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河南、湖北、湖南
- 張妙弟
- 5170字
- 2020-04-13 15:42:08
歷史文化
河南先民在中原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在同大自然做斗爭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中州大地上遺存的古城廓、古陵墓、古建筑、古石刻星羅棋布。這些優秀的古代文化遺存,猶如鑲嵌在中州大地上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折射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光彩。中原是一座真正的華夏民族歷史的博物館,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距今約有8000年前后歷史的新鄭裴李崗原始聚落遺址和具有五六千年歷史的澠池仰韶村文化遺址及鄭州大河村文化遺址。河南的先民在創造了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形成了淳樸的民風民俗。
南召猿人遺址
位于南召縣東33千米云陽鎮西北杏花山腳下。1979年,文物隊在此發現一枚猿人牙齒化石,同年對化石出土地點進行了試掘,獲得了一批古脊椎動物化石。經鑒定,與猿人牙齒化石共存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有貓、豺、熊、劍齒象、馬、豬、羊、牛等,證明猿人牙齒化石的地質年代為更新世中期(約四、五十萬年前),與北京猿人相近。“南召猿人”的發現,是繼北京猿人、藍田猿人、元謀猿人之后的又一重要發現。杏花山猿人遺址是中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是中原人類的鼻祖,它填補了中原地區古人類分布的空白,對研究人類的起源、分布和發展,對古代氣候的變化以及中原地區第四紀地質和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與依據。

南召猿人遺址
杏花山“南召猿人遺址”位于南召縣云陽鎮西北3.5千米的杏花山上。這里背風向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形成了適宜生物生存發展的良好環境。中原人類鼻祖——“南召猿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繁衍生息的。
靈井“許昌人”遺址
遺址位于許昌縣靈井鎮西側,發現于1965年,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首次進行考古發掘,之后進行數度發掘。文化層深7.2~5.6米,分上下文化層。下文化層出土大量動物化石和石器。化石種類有18種。石器類型有石器、石片、斷塊等,原料主要有脈石英和燧石,還發現了大量骨器。在上文化層出土細石器、牙制工具等。遺址具有很大的研究潛力,其中2007年12月在T9深4.99米處發現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學術界認為是研究中國現代人類起源的重大發現。細石器的發現為研究東北亞細石器的傳播與發展十分重要。2008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考古發現被評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頭蓋骨化石
2008年3月~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靈井考古隊對上年度曾出土古人類頭骨的9號探方東隔梁進行發掘清理,發掘面積約10平方米,目標是尋找頭骨化石的缺失部分。令人振奮的是,考古工作者果然發掘出土一批新的人類頭骨化石,包括額骨、顳骨外耳孔部、枕骨、頂骨等化石12塊。至此,靈井遺址已出土頭骨斷塊28塊,其中2007年12月17日出土16塊。專家認為,這些頭骨可能來自同一個體,但也不排除少數斷塊為另一個體的可能性。
裴李崗文化
中國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次發掘于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北達豫北,南及豫南,中心區域在豫中。該文化的陶器均為手制,以泥質紅陶為主,灰砂紅陶次之,泥質灰陶罕見。主要器形有鼎、罐、盤、豆、三足壺、雙耳壺、三足缽、深腹罐、勺和器蓋等,其中以雙耳壺、三足缽最富特色。器表以素面無紋居多,泥質陶器尤其如此,有的略加磨光。部分夾砂陶器飾有花紋。另于莪溝和裴李崗遺址還發現陶塑人頭、豬頭、羊頭等藝術品。石器以磨制鋸齒形刃石鐮、長條形兩端弧刃或舌形一端刃的扁平石鏟及琢制成呈鞋底形下附4個柱狀矮足的石磨盤(附磨棒)等為主要特色。墓葬特點是,墓坑多為長方形淺豎穴,除個別雙人合葬外,皆為單人仰身直肢葬,莪溝北崗的少數墓中挖有壁龕供放隨葬品。房子為圓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積較小。保存較好的房基直徑為2.2~3.8米。遺址布局表明裴李崗人已過定居生活。他們從事以粟為主的旱作農業生產和以豬、狗為主的家畜飼養,并兼營采集和漁獵。據碳-14斷代,裴李崗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5500~前4900年。

裴李崗文化紅陶三足缽
該缽為泥質紅陶,敞口,圜底,下有三個圓錐形足外撇,器身作淺腹碗狀,素面。系手工捏制而成,燒制的溫度較低,陶質疏松。這件紅陶三足缽是裴李崗文化的典型器物。

