首先,它們均是人格權的消極界定方式、否定界定方式,因為它們均是從否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所謂人格權,或者是指他人享有的財產權之外的權利,或者是指他人享有的不能夠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或者是指他人享有的不能夠轉讓、處分、轉移或者強制執行的權利。其次,它們均是從人格權與財產權相對應的、相對立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因為它們均認為,他人享有的權利要么是財產權,要么是財產權作之外的權利,也就是非財產權、人格權。最后,它們均是從權利的法律制度方面、權利的法律特征方面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不是從權利的內容方面、權利的客體方面對人格權做出界定。

2. 人格權否定界定方式的優點

從否定的、消極的角度界定人格權,其最大的優點有二:其一,它能夠說明人格權所具有的性質和特征,這就是,無論人格權的內容是什么,形式有哪些,所有的人格權均不是財產權,均無法以金錢方式評估其價值大小或者多少,均不具有財產權所具有的各種各樣的特征,諸如可轉讓性,可轉移性或者繼承性,可強制執行性或者可適用時效性。其二,它會導致主觀權利的分類簡單明了,因為根據上述界定方式,雖然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多種多樣,但是,他人享有的所有主觀權利要么是財產權,要么是非財產權,在財產權和非財產權之外沒有第三類主觀權利存在。

3. 人格權否定界定方式的缺點

雖然從否定、消極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的做法為不少法國民法學者所采取,但是,此種界定方式也存在不少問題,表現在六個方面:

其一,它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范圍過于寬泛,導致原本不屬于人格權的權利也被歸入到人格權當中,就像Perreau在其《人格權》一文當中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一樣,因為根據此種界定方式,除了嚴格意義上的人格權屬于人格權的范圍之外,他人的民事身份權、家庭權甚至公法規定的某些權利也屬于人格權的范圍。例如公民的選舉權、被選舉權,等等。

其二,此種理論與法國法官在他們的司法判例當中采取的規則相悖。在法國,雖然民法學者Perreau和Nerson早在1909年和1939年就認為,他人的姓名權、肖像權在性質上屬于人格權、非財產權,但是,長久以來,法國的法官均拒絕將他人的姓名權或者肖像權看作人格權或者非財產權,相反,他們將他人的姓名權和肖像權看作財產權,當他人的姓名權和肖像權遭受侵犯時,他們會適用法國民法學者主張的天賦財產理論來保護他人的權利免遭侵犯,并不會適用法國民法學者主張的人格權理論或者非財產權理論來保護他人的權利免受侵犯。Frédéric Zenati-Castaing,Thierry Revet,Manuel de droit des personnes,1e,edition,puf,pp.212、210-211.在今天,某些法官仍然采取此種做法,他們仍然將他人的姓名權和肖像權看作財產權。

其三,此種理論與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格權的財產化理論相悖。20世紀50年代之前,美國學者和法官習慣上將他人的姓名權、肖像權、聲音權看作隱私權、人格權的組成部分,當行為人侵犯他人的姓名權、肖像權和聲音權時,美國的法官習慣上會責令行為人賠償他人遭受的道德損害。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學者和法官逐漸放棄了此種理論,他們認為,他人的姓名權、肖像權和聲音權不再是隱私權、人格權,至少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的姓名權、肖像權和聲音權不再是隱私權、人格權,當行為人侵犯他人的姓名權、肖像權或者聲音權時,他們應當賠償他人遭受的財產損害,不需要賠償他人遭受的道德損害,因為,在行為人侵犯他人的姓名權、肖像權或者聲音權時,他人僅僅遭受了財產損害,沒有遭受道德損害。這就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公開權理論,它將某些自然人的姓名權、肖像權和聲音權看作單純的財產權,認為該種財產權具有所有其他財產權所具有的特征。所謂公開權,是指自然人尤其是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等公眾人物享有的決定是否公開其具有財產價值、商事價值的姓名、肖像、聲音或者其他人格特征的權利。公開權在性質上屬于財產權,因為它本身具有財產價值和商事價值,就像自然人的房屋或者土地本身具有財產價值和商事價值一樣。公開權具有財產權所具有的法律特征,諸如公開權的可自由轉讓性、可轉移性。關于美國侵權法上的公開權理論,請讀者參見張民安:《公開權侵權責任制度研究》,張民安主編:《公開權侵權責任研究——肖像、隱私及其他人格特征侵權》,15~17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張民安:《無形人格侵權責任研究》,641~638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由于受到美國公開權理論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的某些民法學者也開始主張人格權的財產化理論,他們也像美國學者那樣認為,他人的姓名權、肖像權和聲音權不再僅僅是一種人格權、非財產權,它們還是一種財產權,在行為人基于商事目的使用他人姓名、肖像或者聲音的情況下,他們除了應當賠償他人遭受的道德損害之外,還應當賠償他人遭受的財產損害,因為,一方面,他人享有的姓名權、肖像權和聲音權具有財產權的性質,人們能夠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另一方面,他人享有的姓名權、肖像權和聲音權也具有非財產權的性質,人們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

近些年來,在他人的姓名權、肖像權和聲音權究竟是人格權、非財產權還是財產權的問題上,法國的民法學者和法官走得更遠,因為他們認為,在某些情況下,他人的姓名權、肖像權或者聲音權僅僅屬于單獨的財產權,不再屬于人格權的范疇。當行為人基于商事目的使用他人的姓名、肖像或者聲音時,他們僅僅賠償他人遭受的財產損害,不再賠償他人遭受的道德損害。Agnès Lucas-Schloetter,Droit moral e.t.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étude de droit comparé fran?ais e.t. allemande,tome Ⅰ,Presses Universitaires D'Aix-Marseille,Paris,2002,pp.735-736; Jean-Christophe Saint-Pau e.t.,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LexisNexis,pp.273-277; 張民安:《法國民法》,79~80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其四,此種理論與現實不符。即便民法學者認為,他人享有的人格權在性質上不是財產權,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他人的人格權與他人的財產權之間的關系密切。首先,一旦行為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權,在他們的侵犯行為引起他人財產損害發生的情況下,他們要用金錢方式賠償他人遭受的損害。此時,他人所獲得的損害賠償金在性質上當然屬于財產權的范圍,這一點確定無疑。其次,一旦行為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權,即便他們的侵犯行為僅僅引起他人道德損害的發生,他們仍然要以金錢方式賠償他人遭受的損害。此時,他人所獲得的損害賠償金在性質上屬于財產權的范疇,這一點也是沒有疑問的。最后,即便他們不承認人格權在性質上屬于一種財產權,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他人享有的某些人格權是他人獲得財產權的重要條件。例如,他人的名譽權是他人獲得財產權的主要條件:如果作家名聲好,他們更容易出版作品并因此獲得稿酬;反之,如果作家的名聲差,則他們更難出版作品,更難獲得稿酬。

