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 蘇日戰爭前夕的“外交戰爭”
雅爾塔密約
1945年 2月 11日,斯大林和羅斯福在雅爾塔達成秘密協定。斯大林承諾在對德戰爭結束后“2個月或 3個月內”,向日本開戰。美國承諾給蘇聯的報酬包括:外蒙和庫頁島,以及在中國東北的眾多特權[1](參閱《東線:攻占柏林》)。
在遠東擴張勢力范圍,無疑是蘇聯和斯大林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已有長期的布局。從內部因素考慮,雖然斯大林贏得了對德國的戰爭,可也耗盡了蘇聯國力,付出了無比慘烈的巨大代價。而斯大林在戰爭初期所犯的錯誤,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忘記的。為此,斯大林也需要用“代價較小”的擴張,來鞏固他自己在國內的威信。而羅斯福邀請俄國人所進行的戰役,不僅將使蘇聯奪取“滿洲”、朝鮮北部、庫頁島等地,甚至可以進而確立其在整個遠東的戰略優勢。客觀地說,即使羅斯福不開那么高價錢,俄國人最后也會選擇參戰。當然,前提是日軍實力衰弱至極或陷入絕望,俄國人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畢竟,蘇德戰爭的創傷太大太深。
歐洲戰爭結束后,朱可夫在柏林設宴招待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
對羅斯福滿足俄國人一切要求的態度,史家議論頗多。有人批評他過度沉醉于四大國統治世界的幻想;也有人指出他對斯大林和蘇聯有特別的親近感;今天,羅斯福身邊潛伏著蘇聯間諜的事實也早已不是秘密,這無疑可以讓俄國人在談判中占盡優勢。丘吉爾的主治醫師甚至認為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期間已經有些癡呆了。但不管怎么說,當時美國整個高層都認為,比起俄國人開的條件(反正也不需要美國直接付出代價),加速日本的失敗、減少美國的損失更為重要。考慮到這些軍事因素,即使那些政治態度保守,并不怎么喜歡羅斯福和俄國的美國將軍,如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也不得不支持這一政策。
雖然有蘇日中立條約的存在,但對斯大林來說,向日本開戰的政治道義問題,可以用事后的大事宣傳,如渲染日俄戰爭的一箭之仇來掩飾。但蘇德戰爭期間,日本處于中立狀態卻也是事實。日本對蘇德戰爭的態度很特殊。事實上,1941年日本和美國關系惡化的一個決定性背景,就是日本曾相信蘇聯和德國將取代美英而主宰世界。可是 1941年 6月 22日蘇德戰爭的爆發,令這一構想徹底破產,可以說這是日本在二戰期間最大最決定性的戰略誤判。
蘇德戰爭期間的遠東局勢
雖然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一度面臨絕境。日本卻沒有配合德國夾擊蘇聯。這當然不是出于道義。事實上,自明治以來,日本陸軍就一直把俄國視為頭號假想敵,其大陸擴張政策很大程度也是與對俄防御政策聯系在一起的。日本奪取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滿洲國后,日本關東軍更是與蘇聯遠東軍直接對峙。龐大遠東蘇軍的威懾,也直接影響了日本陸軍的對華戰爭。只要這個俄 國軍團存在,日本陸軍就不可能以全力去消滅蔣介石。就在蘇日中立條約簽訂之前,蘇日兩軍分別爆發了兩次大規模軍事沖突:1938年的張鼓峰沖突、 1939年的諾門坎沖突。此后,雙方也繼續在邊境地區增兵,形勢一直很緊張。
