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劇卷二(莎士比亞全集·第八卷)
- (英)威廉·莎士比亞
- 5244字
- 2019-12-19 14:27:16
前言
《亨利六世》三聯劇應該是莎士比亞牛刀初試時期的作品,大約創作于1590年至1592年之間。我們說“應該是”是因為對于此三聯劇,尤其是上篇的著作權問題一直是個爭論紛紜的問題(請參閱附劇后的“考證”)。莎士比亞這一早期的歷史劇《亨利六世》上演后受到了很大的歡迎,這無疑為他日后走向成功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在莎翁的戲劇創作生涯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但是,作為最早期的作品,《亨利六世》難免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無論是語言的使用還是劇情的安排,都還顯得不夠成熟,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著作權的問題,也導致了今日受學術界冷落的狀況。
在莎翁的歷史劇中,數《亨利六世》最長,全劇分為上、中、下三篇,計9503行,從亨利五世的喪禮(1422)一直寫到亨利六世在倫敦塔獄被害(1471),橫跨半個世紀的戲劇時間(1422~1471),包括了亨利六世的一生。
十四世紀,英國的封建統治遭受到了一系列沉重的打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尖銳。《亨利六世》所再現的正是這一段歷史。這是英國一段多災多難的歷史,一段血雨腥風的歷史。在法蘭西,英國所占領的屬地喪失殆盡,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仍在進行;在英格蘭本土,北部的兩大王族(蘭開斯特王族與約克王族)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統治權的“玫瑰戰爭”,可謂交織著外患內憂。
比較而言,在《亨利六世》中,上篇最不成熟。但這并不等于說上篇一無可取之處;無論從該劇對其后來創作的影響還是從劇作本身的戲劇技巧、藝術手法和語言運用而言,都是研究莎劇一個不可缺的部分。遺憾的是以往對該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著作權的考證上。當然這種考證往往也牽涉到對劇本本身的分析,不過這種分析的目的只不過是反過來為考證服務。由于該劇作比莎翁后期劇作要遠為遜色,所以,被學者們長期冷落在一邊。
《亨利六世》上篇雖然顯得有些稚嫩,但也是一部瑕瑜互見之作,特別是作者在營造戲劇氣氛上已初見功力。上篇敘述雖然顯得有些凌亂,但始終還是圍繞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前方戰場上的激戰廝殺;另一條是孱弱的亨利六世身邊的貴族權臣們之間的明爭暗斗。劇作從亨利五世的喪禮寫起,喪禮進行的過程中,劇作者讓使者接二連三地頻頻登場,不斷地送來壞消息。這樣的劇情安排不僅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而且為劇情的進一步展開做好了鋪墊,更為劇中各色人物提供了一個直接或間接亮相的機會。兩條線索交叉展開,時而此明彼暗,時而彼明此暗。劇情開始時氣氛悲壯壓抑,各懷心事的貴族權臣紛紛登場,唇槍舌劍;另一方面,劇作者通過使者之口敘述了在前方戰場上驍勇善戰的塔爾博孤軍奮戰,終因寡不敵眾不幸被俘的情形。