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世界史:中國簡史(全集)
- 童超主編
- 2420字
- 2020-04-14 10:20:54
升級的爭霸戰爭:從桂陵到長平
公元前354~公元前259
關鍵詞:孫龐斗智/長平之戰
戰國時期,中國境內的諸侯國并不止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但實力強大、有資格爭雄一時的還是秦、齊、楚、魏、趙、韓、燕這七個大國。為了爭奪天下,這七大強國征戰不休,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戰爭的激烈程度和破壞性也越來越高。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中,魏齊兩國動用的軍隊不過十數萬,而在近百年之后的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動員了百萬大軍進行一場決定雙方國運的大決戰。長期而殘酷的爭霸戰爭一方面給各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也讓政治上的統一成為人民的渴望和歷史的趨勢。
桂陵、馬陵之戰
戰國前六十年,三晉中的魏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霸主。由于魏國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同時由于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云集,從而使商業繁榮、制造業發達。此外,魏國還是戰國第一個實施變法圖強的諸侯國,魏文侯重用法家李悝、西門豹,制定《法經》,廢井田、開阡陌,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極大地激活了生產力。在軍事方面,魏國較早地進行了軍事變革,建立了以精銳武卒為核心的常備軍,魏軍內部等級森然、分工明確,且數量龐大。魏襄王時期,魏有武卒(重裝步兵)二十萬;奮擊(輕銳步兵)二十萬;蒼頭(裹頭巾的待選新兵)二十萬;廝徒(軍工、勤務兵、輜重兵)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軍事實力堪稱戰國第一。在名將吳起的帶領下,魏軍南征北戰,屢次擊敗齊、楚、秦、趙等強國的軍隊,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恐怖戰績。其中受傷最深的就是魏國的西鄰秦國,不但被魏國奪走了黃河西岸五百多里的肥沃土地,連函谷關都一度被魏軍攻下,差點被逼到了滅國的邊緣。
然而魏文侯的繼承者魏惠王缺乏戰略眼光,四處樹敵,同趙、齊、韓、秦、楚等國家輪番開戰,最終國運中衰、一蹶不振。以至于后來魏惠王凄涼地哀嘆說:“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失八邑,寡人恥之。”這里的東敗于齊指的就是戰國初年兩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公元前354年,趙國和魏國的附庸國衛國發生了戰爭,魏惠王率領屬國聯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這時的趙國還不是后來胡服騎射后的騎兵強國,無力抵抗魏國的強勢進攻,于公元前353年東方大國齊國求救。當時的齊國是齊威王執政,正處于國家實力的上升期,齊威王派出王室將領田忌為主將,以兵法大家孫臏為軍師,出兵救援。孫臏判斷魏國大軍在趙,國內兵力空虛,與其遠征趙國,不如直接圍攻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這也就是三十六計中第二計“圍魏救趙”的來源。結果孫臏計謀得逞,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南)成功伏擊回援的魏軍,擒獲魏軍主帥龐涓,打破了魏軍難以戰勝的神話。公元前342年,魏軍再次進攻韓國,后者也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坐山觀虎斗,于次年才派出田忌、孫臏率軍援韓。這次孫臏采用“示敵以弱,減灶誘敵”的戰術,將一心報仇雪恨的龐涓和魏軍引到了齊國馬陵(今山東莘縣西南,一說今河南范縣西南)一帶,然后伏兵四出,萬弩齊發,全殲了魏軍主力,龐涓兵敗自殺。經過這兩次大敗,魏國多年精銳一朝喪盡,再也無力爭霸天下。
長平之戰
魏國衰落后,秦國東線壓力銳減,再加上變法對秦國國力的促進,這個西方國家躍升為和楚、齊并稱的一流大國。為了避免楚、齊聯手,秦國在外交中迷惑楚國,誘使楚懷王與齊國斷交,然后再通過丹陽、藍田兩次大戰,重創楚國,使后者的國家實力急劇下降,無力與秦國爭雄。楚國衰落后,齊國成為唯一和秦國并稱的一流大國,秦昭襄王和齊湣王一度并稱為西東二帝,彰顯了兩國的特殊地位。然而齊湣王卻犯下了和魏惠王一樣的錯誤——四面樹敵,齊國先后和宋、魯、燕、趙、韓、魏等國交惡,戰略形勢極其惡劣。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率領六國聯軍大舉攻齊,一度攻占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湣王也流亡國外,為人所殺,齊國幾乎到了滅國的邊緣。雖然后來齊國宗室田單守住即墨城,并利用燕國臨陣換將的機會重創燕軍,成功光復齊國,但五年的戰爭讓齊國國力大衰,在軍政兩方面都不再是秦國的最大威脅。

云紋金盞和漏匕·戰國
這兩件金器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楚、齊兩國衰落后,山東六國中只有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因此也成了秦國的重點打擊對象。公元前270年,秦軍進攻韓國上黨(今山西長治),和援韓的趙國在閼與(今山西和順縣)展開激戰,結果秦軍大敗。公元前262年,秦軍再次進攻韓國的上黨,無力抵擋的韓國把上黨獻給了趙國。然而等到趙國主將廉頗率領大軍到達上黨時,秦軍已經攻陷了上黨全部17座城池,廉頗只好率軍駐守地形險要的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與秦軍展開相持戰。廉頗的戰略意圖很清楚,長平地區遠離秦國而靠近趙國,因此秦軍的后勤補給線要比趙軍長,只要守住陣地就能拖垮秦軍。
就這樣,兩國在長平展開了長期相持。對廉頗無可奈何的秦國君臣只得實行反間計,在趙國散布謠言說廉頗老朽無能,膽怯畏戰,秦國只害怕趙國年輕將領趙括。趙王果然中計,用夸夸其談、毫無戰場經驗的趙括替代了老將廉頗。趙括來到長平后,全部推翻了廉頗的軍事部署,率領趙軍向秦軍陣地發動猛烈攻擊。秦將白起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先誘使趙軍主力深入本方陣地,然后以精銳騎兵從側翼迂回,將趙軍主力分割為兩段。秦昭襄王得知前線戰局后,征發了秦國境內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從秦國的河內郡直插長平身后,徹底將邯鄲和長平的聯系切斷,堵截趙軍的援兵和后方接濟的糧草。經過46天的圍困,趙軍吃光了所有糧草,只好向優勢的秦軍發動自殺式的攻擊,結果趙括在戰斗中中箭而死,40萬趙軍成為俘虜。在解除了趙軍的武裝后,白起下令將二百四十余名未滿15歲的趙人放歸邯鄲,其余的趙國降卒全部坑殺于長平。

長平之戰圖
長平一戰,秦國以巨大的代價摧毀了東方頭號軍事強國——趙國(齊、楚雖兵力多于趙國,但士卒的訓練和尚武之風遜于趙國),天下進入了戰國時代最后的20年,秦人一統天下的時刻即將來臨。

虎噬鹿器座·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