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五代:夢回千年的盛世華章
- 龔書鐸 劉德麟
- 2635字
- 2020-04-13 16:41:40
13 洛陽之戰
時間:621
李淵起兵之后,迅速進入長安,占據關中,立傀儡皇帝。煬帝一死,李淵便趁機稱帝,建國號為唐,改元武德。封長子李建民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在李世民的東征西討中,唐王朝先后消滅了薛舉、薛仁杲、李子通、劉武周等割據勢力,接下來的對手只剩下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了。
在以李密為首的瓦崗起義軍解體之后,李唐王朝的主要對手換成了割據河南的王世充及河北一帶的竇建德。李淵對此采取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武德三年(620),李淵清除了來自并州(今山西太原)劉武周的威脅之后不久,一方面通過外交手段穩定與竇建德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即令獲勝還朝的秦王李世民率軍東進,以討伐洛陽城中的鄭帝王世充。

三彩絞胎騎射俑·唐
此俑人物橫跨馬上,身體右傾,頭頸扭動,目光凝視上方,左臂伸向空中,右臂回勾作射箭狀,手中弓箭已失。腰間佩劍,胯下馬匹神態安詳,駐足直立。作品當中反映出唐代胡服騎射風尚。
圍困洛陽
王世充得知唐軍來攻,急忙從屬下各州縣調集驍勇之士分守堅城,并著手加強洛陽(今河南洛陽)、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懷州(今河南沁陽)等地的軍事防御,王世充率領馬步軍三萬余人準備迎擊李世民。李世民在得知這一情況后,派遣陜州道行軍總管羅士信分兵直取洛陽城西的慈澗,而自己則繼續率領主力朝洛陽方向進發。王世充在慈澗遭受重創,又唯恐后院有失,不得不放棄阻擊,退守洛陽。
鑒于洛陽城防堅固,王世充又有重兵守備,李世民決定首先清除外圍,然后再行攻城。李世民命行軍總管史萬寶等人四下進擊,歷經七個月外圍攻堅,先后占據龍門、回洛、洛口等軍事重地,截斷了虎牢至洛陽的糧食補給通道;擊退來自汴州方向的援軍,切斷了洛陽城與外界的聯系;又在邙山、谷水的激戰中大敗王世充所部,致使顯州(今山西孝義)、尉州(今河南尉氏)、管州(今河南鄭州)等十余州縣降伏于唐軍陣前,最終得以乘勢進擊包圍洛陽。李淵在抵御住來自北方突厥處羅可汗部對并州、原州(今寧夏固原)等地進攻的同時,利用黃河、渭水轉運作戰物資,保證對前線李世民作戰的后勤供給,為取得戰爭最后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時李世民力排眾議,打消了一些將領因為久攻不克意欲撤軍的念頭,并說服持有同樣態度的李淵,進一步鞏固了對洛陽城的合圍之勢,迫使王世充陷入了糧草不繼的窘境之中。
歷史詞典
十八學士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后,武德四年(621)十月,唐高祖任命他為天策上將,地位在諸王之上,并允許于秦王府設官屬。于是,李世民銳意經籍,在宮城之西的秦王府開設文學館,廣泛延攬天下文學之士。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勖、于志寧、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18人,同時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文學館成立后,李世民對十八學士的待遇非常優厚,每人均享受五品膳食,并將這十八學士分為三班,輪流值宿。李世民在處理軍國大事之余,引學士入內殿,討論文籍、商量政事。李世民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畫十八學士圖像,令著名文學家褚亮為十八畫像寫贊詞,題名為《十八學士寫真圖》。朝中士大夫皆以為榮,認為十八學士“登瀛洲”。李世民即位后,將十八學士全部吸收到朝中,與他們一起討論天下政事,為“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洛陽虎牢之戰示意圖
占據虎牢
困守孤城的王世充日漸勢微,只好向原本交惡的夏王竇建德發出援助請求。竇建德麾下中書舍人劉斌以“唇亡齒寒”為由建議發兵。次年的三月,竇建德在兼并山東義軍孟海公部之后,親率10萬精兵向西馳援王世充。

舞馬銜杯紋銀壺·唐
1970年陜西西安何家村出土。此馬的舞姿正與唐人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所詠“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的詩句相印證,充分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富麗華美,實屬唐代金銀工藝精品。
夏軍來勢洶洶,一路上連下管州、滎陽(今河南滎陽)、陽翟(今河南禹州)等地,迅速逼近虎牢以東的東原一帶。此時,處羅可汗再度發兵南下進犯并州、石州(今山西呂梁離石區),李唐王朝情勢萬分危急。李世民在青城宮召開軍事會議,采納宋州刺史郭孝恪、記室薛收之策,將主力一分為二,由齊王李元吉、將軍屈突通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則以步騎驍勇3500人為前鋒搶占虎牢要地,與竇建德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竇建德所部初時連戰告捷,卻在與李世民接觸后屢屢受挫,運糧隊又為唐軍將領王君廓率輕騎截擊,人心思歸,士氣開始低落。部下凌敬勸諫竇建德率主力渡過黃河,攻取懷州、河陽(今河南孟州),再翻越太行山,入上黨,攻占汾陽、太原,向蒲津進軍,以迫使唐軍回救關中。但由于夏軍將領大多接受了王世充使者的賄賂而力主直接救援洛陽,凌敬的合理建議并未能被竇建德所采納。
武德四年(621)五月初一,李世民率部渡過黃河,以戰馬千匹在河中沙洲放牧,誘使夏軍出擊。次日,夏軍果然傾巢而出,于汜水東岸結營20余里擂鼓挑戰,李世民也在西岸列陣相峙。經過認真觀察與分析情勢之后,李世民認為夏軍未經大戰,現在度險而進,有輕視唐軍之意,一戰可破。遂決意按兵不動,待夏軍疲憊再行進擊。
次日午時,竇建德部下士卒饑渴難忍,紛紛坐臥在地,又爭搶飲水,場面一片混亂。唐軍大將宇文士及率300精騎渡河試探,夏軍陣形立即呈現動搖之勢。李世民見狀當機立斷,下令出擊,并親率輕騎沖鋒,爾后主力繼進。竇建德君臣正于帳中議事,猝不及防間未及列陣抵抗,不得已向東撤退,唐軍竇抗部緊追不舍。激戰之中李世民又令驍將秦叔寶、程知節、宇文歆等部迂回至夏軍的后路,分割敵人的同時展開秦王大旗,夏軍見狀驚惶潰逃,為唐軍追擊30余里,斬首3000余人,俘獲數萬。竇建德本人也身受重傷,為唐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俘獲,其余士卒大半潰散,僅竇建德之妻率數百騎逃脫。
克定中原
大捷之后,李世民回師洛陽,將在夏軍營中俘虜的王世充使者王琬、長孫安世押到洛陽城下示眾,并派遣長孫安世入城向王世充描述虎牢之戰的情況。王世充聞言惶恐不安,意圖突圍以保全襄、漢之地,卻又得不到早已失卻戰心的部下們支持,走投無路、內外交困之下被迫帶領所部2000余人向李世民投降。至此,唐軍“圍城打援”的戰術取得了勝利,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原地區的統一,洛陽之戰也成為統一全國的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役。
李淵對凱旋而歸的李世民贊譽有加,認為如此偉大的功績已經不能以古來的官職加封,于是封世民為天策上將,并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爵位在王公之上。李世民從勸父起兵到克定中原,在李唐王朝興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聲望早已蓋過了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也為后來的兄弟奪嫡隱下了伏筆。

捧真身銀菩薩·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