其五,此種界定方式完全排除了法人享有的人格權。在法國,民法學者普遍認為,自然人當然享有人格權。問題在于,法人是否也像自然人一樣享有人格權?對此問題,民法學者做出的回答并不相同。傳統上,民法學者趨向于認定法人不具有人格權。不過,某些民法學者則認為,人格權并非僅為自然人所特有,除了自然人享有人格權之外,法人也享有人格權。

如果法人真的像這些民法學者所言的這樣享有人格權,則上述關于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顯然無法適用于法人。因為,即便我們能夠說自然人的姓名權、名譽權或者私人生活受尊重權不是財產權,即便我們能夠說自然人的姓名權、名譽權或者私人生活受尊重權是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即便我們能夠說自然人的姓名權、名譽權或者私人生活受尊重權是不能夠轉讓、轉移或者被強制執行的權利,我們也很難說公司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或者秘密權不是財產權,我們也很難說公司法人的這些權利是無法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的權利,我們也很難說公司法人的這些權利是不能夠轉讓、不得轉移的或者不得被強制執行的權利。因為,從民法和商法上講,即便公司法人享有名稱權、名譽權和秘密權,他們享有的這些權利也均屬于財產權,人們能夠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它們享有的這些權利也能夠轉讓、轉移和被強制執行,因為這些權利均構成商人的商事營業資產的組成部分。

其六,此種界定方式不符合一般人對概念做出定義的方式,讓人無法清晰地了解人格權的內涵或者外延。在對某種民法術語進行界定時,民法學者往往會從積極的、肯定的角度來界定。因為,積極的、肯定的界定方式能夠讓人們清晰地知道該種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民法學者很少會從消極的、否定的層面來對該種術語進行界定。因為,消極的、否定的界定方式很難讓人們了解該種概念的內涵或者外延。事實上,當民法學者對人格權做出否定界定時,人們很難通過他們的界定來了解人格權的內涵或者外延。因為,當人們將人格權界定為財產權之外的所有其他權利時,如果人們要想了解人格權的內涵或者外延,他們應當首先知道他人享有的那些權利是財產權,如果他們無法清楚地知道財產權的范圍或者類型,則他們也無法清晰地了解人格權的范圍或者類型。

三、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

所謂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definition positive d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是相對于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而言的,是指民法學者不是從消極的、否定的角度,而是從積極的、肯定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在法國,即便民法學者均采取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在具體界定人格權時,他們采取的界定方式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不同的民法學者有不同的界定方式,每一個民法學者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可能不同于另外一個民法學者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總的說來,在法國,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有四種: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客體方面對人格權做出肯定界定,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與權利主體之間的關系方面對人格權做出肯定界定,某些民法學者從他人要求別人尊重其主觀權利方面對人格權做出肯定界定,還有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實現的目的方面對人格權做出肯定界定。

(一)從主觀權利客體方面對人格權做出肯定界定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的客體方面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對其自身(personne)、本人(la personne elle-même)或者本身(la personne même)享有的權利,包括他人對其自身的肉體和自身的道德享有的權利。

在法國,民法學者普遍認為,主觀權利除了包括權利主體、權利內容之外還包括權利客體,因為主觀權利就是由權利主體、權利內容和權利客體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權利,如果沒有權利主體或者沒有權利內容,則當然沒有主觀權利,如果沒有權利客體,同樣沒有主觀權利。在主觀權利當中,權利客體具有特殊的地位,因為主觀權利的分類往往取決于權利客體,權利客體不同,則他人享有的權利性質也就不同。

因此,如果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的客體是他人的有體物、有形財產,則他人對該種權利客體享有的權利就是物權;如果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的客體是別人對其做出的某種行為,則他人對該種權利客體享有的權利就是債權;如果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的客體是其智識性創造,則他人對該種權利客體享有的權利就是知識產權;如果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的客體是他人自身、他人本人,則他人對該種權利客體享有的權利就是人格權。因為他人對其自身的身體完整性享有權利,因此,他人的身體完整權是人格權;Jean Dabin,le droit subjectif,Dalloz,p.170;Bernard Teyssié,Droit civil,Les personnes,12e,édition,Litec,pp.29-31; Henri Roland,Laurent Boyer,Introuduction au droit,Litec,pp.433-434;Pierre Voirin,Gilles Goubeaux,Droit civil,tome 1,Introduction au droit,personnes-famille,personnes protégées,biens-obligations,s?retés,33e édition,L.G.D.J,p.74;Francois Terré,Dominique Fenouillet,Droit civil les personnes,8e édition,Dalloz,pp.60-65.因為他人對其自身的私人生活享有權利,因此,他人的私人生活秘密權也屬于人格權;Jean Dabin,le droit subjectif,Dalloz,p.170;Bernard Teyssié,Droit civil,Les personnes,12e,édition,Litec,pp.50-54; Henri Roland,Laurent Boyer,Introuduction au droit,Litec,pp.438-440; Pierre Voirin,Gilles Goubeaux,Droit civil,tome 1,Introduction au droit,personnes-famille,personnes protégées,biens-obligations,s?retés,33e édition,L.G.D.J,p.74;Francois Terré,Dominique Fenouillet,Droit civil les personnes,8e édition,Dalloz,pp.114-117.因為他人對其自身的名譽享有權利,因此,他人享有的名譽權也是一種人格權。Jean Dabin,le droit subjectif,Dalloz,p.170;Bernard Teyssié,Droit civil,Les personnes,12e,édition,Litec,pp.45-48; Henri Roland,Laurent Boyer,Introuduction au droit,Litec,p.441;Pierre Voirin,Gilles Goubeaux,Droit civil,tome 1,Introduction au droit,personnes-famille,personnes protégées,biens-obligations,s?retés,33e édition,L.G.D.J,p.74; Francois Terré,Dominique Fenouillet,Droit civil les personnes,8e édition,Dalloz,pp.110-114.

在法國,此種界定方式為大多數民法學者所采取,此種界定方式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在于,它是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Francois Rousseau教授對此做出了說明,他指出:“實際上,在法國,人們以最一般的方式對人格權做出了界定,他們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為其自身所固有的權利。將人格權與自然人的自身束縛在一起的界定方式為非常多的民法學者所采取。該種界定方式并不是從自然人法人格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而是更多地從哲學和心理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因為它認為,自然人的自身被看作最原始的存在體,每一個自然人均有其獨特性。”Jean-Christophe Saint-Pau e.t.,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LexisNexis,p.57.