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原始先民用來研碾糧食的工具。磨盤為橢圓形,器體厚重,有底足,造型簡單而實用;磨棒為圓柱形,操作便捷。
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
資料證實,到目前為止,賈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還能用以演奏的樂器實物,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兩千年,被稱為中國管樂器的鼻祖。這也是中國音樂考古中繼湖北曾侯乙墓編鐘、編磬之后,又一重大考古發現。這支賈湖骨笛呈黃棕色,制作精美,全長23.1厘米,笛身上鉆有七個圓形音孔,孔徑0.35厘米,分布均勻,經測音可發出完備的六聲音階和不完備的七聲音階。在當下發現的三十多支賈湖骨笛中,是保存完整的一支,堪稱“中華第一笛”。
位于舞陽縣北22千米賈湖村東側。1962年發現。該遺址東西長275米,南北寬260米,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2.5米。1983~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2600多平方米。發現房基30多座,灰坑300多個,陶窯1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和龜甲等遺物數千件。房基均為圓形或橢圓形半地穴式。有單間和多間,每間面積2~6平方米,房間有門坎或隔墻。墓葬均為土坑墓,葬式多仰身直肢,個別為側身直肢或俯身直肢。多數墓內有隨葬品,多者數十件。少數墓中隨葬有成組龜甲,龜甲多穿孔,孔內裝有不同顏色的小卵石,個別龜甲上有契刻符號,還隨葬有骨笛。出土陶片中以夾砂陶為主,泥質次之,還有夾炭陶、夾云母陶。以紅色為主,褐色占一定比例,灰和黑色較少。由紋飾有繩紋、劃紋、戳刺紋、附加堆紋、乳釘紋、齒狀紋、篦點紋和拍印紋等。典型陶器有鑿形足盆形鼎、鑿形足卷沿罐形鼎、筒形角把罐、束頸鼓腰圜底罐、卷沿深腹罐、折沿深腹罐、罐形壺、折肩壺、圓肩圓腹壺、扁腹橫耳壺、斂口缽和淺腹缽等。石器以磨制為主,有少量打制。骨器有骨魚鏢、骨針、骨杈和條形骨器等。骨笛系用鶴類肢管鉆孔制成,形制固定,多為7孔,有的先刻好等分記號,再鉆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間又鉆1小孔,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經測音,能發出6聲或7聲音階。這處典型的裴李崗文化聚落遺址,為研究原始聚落形態、生產力水平、原始宗教和社會性質提供了珍貴資料。出土的骨笛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在中國音樂史上有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
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21年首先發現于河南澠池仰韶村,故名。幾十年來尤其新中國成立后發現了許多重要遺址,其分布以關中、豫西、晉南一帶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和河北,南達漢江中下游,北到河套地區,西及渭河上游以至洮河流域。包括半坡、史家、廟底溝、西王村、后崗、大司空、大河村等代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類型。遺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的臺地上。約距今7000~5000年(前5000~3000)。常見面積數萬至數十萬平方米,由房址、窖穴、圍溝、陶窯、公共墓地等組成的布局嚴整的大型村落遺址。經濟生活以種植業為主,兼營畜牧、采集、漁獵。種植的主要作物是粟,另有黍和大麻,晚期有稻,并發現了蔬菜種子遺存。農業工具有石斧、木耒、骨鏟、石鏟、石鋤、石刀、陶刀、石杵、石磨盤等。飼養豬、狗等牲畜,出現了牲畜欄圈和夜宿場。漁獵工具和采獵遺物亦多所發現。石器以磨制為主。骨器制作精致。原始制陶業已臻成熟,出土大量帶有彩繪圖案、制作精美的陶器,故曾被稱為彩陶文化。陶、石紡輪和陶器上的麻布印紋的發現,表明紡織業已有一定發展。居住于土木結構的房子,初期多為半地穴式,晚期多平地起建。

