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革命時期法政文獻選編
- 施展
- 8766字
- 2021-03-12 18:54:48
政治憲法學的積薪之業——《現代立國法政文獻編譯叢書》代序言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屈指數來,從2006年秋季籌劃現代六大國制憲興邦的此一系列法政文典匯編,至今已有九載,現《現代立國法政文獻編譯叢書》出版在即,回首其中經歷的曲折艱辛,感慨良多,難以成眠。
記得我在最初的一份文案中曾經這樣寫道:“這是由一群非常之人所從事的世界上主要大國憲政之成敗得失的非常時期之非常人物之非常之文的編譯工作,我們力求將之作為一項志業來做。”我在這句話中刻意用了四個“非常”的詞匯,為什么我有這樣的期許呢?
譯介發端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之后,歐美各國先后建立起自己的憲政民族國家,其中法政文獻資料浩繁無涯。今日的中國正處于政治轉型時期,迫切需要學習成功國家制憲建國的法政經驗,鑒取它們的教訓。目前中國法政學界譯介西方專業性的學術著作已經較為成功,各種譯叢名目繁多,但是,以西方現代大國立國時期的法政思想為主題的綜合性翻譯叢書尚有遺缺,而我這些年學術思想的關懷,恰恰在此。
自從當年主編《大國》叢刊(后來改名為《大觀》叢刊)之時起,我就對現代國家的憲政發生學情有獨鐘,認為那是一個非常時期,即制憲立國興邦的偉大時期。這個時期的現代諸國各自究竟是如何開源生發出來,以至于根深葉茂、蔚為壯觀的?時下的各種翻譯文獻并沒有這樣的自覺意識去深入淺出地把握辨析。因此,選擇當今世界在政法方面業已取得成功的六個國家(盡管其中有些國家的制憲立國之路不無曲折)——確切地說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六國,尤其是精選這些國家在建國時期(或非常轉型時期)的一些重要法政篇章、文典憲制,按照政治憲法學的學術體例加以遴選、編排和翻譯,從而為我國的法政理論乃至制度實踐提供思想理論上的資源儲備,就成為我主持的這套《現代立國法政文獻編譯叢書》之六卷集的主旨。
按照我在九年前的設想,這一系列當時暫定名為“現代立國法政文獻編譯叢書”的譯叢總共六卷,集萃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六國的立憲文典。每國一卷,篇幅在50萬字,全部《譯叢》總計300萬言。為了盡可能保持歷史原貌以及思想蘊涵,計劃每卷遴選的法政人物5~10人,他們主要是政治家(如大臣、外交家、大法官等)、政治思想家、歷史學家、法學家等傳統意義上的法政人物或國家精英,而不是20世紀以降的所謂大學職業教授。因為立憲不僅是理論工作,更是一項最為嚴肅的實踐工作。憲法學的研究不能僅僅關注技術細節,更應有一種大的視界與實踐感。這常常是今人所短,亦是前人所長。
整個《譯叢》文獻的選擇時間段大致在15世紀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從政治史的視野看,在這個時期西方諸國,以及日本等東亞國家,都大致完成了各自國家作為現代國家的立國建制之功。但是,由于各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政治情勢等具體境況不同,在這個時間跨度內,每個國家獨具的立憲建國的非常時刻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久經斟酌,在眾多編譯者群策群力之下,這部譯叢命名為《六國立憲文典》,并且每卷都精心商定了醒目的五字書名。最終,在出版之際,因為種種考量,我們又改回最初定的叢書名——《現代立國法政文獻編譯叢書》,并用各分卷書名中的副標題取代了各分卷的五字書名。但我在以下行文之中,仍愿意按照斟酌底定的設想,稱之為“六國立憲文典”。