在法國,雖然他人的自身能夠成為主觀權利的客體,但是,他人的自身并不是由單一的因素、人格特征構成的,而是由多種多樣的因素、人格特征構成的,諸如他人自身的生命,他人自身的身體完整性,他人自身的名譽,他人自身的肖像,他人自身的私人生活,他人自身的姓名,他人自身的聲音,等等。其中的生命、身體完整性被民法學者稱為他人自身的身體人格、身體因素或者身體人格的構成因素,而其中的名譽、肖像、私人生活、姓名和聲音等則被民法學者稱為他人自身的道德人格、道德因素或者道德人格的構成因素。他人自身的這些構成因素、人格特征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主觀權利的客體,當他人對其自身的這些構成因素、人格特征享有權利時,他人享有的權利就是人格權。

在法國,著名學者Jean Dabin在其《主觀權利》當中就采取此種肯定方式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在介紹了權利客體對權利的分類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之后,他認為,根據主觀權利客體的不同,人們可以對主觀權利做出分類,其中就包括人格權。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對其自身的身體和自身的道德享有的權利,也就是,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對其人格構成因素享有的權利。他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權利主體對其作為權利客體的人格構成要素享有的權利,權利主體的人格構成要素多種多樣,既包括其身體的人格構成要素,也包括其道德的人格構成要素,既包括其個人的構成要素,也包括其社會的構成要素。”Jean Dabin,le droit subjectif,Dalloz,p.169.具體來說,Dabin認為,權利主體的人格構成要素包括:他人的生命,包括他人的身體和身體的組成部分;他人的信仰,他人的愛情,他人的羞恥,他人的美感,他人的親密生活,他人的名譽,他人自身的身體特征和他人自身的道德特征,以及他人享有的各種各樣的自由,等等。當他人對其這些權利客體享有權利時,他們享有的權利均為人格權。Jean Dabin,le droit subjectif,Dalloz,p.170.

Dabin在其《主觀權利》當中對人格權做出的此種界定被Bernard Teyssié所采取,Teyssié在其《人法》當中直接采用了Dabin在其《主觀權利》當中采取的上述定義,他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權利主體對其作為權利客體的人格構成要素享有的所有權利。”Bernard Teyssié,Droit civil,Les personnes,12e,édition,Litec,p.17.除了Dabin和Teyssié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之外,Henri Roland、Laurent Boyer、Pierre Voirin、Gilles Goubeaux、Francois Terré和Dominique Fenouillet等人也分別在他們的《民法總論》《民法》和《人法》當中采取此種界定方式對人格權做出了界定。

首先,Roland和Boyer在其《民法總論》當中采取此種界定方式,他們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自然人對作為其自身個體性構成要素的身體特征或者道德特征享有的權利,它屬于一種非財產權,其目的在于保護自然人的人格。Henri Roland,Laurent Boyer,Introuduction au droit,Litec,p.430.

其次,Voirin和Goubeaux也在他們的《民法》當中采取此種界定方式,他們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權利主體享有的建立在他們自身基礎上的權利。權利主體的自身也受到法律的保護,無論是從權利主體自身的身體方面來看,還是從權利主體自身的道德方面來看,均是如此。法律上存在著權利主體對其自身享有的權利,這就是人格權。”Pierre Voirin,Gilles Goubeaux,Droit civil,tome 1,Introduction au droit,personnes-famille,personnes protégées,biens-obligations,s?retés,33e édition,L.G.D.J,p.49.

最后,Terré和Fenouillet也在他們的《人法》當中采取此種界定方式,他們也指出:“作為一種非財產權,所謂人格權,是指權利主體享有的在眾多方面直接與其自身有關的權利,權利主體享有的人格權是他們享有的其他類型的非財產權的反映。例如,對我們每一個人身份的尊重導致了我們對姓名權的享有,我們享有的姓名權與其被看作是一種財產權,毋寧被看作是一種人格權。再例如,對我們每一個人住所的尊重導致了我們對住所不受侵犯權的享有,我們享有的住所不受侵犯權也是一種人格權。最后,我們經常說,我們對我們自身的肖像享有權利,我們也享有要求別人尊重我們私人生活的權利,它們均為人格權。我們享有的名譽權也屬于一種人格權。”Francois Terré,Dominique Fenouillet,Droit civil les personnes,8e édition,Dalloz,pp.59-60.

(二)從主觀權利與權利主體之間的關系方面對人格權做出肯定界定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與權利主體之間的關系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權利主體享有的與其自身無法分離的主觀權利,當他人享有的某種主觀權利是與他人自身無法分離的權利時,則他人享有的此種主觀權利就是人格權。

法國的這些民法學者認為,在他人享有的多種多樣的主觀權利當中,他人享有的某些權利能夠與他人自身分離(détachables de la personne),這就是他人享有的能夠與其自身分離的權利,而他人享有的某些權利則無法與他人自身分離(attachés à la personne),這就是他人享有的無法與其自身分離的權利。所謂他人享有的能夠與其自身分離的權利,是指他人享有的具有可處分性的權利。當他人享有的某種主觀權利是具有可處分性的權利時,則他人享有的權利就是能夠與其自身分離的權利。

所謂他人享有的無法與其自身分離的權利,是指他人享有的不具有可處分性的權利,當他人享有的某種主觀權利是不具有可處分性的權利時,則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無法與其自身分離的權利。所謂可處分性,或者是指他人生前能夠通過買賣契約、互易契約或者其他方式將其享有的主觀權利轉讓給受讓人,這就是主觀權利的可轉讓性。或者是指在他人死亡之后,他生前享有的主觀權利能夠作為遺產轉移給他人的繼承人繼承,這就是主觀權利的可轉移性。張民安:《法國民法》,78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根據這些民法學者的意見,在民法上,他人享有的大多數主觀權利均是能夠與他人自身分離的,因為,他人能夠在生前將其享有的這些主觀權利轉讓給受讓人,在他人死亡之后,他人享有的這些主觀權利均能夠作為遺產轉移給繼承人繼承,例如,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而在民法上,他人享有的少數主觀權利是無法與他人自身分離的,因為,他人生前無法通過契約方式將其享有的主觀權利轉讓給受讓人,在他人死亡之后,他人生前的主觀權利無法作為遺產轉移給繼承人繼承。當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是無法與他人自身分離的權利時,則他人享有的此種主觀權利就是人格權。因為他人的身體完整權是一種無法與他人自身分離的權利,因此,他人的身體完整權是一種人格權。Henri e.t. Léon Mazeaud,Jean Mazeaud,Francois Chabas,Les Personnes,8 édition,Montchrestien,pp.378-383;. Michel de Juglart,Alain Piedeevre,Stephane Piedeevre,Cours de droit civil,introduction,personnes,famille,Seizième édition,Montchrestien,pp.118-119.因為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是一種無法與他人自身分離的權利,因此,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也是一種人格權。Henri e.t. Léon Mazeaud,Jean Mazeaud,Francois Chabas,Les Personnes,8 édition,Montchrestien,pp.394-400;Michel de Juglart,Alain Piedeevre,Stephane Piedeevre,Cours de droit civil,introduction,personnes,famille,Seizième édition,Montchrestien,pp.120-122.因為他人的肖像權是一種無法與他人自身分離的權利,因此,他人的肖像權也屬于人格權。Henri e.t. Léon Mazeaud,Jean Mazeaud,Francois Chabas,Les Personnes,8 édition,Montchrestien,pp.386-390; Michel de Juglart,Alain Piedeevre,Stephane Piedeevre,Cours de droit civil,introduction,personnes,famille,Seizième éditionMontchrestien,p.122.

