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五代:夢回千年的盛世華章
- 龔書鐸 劉德麟
- 3275字
- 2020-04-13 16:41:36
01 國丈登基
時間:581
楊堅之所以能最后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和楊氏的士族地位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正是士族門閥政治活動的一個縮影。
名門之后
楊堅之父名楊忠,其祖上是自漢以來的名門望族,曾歷仕于前燕、北魏諸朝,或為將軍,或為郡守。至北魏末年,由于追隨宇文泰起兵并屢立戰功,在宇文氏的北周王朝建立之后,楊忠即被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
因為父親的關系,14歲時,楊堅即被當時的京兆尹薛善辟為功曹。此后年年擢升,16歲時,已經做到了驃騎大將軍的高位。當然,他并非那種完全蔭襲父輩的爵位卻無所作為的紈绔子弟,這其中一方面得益于父親的言傳身教,另一方面則來源于自己的刻苦實踐。當朝的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這位年輕人前程遠大,就把14歲的女兒許給了他,即后來有名的獨孤皇后。

隋文帝祈雨圖
從這幅隋文帝祈雨圖描繪的隆盛景象,似能體悟到“開皇之治”的氣氛。
權傾天下
由于北周王朝的開創中得到了以楊氏、獨孤氏為首的士族門閥的支持,為了在政治上加強與這些開國功臣的聯系,繼承大統的周武帝宇文邕禮聘楊堅的長女為皇太子妃。楊氏由此得以日漸強大,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相互傾軋的權力之爭。然而,憑借著皇親國戚的特殊身份,加上另一強大的士族獨孤氏的鼎力相助,盡管一度危機四伏,卻都未能對楊堅產生過實質意義上的威脅。
隨著宇文邕亡故,其子宣帝宇文赟登基,楊堅得以一躍成為北周王朝的國丈而權傾天下;兼之小皇帝庸碌無為且荒淫無度,在群臣中毫無威信,楊堅悄然之中邁出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步伐。
禪讓登基
大象二年(580),北周決意南征,楊堅的好友、深受宣帝信任的內史上大夫鄭譯按照兩人事先商議的結果,推薦國丈楊堅為揚州總管,立即獲得了批準。也恰恰是在這時候,宣帝暴病而亡。鄭譯和御正大夫劉昉等楊堅心腹立即假傳詔書,由后者總攬朝政、都督內外軍事,輔佐年僅8歲的靜帝宇文衍繼位。大權在握的楊堅隨即將目標指向了阻礙自己篡奪皇位的北周宗室們。
在以一系列的權術手腕排除異己、掌控中央政權之后,楊堅再次以假傳詔書的方法將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yóu)這五位在地方上極有權勢的北周王爺們誑騙到京城,收繳其兵權和印信。察覺到楊堅陰謀的五王準備起兵,并設下鴻門宴意圖行刺楊堅,卻被楊堅僥幸逃脫。找到借口的楊堅,遂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趙王和越王等人,北周王室的反抗就此瓦解。楊堅通過半年時間,用打與拉雙管齊下的手段,使河南、四川、湖北等地反對自己的將領紛紛敗下陣來,此時楊堅稱帝,便僅僅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罷了。
大定元年正月(581),楊堅仿效前人,采用禪讓這種體面形式,讓人替周靜帝寫好退位詔書,送到自己的王府。在經過一番假意推辭之后,楊堅信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以自己的爵位為號創立大隋(因為“隨”字有一個和“走”同義的偏旁,楊堅出于避諱,將它改作了“隋”字),改元開皇,時年恰好40歲。
歷史詞典
《開皇律》
開皇元年(581),楊堅建立隋朝不久,就命人制定新律,并于同年十月頒詔施行。開皇三年(583),隋文帝又下令蘇威、牛弘等對律文進行修改。開皇元年制定和開皇三年改定的隋代法律都稱為《開皇律》,但通常所講《開皇律》是指開皇三年更定后的律。
《開皇律》分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共12篇500條。更定刑名為笞、杖、徒、流、死五等;將“重罪十條”,發展成“十惡”之條,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并規定凡觸犯“十惡”者從重懲治,不得赦免。若貴族官僚犯法,只要不涉及“十惡”者,有用銅贖罪或減一等治罪的特權;還規定了“八議”之制,即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開皇律》集南北朝封建法律發展之大成,在中國法律發展史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開皇律》不僅為唐代立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藍本,而且影響到東亞各國的立法。從世界范圍里看,《開皇律》和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法典》分別代表了東西方封建法律的模式,在世界法制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銅虎符·隋
此虎符為隋王朝調發府兵的憑證。
先北后南的策略
楊堅建立隋朝后,素有統一天下的志向,但北方突厥,南方的陳都是統一的障礙。北方的突厥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政權,北齊與北周都對其廣輸金帛,甚至嫁送公主和親加以籠絡。隋朝建立后,楊堅不再向突厥贈送財物,因而突厥大為不滿,時常大舉南下侵擾隋境。
楊堅奪取政權之后即有并吞江南的雄心,但因北方突厥的威脅,制定了先北后南的統一方針。他一方面不斷派遣使者前往陳朝示好,使陳后主麻痹大意;另一方面積極發展自身實力,改革兵制,并加強水軍訓練,為滅陳做好準備。
經過十余年的準備,楊堅利用突厥內部爭奪汗位、相互殘殺之機,對其分化瓦解,使突厥各部對隋先后稱臣歸附。
在穩定了北方的局勢后,楊堅終于可以騰出手來對付統一的最后障礙——南方的陳了。但陳有長江天險為屏障,如何突破天險成為隋滅陳的最大難題。
楊堅為此日夜憂心,他召集眾臣商議道:“陳有長江做隔斷,難道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嗎?”