為了達致薈萃現代國家“立憲建國之非常時期之非常法政人物之非常法政文獻”這一編輯目標,就需要我與各個分卷主編對于具有政治憲法學意義的“立憲時期”具有深刻而審慎的理解,并據此審視憲政歷史,遴選和把握其中的立國文典。因此,我覺得這部“文典”翻譯文本的選擇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學術性和思想性的工作,作為總主持人,我的編選指導思想是非常明確的,即客觀、富有張力地呈現各個國家關鍵時期的法政思想遺產。
我認為,這部出版在即的《現代立國法政文獻編譯叢書》,貫穿其中的主導性思想脈絡大致有三個聲部,即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上述三股強有力的現代政治思潮,發軔于各國的立憲建國的非常時期,因不同的政治機緣,噴薄而出,相互激蕩,構成了今日世界范圍內各國憲政制度之思想基礎。
諸國之英
基于上述設想,通過數年之努力,“六國立憲文典”六卷集編譯完成,其構成如下:
英國卷,《英國革命時期法政文獻選編》,畢競悅、泮偉江主編。英國卷包括六編,內容分別涉及有關主權和國家的爭論、共和與自由的探討、宗教與政治的糾葛、政黨與議會政治的產生、國家的經濟職能、普通法的“技藝理性”之特質。
1688年的“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歷史轉型的重大成功,由此在時間節點上向前可追溯到英國宗教改革、柯克大法官與詹姆斯一世國王關于普通法的論辯,至1640年“清教徒革命”和后來的復辟;向后可延伸到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以至英國式議會主權、兩黨制和內閣制在18世紀中的緩慢形成與定型。在這個大歷史的時段中,許多思想家圍繞著英國命運的論辯不僅是思潮的交鋒,而且在歷史上直接影響到了英國在現代轉型時刻的立憲實踐。英國卷的編選立足譯叢的主題構想,入選的人物著作涉及彌爾頓、哈林頓、霍布斯、洛克、博林布魯克、柏克、胡克、溫斯坦萊、威廉·配第、亞當·斯密、柯克大法官和黑爾大法官等人。入選的相關制度法令有《權利請愿書》(1628)、《人身保護令》(1676)、《宗教寬容法令》(1689)、《權利法案》(1689)、《王位繼承法》(1701)。
英國卷所涉及的思想家多是近現代法政思想史上耳熟能詳的關鍵人物,但是很多著作卻未必為國人所熟知,而且這樣的專題匯集也是第一次。哈林頓的《政治體系》是《大洋國》的姊妹篇,反映了他對于政府建構的主要觀點。在國家制度的討論方面,博林布魯克是英國憲政史上最早系統闡述政黨制度功能與意義的學者,他對如何防止政府腐敗墮落,有相當精辟至今讓人嘆服的見解。《論愛國主義精神》體現了博林布魯克對于愛國主義與立憲的關系,以及公民愛國的責任和義務等方面的觀點,這部作品為客觀看待我國當前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問題提供了參考。博林布魯克還是英國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代表,他的民族主義觀點很有英國特色。伯克本身是議員,許多議會的發言都很重要。《關于國會下議院改革的講話》是柏克五十多歲思想成熟時期的一次重要的演講,演講中對諸如財產與自由、英國議會的形成等重要問題做出闡釋,對此演講稿的翻譯與研讀將對柏克本人的政治思想及英國憲政的原理提供助益,同時為對美國憲政產生深刻影響的英國輝格黨傳統和普通法的研究提供了資料。宗教因素在英國革命中占據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維度,爭論的核心都是圍繞著英國國教展開的。因此,這部分主要選擇了英國國教的理論集大成者胡克爾的《教會政制法規》第一卷所涉及自然法和政治的那部分。關于“光榮革命”前后的政治經濟學重點體現在國家財政的革新,包括稅收方面、信貸體系、英格蘭銀行等,圍繞各派的爭論展開,該部分所選的威廉·配第代表新興產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積極著書立說,為統治者出謀劃策,為英國統治殖民地、奪取世界霸權尋找理論根據,是當時對于政治影響力最大的經濟學家。