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人格權的理論是由德國19世紀中期的歷史法學派和潘德克吞學派的代表人物Georg Friedrich Puchta最早、最先提出來的,在1832年的《德國民法制度》當中,Puchta首次在德國和世界上提出了人格權的理論。在《德國民法制度》當中,Puchta除了認定權利主體能夠對其外在物體、別人的行為享有權利之外,也認定權利主體能夠對其自身享有權利,當權利主體對其外在物體享有權利時,他們享有的權利就是物權,當權利主體對別人的行為享有權利時,他們享有的權利就是債權,當權利主體對其自身享有權利時,他們享有的權利就是人格權。Puchta認為,就像物權和債權屬于主觀權利的組成部分一樣,人格權也屬于主觀權利的組成部分。
(二)首次對Puchta提出的人格權理論做出批判的德國民法學者Savigny
在Puchta首次提出人格權理論之后的第8年即1840年,Puchta的老師、德國19世紀最偉大的民法學家、德國19世紀歷史法學派的核心人物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首次對Puchta主張的人格權理論做出嚴厲批判。在1840年的《羅馬法專論》當中,Savigny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對Puchat主張的人格權理論做出批判,他認為,雖然包括Puchta在內的不少民法學者認為,權利主體能夠對其自身享有權利,權利主體對其自身享有的權利就像物權和債權一樣屬于真正權利、主觀權利,但是,權利主體在法律上不可能對其自身享有權利,即便人們經常說,權利主體對其自身享有的人格權屬于真正權利、主觀權利,但是,人格權不可能像物權或者債權那樣成為真正權利、主觀權利,因為物權和債權具有自由轉讓性,權利主體能夠將他們享有的物權和債權轉讓給受讓人,而所謂的人格權并沒有自由轉讓性,權利主體無法將其享有的所謂人格權轉讓給受讓人;當人們主張權利主體對其自身享有權利時,他們提出的此種理論不僅是不成立的,而且是應當受到譴責的,因為,一方面,它將權利主體對其生命、身體或者自由享有的權利等同于財產權;另一方面,如果他們提出的此種理論是能夠成立的話,則意味著自然人能夠自殺,意味著自然人能夠隨心所欲地結束自己得生命。
(三)德國19世紀中后期的民法學者對人格權理論的承認
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866年時止,在Savigny對Puchta的人格權理論做出批判之后,Savigny的追隨者們開始追隨Savigny的步伐,對Puchat主張的人格權理論展開批判,他們也像Savigny一樣認為,權利主體在法律上不可能對其自身享有權利,因此,法律上不可能存在人格權;雖然物權和債權能夠成為真正權利、主觀權利,但是,所謂的人格權不可能成為真正權利、主觀權利。不過,隨著歷史法學派的衰敗,從1866年開始,德國某些民法學者開始支持Puchat的人格權理論,這些學者包括Georg Carl Neuner,Rudolph von Jhering,Karl Gareis,Josef Kohler和Otto von Gie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