張鼓峰沖突中被擊毀的蘇軍T-26坦克
西方戰爭史學家宣稱,蘇德戰爭爆發后,蘇聯為了應對德國的閃電攻勢,幾乎抽空了遠東部隊,用來救援歐洲戰場。但這并不符合事實。
蘇德戰爭期間遠東蘇聯陸軍向蘇德戰場調動兵力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的確從遠東抽走了很多兵力。包括 40.2萬陸軍部隊
(詳見上表)、15萬補充兵和 14萬名水兵。但另一方面,僅 1942、1943年,就從蘇聯西部派出 30萬新兵到遠東。前述從遠東抽調的陸軍部隊,很多就是用這些西部新兵組建的。而遠東蘇軍的主力卻保持不動。自 1941年 12月底到蘇德戰爭結束,遠東蘇軍一直維持有百萬以上的兵員。甚至當莫斯科危在旦夕的 1941年 12月,遠東紅軍還有 134萬人,裝備著 2124輛坦克和 3193架作戰飛機(詳見下表)。
遠東蘇軍實力變化 1941.6—1945.5
注:不含50迫擊炮;基本只有輕型坦克,僅 1945年5月9日有132輛自行火炮。
這些蘇聯官方數字證明,即使在蘇德戰爭最危險的時候,斯大林依然在遠東地區保持極為龐大的軍隊集團。部分原因在于日俄戰爭以來,俄國人對日本人傳統的畏懼心理,也在于俄國人害怕“滿洲”地區 3000萬黃種人一口氣涌入人口稀少的蘇聯遠東,將帶來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為了防止這種危險,早在 20世紀 30年代中期,斯大林就下令在蘇聯遠東地區清洗黃種人,包括把大量朝鮮人驅逐到中亞地區。
與規模龐大的遠東蘇軍相比,日本關東軍的兵力相當弱小,技術裝備的差距尤其巨大。即使在蘇聯戰況最危急、莫斯科岌岌可危的 1941年12月,關東軍的兵力也只有遠東蘇軍的一半稍多,飛機只有蘇軍的五分之一,坦克只有七分之一(詳見下表)。以如此絕對劣勢的兵力,關東軍無法發動德國所需要的大規模攻勢。其間的具體經過,《東線》前幾卷已有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言了。
蘇德戰爭期間的日本對蘇政策
自“巴巴羅薩”開始以來,盡管德國軍隊一度占盡優勢,日本人卻懷疑希特勒最終是否能打敗蘇聯。恰好蘇德戰爭爆發后不久,美日矛盾也大爆發,美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來源。日本與美國的戰爭可能性陡然上升,就更無暇顧及蘇聯(據說當時羅斯福擺出強硬姿態的動機之一,就是牽制日本,使之不能進攻蘇聯)。1941年 8月下旬,日本政府聽取了“總力戰研究所”的戰略預測報告,概要為:由于美日國力懸殊,一旦開戰日本將難以避免資源耗盡而戰敗的命運。在戰爭的最后階段,蘇聯也會參戰夾擊日本[4]。所謂“總力戰研究所”,是日本陸軍主導的研究機關,尤其受到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不久后出任首相)的關注。日本人考慮問題的邏輯是:既然不能用武力消滅蘇聯這個威脅,不如干脆把它拉過來。當美日談判走向破裂,對西方戰爭不可避免之際,這種想法就越發強烈起來。尤其是,如果拉住蘇聯,軸心國集團的總體實力也將急劇增加,對美英集團將擁有戰略優勢,到時候就有本錢迫使美國退出戰爭了。
