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簡史(套裝共3冊)
- 郭方
- 3339字
- 2020-04-14 10:22:27
再見了,羅馬帝國
公元5世紀
關鍵詞:西羅馬滅亡
在先后經歷了暴君尼祿、“五賢帝”、君士坦丁等君主的“嘔心瀝血”之后,主宰世界的羅馬鐵蹄終于放緩了腳步,走向了四分五裂——誕生了東羅馬、西羅馬帝國。但在“蠻族”不斷入侵的情況下,西羅馬帝國最終走向滅亡。不過羅馬的遺產影響了日耳曼人,羅馬又在日耳曼人手中復活了。
帝國變成了王國
罷黜了最后一任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魯的日耳曼雇傭軍首領鄂多亞克,被東羅馬皇帝芝諾所指使的東哥特同盟者擊敗。東哥特王國以此功績變成羅馬帝國的同盟王國,實際控制了西羅馬帝國的意大利地區。東哥特人的首領狄奧多理克并不滿足于自己的地位,不斷尋求與汪達爾、西哥特、勃艮第、蘇維匯等蠻族王國聯姻,以期擴大自己新生王國的疆域。

古羅馬的貴族元老們

法蘭克國王克洛維和王后
狄奧多理克的這一行為無法為東羅馬皇帝容忍,盡管前者已成功地將自己的統治范圍擴大到了萊茵河流域。當時的東羅馬皇帝很需要一個新的雇傭軍頭子去打擊以前的盟友,而法蘭克人克洛維成了他心中理想的人選。
這個法蘭克人剛將自己的王國統合成型,便指揮軍隊將阿拉曼人驅逐到了上萊茵河,猛烈地攻擊西哥特和勃艮第王國??寺寰S本身的基督教正統教義信仰,讓他受到了羅馬居民的普遍歡迎。而信仰阿里烏斯派的西哥特和勃艮第人的統治是如此不得人心。當克洛維進軍時,居民們紛紛把這看作一次解放,歡呼雀躍。
但狄奧多理克最終還是成功地擊退了克洛維率領的法蘭克軍隊,并且重新奪回了普羅旺斯和賽普提馬尼亞。東哥特人暫時將法蘭克人擋在了地中海外。等到526年狄奧多里克去世時,整個羅馬帝國西部領土上已林立著汪達爾、西哥特、勃艮第、蘇維匯、東哥特、法蘭克等諸多蠻族王國,羅馬人再一次從西部領土上被驅趕走。

角斗場上的廝殺
角斗士通過在競技場上廝殺,為人們提供野蠻的娛樂。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導致了古羅馬的滅亡。因為角斗士的死亡率很高,對羅馬這樣的國家是很大的人力損耗;加上表演需要高昂的軍隊開支,都成了羅馬帝國的巨大負擔。最后,角斗運動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結束。
在羅馬人離開的時間里,法蘭克人進一步壯大自己的勢力。盡管被狄奧多理克阻擋在地中海之外,但在萊茵河流域,法蘭克人再次取得勝利。阿拉曼人、圖林根人和巴伐利亞人先后降服在法蘭克墨洛溫的旗幟下。
而隨著555年整個德意志南部向法蘭克人稱臣納貢,高盧和德意志在歷史上第一次被納入同一個政治框架之中。而在羅馬帝國西部,法蘭克人建立的王國也成了無可爭辯的霸主。
倫巴底人的統一之夢
565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在他的新羅馬剛剛下葬,他最忠誠的侍衛長官納爾西斯接受了意大利北部哥特人的投降。這樣看起來羅馬帝國的統一似乎已完成,但僅過了兩年,倫巴底人就從阿爾卑斯山脈東端,裹挾著撒克遜人和保加利亞人,經伊斯特利亞進入了意大利。
面對這些入侵者,羅馬人并未認真抵抗。569年,倫巴底人順利攻占了維羅納并進駐米蘭。隨后,倫巴底人將他們的勢力范圍擴大到了意大利半島的南部和高盧的隆河流域。
然而,這個倫巴底人的王國卻缺乏一種凝聚力。在國王阿爾伯因和科里非先后死于暗殺后,倫巴底人于574年廢除了君主制,整個王國被35個公爵瓜分,這些公爵居住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彼此之間相互爭斗。
這種政治上的紛亂情形,對東羅馬帝國來說是一次再次收復意大利的好機會,然而他們什么都沒有做。此前查士丁尼皇帝打擊意大利哥特人的政策,讓羅馬人喪失了唯一一支有可能對抗倫巴底人的武裝力量。而以前為羅馬人作戰擊敗過哥特人的倫巴底雇傭軍,現在也都跑到他們的同胞那里去了。
歷史斷面
倫巴底人
倫巴底人(拉丁語為Langobardi)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即今日的瑞典南部。經過約4個世紀的民族遷徙,倫巴底人最后到達并占據了亞平寧半島的北部。
公元1世紀時,他們已從斯堪的納維亞遷居于德國西北部。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早在《日耳曼尼亞志》中就有了對那時居住在今日德國易北河下游倫巴底人的記載。公元5世紀末時,倫巴底人分布到今日奧地利地區。公元6世紀初,他們到達潘諾尼亞,即今日的匈牙利西部和捷克。
568年春,在阿爾伯因的領導下,倫巴底人聯合其他日耳曼族群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攻占了意大利北部。
東羅馬帝國只能選擇讓法蘭克人去進攻倫巴底人。在東羅馬帝國皇帝的挑唆下,奧地利境內的法蘭克人被組織起來,準備去奪取倫巴底人的意大利。584年到590年,法蘭克人組織了5支遠征軍,跨過阿爾卑斯山入侵意大利。盡管最后法蘭克人未能成功奪取意大利,但他們再次成功壓制了倫巴底人在高盧的擴張,并且迫使倫巴底人每年繳納500磅金幣作為貢賦。
外來的危機促使倫巴底的公爵們再次恢復了君主制,推舉奧薩里為國王。新國王得到了一系列的新封號:倫哥巴第亞之王、弗拉維烏斯和最杰出的英雄。倫巴底的新國王杜撰出自己與古羅馬之間的親屬關系,來拉近與東羅馬帝國的距離,并希望獲得他統治下羅馬居民和倫巴底居民的好感。
盡管有了新國王,但倫巴底人政治上一盤散沙的局面并未有多大的改觀。國王的權威只延伸到后來被稱作倫巴底的波河平原地區,貝奈溫圖姆公國、意大利南部薩萊諾公國、中部的斯伯萊托公國和東北部的費留利公國實際上是獨立的,就連倫巴底公爵對國王也不再承擔義務。
倫巴底人政治上的混亂并未阻止他們進一步擴大其統治地域的腳步。當令他們生畏的法蘭克墨洛溫王朝陷入內亂時,倫巴底人最偉大的國王利烏特普蘭立志要將整個意大利統一在倫巴底國王的權威下,他毫不猶豫地向中部和南部的倫巴底的公爵們開戰。盡管沒有明確反對羅馬人,但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總督也成為其攻擊的目標,甚至必要之時他也會進攻教皇統治下的領土。