這兩條線索的交叉展開使得劇中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曾經威震遐邇、所向披靡,令法蘭西人望風而逃的英國名將塔爾博在“缺丁少銀”的情況下仍浴血沙場,最終與自己多年征戰在外而未能相見的兒子一起為國捐軀,可歌可泣,悲壯的愈顯悲壯;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煊赫的貴族權臣們在大敵當前、前線頻頻告急之時卻“派系分歧、意見不一”,本該“披掛上陣”卻“舉棋不定”,一而再、再而三地貽誤戰機,為了個人目的,相互排擠,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可憎可恨,卑鄙的愈顯卑鄙。
劇中對幾個主要人物的刻畫都很成功,如忠君報國、驍勇頑強的塔爾博,寡廉鮮恥、巧舌如簧的薩福克,足智多謀的法國巾幗英雄貞德等,都能激起觀眾強烈的愛憎情緒。對于塔爾博的成功刻畫以及觀眾的熱烈反應,有托馬斯·納什的諷刺文著作《窮光蛋皮爾斯向魔鬼乞憐》(Pierce Pennilesse)為證,納什在該書中寫道:要是“令法蘭西人聞風喪膽的塔爾博想到自己在墳墓里躺了兩百年之后居然又在舞臺上耀武揚威,居然還有萬千觀眾至少偶爾還愿意灑下萬行熱淚,給自己的遺骨涂上一層新的保護層使其不朽,還能借助演員的飾演,讓觀眾于想像中覺得他們正目睹自己在流淌鮮血,英勇的他無疑會感到欣慰”。
作者從狹隘的愛國主義立場出發,把法蘭西的女英雄圣女貞德描繪成了一個放蕩不羈而又不要臉的婊子,一個貧嘴的巫婆。對于這種歪曲史實的描寫我們不能不感到遺憾,但也不能不承認劇作家調動觀眾情緒的戲劇手法還是相當高超的(詳見第五幕第四景),我們看見她連生身父親也不認,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不惜佯裝懷有身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過貞德之口譴責了英國人的一些殘暴行徑,多少表明了作者對英國人侵占法國領地的態度。
可是你們,肉欲熏心、利令智昏,
濫殺無辜、荼毒生靈、
道德敗壞、惡貫滿盈……
我們說上篇是莎翁不成熟的作品,主要是因為它存在著以下一些明顯的不足:結構有些松散、詩行音節不夠嚴格、人物語言缺少個性等。
劇作的上篇與中、下篇之間存在著兩個主要的銜接點:其一,在著名的圣殿花園那一場戲(第二幕第四景)中,約克公爵理查·普蘭塔琪納與蘭開斯特一系的薩默塞特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舌戰,從而揭開了“玫瑰戰爭”的序幕。沃里克對他們之間的這一場唇槍舌劍作了一番評論,這一評論對即將到來的覆滅做出了預言:
我在此預言,今日這場唇槍舌劍
在這圣殿花園引起的兩派分裂局面,
必將把卷入紅玫瑰和白玫瑰兩邊
成千上萬的人引向死亡的可怖深淵。
其二,上篇結尾時,作者讓亨利六世通過其寡廉鮮恥的代理人薩福克與法國安佐公爵的女兒瑪格麗特訂婚,從而為中篇情節的展開作了必要的鋪墊。這一婚約使得亨利撕毀了他早先與阿瑪涅克的獨生女兒訂下的婚約,同時也導致了英國在法國更多屬地的喪失,表明了使王室元氣大傷和最終將葬送王室的腐敗勢力正在進一步蔓延;亨利與瑪格麗特的結合,預示著英國王位將面臨新的危險,因為來自法國的瑪格麗特將繼貞德之后,成為英格蘭的又一顆災星;而瑪格麗特與薩福克狼狽為奸,更是為中篇情節的展開,提供了一個主題。上篇末了,一個盛大的王室婚禮眼看就要舉行,英格蘭與法蘭西將謀得暫時的和平,此時,薩福克直言不諱地道出了他那見不得人的居心,預示著英格蘭將遭遇更大的麻煩:
瑪格麗特將成為王后,駕馭王上,
而我則將駕馭她和王上乃至整個王國。
中篇較之上篇而言,寫作技巧上更成熟一些,處理的題材也更重要一些。
