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兩者都被稱作茶碗,都是無上之美。“井戶”要贊,“樂燒”也要贊。但這樣就足夠了嗎?兩者均被稱作名器,自然都有其獨到之處,但我并不想止步于那些所謂獨到之處,那未免太過悲哀。我們應在美中進一步去尋求更為深邃的、潔凈的、靜謐的東西。若有中意的器物出現,就握緊了,別放手。
二
兩者對比可知,是有明顯差異的。高麗茶碗與大和茶碗,雖說都是茶碗,但其出生與成長過程是不一樣的。這種差別尚未挑破,還處于朦朧的狀態,使得大多數茶人也想不起來要對此深入研究,甚而還讓人覺得并無研究的必要。但明確這種差別,難道不正是遵循茶道的行為嗎?近來茶道荒廢,難道不正是因為正確的所見者的缺失么?所以正確的看法才反倒聽起來奇怪。聽起來奇怪也罷,應當區別對待的還是區別對待為好。這并非要給兩者定義高下,而是要在看法上、制作上、思考上,推論出一個并不淺顯的真理。問題亦是相應的。
三
茶碗分作三類。由出產地分作“唐茶碗”、“高麗茶碗”、“大和茶碗”,其中唐茶碗只有天目茶碗一種,多少加了些青瓷在內,在此就不做詳細討論了。前二者都是“舶來品”,但高麗茶碗占了絕大部分,所以高麗茶碗與大和茶碗兩者,就能代表所有。而要對比兩者,一用“井戶”、一用“樂燒”為例,應是極恰當的。因為高麗茶碗以“井戶”居首,而大和茶碗誰都會推崇“樂燒”。
那到底何處不同呢?出產國不同自不必說,風情不同也是理所當然。除此以外還有更加迥異之處,即本質的不同。地理之別與外觀之差,與本質相比則顯得太小,而本質的迥異則會引起美的變動,不僅有美的幅度的變動,還有美的輕重的變動。因此兩種茶碗是不能一視同仁的。
四
在此僅作對比是不夠的,其實兩者反差明顯。一個極端會觸發另一個極端,達至極限處,二者為二,又二者歸一。但這種思考究竟能否在現實的器物上有所呈現?可悲的是,現實離根本之處甚遠。所見者去看物,是不會看錯的。直觀去看,就能知曉器物各自的特性以及有怎樣的表現,并能充分吟味其美。美之路正是由此而拓展開去的,這是重要的審核。再反觀審視,則能明了許多曖昧之處已得到修正。
五
有一點是誰都知曉的,即高麗茶碗原本并非茶碗(這里所說的“高麗”并非時代名,而是地理國別名,等同于朝鮮。正與稱呼中國為“唐”是一樣的。另外,這里的茶碗指的是抹茶的茶碗。其他還有很多種茶碗,比如湯茶碗、飯茶碗、小茶杯等)。茶人所命名的高麗茶碗,其實并不是專為抹茶而制的茶碗,而只不過是庶民的飯茶碗。只是茶人們將其用在了抹茶上而已。所以這種著名茶碗無一例外都是有著兩段迥異生涯的。前半生是飯茶碗,后半生是抹茶碗。這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
如今這些被細致包裹在紫褥、金花織錦中,并鎖入重重箱盒內的高麗茶碗,原先其實都只不過是一些庶民日常所用的粗陋飯碗罷了。但初代茶人們卻從中看出了無上之美,以千金之價令其身處高貴,于是所有的不可思議便應運而生,曾經的不可能則在白晝成為了可能。
飯茶碗的制作者是無名的朝鮮陶工,但創作出抹茶碗的卻是著名的茶人。我們不得不對后者非同常人的眼界心生驚嘆。若是沒有他們,器物大抵只能以平凡的飯茶碗的身份壽終正寢。不過同時另有一條真理也不可忘,如若其本身不是飯茶碗,那也是決然不能變身為抹茶碗的。這才是最不可思議的真理。諸位請記住,平凡的器皿是會熠熠生輝的,而正因為其本身平凡,其輝芒才顯得更為璀璨。對其視而不見者,無疑會錯過不平凡的美。
六
