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
中國人無論南北,對于江南總有一種別樣的情結,隨著千年的歷史氤氳流傳而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正是對此種情愫極大的體現。宛若人間天堂的杭州因龍井而增色,同樣享此美譽的蘇州則生長著另外一味名茶——碧螺春。
碧螺春產于太湖中的洞庭二山之內,此所山水而間,云霧繚繞,可稱人杰地靈。碧螺春茶園更為獨特的是其中茶樹與各種果樹相間而植,高大的果樹既能為茶樹遮陽擋霜,并且其根系枝葉與茶樹連理交纏。花香果香綿長,似情人般耳鬢廝磨,碧螺春的香味有如得此熏浸般染潤著花果香味的嬌柔。

碧螺春的干茶與茶湯
不同于龍井因產地得名,碧螺春的茶名則是其色、形、意的直接寫照,碧綠為其色,卷曲似螺寫其形,而一品則滿口春意。龍井茶外形似劍片,而碧螺春纖細卷曲、白毫密被。白毫是茶樹嫩芽背面的纖細絨毛,其多寡是綠茶嫩度高低的一個顯性特征。異于碧螺春的是,即便高嫩度的龍井,在制作過程中也更趨毫隱,并不強調白毫的顯現。因此龍井的白毫特征不明顯,并非因為其嫩度不高。而沖泡碧螺春時,水溫可以相當或略低于龍井,而由于揉捻等原因使碧螺春的溶出速度快于龍井,故同等條件下沖泡的時間應相應縮短。

依照最實用的以壺或蓋碗為沖泡器具并逐次將茶湯分離入盅盞或公道杯中的非含葉泡茶法,若將其每一道沖泡的時間長度連接起來,會呈一個倒拋物線的趨勢,即第一道時間較長,第二道時間最短,第三道時間在第一道上下不等,從第四道開始則明顯地越來越長。這個規律基本適用于所有茶類,其原理本身也很好理解,在不考慮溫潤泡(很多人將其稱為“洗茶”)的情況下,第一道時干茶尚需和沸水充分接觸,第二道最短因為其可溶物已蓄勢待發,從第三道開始則需要越來越長的浸泡時間來釋放茶葉內含物。
在既定茶量和水溫的情況下,每一道沖泡的具體時間主要和茶葉本身品質相關,但也會涉及其他因素,比如上一道茶湯分離后濕茶在壺碗內的等待時間,若該時間越長則接下來一道的沖泡時間應略有縮短;還比如泡茶環境的溫度,應根據氣溫高低相應增減浸泡時間。本書在卷上各章中提供的泡茶數據均是以沖泡五道的茶量為基準,在這個基準下實際能沖泡多少道完全取決于具體沖泡茶葉的品質如何,一般而言,綠茶可能沖泡不足五道,而更高發酵的茶葉則可能多于五道。尤其需要強調,本書的沖泡數據特別是每一道的浸泡時間,只是為了給初涉泡茶者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提供一個定位,萬不可作為標準化的參照,須知同樣稱為龍井或碧螺春的茶葉,它們的個體情況也是完全不同的。

碧螺春之產地太湖一景。太湖是當前中國水域面積僅次于鄱陽湖的淡水湖
外形及沖泡之外,龍井的香氣清澈如初試鋒芒的薄衫少年,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架勢,有著春寒料陡的凜冽。而碧螺春的味道,即便未若“滿盞真成乳花馥”,卻也是如同待字閨中的少女般溫婉嬌媚,惹人憐愛不禁。
無論是其事確鑿或者后來附會,每一種美茶都有其動人的故事和因此帶來名人價值的典故,幾乎沒有例外。如龍井乃乾隆題名一般,碧螺春的名號也有康熙干涉。相傳古時碧螺春茶園采青之事,是由處子之身的待嫁少女拈摘完成,其間暫置于胸間衣襟之內,正所謂古詩言“一抹酥胸蒸綠玉”。而由于體溫使得茶葉幽香異發,因此這種茶葉被采茶的老百姓稱為“嚇煞人香”。后康熙得此茶,喜其茶美味香但嫌名號欠雅,故御賜碧螺春以正其名。

古畫《調琴啜茗》中的少女最得碧螺春溫婉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