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原始社會末期
堯舜時代,洪水泛濫,百姓苦不堪言。禹的父親鯀受命治水,花了九年時間仍未能消除水患;鯀死后,禹繼承父志,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長路。
傳說堯在位的時候,中國的大地上發生了特大的洪災。洪水沖塌了房屋,淹沒了田地,還淹死了許多人。為了解除水患,堯號召人們推舉賢能的人去治理洪水。人們推舉鯀,鯀治水九年,采用的是筑堤擋水的方法,擋來擋去,這邊擋住了,那邊的堤又沖垮了,結果是勞民傷財,一事無成。堯叫舜去檢查鯀的工作。舜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處死了,命令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洪水。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務,找出了他父親失敗的原因,決定先進行實地考察。他率領著益、后稷和大批助手,踏遍了當時鬧水災的地區,跋山涉水,測量地勢高低,分別豎立木樁作為標記,然后根據調查得來的資料,制定治水的方案。
禹是治水工程的首領,他身先士卒,為群眾做出了很好的榜樣。長期的艱苦勞動使他的手腳長滿了老繭,由于長年累月地泡在水里,腳指甲都脫落了,小腿上的汗毛也掉光了。
大禹治水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都沒有進去看一看。第一次經過家門口時,他聽到自己新生的兒子正在呱呱啼哭,別人都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工作,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口的時候,抱在妻子懷里的兒子已經能夠叫爸爸了,他使勁地揮動著小手向禹打招呼。禹滿懷深情地向妻兒揮了揮手,仍舊沒有走進家門。禹第三次經過家門口的時候,已經長到十多歲的兒子跑過來叫爸爸,禹愛憐地摸了摸兒子的頭,叫他告訴媽媽:治水的工作很忙,自己沒空回家。說完又匆忙地離開了。

◆ 頤和園鎮水銅牛
相傳牛識水性,因此大禹治水時,每治好一處水患,就鑄造一尊鐵牛沉于河底。經過長期沿襲,人們不再把鐵牛沉入水底,而是把它放在岸邊。
禹治水采用了一套正確的方法:鑿山開渠,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然后歸入大海。那時,在今天的山西河津與陜西韓城之間是一座座高山,奔騰的河水到了這里找不到出路,就溢出河床,兩岸經常是一片汪洋。禹認為這里是個治水的關鍵,決定鑿開一個缺口,為黃河找一條出路。經過異常艱苦的勞動,山被鑿開了,奔騰的黃河水通過缺口,歡快地向下游流去。人們為了紀念禹的功勞,就把這座山叫作龍門山,把這個缺口叫作禹門口。
相傳,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曾得到過各方神靈的協助。一次,他走到黃河邊,突然從水里跳出一個神人來,長著白色的臉,魚的身體,送給他一張“河圖”,上面詳細畫明了黃河流域的水流走勢。據說,這位神人,就是黃河之神河伯。
還有一次,禹為了泄洪而鑿通龍門山,偶然發現了一個山洞,里面黑漆漆的深不可測。禹點燃火把,走了進去。沒走多遠,他就遇到一頭口銜夜明珠的神獸和一條不停地吠叫的青狗,引導他來到洞穴的深處。奇怪的是,黑黝黝的洞穴到了這里突然變得明亮起來,神獸和狗也全都搖身一變,化作了身穿黑衣的人形。他們引導禹拜見了一位蛇身人臉的神仙。這位神仙把一枚長一尺二寸的玉簡傳授給禹,要他用來測量天地,平定水患。這位神仙,就是伏羲。
禹在治水過程中也遭遇過阻撓。傳說他三次來到桐柏山,山上都刮起狂風,飛沙走石,使治水工程無法順利開展。禹派部下捉來桐柏山的山神。山神告訴他,這是附近的水神無支祈在搗亂。這個無支祈長著猿猴一般白色的腦袋、青色的身體、金色的眼睛、長長的脖子,力大無窮,行動敏捷。禹先后派了好幾名部下前往,歷盡艱險,終于捉到無支祈。禹命人用繩索拴著他的脖子,給他的鼻子穿上金鈴,押送并囚禁在龜山腳下。從此以后,淮河水流順暢,再也不鬧災了。
經過多年艱苦的治理,洪水終于退去了。舜退位后,把天下共主的位置讓給了禹。而禹也因為治水的偉大功績,被后世尊稱為大禹。

◆ 禹王圖
南宋馬鱗作。生活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大禹的相貌已無從考證。因為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可謂大智大賢,因此馬鱗把他描繪成一位端方慈祥的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