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梁漱溟的父親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曾問他:“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
那么,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后來有一本對話集就以此為名——《這個世界會好嗎》,不管對方用了多么犀利、有攻擊性和偏激的言辭與他對話,他始終淡然地說:“動搖不了根本的,對于世界,我還是樂觀的。”
每當挫折來敲門時,我們會問別人,也問自己:“會好嗎?”
不管時代如何更迭、科技如何發達,我們內心的困惑一點不會減少。當意識到自己并不孤單的時候,糟糕的事情就不那么糟糕了,因為它糾纏過所有人,選擇相信“會好的”的人,真的就慢慢好起來了。
于是,該如何跟世界相處,成了最重要的生命課題。
有個現象特別有趣,心理學大概把人按照性格分成了幾類,有一陣子大家爭相去做那個外向的人,都覺得內向的人不健康。后來心理學開始普及,人們才逐漸知道,沒有最好的性格,外向、內向都有優劣,都能在擅長的領域里笑傲風云,也會在短板中丟盔棄甲。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沒有最好的樣子,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樣子。不要被偏激牽引,不要被虛妄左右,順其自然,像河流繞過群山奔向大海,像一朵花開開落落,像一株青草平時低調沉默,風來時卻能迎風擺動,一切都那樣自然——悲苦時不抵觸負面情緒,不必強求自己一定要笑;歡樂時不遮遮掩掩,盡情享受,珍視每一種情緒;不爭著做最幸福的人,也不必自卑為最痛苦的人,只要知道人情冷暖,隨遇而安就可以了。
當然,有時還是會孤獨,可是努力合群的樣子,最孤獨。不要喪失與自己獨處的機會,它會讓你更能抓住自己的想法,成為自己的主宰,而不是人云亦云。
失去了誰也不要覺得可怕,或許你們真正的緣分就美好于拉開了距離。想想對誰都一樣,愛人、親人和朋友,給彼此空間,許以一定的距離,才能成全彼此的美好。所以,我們對往事念念不忘,對故人牽腸掛肚,對故鄉近而情怯,那些不舍得忘記的,都是有距離的。面對失去,換個角度,就是對美的成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舞臺,看過不一樣的風景,不必嘲笑誰的舞臺小,也不必羨慕誰的舞臺大。佛說“各有因緣莫羨人”,都有自己的擁有,都有自己的幸福。同樣地,也都有自己的委屈。不必嘲笑誰落了難,也無須羨慕誰登了頂。你的人生,本不可取代。
這個世界會好嗎?
會一天天好起來!我們都值得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