可是,此時蘇聯和德國正打得你死我活,作為德國盟友的日本,是沒法拉攏蘇聯的。于是在太平洋戰爭前夕的 1941年 11月 15日,日本大本營就決定促使蘇聯和德國媾和[5]。不到 1個月后,1941年12月 8日,日本對美戰爭爆發。此后的 1942年 5月 1日,日本原駐蘇聯武官指出:蘇聯是日本的最大隱患。要消除這一隱患,日本要么促成蘇德媾和,要么和德國聯手摧毀蘇聯。鑒于日本已全力投入對美國的戰爭,不能再增加蘇聯這個對手。于是東條英機再次確立的方針是:不參加對蘇戰爭,尋找機會促使蘇聯和德國媾和,日本愿意充當媾和的中間人。
所謂“大本營”,是日本的最高統帥部。只在大規模戰爭時臨時設置。大本營內設有“大本營陸軍部”和“大本營海軍部”,實質就是陸海軍原有統帥機構掛一個新名頭。真實主體是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分別指導陸海軍作戰,掌握用兵大權。大本營也可以說是日本版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后面還會提到所謂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實質就是大本營與日本政府的聯席會議。
庫爾斯克戰役后,在莫斯科展覽的德國重型戰車
日本人的設想貌似很完美,卻低估了蘇聯和德國在意識形態、利益沖突甚至種族問題上不可調和你死我活的矛盾。希特勒本人倒是多次私下暗示與蘇聯談判是較為現實的選擇。但他依靠有著強烈仇俄心態的德國陸軍支持,不敢輕易走出這一步。結果,希特勒始終沒有給日本調停的機會。德國外交部門甚至放話說 1942年就可以打敗蘇聯,日本的媾和建議根本不值得考慮。
可是1942年的勝利并沒有到來。德國軍隊在東線的處境卻越來越糟。尤其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失敗后。德國的態度,逐漸從“不需要日本分享戰勝俄國的榮譽”,改為迫切需要日本進攻蘇聯,但這與日本的既定方針相矛盾,自然不會有結果。日本和納粹德國這兩個盟友,彼此很少透露各自的真實戰略意圖。蘇德戰爭的爆發,德國沒有告訴日本;日本攻擊珍珠港也沒告訴德國人。
1943年春,深陷東線困局的德國,終于打破常規,明確告知日本,德軍將發動夏季攻勢(也就是后來的庫爾斯克戰役)以打擊蘇聯[6]。德國人肯這樣放下架子亮出底牌,是希望得到日本的支援,最好是關東軍能夾擊蘇聯。日本卻對希特勒的戰略充滿懷疑,以“外務電第 290號”回應說 [7]:德軍與其冒險發動進攻,還不如先在東線保持均勢,多花力量去對付美英。否則一旦德軍在東線耗盡了實力,以逸待勞的美英就將乘虛而入。此時日本正忙于準備應付美國的戰略反攻,也根本沒力量來對付蘇聯。
據說就是在 1943年春季,斯大林曾向希特勒發出和平試探。但希特勒在曼施坦因等將領的蠱惑下,高估了德軍的實力,還是發動了代號為“堡壘”的夏季進攻戰役,結果卻大敗而歸。此后,雖然希特勒還相信可以一面在遼闊的東線長期抵抗俄國人,一面打退美英對歐洲大陸的入侵。可正如日本人所擔心的,當德軍在東線的均勢被打破后,也無力抵抗美英攻入大陸。諾曼底登陸以來,希特勒終于陷入遭到兩線夾擊的絕境。1944年 9月,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開始考慮一旦德國戰敗后的戰略布局 [8]。此后,日本人又多次試圖撮合蘇德媾和,但希特勒始終沒有下定決心。相關的具體細節,《東線》以往各卷有詳細介紹,這里不再表述。
蘇德戰爭結束前后的日本對蘇政策