在法國,Claude Dupouy和Maurice Ressayre就明確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他們也指出,作為非財產權的組成部分,所謂嚴格意義上的人格權(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 au sens strict),是指他人享有的與其自身無法分離的權利,因此,人格權是不得轉移的、能夠對抗所有人的一種權利,人格權尤其具有道德價值。Claude Dupouy,Maurice Ressayre,Précis De Droit Civil,tome 1,1980,dunod,p.93.

在法國,Henri et Léon Mazeaud、Jean Mazeaud和Francois Chabas也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他們也指出,在民法上,他人享有的大多數權利均能夠與他人自身分離。例如,財產所有權就是這樣的一種權利,因為,雖然他人對其物享有所有權,但是,他人對其行使權利的物是他人自身之外的東西,因此,該物能夠與他人自身分開。相反,他人享有的人格權則是無法與他人自身分離的一種權利,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與他人如影隨形,相伴終生,因為他人享有的人格權構成他人自身的一種構成要素。因此,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無法與其自身分離的權利。當他人不享有物權或者債權時,人們對此能夠理解;而當他人不享有生命權、身體自由權、智識自由權或者名譽權時,則人們根本就無法想象。Henri e.t. Léon Mazeaud,Jean Mazeaud,Francois Chabas,Les Personnes,8 édition,Montchrestien,p.375.

除了Claude Dupouy、Maurice Ressayre、Mazeaud和Chabas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之外,Michel de Juglart、Alain Piedeevre和Stephane Piedeevre也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他們也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與其自身無法分離的權利,人格權具有非財產性的特征,此種特征能夠對人格權具有的大部分特征做出解釋。傳統上,人們認為,人格權是不能夠進入流通領域的,人格權是不能夠買賣的。從人格權的此種特征當中,人們也推導出人格權具有不得轉移性的特征。Michel de Juglart,Alain Piedeevre,Stephane Piedeevre,Cours de droit civil,introduction,personnes,famille,Seizième édition,Montchrestien,pp.117-118.

(三)從他人要求別人尊重其主觀權利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肯定界定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從他人與別人之間的關系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要求別人尊重其自身、自身構成因素或者人格特征的權利。

這些民法學者認為,他人的自身并不是由一種構成因素、人格特征組成的,而是由多種多樣的構成因素、人格特征組成的。無論他人的自身是由哪些構成因素、人格特征所組成的,他人均享有要求別人尊重其自身、自身構成要素、自身人格特征的權利,均享有要求別人抑制自己的行為、不侵犯他人自身、他人自身構成因素或者他人自身人格特征的權利;如果行為人不尊重他人自身、他人自身的構成因素或者自身的人格特征,在他們實施的侵犯行為已經導致或者有可能導致他人遭受損害的情況下,他人有權向法院起訴,或者要求法官責令行為人賠償他人遭受的損害,或者要求法官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防止他人損害的發生。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

因為他人享有要求別人尊重其生命、身體完整性的權利,因為在他人的生命、身體完整性遭受侵犯時,他人享有要求法官采取措施保護其生命、身體完整性的權利,因此,他人的生命權、身體完整權屬于人格權;Pierre Dupont Delestraint,droit civil,les personnes e.t. 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famille,les incapacités,dixiéme éditionp.4;Philippe Malaurie,les Personnes,6e édition,DEFRéNOIS,pp.111-112.因為他人享有要求別人尊重其私人生活的權利,因為在他人的私人生活遭受侵犯時,他人享有要求法官采取措施保護其私人生活的權利,因此,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也屬于人格權;Pierre Dupont Delestraint,droit civil,les personnes e.t. 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famille,les incapacités,dixiéme éditionp.4;Philippe Malaurie,les Personnes,6e édition,DEFRéNOIS,pp.129-130.因為他人享有要求別人尊重其自由的權利,因為在他人的自由遭受侵犯時,他人享有要求法官采取措施保護其自由的權利,因此,他人的自由權也屬于人格權。Pierre Dupont Delestraint,droit civil,les personnes e.t. 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famille,les incapacités,dixiéme éditionp.4;Philippe Malaurie,les Personnes,6e édition,DEFRéNOIS,pp.103-109.

在法國,此種肯定界定方式同上述第一種肯定界定方式之間關系密切,因為,無論是此種肯定界定方式還是上述第一種肯定界定方式,它們均承認,他人的自身是由多種多樣的構成因素、人格特征組成的。它們之間的主要差異在于,此種界定方式認為,人格權并不是他人與其自身之間的一種關系,而是他人與別人之間的一種關系,這就是,他人享有要求別人尊重、不侵犯其自身、自身構成因素、自身人格特征的權利,他人對別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而上述第一種肯定界定方式則不同,它認為,人格權僅僅是他人與其自身之間的一種關系,這就是,他人對其自身、自身的構成因素、自身的人格特征享有權利。當然,此種差異并不是實質性的、重大的,而僅僅屬于形式上的、微不足道的。因為,即便是上述第一種肯定界定方式,它也承認,當他人對其自身享有權利時,他人享有要求別人尊重他人對其自身享有的權利,不得侵犯他人對其自身享有的人格權,已如前述。

在法國,立法者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私人生活受尊重權、無罪推定受尊重權和身體權。在《法國民法典》第9條當中,立法者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私人生活受尊重權,因為法國立法者在該條當中規定,所謂私人生活受尊重權,是指任何人均享有的要求別人尊重其私人生活的權利。Article 9,Code civil; Jean-Michel Bruguière,Bérengère Gleize,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ellipses,2015,p.12.在《法國民法典》第9-1條當中,立法者也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無罪推定受尊重權,因為立法者在該條當中規定,所謂無罪推定受尊重權,是指任何人均享有的要求別人尊重其無罪推定的權利。Article 9-1,Code civil; Jean-Michel Bruguière,Bérengère Gleize,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ellipses,2015,p.12.在《法國民法典》第16-1條當中,立法者同樣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身體權,因為立法者在該條當中規定,所謂身體權,是指任何人均享有的要求別人尊重其身體的權利。Article 16-1,Code civil; Jean-Michel Bruguière,Bérengère Gleize,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ellipses,2015,p.12.

