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全球通史:少年彩圖版.歐洲的轉(zhuǎn)折作者名: 郭方本章字數(shù): 1577字更新時間: 2020-04-13 15:20:10
半吊子的改革——圣公會與政教合一
“哪怕教皇開除我一萬次教籍,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國王證明,教皇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這是亨利八世進行宗教改革時的決心。
圣公會的成立
英國改教運動如果不是由國王發(fā)起,估計也不是那么一帆風(fēng)順的事情。曾經(jīng)的“信仰守護者”是多么堅定,就在亨利八世和安妮·波琳結(jié)婚后不久,教皇克雷芒七世宣布開除亨利的教籍。于是,亨利八世發(fā)出了上面的豪言壯語。亨利在信仰上是忠于天主教的,然而他卻不希望教皇以神的名義干涉他號令一國的王權(quán)。在當(dāng)時,羅馬教會不僅掌握著英格蘭的最高行政權(quán)和司法權(quán),還占有英格蘭三分之一的土地,每年大量財富都向羅馬教廷繳納什一稅。英國各地的教會修道院也搜刮了巨額財富,修道士們富得流油,而這一切國王卻無權(quán)征用。亨利八世對教廷從行政司法的干涉到財產(chǎn)的無情搜刮越來越不滿并難以忍受。英國新興的新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也因垂涎教會的財富,自然站到亨利八世一邊。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在英國正式開始。
1534年春,亨利八世力促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權(quán)威;“叛國法令”則規(guī)定凡任何人稱英王為異端者,即以叛國罪處以死刑。同時,國會也通過了取消向教皇的獻金,禁止向教皇作任何申訴,以及王位繼承的法案。從此,英國就脫離了羅馬天主教的束縛,成立英國國教,又稱“圣公會”。亨利八世成為英國教會和世俗的最高領(lǐng)袖,真正擁有實權(quán)的國王。可是,英國國內(nèi)有許多忠實的天主教徒并不愿意改宗,于是,他們與那些新教徒一樣,受到殘酷無情的迫害。為了壓制國內(nèi)的反對勢力,大多傾向于羅馬天主教廷的人被殺,其中包括著名的《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莫爾。
1536年,亨利八世委派親信克倫威爾為“宗教特使”,以“供國王按其意旨動用”的名義,沒收各地修道院土地、財產(chǎn),多達376處的修道院因此解散,修道主義在英國完全絕跡。大量沒收的土地一部分歸王室及大貴族,另一部分則被投入市場進行拋售,這些土地最后落到了新興資產(chǎn)階級手中,英國由此產(chǎn)了一個重要的新階層:鄉(xiāng)紳階層。其資本主義性質(zhì)的農(nóng)場后來有力地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英國的國力由此得到了充實。
半吊子的改革
如果說英國的改教得益于亨利八世對婚姻、兒子以及權(quán)力欲望的需要,那么真正的英國改革派(如威克里夫派)則寄期望于國家負起改教之責(zé),并以推行《圣經(jīng)》為首要,他們要求國王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徹底的改革。可是,亨利八世改教的出發(fā)點僅僅在于他個人的需要,雖說與羅馬天主教決裂,但在信仰上,他仍以天主教的教義與禮儀為正統(tǒng),并打擊一切改革派信徒。
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萊默傾向于改革派,在他的促進下,亨利八世對改革派做出最大讓步。1536年,亨利頒布了《十項條文》。文中以《圣經(jīng)》、三條初期教會的信條為信仰最高的權(quán)威,僅保留洗禮、告解禮、晚餐禮作為必要的圣禮。可是,亨利八世依然堅持圣餐變質(zhì)、亡者彌撒和偶像崇拜等傳統(tǒng)。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并沒有從神學(xué)思想上脫離羅馬天主教,而是簡化了一些儀式,承認了《圣經(jīng)》、因信稱義的重要性而已。在改革派的促進下,英國國內(nèi)開始以英文版《圣經(jīng)》供民眾閱讀,擴大了以《圣經(jīng)》為上的影響力。1539年,亨利為了在政治上討好信奉天主教的法國、西班牙兩國,通過了《六項條文》,重新持守天主教教義,如神職人員要嚴守獨身、不得反悔修道的誓約等。違者處以處決或財產(chǎn)充公及監(jiān)禁的懲罰。幸虧不久后,亨利八世就去世了,對改革派的打擊才不至于很大。
總的來看,雖說英國的改教重點僅僅在于對其組織及權(quán)力架構(gòu)的注重,而在神學(xué)及教會生活方面的改革卻改得并不徹底,因此,被人稱為半吊子的改革。盡管這樣,亨利八世所發(fā)動的英國宗教改革,仍是他一生之中對英國后世影響最大的作為。

亨利八世像
亨利八世對后世的最大影響在于英國宗教改革。盡管他最初的動機是解決王朝和自身的繼承人問題,盡管他從未放棄天主教信仰的本質(zhì),但他的改革在所有英國君主中最激進且最具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