古羅馬戰士的盔甲和短劍
利烏特普蘭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751年,形勢對東羅馬帝國已經很不利了。同年7月,拉文納放棄了抵抗,北部只剩下了威尼西亞,在中部和南部則只剩下表面代表東羅馬帝國的教皇管理的羅馬公國。而一旦失去羅馬公國,東羅馬帝國將在意大利半島上無任何立足之地。
利烏特普蘭之后,倫巴底人的另一位統治者艾斯圖爾夫繼續大力推進這項事業,似乎整個意大利就要統一在倫巴底國王的權威下了。然而,教皇斯蒂芬二世卻另有打算。
753年10月14日,教皇斯蒂芬二世遵照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五世使節團的指示,離開了羅馬,前往帕維亞,與倫巴底國王就收回拉文納總督轄區和平塔波利斯一事進行談判。艾斯圖爾夫斷然拒絕了上述要求,不肯退讓一步。經過一個月的談判,斯蒂芬二世在11月15日離開了帕維亞,但是他并沒有返回羅馬,而是向北越過了阿爾卑斯山前往法蘭西。
當斯蒂芬二世動身前往法蘭西的那一刻,意大利就注定不再屬于東羅馬帝國,也無法在倫巴底人手中完成統一了。倫巴底人的統一之夢很快就破碎在北方來的馬蹄之下。
羅馬的遺產
羅馬帝國對西部的統治在476年就已煙消云散了,然而羅馬的文明又引導著蠻族的首領們不自覺地沿著羅馬人開創的道路繼續前進。日耳曼人的首領們在毀滅了西羅馬帝國之后,又扮演著早先羅馬帝國大區長官的角色。羅馬人的管理體制、稅制、元老等級、奴隸制、軍隊、地產制度等諸多方面都被日耳曼人吸收和延續。
羅馬的法律得到了日耳曼人的尊重,他們允許被征服地區的羅馬居民永久地使用羅馬法典。羅馬法典甚至影響了法蘭克人、哥特人、倫巴底人的法典編纂。
羅馬的行政體系也被日耳曼國王們所延續。狄奧多理克統治意大利時期,羅馬依舊保留著古老的地方行政官職,元老院地位顯赫。狄奧多理克每年按照羅馬的傳統舉行執政官選舉,由其本人從兩名應選者中選擇一位擔任執政官。
這些征服者尊崇并沿襲被征服者的文明,全盤接受拉丁語言和羅馬的頭銜以及羅馬用于政府管理的方法。例如,法蘭克王國大批任用羅馬官僚和高級書吏為他們服務,負責掌管國璽與官方通信。在征收稅務方面,羅馬的傳統也得到了延續和保持。意大利、北非、西班牙和高盧的日耳曼國王們,無一例外地保留了“收稅官”這一職位。他們借助地籍圖、多聯籍圖、人口普查記錄和個人應付款的登記簿,組織和保存強制征收的人頭稅和土地稅。
諸多進入西羅馬帝國的蠻族盡管未能重新建立起那個古老巨大的國家,但它們給西部帝國輸入了新鮮的血液。800年12月查理曼的加冕宣示了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手中復活,所以要想看到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還需要耐心地等上1000年。

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魯被迫棄位,這標志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