1944年夏季以來,希特勒德國一天天臨近滅亡,日本所承受的壓力也一天天增大。不僅在太平洋戰場屢戰屢敗,蘇聯的威脅也顯現出來。1944年 11月6日,斯大林在演講中指責日本為侵略者。如此明顯的敵意表態,引起了日本人的極大關注。1945年 2月下旬,日本陸軍的情報部門也注意到,蘇聯正從歐洲大量調兵到遠東。
2月中旬,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接到一份密電,發信人是駐歐洲情報軍官小野寺信少將,密電內容很驚人:蘇聯已答應美國將向日本開戰,宣戰時機,據信是在對德戰爭勝利 3個月后。顯然,這正是“雅爾塔密約”的內容。可是,據說參謀本部沒有向政府報告這一情報。參謀本部軍官林三郎回憶,當時部內意見是:蘇聯未必拘泥于“3個月”,而是會酌情選擇開戰時機[9]。
訪問德軍要塞的小野寺信
就在 1945年 2月,昭和天皇分別召見 7位重臣 [10]。所謂重臣,是曾經擔任過首相或樞密院長級高級職務者。當時日本的政治慣例,最重大決策實際上由這些人決定。天皇詢問了戰爭前景問題,而他們的普遍觀點是:仍有可能通過蘇聯媾和。前首相東條英機于 26日被召見。他也對“蘇聯工作”持樂觀態度,但他同時向天皇表示:蘇聯參戰的可能性有 50% ——東條或許知道了“雅爾塔密約”的情報。
1945年 4月,蘇軍即將發動柏林戰役。蘇德戰爭的結束只是時間問題。4月 5日下午 3時[11],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通知日本駐蘇大使佐藤,蘇聯將不再延長蘇日中立條約。理由是日本援助了德國,且正與蘇聯的盟友美英作戰。中立條約于 1941年 4月 13日簽署,有效期 5年 [12]。所以理論上還有一年時效。據說莫洛托夫還向日本人保證:蘇聯方面在今
“只要日本方面遵守條約,后一年內也會繼續遵守該條約。 ”此時,太平洋戰局對日本已相當不利,美軍也在沖繩登陸,如果蘇聯再背后捅日本一刀,那絕對是毀滅性后果。如有一線可能都應避免這種情況。基于此種認識,佐藤向日本國內發回過于樂觀的報告,認為只要應對得當,蘇聯暫時不會參戰。
已經獲悉雅爾塔密約的日本陸軍沒有那么樂觀。4月上旬日本陸軍的判斷是:蘇聯可能在年底后對日行動。但此時關東軍太過虛弱,陸軍也只能同意通過外交手段與蘇聯斡旋。4月 22日,陸軍參謀次長河邊虎四郎還為此拜訪了外務大臣東鄉茂德 [13]。1945年 5月 8日,納粹第三帝國敗亡。日本外交官們強打精神參加了蘇聯慶祝戰爭勝利的閱兵式。日本人當然明白,隨著德國的戰敗,蘇聯進攻關東軍的可能性正與日俱增。至此,日本在國際上完全陷入孤立。迫于形勢,日本必須加速推進所謂 “蘇聯和平工作”。
1945年 5月 11—14日,日本政府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達成如下一致意見 [14]:
日本正全力與美英死斗,如果蘇聯參戰,則日本將被置于死地。所以無論如何要防止蘇聯參戰。還要利用蘇聯為日本謀求和平。考慮到未來美蘇將會對抗,蘇聯也有利用日本之必要。為此可向蘇聯做出如下讓步:割讓庫頁島、出讓北滿鐵路、租借旅順大連。實在不行,還可以割讓千島群島北部。日本所要確保的底線是朝鮮和南滿。
當時日本媒體批判日軍:獲得“雅爾塔密約”情報后,不去阻止政府利用蘇聯媾和,反而還大力推進。其實這指責除了滿足戰后日本親美勢力的反俄心理,并沒什么道理:既然知道蘇聯答應美國參戰,則美國自認占據上風,與之和談就更困難。而蘇聯畢竟還沒有參戰,即使只有微弱可能性,利用蘇聯也是唯一方法。
