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Beijing

·覓古尋今路
當北京的陽光恣意傾斜在每個角落,那點點斑駁似乎淡忘了凝重的往昔,曾經那般深刻,如今終抵不過時間的輪回。輕輕地走著,輕輕地撫摸,古老京城的片片印記在視野中逐漸模糊,以為遺忘了的,卻突然變得歷歷在目。驀然發現,那行走在時光中的歷史,依然古韻十足。
故宮The Imperial Palace
君臨天下
紫禁城曾經的輝煌已與那段歷史時光一同遠去了,可每當我們駐足在那座古老的宮殿前,依然會對她肅然起敬,也許是因為,如果拋開她所承載的時光,我們的今天,也便無從談起。
君臨天下,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將斑駁的歷史放大,也許就在某個不為人知的瞬間,細節之處的一片枯葉突然抖落,一種莫名的情愫涌上心頭。除了淡淡的哀傷,還有對于過去的思索。過去,“故”去,留得一片紅墻壘砌的城池,在人們的記憶中。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堪稱當今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建筑杰作,比起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美國的白宮以及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更勝一籌,被榮耀地尊封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很多人慕名來到故宮,就是為了欣賞中國古代建筑的輝煌與帝王的奢華。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竣工。這片堪稱世界最宏偉的宮殿建筑群,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建筑面積有15.5萬平方米,內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980間。上等木材、琉璃瓦頂、青白石座與各種金碧輝煌的彩畫交相輝映,盡顯出故宮的富貴榮華。
故宮很大,在游覽之初,它的龐大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分守故宮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與神武門相對的,是用土、石筑成的公園——景山公園,里面種滿松柏,象征著萬古長青。

12米高、3400米長的宮墻將宮殿與護城河隔開。俯視故宮,52米寬的護城河就像一條蛟龍,靜臥在宮殿門外,靜靜地守護著整座宮殿。
以乾清門為界,在故宮內部,“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的建筑風格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前朝”;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皇帝與后妃的住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這個高26.92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貫穿72根1米長的柱子的寶殿上,依稀能看到當時舉行大典的場景。造型精致的鶴、爐、鼎,雕刻精細的屏風與整個大殿相互映襯,顯得莊嚴而又絢麗。太和殿,跨過那道門檻,眼前便是大好的錦繡前程。古往今來,太多的人走上仕途——這條功成名就的道路。于是,一個又一個年輕有為的青年不遠萬里進京趕考,為的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后的豁然開朗。

昔人已去,日晷卻依舊行使著自己的職責。

故宮典雅大氣,幾百年來經歷著時代變更,宮殿本身依然映襯藍天。
想象中的御花園,也許是姹紫嫣紅,鶯歌燕舞。可是跨入御花園才發現,滿庭滿院,處處是嶙峋的松柏和芬芳的芍藥。或許,那曾代表一種單純的寄托,在帝王的眉宇間,也流露出對于萬古長青的盼念。松樹,故宮中滿眼蒼勁的、四季常青的松。渴望永生、渴望長生不老、渴望益壽延年。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似乎在不經意間便道出生命的真諦。而面前如此的恢宏氣勢,如此震懾人心。
走出神武門,登上景山,紫禁城的恢宏之氣盡收眼底。一直以來,景山不僅聞名于滋養人心的地氣,更聞名于它的三季花團錦簇,四季松柏常青。乾隆年間修筑的綺望樓,依山之勢修建的五方佛亭,至今為人們所流連。那國色天香的牡丹在景山艷麗盛放,尊貴雍容的典雅瞬間便沐浴滿園。一座人工修筑的皇家園林,就在這個偌大的京城低調地安享天年。每次途經崇禎帝自縊的古槐下,每次看著寫滿文字的石碑,都會不禁慨嘆。
走出景山,看到護城河邊石磚縫隙中鉆出的嫩綠色小草,正在以頑強的姿態奮力生長著。心情突然覺得寬慰。這幸運的植物,天生便成長在充滿帝王之氣的紫禁城邊,淡淡的綠色,洋溢著生命的色彩。夕陽西下,小草搖曳的腰身與紫禁城中斑駁的紅墻、暗黃的琉璃一起,凝成一道別具韻味的風景。
而故宮中的坤寧宮在故宮內廷最后,是明朝的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均在此舉行婚禮。