柯克的貢獻代表了英國的司法獨立以及對公民權利的強調,司法獨立方面選擇了柯克所判決的兩個最經典判例的判詞,這兩份判詞對英國的政治思想史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美國卷,《美國建國時期法政文獻選編》,柯嵐、畢競悅主編。美國卷共分五編,內容分別圍繞殖民地的權利和地位、聯邦政府、財政和聯邦主義、司法權和司法審查、《權利法案》等來組織。收錄的人物著作涉及托馬斯·潘恩、杰弗遜、約翰·馬歇爾、詹姆斯·威爾遜、漢密爾頓、麥迪遜、約翰·杰伊、喬治·梅森和理查德·亨利·李等,薈萃了《美國危機》《常識》《聯邦黨人文集》等為人熟知的經典著作。此外,附錄中還選編了《五月花號公約》《獨立宣言》《弗吉尼亞權利法案》《美國聯邦憲法》《權利法案》《葛底斯堡演說》等。
以上涉及的人物不僅是當時法政領域內的著名思想家,而且很多同時是政治參與者,有些長期擔任國家領導人,在當時美國的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他們的思想和理論經受了美國立國實踐的考驗,有著建國創制的獨到經驗。美國憲政史中的重要人物與事件基本都為國內法政學界所掌握,本卷的選編在參考前人文獻的基礎上,盡量突出立憲文典的特色。從1776年美國發表了《獨立宣言》,到1787年制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正式成立美利堅合眾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兩條主線:一是強調統一國家的重要性,構建一個統一的政府;二是注重基本的權利和自由。本卷選文圍繞著上述兩個主題,凸顯了美國立憲中的核心話題。
法國卷,《法國革命時期法政文獻選編》,施展主編。法國卷分為兩部分,包括革命時期和后革命的復辟時期。法國卷選編的人物和著作有西耶斯的《第三等級是什么?》與《關于憲法評審團之授權及組織的意見》、羅伯斯庇爾《革命政府的諸原則》、貢斯當《恐怖的效果》、斯塔爾夫人《論國內和平》、特拉西《對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的評論》;邁斯特的《憲政生成原理》;基佐的《論政府及其反對派》、圣西門的《論加強政治力量和財富的制憲措施》。
近代的法國是歐陸憲政發展的策動地,也是各種憲政思想的實驗室。在大革命時期及其后的復辟時期,多種憲政思想之間有著激烈的交鋒,并且多有付諸實踐,給后世留下了諸多遺產。故而法國卷選輯書目即集中在這一段時期。西耶斯所代表的“1789年原則”是法國大革命初起的溫和階段,其理性共和國主張奠立了法國大革命的整體基調,并且是嗣后法國共和派的精神淵源。羅伯斯庇爾是雅各賓派的核心人物,激發了后世各國激進革命的想象力,而貢斯當是著名的自由主義者,他對雅各賓派思想的分析相當精當。特拉西是督政府憲法制定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空論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這部作品寫于復辟時期,是寫給美國的杰弗遜的,對北美憲政思想影響很大,奠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政理論基礎。他此時既有實際的政治經驗,又有足夠的反思時間,故而其思考兼具學理性與現實性,奠定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政理論基礎。邁斯特的著作是其政治思想的導言,從中可以看到歐陸保守主義的主要理論訴求。基佐著作中所論述的思想,在七月王朝基佐當政時期獲得推行。他面對一個充滿意見沖突的社會,對于秩序的思考是相當值得重視的。圣西門號稱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之一,還是個執迷的工業主義者和精英主義者,他在19世紀前半葉提出的工業立國,工業家和法學家依憑理性治理社會,以此來建設現代國家的諸多想法,在相當程度上規定了法國嗣后的政治人物進思方向,并在實際上成為拿破侖三世所統治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官方哲學,推動了法國的工業革命。