在法國,除了立法者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之外,法國的民法學者也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例如,在其《民法》當中,Pierre Dupont Delestraint就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他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要求別人承認和尊重其人格的權利。Pierre Dupont Delestraint,droit civil,les personnes e.t. 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famille,les incapacités,dixiéme édition,p.4.在其《人法》當中,Philippe Malaurie也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他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要求別人對其自由、身體完整性和道德完整性予以尊重的權利。”Philippe Malaurie,les Personnes,6e édition,DEFRéNOIS,p.97.

(四)從主觀權利實現的目的方面對人格權做出肯定界定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實現的目的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或者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對其人格財產、身體人格和道德人格提供保護的權利,當他人享有的權利是為了對他人的人格財產、身體利益和道德利益提供保護的權利時,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他們或者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以滿足其非財產利益、非經濟利益或者道德利益的需要為目的的權利。當他人享有的某種權利僅僅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非財產利益、非經濟利益或者道德利益的需要時,則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認為,如果從主觀權利的內容出發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則人們無法對人格權做出準確的界定,因為人格權的內容非常難以確定。因此,他們認為,應當從權利實現目的的不同來對人格權做出界定,因為他們認為,雖然所有權利均是為了滿足他人利益的需要,但是,并非所有權利的目的均是相同的,不同的權利有不同的目的。物權和債權等財產權的目的顯然不同于人格權的目的。不過,同樣是從主觀權利的目的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不同的民法學者做出的界定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理論。

某些民法學者從主觀權利實現目的的不同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認為:如果他人享有的某種權利僅僅是為了滿足他人財產利益、經濟利益或者物質利益的需要,則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財產權;如果他人享有的某種權利僅僅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非財產利益、非經濟利益或者道德利益的需要,則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因此,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屬于人格權,因為他人的私人生活受尊重權僅僅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的需要;Gérard Cornu,Droit civil,Les personnes,13 e édition,Montchrestien,pp.65-67.他人的無罪推定受尊重權也屬于人格權,因為他人的無罪推定受尊重權也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的需要;Gérard Cornu,Droit civil,Les personnes,13 e édition,Montchrestien,p.71.他人的肖像權也屬于人格權,因為他人的肖像權也是為了實現其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的目的。Gérard Cornu,Droit civil,Les personnes,13 e édition,Montchrestien,pp.72-74.

在法國,Gérard Cornu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在其《民法》當中,Gérard Cornu指出,無論是財產權還是人格權,它們均是為了滿足他人某種利益的需要,當他人享有的某種權利是為了滿足其物質利益的需要時,則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財產權,當他人享有的某種權利是為了滿足其非財產利益的需要時,或者說,當他人享有的某種權利是為了滿足其道德利益的需要時,則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Gérard Cornu,Droit civil,Introuduction,Les personnes,Les biens,12 e édition,Montchrestien,no60; Jean-Christophe Saint-Pau e.t.,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LexisNexis,p.276.

某些學者從主觀權利保護目的的不同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認為:如果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僅僅是為了保護他人的財產利益,則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就是財產權;如果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僅僅是為了保護他人的非財產利益或者道德利益,則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就是人格權。因此,根據此種理論,所謂財產權,是指他人享有的對其財產利益提供保護的權利,當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是為了保護他人的財產利益時,則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就是財產權。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對其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提供保護的權利,當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僅僅保護他人的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時,則他人享有的主觀權利就是人格權。

因此,他人的私人生活秘密權利是人格權,因為他人的私人生活秘密權是為了保護他人的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是為了保留他人自身的特性;Jeremy Antippas,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Presses Universitaires D'Aix-Marseille,pp.38-42.他人的肖像權和聲音權也屬于人格權,因為他人的肖像權和聲音權是為了保護其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是為了保留其自身的特征;Jeremy Antippas,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Presses Universitaires D'Aix-Marseille,pp.42-43.文學、藝術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著作權或者知識產權也屬于人格權,因為作者的著作權是為了保護其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是為了捍衛作者的感情。Jeremy Antippas,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Presses Universitaires D'Aix-Marseille,pp.55-60.

在法國,Jeremy Antippas和Jean-Christophe Saint-Pau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在其《人格權》當中,Antippas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對其確定的感情加以捍衛、對其道德完整性提供保護和對其自身的特性予以保留的權利。Jeremy Antippas,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Presses Universitaires D'Aix-Marseille,p.35.在其《人格權》當中,Jean-Christophe Saint-Pau也采取此種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他也指出:“……人們普遍認為,雖然人格權和財產權均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但是,人格權實現的目的不同于財產權實現的目的。財產權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財產價值秩序,而人格權的目的則是為了維護道德價值秩序,換言之,人格權的目的在于滿足他人非經濟利益的需要。因為人們將人格權看作實現此種目的的手段,因此,人們對人格權做出了這樣的界定: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為了保護其道德利益而享有的具有確定內容的特權。”Jean-Christophe Saint-Pau e.t.,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LexisNexis,p.276.

(五)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存在的問題

1. 上述四種界定方式的共同點

雖然上述四種界定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它們之間的差異僅僅是形式上的,它們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并沒有實質性的差異。一方面,它們均是從積極的而非消極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正面的而非反面的角度來界定人格權,這就是,它們均是從人格權是什么的角度來界定人格權,不是從人格權不是什么的角度來界定人格權,這一點,讓這四種界定方式具有共同性,因為此種共同性,這四種界定方式均被稱為肯定性的界定方式,以便區分上述三種否定性的界定方式。

另一方面,雖然上述四種肯定界定方式各有側重,但是,它們之間的聯系要大于差異,因為,無論是上述四種界定方式當中的哪一種,它們均是建立在人格權客體的基礎之上,這就是,它們均是建立在作為人格權客體的“人格”的基礎之上:當他人享有的某種主觀權利是以他人自身的人格作為客體時,他人享有的此種主觀權利就是人格權,這就是上述第一種肯定界定方式;當他人享有的某種主觀權利無法與他人作為權利客體的人格分離時,他人享有的此種主觀權利就是人格權,這就是上述第二種肯定界定方式;當他人享有的某種主觀權利表現為他人要求別人尊重其作為人格權客體的人格時,他人享有的此種主觀權利就是人格權,這就是上述第三種肯定界定方式;當他人享有的某種主觀權利是為了保護他人作為權利客體的人格免受別人的侵犯時,他人享有的此種主觀權利就是人格權,這就是上述第四種肯定界定方式。可見,這四種界定方式均是以人格權的客體即人格為核心來界定人格權。