仰韶村遺址
大河村遺址
大河村遺址位于鄭州市北12千米處。于1964年秋發現,面積約有30萬平方米。1972年至1980年鄭州博物館曾進行11次發掘,發現了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遺跡和遺物。從發掘的資料看,這是一處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址,其文化層深達4米~7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居住房屋的留存。其中一號房基的墻壁高達1米,為目前國內該時期房基中所僅有。大河村遺址距今已約5000年,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紅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描有各種天文圖像,如太陽紋、月亮紋、日珥紋等。這一發現,對研究仰韶文化的農業和古代天文學的關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大河村遺址白衣彩陶缽
二里頭文化
中國青銅器時代早期文化。曾叫“洛達廟類型”,因1959年二里頭遺址發掘以后,發現其遺存更具典型性而改稱現名。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及山西南部。年代約為前21~前17世紀。因遺存的地域性差異,它又分為“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并各自劃分成四個文化期。該文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現在一組富有特色的陶器群上。這群陶器包括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圓腹罐等炊器,三足盤、深腹盆、平底盆、豆、澄濾器、小口高領罐和大口缸等飲食器和容器,以及盉、觚、爵等酒器。同這些陶器共出土的還有數量不等的石器、骨器、蚌器、玉器及青銅器等。此外,還出土有陶塤、石磬、卜骨及刻劃在陶器上的符號或文字。遺跡包括房屋居址、手工業作坊、宮殿基址及墓葬。房址有半地穴式、平地起建及窯洞式三種;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制陶、制骨及琢玉等幾類;宮殿基址在二里頭遺址晚期發現兩座。其中1號宮殿址,正面為面闊8間、進深3間的殿堂,四周有廊廡,前面有門,中間是庭院,共占地1萬平方米;同大型宮殿相稱的大型墓葬尚未發現,但從中、小型墓葬的規模、結構、葬式及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看,該文化居民的社會地位已有明顯差別。二里頭文化以農業為主,飼養業、手工業輔之;社會分工比較發達,不僅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手工業內部的分工也已經存在。從二里頭文化所反映的生產力水平、社會分工、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差別、大型宮殿建筑的存在以及文字可能已經出現等情況看,該文化已經進入階級對立、國家組織出現的文明時代了。二里頭文化對于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銅爵

二里頭文化 五孔玉刀
二里頭文化遺物。玉料呈墨綠色,局部有黃色沁。體扁平,呈肩窄刃寬的寬長梯形,兩側有對稱的凸齒,近肩處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線的5個圓穿。玉刀兩面飾紋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線陰紋組成網狀和幾何紋圖。此器保存完好,且有迄今所見最精美的飾紋,堪稱絕品。
殷墟
商代后期文化遺址。位于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周圍。商代自盤庚至帝辛(紂)均在此定都,歷時凡273年。公元1899年首先發現由小屯出土的甲骨刻辭,從而肯定小屯為商后期都城之所在。1928年至1937年間,對小屯村及周圍侯家莊等地進行了15次發掘,發現商代后期的宮殿遺址與王陵等重要遺跡。1950年后又對殷墟范圍內十余個地點進行了二十多次發掘,清理了不少商代建筑基址、窯穴、作坊、墓葬、祭祀坑等。殷墟的整個范圍估計約在24平方千米以上,其以小屯為中心、沿洹河南北兩岸分布,東西延綿五六千米。小屯村為其宮殿區。已發掘房基56座,排列比較整齊,體現了古代宮殿的布局。在與小屯隔河相望的侯家莊、西北崗、前小營和武官村之間是陵墓區。共發掘出11座大墓和數以千計的小墓。大墓規模驚人,應為商王陵寢。大墓之間小墓多為殉葬坑與祭祀坑。環繞宮殿區與陵墓區的大司空村、高樓莊、薛家莊、四盤磨等地為一些包含有小型房基和中、小墓葬的居民點。在小屯東南的后岡和以西的孝民屯等處有貴族墓地。在王宮外圍有兩個較大的手工業作坊遺址,一為制銅作坊,一為制骨作坊。在小屯村發現一條由西南向東北蜿蜒的壕溝,寬7~12米,深5~10米,可能是防御設施。殷墟各種基址和墓葬、窖穴中還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器、玉器、甲骨刻辭等。殷墟的發掘與研究,為探討商代的奴隸制度、國家機器、階級關系、意識形態、日常生活等提供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資料。尤其是從這里出土的甲骨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文字記載資料,內容極為豐富,被譽為商代末期的“檔案庫”,備受學術界重視。

殷墟北組宗廟祭祀坑
甲骨文
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用于記錄占卜活動內容的文字,又稱貞卜文字、甲骨刻辭、殷墟書契等。早在19世紀末期,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翻耕土地時便不斷發現甲骨,并當作中藥材“龍骨”使用。1899年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首次確定它的文字價值,進而研究確定是商代占卜用的甲骨。后經王襄、羅振玉等學者研究,揭開了甲骨的奧秘,找到了殷墟。目前已發現甲骨十五萬片以上,有不相重復的單字四千五百個左右。每個甲骨文單字基本上由長短線條互相配合的點劃組成,形體呈方塊或長方塊。從漢字結構的規律上看,甲骨文以象形、形聲和假借字為主,這些表明它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堪稱中國漢字的鼻祖。甲骨文與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并稱人類三大古文字。甲骨文中有世界最早的關于日食和月食的記錄,有世界最早的醫療檔案,有完整的十進位制數字系統。根據考古發掘,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已有甲骨文,主要盛行于商代,西周時漸為金文所代替。除殷墟外,河南、山西、陜西以及北京昌平白浮村也都有甲骨文出土。

殷墟出土的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