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咸魚翻身記——“公務員”體制
要問男人有多難,家庭事業一肩擔,不管是21世紀新時代,還是2000多年前的漢朝,大多數男人都要承擔賺錢養家的責任。只不過,與現代人多元化的求職機會相比,漢朝人的選擇就少得可憐了,無外乎士、農、工、商四類。對于想要“宣威沙漠、馳譽丹青”的漢朝青年們來說,求得一官半職,無疑是職業生涯的最佳選擇。
青年班固之煩惱
那是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的一個春天,按照中國人習慣使用的“虛歲”計算,班固已經23歲了。自16歲起他便在洛陽太學求學,7年里,他不僅學習刻苦,貫通諸子百家,年年都被評為“優秀三好太學生”,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優秀青年,為自己的職場仕途鋪平了道路。升職加薪、在朝堂之上揮灑翰墨、指點江山的大好前程就在眼前,想到這點,班固的心里還真是有點小激動呢。
然而,天不遂人愿,這一年班固的父親班彪撒手人寰,班固傷心落淚之余,更失去了經濟來源,再三權衡之后,班固最終從京城洛陽遷回扶風安陵的(今陜西咸陽東北)老家居住。
鯉魚沒有躍成龍門,反而被曬成一條咸魚,人生的大起大落,簡直太刺激了!
這樣的打擊,如果落在常人身上,即使不會萬念俱灰,恐怕也得消沉個一年半載,但是班固卻毫不氣餒,他決心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在父親撰寫的《史記后傳》基礎上,開始撰寫《漢書》。
不過從事文化創作的班固,也并非就此打算一門心思當個文藝青年,學而優則仕才是那個年代的最高目標,寫作之余,班固時刻留意著合適的工作機會。
就這樣一直到了漢明帝永平元年(58),前一年光武帝劉秀龍馭歸天,結束了他傳奇而光榮的一生,其子漢明帝繼位,次年改元永平。新朝新氣象,登基不久的新皇帝任命自己的親弟弟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并允許他挑選40名屬官。
“機會來了!”待業青年班固得知這一消息后,心里大聲吶喊。他連夜奮筆疾書,寫了篇名為《奏記東平王蒼》的書信,在信中大談“幕府新開,廣延群俊,四方之士,顛倒衣裳”的理論,并向東平王推薦了多名自己的老同學,進而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求職意向。東平王收到信后十分感動,錄用了班固舉薦的多名人才,然而卻拒絕了班固的求職。

班固像
⊙班固(32—92),東漢歷史學家。他在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學說之外,又分出農、縱橫、雜、小說四家,合為十家。
面對這樣的結果,班固恐怕只能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哭泣”來安慰自己了,但是班固萬萬沒想到,生活還會繼續欺騙他。
永平五年(62),已過而立之年的班固同學,本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寫《漢書》”的理念,一門心思在家搞他的創作。不曾想,卻有人向朝廷告發班固“私修國史”,漢明帝下詔扶風郡逮捕班固,將其關進京兆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