2. 人格權肯定界定方式的優點

從肯定、積極和正面的角度來界定人格權,其主要優點有二:

其一,它能夠讓人們了解人格權所包含的具體內容。雖然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能夠讓人們對人格權的性質和特征一目了然,但是,它除了讓人們知道人格權在性質上不是財產權之外,沒有辦法讓人們了解人格權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因為,除了說人格權就是他人享有的財產權之外的權利、非財產權之外,它并沒有對人格權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做出界定。而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則克服了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存在的此種問題,它能夠讓人們了解人格權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因為根據上述肯定界定方式,人格權是建立在他人自身基礎上的權利,是對他人作為權利客體的人格、人格特征、身體人格和道德人格享有的權利,是對他人的生命、身體完整性、健康、私人生活、名譽等等人格特征享有的要求別人承認和尊重的權利。

其二,它符合民法學者對主觀權利進行分類的一貫做法。長久以來,民法學者習慣于通過形而上學的、法哲學的方式建立起民法的體系,其中就包括建立起民法當中的主觀權利體系,這就是,對主觀權利進行分類并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主觀權利類型。在主觀權利如何分類的問題上,民法學者長久以來習慣于根據權利客體的不同來對主觀權利做出分類:因為主觀權利的客體不同,因此,主觀權利的類型也不同:如果主觀權利的客體是有體物、有形財產,以這些財產為客體的權利就是物權;如果主觀權利的客體是別人實施的行為,以別人的行為為客體的權利就是債權;如果主觀權利的客體是他人的智識性創造活動,以他人的智識性創作活動為客體的權利就是知識產權。

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符合民法學者采取的此種慣常做法:如果主觀權利的客體是權利主體自身,或者如果主觀權利的客體是權利主體自身的人格特征、身體人格或者道德人格,則以權利主體自身、權利主體自身的人格特征、身體人格或者道德人格為客體的權利就是人格權。在上述四種肯定界定方式當中,第一種肯定界定方式當然是直接建立在主觀權利客體基礎上的一種界定方式。第二種、第三種和第四種界定方式雖然不是直接建立在主觀權利客體基礎上的界定方式,但是,它們也屬于間接建立在主觀權利客體基礎上的界定方式,因為它們均是建立在作為權利客體的人格的基礎上,已如前述。

3. 人格權肯定界定方式存在的問題

不過,即便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存在上述優點,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人格權與人格或者法人格之間的關系難于區分。在民法上,雖然人們經常使用“人格權”這一術語,但是,“人格權”當中的“人格”是不是人們通常在民法當中使用的“人格”?它與人們通常使用的“人格”之間是什么關系?在民法當中,人們通常使用的“人格”就是“法人格”,“人格權”當中的“人格”是不是“法人格”當中的“人格”?如果“人格權”當中的“人格”不是“法人格”當中的“人格”,人們如何區分“人格權”當中的“人格”和“法人格”當中的“人格”?關于這一問題,筆者將下面的內容當中做出討論,此處從略。

其次,即便“人格權”當中的“人格”不同于人們通常在民法當中使用的“人格”即“法人格”,那么,“人格權”當中的“人格”究竟如何界定?它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它有什么樣的具體內容?在當今法國,即便民法學者普遍承認人格權屬于一種主觀權利,他們也認為,作為人格權客體的“人格”概念是不清晰的,其內容是不確定的,其范圍是不肯定的。

再次,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也存在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存在的問題,這就是,它也只能夠說明自然人享有人格權,無法說明法人享有人格權。筆者在前面的內容當中已經指出,幾乎所有的民法學者均認為,自然人當然享有人格權,不過,并非所有的民法學者均承認法人享有人格權。即便某些學者認為,法人也像自然人一樣享有人格權,他們也不得不承認,相對而言,上述四種肯定界定方式均能夠較好的說明自然人享有人格權的理論,但是,如果用它們來解釋法人也享有人格權的理論,則過于牽強。換言之,雖然上述四種肯定界定方式能夠在自然人領域獲得適用,但它們很難在法人領域獲得適用。

上述四種肯定界定方式之所以很難在法人領域獲得適用,其主要原因在于,雖然人們能夠說自然人享有身體人格、道德人格,雖然人們能夠說自然人享有道德利益,但是,他們很難說法人享有身體人格、道德人格,他們很難說法人享有道德利益。因為法人僅僅是法律為了滿足特定的目的而擬制的權利主體,它們本身并沒有自然人所具有的血肉之軀、靈魂;雖然人們能夠說自然人享有的某些權利是無法與他們自身分離的,但是,他們很難說法人享有的權利無法與其自身分離,因為法人享有的所有權利均是能夠與其自身分離的。

雖然可以說自然人享有要求別人尊重其人格尊嚴、私人生活或者肖像的權利,但是,他們很難說法人也享有要求別人尊重其人格尊嚴、私人生活或者肖像的權利,因為,法人根本就沒有人格尊嚴、私人生活或者肖像,因此,它們根本無法享有要求別人尊重的權利;雖然他們可以說自然人的人格權是為了保護他們的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免受別人的侵犯,但是,他們很難說法人的人格權也是為了保護它們的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免受別人的侵犯,因為法人沒有血肉之軀、靈魂,它們并沒有需要法律對其進行保護的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

最后,上述四種肯定界定方式也存在前述否定界定方式存在的問題,這就是,它完全將人格權的財產化從人格權當中排除出去,認為人格權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非財產權,不是一種財產權。

在當今社會,隨著人格權財產化現象的愈演愈烈,自然人的自身、自然人的人格特征、自然人的道德特征均通過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財產化了,除了能夠將其有體物、有形財產投入市場、投入流通之外,自然人也能夠將其自身、自身的人格特征、自身的道德人格投入市場、投入流通,導致自然人的自身、自然人的人格特征或者道德特征成為像他們的有體物、有形財產一樣的財產,這就是所謂的人格財產、道德財產,例如,自然人的姓名、自然人的肖像和自然人的聲音,等等。

這些人格財產、道德財產具有有體物、有形財產的性質和特征,這就是,這些人格財產、道德財產具有物質價值、財產價值、商事價值,能夠滿足自然人的物質利益、財產利益、商事利益的需要。雖然自然人對其人格財產、道德財產享有權利,他們享有的此種權利也具有一般財產所具有的可處分性,這就是,自然人生前能夠將其對人格財產、道德財產享有的權利轉讓給受讓人,在死亡之后,他們生前對其人格財產、道德財產享有的權利也會作為遺產轉移給繼承人繼承,已如前述。但是,無論是上述四種肯定界定方式當中的哪一種,它們均忽視了人格財產、道德財產的存在,均無視公開權的存在,均沒有考慮到人格權的財產化現象,因此,均存在前述否定界定方式存在的問題。

