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國家地理百科全書:非洲
- 王越主編
- 1764字
- 2020-04-13 15:18:51
馬里 Mali
國名:馬里共和國
面積:124.12萬平方千米
首都:巴馬科
人口:1680萬(2013年)
民族:有班巴拉、頗爾、塞努福、薩拉考列等23個民族
語言: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班巴拉語
馬里是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內陸國,西鄰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北、東與阿爾及利亞和尼日爾為鄰,南接幾內亞、科特迪瓦和布基納法索。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干旱炎熱;中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全年分為熱季、雨季和涼季3個季節,涼季最高氣溫13℃,熱季最高氣溫達50℃。馬里歷史上曾是加納帝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區,189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59年4月與塞內加爾結成馬里聯邦,1960年9月獨立。馬里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國家,工業基礎薄弱,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1988年政府開始推行結構調整和經濟自由化政策,1994年后經濟一度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2012年,受國內局勢動蕩影響,國民經濟受到重創。2013年,馬里安全形勢趨好,外援重啟,經濟有所恢復。

馬里在地質構造上屬于撒哈拉臺地區,其境內的尼日爾河河套以北為撒哈拉沙漠地帶,包括諸多臺地和間歇河河谷平原,多流動沙丘,動植物極其稀少,幾乎沒有人煙。
平坦的地貌
馬里的地形比較平坦單調,全境大部分為海拔300米左右的平原和臺地,其中尼日爾河中游的沖積平原,宜耕宜牧,是富饒的農業區。西南至東北邊境為高原和丘陵山地,不足全國面積的10%,包括曼丁哥高原、洪博里山、邦賈拉和伊福拉斯高原等,其中洪博里山海拔1155米,為全境最高峰。因此馬里國土除東部、東北部有些地區海拔超過1000米外,一般海拔都在800米以下。由于斷裂、切割、侵蝕等地質作用,多呈現桌狀和階梯狀地形,伴隨有相對高度差在300米~500米甚至700米的懸崖峭壁。
馬里的國名在當地語言中意為“河馬”,因流過其境內的尼日爾河中多河馬而得名。
馬里是內陸國家,因而國內運輸主要靠公路,進出口物資則需要經過鄰國港口轉運。
馬里首都巴馬科的市民都喜歡栽種紫藤花,據說這種花最早是從中國引種的,被馬里人稱為“中國的驕傲”。

馬里的男人日常喜歡穿一種被稱為“布布”的傳統服裝。“布布”縫制簡單,將一整塊布對折后,在中間掏一個洞作領口,然后就可以直接套在身上。穿在身上就像一種無袖的寬大袍子,肩部很寬,袖口肥大。穿“布布”時通常要搭配尖尖的帽子和草鞋,走起路或跳起舞來衣袂帶風,顯得非常飄逸。
黑美人
在馬里,黑色被視為最美麗的顏色,婦女們更是以黑為美,創造出了一整套染手、染足和染牙齦的手藝。染手首先要用當地一種樹葉曬干后搗成粉末,加水調成糊狀使用,先在手上畫出圖案,然后把染料敷在圖案的部位,不久圖案就會變黑,頗為精致;染足的工序與染手相似,即將染料用布包在腳邊和腳掌周圍,幾天后腳就會變成黑色。染牙齦則要忍受極大的痛苦,需要一針一針地把牙齦刺破,把染料抹在出血的地方,隨著傷口愈合,染料就會一直留在牙齦中,終生不會褪色。女孩子們誰的染技高,就會受到尊重愛戴。

杰內古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紀,從14世紀起先后被馬里帝國、桑海帝國和摩洛哥人所統治,是古代非洲內陸商路上的重要中轉站。
農牧業
馬里的經濟以農牧業為主,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3%。主要糧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等。經濟作物主要為棉花和花生,產品大部分供出口。馬里的畜牧業是全國第二大出口產業,牧地約占國土面積的1/4。牛、羊等牲畜和畜產品是北部、東北部牧民的主要生活來源,也是主要出口物。牲畜頭數在西非僅次于尼日利亞。

巴馬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曾經是非洲歷史上統一的黑人王國馬里帝國的中心。
首都巴馬科
巴馬科是馬里的首都和全國最大的城市,位于國境西南部,地跨尼日爾河兩岸。“巴馬科”的名字來自當地班巴拉語,意為“鱷魚之河”。1904年與塞內加爾的鐵路通車后,巴馬科的城市建設又獲得了很大發展。現在的巴馬科城區北倚庫魯巴山,南部直達尼日爾河南岸,地勢平坦,略向南傾斜。是全國主要的工商業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樞紐,也是尼日爾河流域農畜產品集散地之一。市中心為商業區和西式住宅區,北部為總統府和政府機構所在地。多蘇丹式建筑,房屋大多數用紅色的燒磚砌成,采用平頂的長窗,帶有一種濃厚的西非色彩。城里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也有傳統的手工藝品市場,馬里的手工藝品有木雕、象牙雕、金銀雕刻等,以其精美絕倫的工藝而享譽世界。

馬里的柏柏爾人多住在北部撒哈拉沙漠的邊緣地區,從事畜牧業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