乾清宮
頤和園The Summer Palace

十七孔橋
古韻清風拂碧波
古老的京城,斑駁的紅墻,嶙峋的山園……任時光荏苒,這注定是一座古樸悠然中被滿腹滄桑浸染的城市,卻在前行的途中,愈加容光煥發。道路兩旁的月季嬌艷地盛開,園中的牡丹優雅舒展,一座座皇家園林,在太平盛世中,更顯出無窮無盡的韻味。
頤和園,山清水幽,景色秀麗。它坐落在北京城的西北郊,因為京城的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因而成為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這片土地集帝王將相萬千寵愛于一身。1764年,時值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盛世——康乾盛世,頤和園始建成。它原名清漪園,最初只是帝后宮妃們休閑避暑的場所。雍正帝繼位后,長期居住在西郊園林中,連同政務、讀書、游樂一并在此進行,如此,這里逐漸成了政治和娛樂的雙重中心。“頤和”的本意源自“頤養太和”。1860年,頤和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燒毀。1886年,清政府挪用軍餉對其重修,并改名為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除了紫禁城,這里是晚清統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更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見證。

清晏舫長36米,上下兩層均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船頂為磚雕裝飾,窗戶為彩色玻璃,船底為花磚鋪地,精雕細琢之技藝可見一斑。下雨時,船身的四個龍頭會自動將雨水排入湖中,設計異常巧妙。
頤和園占地約308公頃,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是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迄今為止保存得最為完整的皇家行宮御苑。

頤和園中,有很多地方是依照江南景觀而建,而這座拱橋,卻有著皇家古典氣質。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在造園藝術中,頤和園無愧于其“皇家園林博物館”的美名,集萬家之大成,盡顯皇家園林的恢宏富麗,同時充滿了和諧自然的盎然生趣。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諸多人工景觀與周圍的自然山巒、粼粼湖面交相輝映,頤和園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占有顯著地位,自然在人們的意料之中。
規模宏大,是頤和園景區的第一大特色。在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的景區中,水的面積便占到3/4。園內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景點建筑百余座,院落20余處。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等,都是后人游覽時必觀的景點,可謂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
未進頤和園,就已經被它雄偉的氣勢所感染。大門兩側傲然佇立的兩座獅子,公獅右爪握球,象征一統江山;母獅左爪扶幼,象征母儀天下。走入大門是一對豬猴石;走進第二道大門,萬壽石映入眼簾,萬壽石后麒麟現身。在頤和園,世界上唯一一對“龍在下,鳳在上”的雕塑,象征著慈禧太后至高無上的權力。

萬壽山下是長廊,長廊邊上則是一波靜默湖水。

漫步于蜿蜒的長廊,抬頭便能看到橫梁上一幅幅精美的圖畫,或是歷史故事,或是自然景觀。
再往里,長廊顯現。頤和園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長廊,1992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它位于萬壽山南麓,全長有728米,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700余米的游廊中,繪有圖畫上萬余幅,將傳統故事、山水風景、花鳥魚蟲置于畫中。
長廊穿過佛香閣。佛香閣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皇室在此燒香。它位于萬壽山前的山腰處,建在一個21米高的長方形臺基之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筑。閣高36.44米,8根巨大擎天柱支撐其間,結構復雜卻異常精細。佛香閣以其莊重雄偉的風姿奠定了園中建筑群的主旋律,因為有它,方才凸顯昆明湖的蕩漾、萬壽山的莊嚴;因為有它,皇家氣派才能更添幾分光輝。
頤和園的景區中,萬壽山總能因其山間多而宏偉的建筑首先映入人們的眼簾。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云閣;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等。諸多亭臺樓閣,登其上方,昆明湖中秀美景色盡收眼底。
眾多山上建筑,智慧海讓人印象頗為深刻。“智慧海”原為佛教用語,本意用來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的法力無邊。這個建筑看似木結構,事實上沒有用一根木料,全部是由石磚砌成。因為沒有橫梁,也被稱為“無梁殿”,又因為其中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呼它為“無量殿”。整個建筑全部由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中間夾雜少量紫藍色琉璃,遠遠望去,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尤其外嵌于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是讓人心生虔誠。
頤和園中“畫中游”
“畫中游”是頤和園中的一處著名景點。它依萬壽山而建,正面有一座兩層的樓閣,左右有名為“愛山”“借秋”的兩座樓。閣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邊是“澄暉閣”。建筑之間建有爬山廊。由于地處半山腰,加之建筑形式豐富多彩,所以遠遠望去,像是一幅中國山水畫。
無論是遠觀或是近賞,昆明湖都是頤和園中最為娟秀的景色。碧波浩蕩、余波淼淼,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靜臥湖中;西邊那艘很美的大船,若不是石頭做成,定會在乘風破浪之時盡顯英雄氣勢。
那石船取名清晏舫,有“河清海晏”之意。在整個頤和園中,它是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一處建筑。之前作為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建清漪園時改名為“石舫”,光緒時更名為“清晏舫”。
古老的頤和園,從一個景點跨入另一個景點,便是從一個世界跨入另一個世界。這里景點之多,景色之異,數不勝數。
每當游人踏出頤和園的門檻,總是會不由得回眸。世事無常,風雨變幻,雖然歷經數百年滄桑,頤和園依然屹立于青山翠谷之中,歷久彌新。