四、人格權的其他界定方式

(一)同時從肯定和否定角度界定人格權

在法國,除了單純從否定角度和單純從肯定角度界定人格權的學者之外,還有某些民法學者同時從肯定的角度和否定的角度來界定人格權,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單純從肯定的角度來界定人格權,或者如果單純從否定的角度來界定人格權,人們均無法對人格權做出準確的界定,只有同時從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對人格權做出界定,才能夠準確地界定人格權。

在法國,Yvaine Buffelant-Lanore和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就采取此種界定方式,在其《民法》當中,他們除了將從肯定方面將人格權界定為他人享有的一種與其自身無法分離的權利之外,也同時從否定方面將人格權界定為他人享有的一種沒有直接財產價值的權利。他們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與其自身無法分離的、沒有直接財產價值的權利。”Yvaine Buffelant-Lanore,Virginie Larribau-Terneyre,Droit civil,Introduction,Biens,Personne,Famille,17e édition,Dalloz,p.57.在此種界定當中,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與其自身無法分離的權利就屬于一種肯定界定方式,而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沒有直接財產價值(sans valeur patrimoniale directe)的權利則屬于一種否定的界定方式,這兩種界定方式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格權的一種界定方式。根據此種界定方式,人格權既是一種無法與他人自身分離的權利,也是一種不具有直接財產價值的權利。

除了Buffelant-Lanore和Larribau-Terneyre采取此種方式之外,Gérard Cornu也在其《法律詞匯》當中采取此種方式界定人格權,因為他一方面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以保護其首要權利為目的的權利,另一方面又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無法轉讓的固有權利。他指出:“所謂人格權,是指所有人為了保護其首要權利而對其自身享有的固有權利、天賦權利和不得轉讓的權利。”Gérard Cornu,Vocabulaire juridique,PUF,8e édition,2014,p.758.

同時從肯定和否定的角度來界定人格權,其好處在于,它既兼顧了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所具有的優點,也兼顧了否定界定方式所具有的優點。其缺點在于,它既具有肯定界定方式存在的問題,也具有否定界定方式存在的問題。由于筆者已經對肯定界定方式和否定界定方式所具有的優缺點做出了說明,這些說明同時適用于此種界定方式,因此,筆者不再對此種界定方式的優缺點做出討論。

(二)從人格權的要素和特性的角度界定人格權

在法國,Hélène Martron認為,無論民法學者是通過上述否定方式還是肯定方式界定人格權,他們的界定均存在問題,因為他們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往往是針對自然人的,不是針對法人或者同時針對法人的,因此,上述界定僅僅適用于自然人,無法適用于法人,因為他們的界定往往強調作為人格權客體的人格所具有的心理因素、道德因素或者情感因素,這就是心理意義上的人格權理論(personnalité au sens pschologique)。

Martron認為,人格權的上述三種否定界定方式也罷,上述四種肯定界定方式也罷,它們均無法妥當地解釋法人也有人格權的理論,因為,法人雖然被人們普遍看作像自然人一樣的權利主體,但是,法人并沒有自然人所具有的身體人格、道德人格,它們是沒有血肉之軀、沒有道德、沒有感情、沒有心理的權利主體,而作為人格權客體的人格天生就蘊含著道德、感情和心理等非財產的因素,人們很難以金錢方式確定其價值大小。Hélène Martron,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 des personnes morales de droit privé,2011,LGDJ,pp.84-90.如果要認定法人享有人格權,則人們必須放棄上述各種各樣的否定界定方式或者肯定界定方式,并且對人格權采取新的界定方式,這就是,僅僅從權利主體對其自身的構成要素或者權利主體對其自身的特性享有權利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根據此種界定方式,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對其自身的構成要素或者特性享有的權利。他指出:“在剝離了所有心理色彩之后,我們能夠對人格權做出這樣的界定: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建立在他人自身要素和特性基礎上的權利。”Hélène Martron,Les 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 des personnes morales de droit privé,2011,LGDJ,p.99.

此種界定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夠同時適用于自然人和法人,因為,它在將人格權的客體限定在權利主體自身的人格基礎上時并沒有論及該種人格的非財產性、道德性或者心理性。其缺點有二:其一,此種界定方式未必完全能夠滿足法人有人格權的要求,因為,雖然我們能夠說自然人有其自身的構成要素,自然人有其自身的特性,但是,我們似乎很難說法人也有自身的構成要素,法人也有自身的特性;或者說,雖然我們能夠說法人也像自然人那樣有其自身的構成要素和自身的特性,但是,自然人自身的構成要素或者自身的特性多種多樣、形形色色,而法人自身的構成要素或者自身的特性很少,諸如法人的名稱、法人的住所和法人的國籍。其二,此種界定方式背離了民法學者長久以來采取的道德性質的、心理性質的界定方式,滿足法人享有人格權的需要的同時犧牲掉了人格權所具有的道德功能、心理功能。

(三)從法人格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認為,人格權同通常意義上的人格關系密切,也就是,人格權與民法上的法人格關系密切,因為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直接源于其法人格的權利,當他人享有的權利是從他人的法人格當中產生出來的權利時,則他人享有的此種權利就是人格權。在法國,Christian Larroumet采取此種界定方式。

早在1984年的《民法總論》當中,Larroumet就認為,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享有的直接源于其法人格的權利。他指出:“確切地說,所謂人格權,是指自然人在非財產領域享有的直接從其法人格當中產生出來的權利。人格權這一術語表明,人格權與法人格之間存在密切關系。”Christian Larroumet,Droit Civil,Introuduction à l'étude du droit prive,tome Ⅰ,Economica,p.259.在2013年的《民法總論》當中,Larroumet和Augustin Aynès也采取了此種方式界定人格權,他們同樣指出:“確切地說,所謂人格權,是指自然人在非財產領域享有的直接從其法人格當中產生出來的權利。人格權這一術語表明,人格權與法人格之間存在密切關系。”Christian Larroumet,Augustin Aynès,Introuduction à l'étude du droit,6e édition,Economica,p.312.