尤其是日本陸軍很清楚這一事實:無論蘇聯是否參戰,日本帝國的命運都取決于蘇聯。到戰爭末期,日本海軍雖然幾乎覆滅,但日軍總規模卻達到創紀錄的 700萬人。其中 400萬人部署在本土。特別是日本陸軍主力尚存,大部分占領區也還在手上。
美軍占領硫磺島的標志性畫面。對這面旗幟的爭奪又反復了多次
與之相比,美國雖然有絕對的海軍和空軍優勢,可在亞太的陸軍兵力卻很有限,只有不到 30個師。即使動用壓倒性優勢兵力消滅一些孤島上的日軍,美國人依然損失慘重。硫磺島之戰,美國動用 3個第一流陸戰師,死傷 24891人(戰死 6326人)[15],才消滅半個日本師團(另有幾千海軍基地人員);在沖繩,美軍投入 7個師惡戰 3個月,才以地面部隊死傷近 4萬人的重大代價消滅日本1個軍(2個師團為基干)。雖然以后可以從歐洲抽調部隊,也難對日本陸軍形成絕對優勢。國民黨軍又在 1944年被證明依然很弱。
換言之,在日本陸軍看來,如果對手只有美國,則日本還有打下去的本錢。至少也能通過苦戰爭取較為體面的停戰。可如果蘇聯對日本宣戰,局面就不同了。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日本陸軍之所以不能全力殲滅蔣介石,最重要原因就是受到龐大遠東蘇軍的牽制。等到俄國人打敗德國,又可以向遠東派出更多機械化軍團和龐大炮兵,這是日本陸軍完全無力招架的。而陸軍一旦失敗,則日本帝國也將滅亡。
在戰列艦炮掩護下登陸沖繩的美軍
沖繩戰役中的美軍噴火坦克
蘇聯參戰的利害關系,美國人當然也很清楚。美軍參謀部門于 1945年 7月 31日估計,日本僅在海外就還有 321萬 4000人的地面部隊。其中關東軍有
61.5萬人、中國派遣軍 101萬人、在朝鮮 36.5萬人[16]。對比戰后日本公開的數字,美國人高估了駐朝鮮日軍的人數,卻也低估了關東軍。但大體算是準確的。要對付如此龐大的重兵集團,不請俄國人出手是不行的。繼承羅斯福總統地位的杜魯門雖然很討厭蘇聯,卻沒打算改變羅斯福的既定政策。對此,杜魯門本人有如下說明[17]:
“馬歇爾將軍告訴我,在日本本土使日本投降,估計要犧牲 50萬美國人的生命。 ”
“三軍參謀長在估計我們進攻日本本國時所必須付出的傷亡代價,是很大的。由于我們太平洋軍隊在向前推進時死亡非常慘重,促使俄國加入戰爭便更迫切。俄國參加戰爭意味著美國可以免除數十萬人傷亡”。
“我們沒有辦法把軍隊運往中國,以便把日本人從中國大陸趕出去。我們一貫希望有足夠的俄國軍隊開入滿洲,把日本人驅逐出去。在這個時候是唯一的辦法。 ”有鑒于此,杜魯門繼續羅斯福的方針,迫使蔣介石接受雅爾塔協定,以換取蘇聯參戰。
蘇聯是如此至關重要,美國人都要竭力拉他參戰。與之有生死關系的日本陸軍,更沒有理由把蘇聯拒之門外 ——所以,即使獲得蘇聯答應參戰的情報,日本陸軍還是必須支持“對蘇外交工作”。他們的邏輯是:蘇聯未必真的 3個月后開戰;蘇聯的參戰承諾,也不是沒有改變的可能。東條英機所謂 “50%”的可能性,就是這個意思。其實,美國人也有類似顧慮。杜魯門一直到 7月份波茨坦會議前,還擔心俄國人會反悔。
總之,在 1945年 5月,被作為日本國策確定下來。此后,“利用蘇聯求和”日本外務省就據此忙活去了。其中包括與蘇聯駐日大使馬立克的馬拉松式會談。7月,日本人又抬出左傾的原首相近衛文麿,想讓他攜帶天皇親筆信去訪問蘇聯,卻在 7月 18日被俄國人拒絕。此后,雖然日本外務省還在努力做蘇聯工作,卻完全是無用功了。