賞山水園林,到了頤和園,就會被它的皇家氣質所感動。
專題 觸摸北京的歷史印跡
Beijing
有人說,在北京游走的過程,便是觸摸歷史的過程。也許只是不經意地一抬頭,便與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不期而遇,在這里,可以追憶逝去的歲月,也可以追逐美好的未來。

北海,中國古代皇家園林
有人說,在北京游走的過程,便是觸摸歷史的過程。也許只是不經意地一抬頭,便與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不期而遇,在這里,可以追憶逝去的歲月,也可以追逐美好的未來。很多人來這里,都是為了圓心中那個追逐多年的夢。
“不到長城非好漢。”對于這座世界最古老的偉大建筑之一,人們留下親切而驕傲的激勵。放眼望去,那1萬2千多里的延綿不僅是真正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中華民族的祖先時至今日仍然被全世界所欽佩,那偉大的建筑,讓全世界的目光凝向一處——東方。
而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不僅是中國建筑中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綺麗瑰寶。肅穆、莊重、神秘、令人敬畏,遙想明清,每逢春秋大祭,帝王從紫禁城儀仗出行,來到這里,齋戒沐浴、奏樂禮拜,祈求上蒼降福于人間,保佑黎民百姓風調雨順。
踏著歷史的足跡,來到雍和宮。這座北京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藏傳佛教寺廟,來過的人無不被它輝煌的皇家園林建筑、神秘的藏傳佛教神像以及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所吸引。那段最繁榮、最輝煌的歷史風貌在這里被一一呈現。
昔日的“萬園之園”,雖然今昔只剩下斷壁殘垣,卻默默地向世人講述著它的前世今生。在圓明園,人們感受到的,是對歷史中輝煌的慨嘆以及對屈辱的無奈。
靜靜漫步于北海,抬頭望望那帝王心中的海上仙山,紫禁城西苑的美就這樣盡收眼底。湛藍的天空,湖面溫柔的風時不時波光粼粼,站在歷史與現在交替的地方,讓人心中一片云淡風輕。
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明清時的每一處繁華終究趨于平淡,令人銘記的,便成為歷史。然而,在追逐和探尋的過程中,內心依然雀躍,因為我們撫摸過那塊磚、那片瓦,面對它們的時候,是永遠的心潮澎湃。

蜿蜒的長城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征,刻印在所有中國人的心里。
國家體育場National Stadium

鳥巢內的樓梯
呵護生命的奇跡
一個孕育生命的巢,似一個搖籃,哺育生命的同時,更寄托著人類對于未來的美好希冀。國家體育場——鳥巢,在2008年之前被人們給予無限的期望,在2008年之后,更是延續了奧運的精神,成為中國和世界建筑發展的歷史見證。
鳥巢,一個平易近人的名字。像所有哺育者一樣,對天真無邪的生命給予最精心的呵護。看似簡約的設計,卻傾注了藝術家的全部心血;看似支離的形狀,卻載滿了人類對于生命力的推崇。
國家體育場——鳥巢,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它的設計者來自五湖四海——2001年,在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赫爾佐格、德梅隆以及中國建筑師李興剛的通力合作下,一個生命的搖籃就此誕生。樸實的結構,絲毫沒有掩飾地暴露于藍天之下,在一片蔚藍中顯得無限寬闊。

燈火輝煌的鳥巢映襯在周圍湖水中。
自然的滋養是生命最為珍貴的力量。體育場的外殼甚至可以作為填充物的氣墊膜,使屋頂完全達到防水的要求。即使如此,陽光依然可以穿透透明的屋頂,直接讓賽場中央的草坪沐浴在日光中。

