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成湯建商

公元前1600年

關鍵詞:鳴條之戰/賢相伊尹

在《詩經》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敘述,一個帶有神話傳奇色彩的故事為人們講述了一個族群——商族的誕生。在經歷了商先祖的八次遷移之后,商部落在首領湯的帶領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最終取代夏朝建立商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湯立國后,吸取夏王朝滅亡的教訓,在伊尹等賢臣的輔佐下,商朝的政治局面趨于穩定,國力也日漸強盛起來。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繼承制度貫穿于商朝的始終。商朝在湯之后的幾代君王的治理下,政治、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天命生商

商族是黃河下游一個古老的族群。關于它的起源,《詩經·玄鳥》中用“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寥寥八個字,為人們講述了一段神話故事。關于這個故事,《史記·殷本紀》記載道:“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商人的祖先契是由于他母親簡狄吃了玄鳥的卵而懷孕生下的。這個故事今天聽來似乎有點兒荒唐,可古人卻深信不疑。古文字專家已通過甲骨文證實,商人十分崇信玄鳥,并將玄鳥作為自己部落的圖騰,因而商代的青銅器上鑄有很多變幻無窮的鳳紋圖案。

商人稱“商”,是因為契被“封于商,賜姓子氏”,所以以“商”作為宗族的名號。而商又被稱為“殷”, “殷”字在《說文解字》中被這樣解釋道:“作樂之盛稱殷,……《易》曰,殷薦之上帝。”從這段解釋,我們可以知道殷人是一個祭祀天地祖考、崇尚樂教的族群。另外 “殷”“夷”陰陽對轉,在東南地區的古音中讀音相同,所以“殷”是“夷”的一支。《說文解字》中說,“夷,東方之人也”,東夷各部落多以鳥為圖騰,《玄鳥生商》的故事更證實了商人和東夷族有著歷史淵源。《史記》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氏之女”,又表明了殷商文明承襲了早先的戎夏文明。商族只是從有氏分出的一個宗族,契是這個宗族的第一代始祖,這也表明了商族當時已經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

契的子孫后代生活在他的封地——商,大約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帶。由于種種原因,在先商時代,共有過八次遷移。這八次具體遷移的地點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大體不出今天河南、河北、山東三省的范圍,而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帶則是商人活動的中心地區。

王亥像

王亥是商國的第7任君主,閼伯的六世孫、冥的長子。王亥不僅幫助父親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還在商丘服牛馴馬發展生產,發明了牛車,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開始促使農牧業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得以強大。

商湯王像(局部)·南宋·馬麟

此像為馬麟《道統五祖圖》中的一幅,所繪商湯王像袞服冕旒,意態嫻雅。其上原有宋理宗楷書贊云:“順天應人,本乎仁義。以質繼忠,匪曰求異。盤銘一德,桑林六事。人紀肇修,垂千萬世。”

在先商時代,商族的農業、畜牧業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交換日益頻繁,加速了私有制的產生和階級的分化。部落首領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從上甲微以后,商族的首領逐步向國王轉化,部落組織也逐漸變成了國家政權。于是,一個新興的族群正在東方崛起,而此時的夏王朝卻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

成湯建商

夏王朝統治了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紀,夏朝最后的一個王夏桀在位。夏桀是個出名的暴君,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此時,契的第十四代孫成湯執掌商國事。成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他表面上對桀服從,暗地里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為了更好地進行軍事行動,成湯率領部眾遷徙到亳(今河南偃師西)。遷亳之后,成湯對內注意寬以待民,與民謀利,從而獲得國內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在商族內部形成了百姓親附、安居樂業的局面。對外關系上,成湯盡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圖取得各方國和部落的擁護,團結外部力量。

成湯的一系列活動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夏桀將成湯騙到夏,軟禁在夏臺(位于今河南禹州)。商國的右相伊尹設計將成湯救出,并為湯正確分析形勢,表面上仍向夏桀表示臣服。由于夏桀的苛暴,他的同盟者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的壓榨勒索,逐漸叛離夏朝,力量對比逐漸向有利于成湯的方面轉化。《說苑·權謀篇》中對此有詳細的描述:伊尹給成湯獻計,不給夏朝進貢,來觀察夏朝的反映。夏桀見成湯不來進貢,便召集九夷之師伐商。成湯趕緊謝罪請服,復入貢職。次年,又不進貢。夏桀再召九夷之師伐商,九夷之師卻不響應桀的號令了。這樣,夏桀已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成湯滅夏的時機成熟了。