中篇整個劇情的發展和框架結構,基本上與上篇相同,但顯得更緊湊些。首先,中篇中有著墨不多,但鮮明生動的逸聞趣事的穿插,諸如格洛斯特公爵夫人與巫師術士攪在一起施行巫術(第一幕第四景)、圣奧爾本的那一幕“奇跡”(第二幕第一景)、鎧甲匠霍納與其徒弟的決斗(第二幕第三景)、薩福克被處死以及凱德落在鄉紳艾登手上(第四幕第一景、第十景)的幾場戲,就明顯不同于上篇第二幕第三景塔爾博遭遇奧凡涅伯爵夫人的那場戲,這幾場戲對于整個劇情而言已不僅僅是可有可無的逸聞趣事的穿插,而是與劇情有機相連、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次,各派力量明爭暗斗,相互傾軋,結果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約克公爵理查趁機一步步崛起,這樣的安排使得整個中篇脈絡清楚,推進自然。
同上篇一樣,中篇仍用一定的篇幅反映了統治階級內部各派勢力之間的紛爭惡斗、自相殘殺,有所不同的是亨利隨著年歲的增長,在劇中的比重加大了,斗爭顯得更為激烈、更為殘酷了。作者把亨利六世周圍的朝臣一個個都描繪得殘酷無情、野心勃勃,只有“志行端方、宅心仁厚、稟性忠良”的護國公格洛斯特公爵對亨利王沒有貳心。
此外,在中篇里,還有好幾場反映壓迫階級與被壓迫階級之間斗爭的戲,說得更具體一些,也就是農民和平民與擁有土地的貴族和城市貴族之間斗爭的戲。中篇開頭第一幕里就有一場(第三景)兩個農民請愿的戲,一個農民指控一地主霸占了他的房子、土地和老婆,另一個則指控薩福克公爵圈占了梅爾福德的公地。接著,在第二幕第三景中,一個學徒與自己的師傅進行了一場決斗,學徒取得了決斗的勝利,其他的學徒都站在他的一邊,為他的勝利而歡呼。所有這些都表現了作者對被壓迫者的同情。但值得指出的是,莎士比亞對于1450年爆發的杰克·凱德領導的民眾起義不以為然,對這個起義領袖進行了許多歪曲描寫,把他描繪成了一個愚昧無知的騙子,一個被人利用的工具。
全篇圍繞著兩條簡單而又相關的事件展開,即格洛斯特的垮臺和約克的崛起。第一幕結尾,格洛斯特公爵的夫人在施行巫術時被約克等人當場拿獲;第二幕,攝政的格洛斯特公爵便被迫交出了王杖;第三幕里,就在即將大禍臨頭、慘遭暗害之前不久,格洛斯特預言道:
只怕我這一死還只是他們把戲的序曲,
再搭上千萬條還不知要大難臨頭者的性命,
也無濟于結束他們精心策劃的悲劇。
波福紅光閃閃的眼珠表明他用心歹毒;
薩福克陰沉的眉宇顯示了他兇暴的仇恨;
尖刻的白金漢言語中已暴露出
他心頭積壓已久的滿腔嫉妒;
還有欲念包天、一意孤行的約克,
我扯住了他伸得過長的胳膊,于是他
就想用莫須有的罪名加害于我。
而你,我的王后陛下,則伙同他們
無中生有地把惡名強加在我頭上,
用你最拿手的伎倆蠱惑我最親愛的王上,
讓他成為與我勢不兩立的敵人。
格洛斯特被害后,先前一同將格洛斯特搞垮的惡勢力進行了分化重組,各派勢力發生了一些很大的變化:紅衣主教波福在褻瀆上帝、咒罵世人中死去;在眾市民的強烈要求下,薩福克被放逐,隨后死在一個水手手中,于是瑪格麗特失去了自己的盟友兼情夫;這樣,約克公爵雖然還不至于肆無忌憚地向王位伸手,但他朝著自己的目標又大大地邁進了一步。第四幕用大量的筆墨反映了凱德所領導的起義,起義以失敗而告終。起義的失敗給約克帶來了“從孱弱的亨利頭上摘取那頂王冠”的機會。第五幕中圣奧爾本一戰,約克家族大獲全勝,中篇到此結束,當然英格蘭的災難并未就此終止。就在約克在他的兒子愛德華和理查(后來先后為英格蘭國王)以及強大的奈維爾父子的協助下,準備收獲自己播種的果實之際,瑪格麗特王后和被打敗的蘭開斯特家族逃走了,以圖他日再戰。日后的災難從小克利佛咬牙切齒的復仇之誓中已透露出來:
看到這幅景象,我的心不由得
變成了鐵石;只要它還是我的心,
它就會如同鐵石般堅硬。約克
對我們的老人殘酷無情;對于
他們的嬰兒我也決不會手下留情。
少女的淚珠之于我將如同露珠
之于烈火,能感化暴君的美女
將只能在我的怒火上添柴澆油。