日本卷,《日本明治前期法政史料選編》,張允起主編。日本卷由五部分組成:政治背景編、著述學說編、建議建言編、論說論爭編和憲法草案編。日本社會轉型時期的法政選擇既有現實的利益紛爭,又有東西碰撞的深厚歷史背景,需要發掘其歷史脈絡和內在邏輯,從而揭示出選擇方案的多樣性及其時空局限,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本卷試圖通過對相關歷史文獻的譯介,從政治背景、學說論爭、建言建議、制度設計等多重角度,全面展示明治初期政治轉型過程中學界、政界、輿論界對立國法政新秩序的構想與謀劃。入選的人物有四十多位,加藤弘之、西村茂樹、福澤諭吉、穗積八束、中江兆民、巖倉具視、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山縣有朋、黑田清隆、井上馨、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垣退助、森有禮、中村正直、馬場辰豬、井上毅等星光燦爛的人物被編譯者一網選入。這么多人物,相應的文獻著作和文章達到七十多篇,很難一一列舉,張允起等編譯者所耗費的心血汗青可鑒。例如建議建言編中那些給天皇提出的立憲政體建議,特別是憲法草案編所收錄的五部憲法草案,既是立國法政理論濃縮的精華,更直接地反映了當時朝野重臣的憲政認識水平。又如政治背景編入選的法律、詔令和制度有五條誓文、政體書、廢藩置縣詔書、太政官職制、議院憲法頒布之詔、地方官會議開會之詔、愛國公黨之本誓、立志社設立趣意書、大阪會議約定之草案、漸次樹立立憲政體之敕諭、元老院開院典禮之詔書、命元老院起草憲法之敕語、進呈國憲草案之報告書、賜告開設國會之敕諭、為調查憲法諸制度派遣參議伊藤博文至歐洲之詔敕、內閣改制之奏議、內閣職權、內閣改制之詔敕、伊藤樞密院議長進呈上奏憲法稿案之表等19部文獻,多為國內學界以往所未引介。
俄國卷,《俄國19、20世紀之交法政文獻選編》,郭春生主編。俄國卷分為自由主義、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三編。自由主義派文獻有政治改革的推行者、當時的大臣會議主席(即首相)斯托雷平在國家杜馬等公開場合的17篇講話,立憲民主黨人米留科夫的兩篇公開講話,自由主義“左”派人士司徒盧威的選集摘譯。激進主義派文獻有革命恐怖主義者涅恰耶夫的《革命者教義問答》——涅恰耶夫的綱領被馬克思稱為兵營式社會主義的典型,民粹派革命家、布朗基主義者特卡喬夫的《恐怖是俄羅斯精神和社會復興的唯一手段》,還有切爾諾夫為社會革命黨撰寫的綱領;堅持俄國傳統的保守主義陣營的文獻則有波別多諾斯采夫的《莫斯科文集》,吉霍米洛夫的《我為何不再當革命家》與《君主制國家體制》(節選)。他們大都親身參加了俄國1900年前后大變革時代國家道路選擇的政治實踐——甚至是以反政府的恐怖主義方式,因而著作文獻中有著不同觀點和實踐的激烈交鋒,是對那個時代法政思想資源最精準最濃縮的反映。
當時俄國激進主義特別是馬列主義的著作,已經大量地出現在中文文獻中,因此限于篇幅,該卷著重選譯了當時保守主義思潮的代表著作。正如該卷主編郭春生在該卷“導讀”中所說:“保守主義之對俄國近現代政治發展影響之大,是其他思想流派所無法比擬的。在沙皇專制制度下,保守主義屬于為專制制度辯護的思想流派,自然也就受到專制制度的庇護,二者相輔相成,力量強大。從十二月黨人武裝起義開始,俄國的專制制度開始受到質疑,但是,在整個19世紀,專制制度從來也沒有遭受到重大沖擊;哪怕是進入20世紀之后,1905年革命也并沒有否定沙皇專制制度,沙皇政府只是頒布了一紙準備召開國家杜馬的宣言,就輕而易舉地撲滅了革命的火焰,沙皇的權力沒有受到多大損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專制沙皇仍然牢牢地把握著國家政權。正因如此,整個19世紀一直延續到‘一戰’前,作為專制權力保衛者和辯護者的保守主義也一直占有優勢。”