成湯決定大舉進攻,他召集將士,借上天的旨意來動員將士,有功者將給予獎賞,不從者會受到懲罰。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書·湯誓篇》。成湯從亳起兵,矛頭直指夏都。夏桀對商湯的進攻并未做認真準備,只得調集兵力倉促應戰。成湯的將士們恨不得夏桀早早滅亡,作戰非常勇敢,剛一交戰,夏軍就大敗而逃。在鳴條之戰中,夏軍被徹底擊潰。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被商軍俘獲。夏朝滅亡了。

伊尹像·清

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為商朝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將伊尹安葬于都城亳附近,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伊尹被后人奉祀為“商元圣”。

成湯回師亳都,即位為王,三千諸侯前來朝賀。成湯也因此被稱為商湯。他把夏禹所鑄的九鼎移到亳都,從此商王朝取代了夏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

一代賢相

商湯滅亡夏朝,建立商朝,右相伊尹是他的得力助手。伊尹名摯,原是商湯的岳父有莘氏家里的奴隸。有莘氏嫁女兒的時候,伊尹作為陪嫁奴隸到了商湯家里。伊尹善烹飪,到商后為商湯掌廚,他利用侍奉商湯進食的機會,給商湯分析天下形勢,歷數夏桀暴政,進獻滅夏建國的大計。后來,他得到商湯的信任,并被任命為“尹”,即右相。商湯勵精圖治,反抗夏桀暴政,并最終一舉滅亡了夏朝,建立商朝,這其中伊尹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商朝建立初期,伊尹又幫助商湯制定各種典章制度,使政局得以迅速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商朝逐漸繁榮起來。

商湯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相繼繼位,但不久都死了。后來,伊尹作主,讓商湯的孫子太甲繼位。太甲做了王之后,由著自己的性子辦事,把祖宗留下來的法律制度全給破壞了。此時的商朝雖已歷經三王,但建國不過二十年,商政權尚需進一步穩固。伊尹為了解除危機,挽救商政權,先是一再規勸太甲;后來看到太甲屢教不改,伊尹就把他放逐到桐(今山西萬榮縣境內),自己攝政,代行國君之職。

為了勸誡太甲,伊尹一連寫了《伊訓》《肆命》《徂后》等訓詞給太甲閱讀,教他怎樣做一個好的君主,如何分清是非,什么樣的事情不應當做,什么樣的事情應當做,勸告他不能背棄祖訓,為所欲為。太甲讀了這些文章,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決心改正錯誤。過了三年,伊尹覺得太甲確實悔過自新了,就親自帶著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亳都,嚴肅而鄭重地把政權交還給太甲,自己由主政回歸輔政之位。太甲復位后,兢兢業業,在伊尹等人的輔佐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商朝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史記·殷本紀》中記載,那個時期“諸侯歸殷,百姓以寧”,于是伊尹作《太甲訓》三篇,褒揚太甲,太甲因此在死后被尊為“太宗”。而伊尹則恪盡職守地輔助王室,一直活到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時才去世。通過殷墟卜辭可知,伊尹受到了后世商人的隆重祭祀。

商湯和伊尹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對被并稱的圣君賢相,為后世君臣所效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金塔县| 福州市| 黑龙江省| 宜阳县| 岗巴县| 青川县| 浦东新区| 越西县| 闸北区| 遵义县| 无为县| 手游| 涪陵区| 呼伦贝尔市| 苗栗市| 桐梓县| 蓬溪县| 汕头市| 大庆市| 晋中市| 伽师县| 措勤县| 阳西县| 阳信县| 湟中县| 楚雄市| 长治县| 玉林市| 和顺县| 浦县| 丹江口市| 宁河县| 资阳市| 吉木乃县| 淳安县| 新竹市| 台南市| 乌拉特前旗| 昭觉县| 古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