蘇聯的邏輯也不難理解:日本已經徹底孤立且處于明顯劣勢,他們許諾的好處是沒有保障的。而且日本能給的東西,美國全都答應給。日本不能給的東西,美國也給 ——美國至少目前還是蘇聯的盟友,只要籌備對日戰爭,美國就會繼續向蘇聯提供大量物資。對蘇德戰爭后物資極度匱乏的蘇聯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只有美國人才能迫使蔣介石放棄外蒙古。蘇聯幫助美國擊敗日本后,表面上美國可以獲得亞太主導權,但擁有陸軍優勢和眾多亞太同情者的蘇聯,將握有更實質的戰略影響力 ——實際上,阻礙俄國人獲得亞太戰略優勢的最大絆腳石,就是龐大的日本陸軍。這塊絆腳石一旦消失,俄國人才不會在乎美國在亞太那點薄弱的陸軍力量及其跟班蔣介石。所以,俄國人寧可先和美國人聯手讓日本出局。
波茨坦會議與原子彈
日本人未必不明白“蘇聯和平工作”希望不是那么大。所以 1945年以來,所謂“和平工作”對象也不只是蘇聯。日本人也清楚,美國陣營雖然拼命邀請蘇聯參戰,但也怕蘇聯趁機“赤化”亞洲,搶走美國夢寐以求的亞太利益。日本和蘇聯保持對話,就可以對美國陣營形成壓力,誘使美國做出妥協。而美國陣營最薄弱的一環:蔣介石,也就成為日本的重點工作對象。《大本營機密戰爭日記》記載如下方針:“利用重慶政府,以緩和盟國的對日要求。[18]”簡單說,日本人的思路是:如果一開始就與美國直接談判,傲慢強橫的美國人可能開出他們難以接受的條件;而如果通過蔣介石,則可以逐漸誘導美國人放低條件。
波茨坦會議期間的杜魯門與斯大林
日本人很清楚,蔣介石不僅軍力孱弱,還特別擔心蘇聯參戰會使他的統治地位受到威脅。因此早在 1945年 4月,大本營就指示侵華日軍(所謂“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設法與蔣介石談判,如果成功,則日本可以從中國全面撤軍[19]。而在談判成功前,日軍也要放棄一些地盤(撤退前也要通知蔣介石)。這樣不僅可以促成談判成功,必要時還能集中兵力對付蘇聯 ——同時蔣介石不會干預,“默默的保持中立態度”。這也是對蘇作戰的準備工作。日本大本營 7月底估計,到年底放棄了湖南和廣西后,可以從岡村寧次手下再抽出 10個師團和 10個旅團來增援關東軍,同時將侵華日軍主力集中在華北。另據蔣介石幕僚的日記,早在 5月間,日軍已告知蔣介石,當日軍撤退時不要追趕 [20]。
但日本人更重要的目標還是利用蔣介石來影響美國。據周佛海日記,早在 1944年 9月,蔣介石的親信何應欽就向日方表示,愿意以“天皇親政”作為停戰條件,還特別強調“美方并不反對”[21]。這顯然引起了日本人很大的興趣。1945年 7月 9日,日軍“中國派遣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奉大本營命令與國民黨高級將領何柱國談判。蔣介石的高級幕僚唐縱在日記里寫下今井傳達的要點[22]:1.希望蔣介石為日本斡旋和平 ——這含有兩層意思:或者日本與蔣介石單獨媾和,或者通過蔣介石與美國媾和;2.日本的底線是保住天皇和本土,其他都可以讓步;3.如果蔣介石不肯斡旋,日本就只好找蘇聯 ——第3點顯然帶有警告意味。
日本人沒有估計錯,蔣介石的確害怕蘇聯介入。6月14日,蔣介石的代理人周作民就曾向日軍詢問蘇軍動態,回答是:俄國人正在增兵[23]。而這正是蔣介石所擔心的。在國際舞臺上,蔣只是一張牌,而不是玩牌的。他嚴重依賴于美國,也就必須聽命于美國。正因為此,雖然蔣早就知道美國邀請蘇聯參戰,但也不敢反對,反而在 1945年 5月 14日的政治報告上假意表示歡迎蘇聯進攻“滿洲”。但他同時又強調絕對不和中共搞聯合政府。顯然,他意識到蘇聯參戰有可能威脅他的統治地位。