閱讀俄國卷書稿期間,我也深切體會到郭春生教授的灼見——保守主義并非是完全固守傳統,它往往也是主張變革的,只不過其所主張變革的程度較低罷了。作為思想精英的保守主義者,不可能對周圍快速變化的世界無動于衷或抱守殘缺,他們也會適時提出變革主張,來應對時代變革所造成的挑戰——只是自后世看來,歷史在很多關節點上是“時不我待”而已。
德國卷,《德國魏瑪時期國家法學文獻選編》,黃卉主編。德國卷的編譯圍繞著魏瑪時期的立國憲制思想展開,內容是富有德國特色的國家理論和國家法學。從人物上可以分為三組人物,第一組是在魏瑪共和國誕生前的第二帝國時代就奠定了德國國家理論和國家法學基礎的兩位重要思想家奧托·馮·基爾克和格奧爾格·耶里內克;第二組包括被稱作魏瑪憲法之父的胡果·普洛斯、格哈特·安許芝、瑞查德·托馬以及馬克斯·韋伯等人,他們的思想直接關系到魏瑪憲法精神的生成,可以部分解釋魏瑪憲制后來的得失成敗;第三組是魏瑪共和國建立之后憲政論辯中最重要的幾個法政人物,他們分別是漢斯·凱爾森、魯道夫·斯門德、卡爾·施米特、海因里希·黑勒和艾里希·考夫曼。由于韋伯、施米特和凱爾森的重要著作都已翻譯成中文,該卷除了節選若干已有翻譯外,選擇了尚未有中譯的幾篇重要文獻,比如施米特的《國家的價值與個人的意義》,凱爾森的《民主的本質和價值》。其余作家的所選文獻均是德國國家理論和國家法學發展史中的經典文獻。
魏瑪憲法的制定,不可謂不是精英薈萃、思潮匯集;魏瑪憲法的條文,不可謂不是博大精深、條縷詳盡;但是魏瑪道路上的實踐,卻是功敗垂成,天才與群魔共舞,德意志國家與民族陷入浩劫。其中曲折隱憂,處于大變革時代的國人不可以不處變不察。
演進之道
翻譯是一件苦事,但百余年來,一代代前賢不辭勞苦,克盡厥功,不外乎是為了中西思想與文明的交匯融合,為中華文脈與制度轉型尋找一線生機。早在籌劃組織這部立憲建國之文典的翻譯時,我就知道這份私家功業之艱難,因為它既沒有國家資助,也不是單獨一部外文作品的翻譯,而是一項純粹的志業,是傳承殷鑒他國立憲建制之薪火得失。而且就學術來說,也非現有大學專業體制之所限,涉及政治學、公法學、歷史學和法政哲學等多個學科,就外文來說,涉及英、法、德、日、俄五個語種。因此,組織起這部“文典”的翻譯學術團隊,其實本身就是法政思想學術共同體的一樁事業。好在經過九年的大浪淘沙和相互砥礪,其間也經歷沉潛打磨與修葺重訂,終于逐漸凝聚起這支翻譯隊伍。尤其是各位分卷主編,歷經漫長的年輪歲月,經受住堅韌與清貧的煎熬,較為圓滿地完成了各自承擔的遴選文本、組織翻譯、校對勘誤等工作。由于國內業已翻譯出版的著述,如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經典叢書》等,與“六國立憲文典”的主題存在某些方面的交叉疊合,故各位分卷主編經過審議,對于已經翻譯出版的某些篇章,如能擇善而從,就盡可能采用,而問題較多者,則根據原文重新翻譯。此外,各位分卷主編根據我的要求,還為每卷撰寫了相關國家立憲建國文獻編譯的“導讀”,將選輯諸文獻的內在線索、價值等予以梳理辨析,并將其放在一個更大的政治歷史背景之下,展示這些文獻作為立憲文典的重要意義。
在組織編譯“六國立憲文典”的過程中,我的學術思想研究,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與這部“文典”同時俱進,生命相系,其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政治憲法學的主張和理路。應該指出,中國政治憲法學的興起,雖然發軔于中國百年的立憲建國之道,但其彰顯的還是古今之變的文明立憲之構建,屬于人類普遍的事業,其中蘊含著普世治道的內在訴求。因此,西方諸國的立憲文典對中國所仍身處的古今政制轉型,就不是外在的,而是可以內化蘊包的,中華文明的傳續與這個政制之道的交通就不是敵意的,而是相契的,所謂中西政制的立憲之道具有若合符節之功。