在下篇中我們看到的是戰火連天,而且一場比一場猛烈。蘭開斯特家族在威克菲爾德一戰中大獲全勝,小克利佛為了報殺父之仇,殘忍地殺害了約克的小兒子魯特蘭;接著約克公爵自己也慘遭毒手,在殺死他之前瑪格麗特王后讓人將他推到一個鼴鼠丘上,給他戴上一頂紙糊的王冠,對他恣意嘲弄了一番。接下來的套頓一戰中,王后的軍隊被打敗,克利佛被俘梟首;經過一些變故之后,沃里克轉而支持瑪格麗特王后,只可惜在英勇拼殺一番之后也斃命沙場;亨利王的兒子威爾士親王愛德華最后也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與此同時,詭計多端、野心勃勃的理查趕往倫敦將被囚禁在倫敦塔獄里的亨利王殺害了。劇中安排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即在套頓一戰中,一個做兒子的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一個做父親的殺死了自己的獨生兒子。這一場戲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爭權奪利的內亂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的作用。
在該篇中有一段特別值得一提的獨白,這便是第二幕第五景中亨利王獨坐山丘沉思時的一段抒情性獨白:
如果上帝愿意,我真恨不得死了算了;
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悲愁,還有什么?
上帝啊!在我看來,幸福的生活
莫過于做一個敦厚樸實的牧羊人。
坐在山丘之上,就像我現在這樣,
一度一度地精心雕刻出一些日晷,
觀看光陰是如何一分一分地流逝:
多少分鐘湊成一整個小時,
多少小時拼起來組成一天,
多少個一天才會過滿一年,
一個凡人可以活上多少年。
明白了這個,再來分配時間:
這么多小時我可以用來照看羊群,
這么多小時我可以用來休息,
這么多小時我可以用來沉思,
這么多小時我可以用來消遣,
我的母羊已懷胎這么多天了,
這么多周后小羊便可產下來,
這么多年后我就有羊毛剪了:
這么多的分、時、日、月和年
過后便來到了它們注定的歸宿,
將蒼蒼白發帶進靜悄悄的墳墓。
啊,這是多好的生活!多甜蜜!多美妙!
牧羊人在山楂叢中照看自己溫順的羊群,
頭頂的那一片陰涼豈不比罩在終日擔心
臣民造反的國王頭上的錦繡華蓋更溫馨?……
這段獨白歷來被認為是莎翁詩劇中的“華彩段落”,細致貼切地反映了一個軟弱無能的君王在經歷了兇險的宮廷斗爭、備嘗了戰亂之苦后對人生的一種感悟,是對亨利六世活得疲乏至極時的痛苦心態的一種展示。這段獨白不能不令人從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悲哀和對漫漫人生的思索,不能不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亨利六世》以亨利六世被害、瑪格麗特被其父贖回而告終,末了,沾滿鮮血終于登上英王寶座的愛德華王躊躇滿志地夸耀道:
如今狼煙掃盡,除了盡情享樂、
歌舞升平,還有什么事可做呢?
擊鼓鳴號!與一切煩惱說再見!
但愿我們從今能永遠快樂無邊。
然而,正如亨利六世遇害前所預言的那樣:
我可以這樣預言:雖千千萬萬的人
現在還絲毫不相信我所擔心的事情
可不久就將有許多老人因為兒子
夭折而哽咽,許多寡婦因為失去
丈夫而哀號,許多孤兒因為父母
死于非命而雙眼噙淚、泣不成聲,
都要詛咒當初你出生的那個時辰。
英格蘭的災難并未就此結束,因為殺害亨利六世的格洛斯特公爵理查是個覬覦王位、野心勃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魔鬼,而他的野心就是要坐上國王的寶座。于是又有了《理查三世》,人們把《亨利六世》及其續篇《理查三世》視為莎翁的第一個四聯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