此種界定方式的優點在于,它讓人格權與人們通常使用的人格概念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因為它認為,人格權也僅僅是從法人格當中產生的一種權利。不過,此種界定方式不可能獲得法國其他民法學者的認同,因為法國民法學者普遍認為,雖然人格權與法人格之間的關系密切,但是,人格權并不是從法人格當中產生的一種權利,因為,如果人格權是從法人格當中產生的權利的話,則物權、債權等也屬于人格權的范疇,因為物權和債權也是從法人格當中產生的權利。

(四)從權利主體與其權利客體之間的法律關系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

在法國,某些民法學者從權利主體與權利客體之間存在法律關系的角度對人格權做出界定,他們認為,作為一種主觀權利,所謂人格權,是指權利主體與其作為權利客體的自身之間所建立和維持的一種歸屬關系(le rapport d'appartenance)和排他關系(le rapport d'exclusivité),換言之,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與其人格的不同方面之間所建立和維持的一種歸屬關系和排他關系。

在法國,Frédéric Zenati-Castaing和Thierry Revet采取此種理論。在其《人法》當中,Frédéric Zenati-Castaing和Thierry Revet認為,人格權的客體雖然是自然人的自身(la personne humaine),但是,自然人的自身是由不同的因素組成的,組成自然人自身的這些不同因素就是人格權的客體,因為自然人自身的組成部分多種多樣,因此,人格權的客體也是多種多樣的。當自然人與其中的某一個客體之間建立和維持著歸屬關系和排他關系時,也就是,當自然人與其中的某一個客體之間建立和維持著壟斷(monopole)關系時,則他們與其客體之間所建立和維持的此種關系就是人格權。

他們指出:“人格權是一種主觀權利。作為一種主觀權利,所謂人格權,是指權利主體與其權利客體之間所建立和維持的歸屬關系和排他關系。人格權將對其權利客體采取行動自由的權利賦予了權利主體,讓權利主體能夠借此自由實施某種法律行為,以便權利主體能夠通過此種法律行為處分其權利。換言之,人格權在權利主體與其人格的不同方面之間建立起壟斷關系。”Frédéric Zenati-Castaing,Thierry Revet,Manuel de droit des personnes,1e,edition,puf,p.221.Frédéric Zenati-Castaing和Thierry Revet之所以將人格權理解為權利主體與其權利客體之間的一種歸屬關系、排他關系和壟斷關系,是因為他們認為,人格權屬于一種財產權,雖然該種財產權在性質上屬于一種固有財產權,但是,它們仍然具有一般財產權的特征。Frédéric Zenati-Castaing,Thierry Revet,Manuel de droit des personnes,1e,edition,puf,pp.222-223.

五、筆者對人格權做出的界定

考慮到法國民法學者對人格權做出的上述否定界定和肯定界定存在的這樣或者那樣的優缺點,考慮到自然人和法人均享有人格權的現實,結合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格權財產化的發展趨勢,筆者對法國民法當中的人格權做出一個中性的概念,這就是,所謂人格權,是指他人對其自身或者對其自身特性、自身的人格特征享有的權利。所謂本人、他人自身,是指他人本身。他人的自身包含多種多樣的構成要素或者構成因素,例如,他人的身體,他人身體的組成部分,他人的姓名,他人的私人生活或者名譽,等等。當他人對其自身享有權利時,也就是,當他人對其自身的特性、自身的人格特征享有權利時,他們享有的這些權利就是人格權。

此種界定方式之所以是一種中性的界定方式,是因為此種界定方式既沒有涉及人格權的性質,也沒有涉及人格權的特征,此種界定之所以不涉及人格權的性質或者人格權的特征,是因為人格權的界定不應當同人格權的性質或者人格權的特征結合在一起。人格權的此種界定方式所具有的優點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它符合法國民法學者對民事權利進行分類的習慣做法。在法國,正如在其他國家,民法學者不僅習慣于對民事權利做出分類,而且他們還習慣于從權利客體的角度對民事權利做出分類,因為他們認為,權利客體決定著權利的不同類型,已如前述。此種界定方式符合法國民法學者的慣常做法,因為它就是從人格權的客體方面對人格權做出界定。

其二,它沒有像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或者肯定界定方式那樣對人格權的性質進行定性。在對人格權進行否定界定時,民法學者將人格權看作一種非財產權、道德權利,因此,人格權在性質上不是財產權,已如前述。在對人格權進行肯定界定時,民法學者將人格權看作是一種以保護他人的非財產利益、道德利益為目的的權利,因此,人格權無法為他人的財產利益、經濟利益提供保護,已如前述。將人格權的界定直接同人格權的性質掛鉤的此種做法受到了許多民法學者的批判,因為它不符合人格權財產化的發展趨勢,會嚴重損害他人的利益。

事實上,人格權的界定不應當同人格權的性質混淆在一起。因為,在當今社會,他人的人格權已經財產化了,至少他人享有的某些人格權已經財產化了,例如,他人的肖像權、姓名權和聲音權,因為他人能夠同別人簽訂契約,通過讓別人使用其肖像、姓名和聲音的方式來獲得使用費、廣告費,等等。此種界定方式將人格權的界定同人格權的非財產性或者財產性脫鉤,在界定人格權時沒有考慮其性質。至于說人格權的性質究竟是什么,應當在人格權的性質當中做出具體的分析:在某些情況下,他人的人格權是一種非財產權,人格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他人的非財產利益;在某些情況下,他人的人格權則是一種財產權,人格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他人的財產利益;在某些情況下,他人的人格權同時具有財產權和非財產權的性質,人格權的目的既是保護他人的財產利益,也是保護他人的非財產利益。

其三,它能夠同時解釋自然人和法人有人格權的原因。雖然自然人是人格權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權利主體,但是,自然人并不是人格權的唯一主體,除了自然人是人格權的權利主體之外,法人也是人格權的主體,它們也能夠享有某些人格權,至少法國的某些民法學者是這樣認為的。人格權的此種界定方式當然能夠解釋自然人有人格權的原因:自然人之所以享有人格權,是因為自然人有其自身的存在,自然人有其自身的特性,自然人有其自身的人格特征。人格權的此種界定方式同樣也能夠解釋法人有人格權的原因:法人之所以有人格權,是因為法人也有其自身的存在,法人也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自身的人格特征,即便法人自身的特性或者人格特征沒有自然人那樣多,例如,法人有自身的姓名,法人有自身的名譽,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江口县| 台安县| 九台市| 塘沽区| 阿合奇县| 宝丰县| 江西省| 阿拉善左旗| 岑巩县| 台山市| 馆陶县| 原阳县| 印江| 大邑县| 论坛| 安陆市| 泰兴市| 安达市| 延安市| 射阳县| 柯坪县| 瓦房店市| 高淳县| 逊克县| 内丘县| 乾安县| 佛坪县| 五莲县| 陵水| 梨树县| 永吉县| 陵水| 简阳市| 五指山市| 花莲市| 广州市| 桑植县| 吉安县| 衡阳市| 汕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