正是出于對美國的顧慮,國民黨對日本的條件也不敢輕易接受。何柱國只能向日本人表示,愿意向盟國轉達日本的條件,蔣介石也會幫日本說話以保存天皇[24],至于具體的和談問題,“中國自身不能做主 [25]”。7月 18—19日,日本陸軍參謀次長河邊虎四郎聽取了與國民黨談判的成果,得出的結論是:1.蔣介石無法拋開美國與日本單獨媾和;2.蔣介石愿意促成美日之間的妥協[26]。8月5日,蔣介石自己也在“反省錄”中哀嘆:“美國對我外交之詞句幾乎視我為其附庸矣。[27]”
那么,美國人到底如何打算呢?如前所述,杜魯門的既定政策是:幫助蘇聯迫使蔣介石接受雅爾塔協定,換取蘇聯出兵。實際上,就在蔣日會談前幾天,國民黨特使宋子文已經飛到莫斯科。斯大林把一張紙丟給宋子文,告訴他這上面有羅斯福的簽字,所以不容討價還價[28]:這就是雅爾塔秘密協定,要求蔣介石承認外蒙獨立的秘密協定。7月 4日(美國時間),杜魯門也秘密通知美國駐蘇大使哈特曼 [29]:美國不認為中國實際擁有外蒙,并要哈特曼“非正式”告訴宋子文,雅爾塔協定必須照辦。
不過宋子文還是和斯大林吵了幾天。最后,在美國支持下,他提出了蔣介石的交換條件:國民黨可以承認外蒙獨立,但蘇聯要保證東北和新疆屬于中國,也不可繼續支持中共。斯大林答應了。7月 17日,宋子文回到重慶。唐縱在日記里寫道:宋子文希望“明去暗來” ——“明”則承認外蒙獨立,把旅大租給俄國,中蘇共管中東路; “暗”則換取蘇聯支持蔣介石。可是對宋子文的構想,唐縱卻并不樂觀,認為蘇聯的保證只是“官樣文章”,未必會真正兌現。
就這樣,蔣介石在美國壓力下,逐漸接受了蘇聯的要求。與此同時,美國在歐洲事務上也向俄國不斷讓步。就在 7月 5日,美國還承認了蘇聯所主導的波蘭政府。7月中旬,杜魯門來到柏林郊區的波茨坦,與斯大林和丘吉爾會面,就戰后歐洲的地盤劃分討價還價。但杜魯門也承認,他此行最迫切的目的,是得到斯大林參加對日戰爭的決心,這也是美軍最急于在波茨坦會議上獲得的東西[30]。正是在波茨坦會議前夕,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建議杜魯門“鼓勵俄國參加對日戰爭”[31]。
日后,一些美國將軍在回憶錄里宣稱他們當時已經懷疑蘇聯參戰的意義。但事實是:美國政府和軍方拉蘇聯參戰的政策沒有改變。理清如下事實順序是很有趣的:美軍于 6月 29日擬定的進攻日本九州計劃,預定時間是 11月,而俄國承諾的參戰時間是 7—8月。英國人指出,這計劃證明美軍壓根不打算配合俄國人的進攻。可就在制定這計劃之后,美軍又明確要求杜魯門督促俄國人履行承諾。這就使英國人沒有點破的另一事實變得顯而易見:美國人擺明要等俄國人動手幾個月后才開始行動 ——假設那時還有行動的必要。
會談中,俄國外交官對杜魯門的印象是:在外交領域初出茅廬但又想耍威風的傻瓜,遠不如他的前任羅斯福狡詐[32]。美蘇雙方爭吵不斷。7月 21日的第5次全體會議上,斯大林發表聲明,在波蘭西部邊境問題上,蘇聯不受約束[33],堅持由波蘭占據德國在奧得河—尼斯河以東領土,美英則表示反對。經過一番爭論,還是俄國人占了上風。美英撤銷對波蘭在倫敦流亡政府的承認,實質上也認可波蘭對德國東部的吞并。本來,這些地盤都在蘇軍之手,俄國人想給誰,不是美英能干涉的。
雖然杜魯門吃了俄國人招待的豐盛宴席,可會談中的被動處境顯然令他不滿。或許正是這種憋屈的感覺,激發了杜魯門力圖在遠東問題上掌握主動的愿望。他在 7月 23日致電蔣介石,要求不得對蘇聯作超出雅爾塔協定的讓步。第二天,杜魯門又裝作“偶然”的樣子告訴斯大林:美國已掌握一種威力特別大的秘密武器(指原子彈)。可令杜魯門感到失望的是,斯大林并沒有顯出興趣,只是淡然說拿去對付日本人好了。