故而,我所服膺的政治憲法學,就不屬于極端的激進主義,而是演進論的改良主義,雖然政治革命在此具有推動的作用,但憲法出場,革命退場,立憲建國是一項宏大的政治守護事業,屬于我所揭示的“革命的反革命”之國家創制與運行的機理。因此,雖然“六國立憲文典”洋洋灑灑,匯編了政經法之眾多國家建設的議題,但在我看來,它們均沒有超出政治憲法學的圭臬,都可以納入政治憲法學的立憲建國的法政邏輯之中。雖然有些國家的立憲創制,囿于環境、民情以及天意,而步入或保守或激進的褊狹路徑,因而為此付出時間和血淚的代價,但通觀整部“六國立憲文典”,我們便不難發現,在忠實于客觀史實文獻的梳理編選之下,依然凸顯出一條立憲建國的正道。之所以最終把這份法政資料選編命名為“六國立憲文典”,這從一個層面表明了我基于政治憲法學的一個預見,那就是盡管各國立憲建國的道路不盡相同,但并不因此就否定世界各國普遍性的歷經古今之變的立憲建國之正道。正道即文典,能夠揭示出這個正道之萬一,就不枉我們矻矻八載之甘苦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六國立憲文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僅為了翻譯而翻譯,而是取其薪火,傳諸華夏。自鴉片戰爭以降,尤其是歷經甲午戰爭,中華大地紛揚改制立憲之風潮,雖然百十年來屢遭坎坷挫敗,但一直前赴后繼,不絕于縷。中國的政治憲法學,旨在接纛風旗,再辟途徑。其中,探索現代國家的成功立憲建國之道,便成為迷津中的指路燈塔。我認為,六國的立憲建國史,尤其是其歷經的立憲創制的非常時刻,對于我們的制憲轉型具有重大的邏輯提示意義。因此,“六國立憲文典”的編選迻譯,就蘊含著一個強烈的中國意識,即在英格蘭憲制孕育、美利堅合眾國全新締造、法國革命輪回、俄國20世紀初國家道路選擇、日本明治維新之崛起和德國魏瑪憲制走向失落之“六國立憲文典”中,挖掘可供我們借鑒的觀念價值與立國技藝,甚至辨析其中致使某些國家失敗的種子。百年中國的歷史烽煙去矣,我們面臨的依舊是一個沒有完成立憲良制的政制狀態,國家轉型依然是我們無法擺脫的非常時期,在此,借鑒西方優良政體的立憲建國之正道,就越發顯得格外重要與嚴峻。中國的政治憲法學不是憑空制造出來的,而是伴隨著中國立憲建國的政治實踐所生發出來的,是在中西政治文明的激蕩中孕育而生的。唯有如此,我愿把這部“六國立憲文典”的編譯視為中國政治憲法學的積薪之業,期盼它們能夠在不久的政治大變革中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最后,我要指出,這部“六國立憲文典”的編譯及其出版,絕非我一人之功,而是凝聚了眾多至愛親朋、志同道合者的心血、襄助和友情,是我們大家協力同心、共同奮斗的結果。首先,我要感謝上海的能近公益基金會——在徐友漁、朱學勤兩位教授的引薦下,這家由9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校友組建的純粹民間的基金會出于對中國學術事業的質樸情感,給予了我一筆雖不大但十分關鍵的資助,使得我的宏大設想能夠真正啟動,開始了為期九年的編譯事業。其次,我要感謝參與立憲文典翻譯的數十位譯者,尤其是擔任分卷主編的畢競悅、柯嵐、泮偉江、施展、黃卉、張允起、郭春生諸君——他們克服了眾多困難,最終與我一起并肩走完這段路程,沒有他(她)們的參與和付出,很難想象這部文典能夠編譯出來。此外,我還要感謝張千帆、李強、劉蘇里、談火生等學友以及田飛龍、張紹欣兩位年輕學人——他們或者為此文典的編選出謀劃策,或者為文典的出版介紹推薦,或者為譯文的編輯加工定制,總之,九年來他們為此項工作費心費力,襄助巨大。我相信,這部記錄了風雨滄桑、古今之變的“六國立憲文典”將成為我們合作推進中國學術出版之新機的最好見證。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2013年4月17日 于北京西山寓所
2013年8月18日 修改
2015年10月5日 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