仆射高進策說:“滅陳首先要破壞陳的糧食儲備,江南的糧倉多是竹木、稻草所建,經火即燒。待他們割稻谷的時候,我們就派兵去騷擾,他們若是集中起兵力,我們就后撤,如此反復多次,他們看到我們并不真的動手,一定會放松警惕。到時候,我們再趁機突破長江,一舉滅陳。”
楊堅采納了高的意見,派兵騷擾陳境,并派大臣趕造戰船,隨時準備渡江。
一舉滅陳
開皇八年(588),楊堅決定渡江滅陳。他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任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指揮水陸軍50余萬人,同時從長江上、中、下游分八路大舉攻陳。
前三路由楊俊指揮,目標武昌。后五路由楊廣指揮,直指陳的都城建康,以楊廣、賀若弼、韓擒虎三路為主力。隋軍此次隊伍龐大,橫亙數千里,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浩大的渡江作戰。

《隋書·高祖紀》有關隋文帝改進府兵制的詔令
開皇九年(589)正月初一,賀若弼、韓擒虎率領隋軍趁建康周圍的陳軍正在歡度春節之機,分路渡江,大軍會合后包圍了建康城。陳軍因元旦酒會,大多仍處于夢鄉之中,完全不能抵抗。
陳后主陳叔寶看到隋軍兵臨城下,萬分焦急,但又拿不出什么好方法,只是日夜哭泣。大將蕭摩訶建議趁隋軍剛至,還未站穩腳跟,立刻出兵攻打,也許還有希望。就連以前出餿主意的孔范也說:“臣認為應該出兵決戰,如果戰死了,還可以青史留名呢!”
后主因此決定出城作戰,但陳軍久未訓練,將領們又多貪生怕死之輩,雙方甫一交手,陳軍就潰退了。更有將領任忠臨陣叛逃,帶領隋軍沖進了建康城的正門朱雀門。守門的士兵想要抵抗,任忠大叫:“連我都投降了,你們還打什么啊!”士兵們一哄而散,隋軍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抵抗,長驅直入,占領了建康城。
后主對戰況一無所知,直至聽到宮門外的殺聲才知道隋軍已經進了宮城。他帶著兩個寵妃無處可逃,竟藏到了一口枯井里,被隋軍用繩子拖了上來。正月二十二日,晉王楊廣進入建康城,陳朝從此滅亡。
至此,楊堅結束了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延伸閱讀
“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
隋王朝認為農民戶口不實,將直接影響政府的收入。開皇五年(585)五月,隋王朝在全國“大索貌閱”,按人口清查戶口,以防詐老詐小,逃避賦役。若查出戶口不實,保長、里正、黨長都要發配遠方。同時,隋王朝又鼓勵百姓互相告發,并規定自堂兄以下的親屬必須分居,各自立戶籍。通過這次檢括戶口,戶籍簿上新增丁44萬多,口164萬多。接著,隋文帝還采納宰相高的建議,頒布“輸籍定樣”(或稱輸籍法)的辦法,即將人民所輸租稅,依照每家資財情況做出繳納標準,從輕定額,寫成“定簿”。每年正月五日,縣令派人到鄉村清查,將老百姓五黨(1黨為100家)或三黨組成為一團,根據標準確定戶等的上下。這樣,政府就弄清了戶口和人民應納稅額,百姓固然不能逃脫,地方官也不能隨便舞弊,更為重要的是所定賦稅比起世家大族對屬民的剝削稍輕了一些,有利于把世家大族的屬民吸引過來,使國家戶口大大增加。這既打擊了世家大族,同時又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隋朝的經濟繁榮,與“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的實施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