夜色中的水潤般的水立方和燈火明媚的鳥巢。
在鳥巢中,隨處可見的是設計中體現出的人文關懷。碗狀座席,使觀眾無論在哪個位置,都能保持和賽場中心的視線距離在140米之內;特殊的吸聲膜材料,使賽場中的語音清晰指數達到0.6;利用流體力學原理,保證每個觀眾都能享受到同樣的自然光以及通風。除此以外,還特地為殘障人士設計了輪椅座位,為他們提供種種個性化服務。
然而鳥巢對于中國人的意義,已經遠不止于建筑設計上的意義。永遠忘不了記憶中的8月8日。那一天,這個充滿寓意的偉大建筑真正走進人們的視線,在這里,60億人的熱情被滿載其中,奇跡與夢想就此展開羽翼,向更寬闊的天際飛去。
奧林匹克的圣火照亮每張充滿期待的面孔,中國的56個民族,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在一瞬間縮小成一團,被鳥巢溫柔地包裹。一段神話、一個奇跡,在中華大地上空冉冉升起,鳥巢內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在全世界的注視中逐漸連成一片希望的海洋。
驕傲,那種驕傲從心底蔓延至全身。每次從亞運村經過,總是會在鳥巢跟前停下來,靜靜地觀望與回憶。
那個瞬間,圣火點燃了一個新的奇跡。如果說奧運是世界帶給中國的一個契機,那么,中國人無疑在這個機會里寫下了前無古人的奇跡。你能看到,那顆古老的東方明珠早已破繭而出,從鳥巢起飛,展開健壯的翅膀,扶搖直上。
水立方
國家游泳中心又名“水立方”,是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修建的主游泳館,位于奧林匹克公園內。同時,它又是本屆奧運會標志性的建筑物之一。建設用地62950平方米,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積大于15000平方米。長、寬、高分別為177米、177米、30米,同“鳥巢”一起,分列城市中軸線北段的兩側,為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再樹形象。
北京的胡同Beijing's Hutong

北京的胡同中的老四合院
京韻十足
北京的胡同,仿佛是這座城市肌膚上的紋理,每時每刻都流淌出生動而又清晰的生活景象。
老北京的味道,似乎融入了各種細膩的滋味,胡同,四合院,豆汁……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大多形成于13世紀的元朝,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發展,數量浩繁達數千條,胡同里的建筑幾乎都是四合院。
“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漫游在北京的胡同里,會發現它有著很深的意味。北京的胡同外表上看差不多,但它們的特色卻各不相同。南鑼鼓巷是一處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區域,雖然歷時700多年,這里依然保持著元代的“魚骨式”格局。從元朝到今天,雖然昔日的繁華勝地已經成為歷史遺跡,然而這些胡同卻在日光之下自顧自地生息繁衍著,保持著一成不變的膚色。如今,這條巷子已經成為京城胡同文化的典范,游歷其中,個性化的小店與古樸的建筑風格交相輝映,讓人流連忘返。

胡同不僅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充滿著老北京的生活氣息。
北京的胡同可以說是北京歷史的見證者,很多胡同里的一塊磚、一片瓦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長廊的油漆已經布滿傷痕,頂上瓦片中間生出頑強的各式小草,雕梁畫棟也已殘缺不全……但是,看著它們,并不會因為它們的陳舊而感到失望,反而會因為它們的殘缺,感覺到那種幽深的美感,遂震撼于歷史的滄桑變幻。
將過去融入未來,這也是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的調調兒。外顯的表象里,依然可以尋到歷史的內容——街頭藝人的拿手絕活、依然奔跑著的黃包車、街邊古老的風味小吃店、路邊操著京腔大聲聊天的老人們……
穿梭在北京的胡同,仿佛時間停滯了。事實上,這些并不是錯覺,你能看到,歷史與現代在眼前不停地穿梭。
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是從鼓樓到什剎海銀錠橋之間的一條纖細的斜街,歷史上,這條街以賣煙袋、煙具為主。據說,有一家名叫“雙盛泰”的煙袋鋪曾豎立一個五尺來高木雕大煙袋,煙袋鍋和煙袋嘴均涂銅色,煙袋桿刷黑漆,煙袋鍋上系著紅綢,迎風擺動。煙袋斜街因此而得名。

靜靜的北京的胡同,韻味十足。

黑芝麻胡同的門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