班固《漢書》書影·清
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班家上下亂成了一鍋粥,班固這樣的文藝青年進了班房,如何挨得住折磨!弟弟班超更是關心其安危,這位日后僅憑36人便收服鄯善、平定西域50余國的“開掛達人”在家里坐不住了,他決定采取行動。
班超騎上快馬,穿華陰、過潼關,一路趕到洛陽上書,為哥哥申冤。班超這一馳書詣闕、告御狀的舉動在京城引起不小的轟動,并且得到漢明帝的重視,他特旨召見班超核實情況。
朝堂之上,20出頭的班超已初顯“開掛達人”的雄姿,他熱血沸騰地講述著父兄兩代人幾十年修史的辛勞及宣揚“漢德”的夙愿,讓同樣20多歲的漢明帝備受感動。與此同時,扶風郡守也將查抄的書稿送至京師。漢明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閱讀了班固的作品,結果對其才華大加贊賞,嘖嘖稱奇,立即下令釋放班固,并將其召進京都皇家校書部,拜為蘭臺令史,掌管和校訂皇家圖書。終于,班固這條曾經躍龍門未遂的咸魚,在而立之年因禍得福,得以翻身。
大漢“公務員”制度
身為漢朝最具學識的青年才俊之一,班固的求職道路可謂是一波三折,直到而立之年,才算是謀到了一官半職。雖然說是點背不能怨社會,命苦不能賴政府,但是班固之所以會經歷如此多的挫折,跟漢朝的公務員選拔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漢朝時期,后世所流行的科舉制度尚未誕生,公務員選拔制度主要有兩種:征辟制、察舉制。
所謂“征辟”,就是國家自上而下地擢拔人才,皇帝征召稱之為“征”,官府征召稱之為“辟”。一般情況下,皇帝或者官府征辟的對象,大多是上層社會名流,畢竟一個人的名字能夠傳到皇帝耳朵里,肯定不會是等閑之輩。而受征辟對象,一般也都會被授予較高的官職,有的直接成為天子近臣,平步青云。
征辟制在東漢時期最為盛行,王侯公卿皆以能夠招攬到文藝圈的知名大咖為榮。許多有志青年,為了能夠得到組織的垂青,更是四處交游,今天混沙龍,明天參加高端party,為的就是在圈內混個臉熟。
不過漢代也有不少著名學者,一門心思搞研究,對當官發財不感興趣。例如東漢名士蔡玄“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征辟并不就”。后來越來越多的文化名流,為了彰顯自己的格調,皆以拒絕征辟為榮。
當時班固作為一名尚未嶄露頭角的無名文青,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在圈內的聲名,顯然都不足以被執政者重視。所以當他的那封《奏記東平王蒼》郵寄出去后,自然是泥牛入海。
察舉制是漢朝時期另外一種公務員選拔制度,同時也是當時最重要的選官制度。與征辟制自上而下選拔人才所不同的是,察舉制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察舉制的具體操作程序是,皇帝下詔指定舉薦科目,科目可分為歲科與特科兩大類,歲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其中最主要的為孝廉科。隨后由丞相、諸侯王、公卿和郡國守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舉薦人才,應舉者按不同的科目進行考試,根據考試成績高下分別授予官職或者候補官職。
察舉制與科舉制最大的不同在于,讀書人想做官,必須得到領導的推薦。察舉制誕生之初,舉薦者尚能實事求是地舉薦那些品行端正、學識過人的青年才俊。但是任何優秀的制度,都會遇到不同的阻力。任你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抵不過官二代們湊到察舉人跟前“叔叔”“大爺”地攀一通關系。最終察舉制漸漸變成了“拼爹游戲”。
到東漢時期,察舉制已經基本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各大家族結成團伙,互相提攜對方家族中的后輩。對豪門子弟來說,入朝為官如探囊取物,他們在各種三叔四舅的關照下,基本上是三年升一級,用不了幾年就能混到二千石級別的高官,倘若自己再爭點氣,位列三公九卿也是指日可待。
但是對于寒門子弟來說,能不能被舉薦,被舉薦能不能通過考核,都是未知數。通過了考核能不能受到朝廷任命,好不容易做了官能不能升遷,更是不在個人掌控范圍之內。這就好比一場馬拉松比賽,本來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的寒門子弟,還要面對一群穿著火箭靴的對手,就算全程都以劉翔110米欄的速度飛奔,恐怕也贏不了。
除了征辟制和察舉制之外,漢朝還有一種名為“任子制”的公務員選拔制度。顧名思義,任子制就是直接任用官員子弟為官。漢朝政府規定,兩千石以上官員,只要任滿三年,即可在其兄弟子侄中挑選一人,任命為郎官。
如果說察舉制中,富二代們是通過各種作弊手段贏得比賽的話,那么任子制基本上就是連上場都不需要,直接就上臺領獎牌了。

《帝鑒圖說》之《蒲輪征賢》·明·無款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镀演喺髻t》講述的是漢武帝為了征聘當時的大儒申公,特地派人前去迎接。因申公年紀高邁,特地用蒲草將車輪纏裹,以防顛簸,表現了漢武帝求賢若渴的心情,也是漢代征辟制的典型案例。
我們的班固同學,本來是有一次成為官二代、贏在起跑線機會的,只是他的父親班彪沒能把握住,在沒給兒子安排好后路的情況下,便撒手人寰了,所以班固沒法“拼爹”,只能“拼命”。幸好他才華了得,學習的信念也夠堅定,在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之后,終于等到了翻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