7月 26日,杜魯門拉著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投降。卻沒有讓身處波茨坦的斯大林署名,甚至沒有讓俄國人參與進來。《波茨坦宣言》雖然強調日本軍隊必須無條件解除武裝,卻又主動保證日本的本土主權,還保證不會消滅日本的國家。讀者朋友們應該還記得,日本人曾在 7月初通過蔣介石傳達了兩條絕對底線:天皇和本土。蔣介石是否向杜魯門通報了這些條件,還不得而知。但《波茨坦宣言》的內容,的確和日本人的條件很相似。換言之,《波茨坦宣言》實際上是對日本提出的有條件投降建議書。
盡管杜魯門拋開俄國,提出了事實上有條件投降的建議,但杜魯門同時也并未放棄要俄國參戰的方針。因此主動權始終抓在斯大林手中。兩天后(7月28日),斯大林突然告訴杜魯門:雖然《波茨坦公告》瞞著蘇聯,但蘇聯還是有些事情要告訴美英。隨后,俄國人當場宣讀了日本向蘇聯求和的電報。斯大林隨后表示他已經拒絕了日本人。演完這出戲,斯大林儼然成了美國的大恩人。杜魯門只好再次放下身段,當場向俄國人致謝。尤其讓杜魯門感到難堪的是,就在俄國人讀電報的同一天,他得到了日本公開拒絕《波茨坦宣言》的消息。
勝
利閱兵式上的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斯大林
杜魯門自尊心所受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俄國人不把他放在眼里,日本人寧可找俄國人求和也不找他。他決心動用他所說的“威力特別大的秘密武器”,就是原子彈。日后,杜魯門曾回憶當時的情形 [34]:通過波茨坦會談,他認為盡管美國“迫切”需要蘇聯參戰,卻不能在太平洋也被俄國人“愚弄” ——不能容忍俄國人占據太多地盤特別是在日本。而杜魯門相信,俄國人只信服武力 ——可是,美軍在亞太的陸軍武力,連打敗日本都離不開蘇聯幫助,又如何威懾俄國人呢?顯然,原子彈是美國唯一的法寶。
可是,正如杜魯門自己所承認,斯大林對此反應冷淡。莫洛托夫多年后點明了內情:通過秘密的情報手段,蘇聯早就獲悉美國的原子彈計劃,也知道美國目前掌握的原子彈還不多。至少是不足以影響蘇聯的既定目標:通過遠東戰役擊敗關東軍,確立蘇聯在亞太的戰略優勢地位。
而且,杜魯門還不了解一個關鍵事實:日本政府并不像他所認為的那樣討厭《波茨坦宣言》。相反,外務省從字里行間已經看出,《宣言》實際上放棄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有接受的余地。但外務省還想再等等看蘇聯的態度。于是,日本政府在 7月 27日決定:表面反對《波茨坦宣言》(以維持士氣),實際等待蘇聯表態。
對“等待蘇聯表態”的決定,軍方沒有反對,顯然也保有一絲幻想。不過他們倒是沒打算空等。陸軍大臣阿南在 7月 28日決心選擇適當時機,繼續利用蔣介石這條渠道,轉向與美國直接談判[35]。于是在 8月初,日軍通過不同渠道,再次展開對蔣介石的談判攻勢。可蔣介石害怕觸怒美國,變得躲躲閃閃,甚至 還斥責了與日本談判的何柱國。
就在此時,日本政府所等待的“蘇聯表態”馬上就要來了。上百萬蘇聯軍隊正展開于“滿洲”邊境附近,即將出手進攻。為了這最后的戰役,蘇軍已經準備數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