再看看“樂燒”吧。其他比如仁清[9]、乾山[10]等大和茶碗作為選例也不錯。這些也都是茶碗,但它們都未曾轉生過,即沒有第二段生涯。從初始起,它們就是茶碗,就是追求非凡的茶碗。其誕生即美術品的誕生。這便是大和茶碗與高麗茶碗在其出生上涇渭分明的不同之處。雖然都被稱作茶碗,但卻性情迥異。只是作為盛茶的容器這點是相通的。如此不同之物卻被呈于一處,用相同的聲音去贊賞,難道不覺得粗笨么?不同個體之美自然是有出入的,我們必須對此加以更為明確的批判。
七
“樂燒”的所見者與制作者是同一人。或者這樣說也無妨,大和茶碗就是始于“見”終于“制”的器皿。與制作之后才被發現的茶碗是截然不同的。“高麗茶碗”便是后者。兩者恰好相反,前者是鑒賞促成了制作,而后者是作品迎來了鑒賞。最初誕生于趣味的器皿,與原本用以實用的器皿,其差異的溝壑是無法消除的。一者為徹頭徹尾的雅器,一者為徹頭徹尾的雜器。
但諸位不可輕易在語言上就決定了這些器物的美的價值。趣味豐富的雅器——這個定義所用的語言本身極美,讓人聯想到各種優雅的內涵。但我們不得不細心思考一番,因趣味而生成的器物難道就百分百注定是美的么?以實用終焉的雜器——這個說法無疑聽來與藝術遠不搭界,但誰又規定了實用的器物就一定是與美背道而馳的呢?究竟哪個與美結緣更深呢?“茶碗即高麗”這句俗語意味著高麗茶碗是首屈一指的,而我也正好是這樣認為的。讓我們更進一步來分析一下吧。
八
意識之作,無意識之作,在言語上是相對的。如若對無意識之作這個說法有隔閡,那換為理解之作、本能之作也無妨。我們來詳勘一下“樂燒”。制作者、設計者,到底對美有著怎樣的思考呢?他們在形、色上都是煞費苦心的。無論程度深淺,對美的理解與意識是促成工作的第一要素。他們無疑是以美的茶碗為目的的,也為此目的耗費了無數心血。一切都是為了美。制成之日,便迎來各種贊譽,甚而成為一國之大事。他們的身份是茶人,與平凡的庶民不同,是在茶境行茶事的風流人。即便制作者是陶工,但令其制作的設計者是深諳美之道的茶人。
但若回到“井戶茶碗”的場面看看,則截然不同。映入眼簾的是目不識丁的陶工們,全然沒有所謂“啜茶”的閑暇雅興。那是一片不存在“茶”的土地,亦沒有相應的美的知識。如若有心去詢問,對方定是一臉茫然。但他們卻是制作者,沒有充分的知識,僅憑本能在做。所以與其稱為“制作”,不如叫做“出產”。他們自身其實并無這樣的能力,只是受內里潛藏的某種東西的引導而作。所以也可看做是受委托而作,成品也不過只是雜器,毫無可以自傲自滿之處。因為誰都可以淡然地制作出相同的作品,而同時也不會有誰會花了心思來鑒賞。只是一味地迅捷地作了一只又一只。而后隨隨便便地賣出,再任由他人隨隨便便地使用。這便是終結。從初始就在往這樣的終結邁步。由此可見,它們與“樂燒”的特性有著怎樣的不同。那么兩種作品在比較之下到底哪種會勝出呢?“茶碗即高麗”,這便是結局。
九
我們再看看其不可思議的由來,這將涉及到禪問。為何后發的智慧不能輕易戰勝本能之作呢?為何身為創作家的茶人們,會遜于目不識丁的陶工呢?到底有沒有能與“井戶”比肩的“樂燒”呢?通常的教導總是在鼓動無知者的信心,嘲笑缺智者的愚昧。當然“知”并非不好,但“知”的終結便是滅亡。通常教導中的例證在“樂燒”里也并不是找不到,只是意識之作的走向通常是靠不住的。外觀美,同時深處卻又有其他的美生出,這樣的好例在“井戶”里很常見。
人應當多思考一下意識之小,這樣才能有效地擴大意識。而要認識意識之小,則應當對本能之作懷有更虔誠的敬畏之心。那才是世上最令人尊崇的敵人。可惜“樂燒”對“井戶”的敬畏還不夠。
十
知,屬于個人;而本能,屬于自然。知,是當今之力;本能,是歷史之力。本能在不知不覺中促成了知。沒有高于本能的智慧了。“井戶”是由內里所藏的令人驚異的自然智慧所鑄就的。決不可妄然嘲笑陶工們的無知,自然的睿智是站在他們一邊的。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生出的美到底有著怎樣的不可思議呢?般若偈語有言:“般若無知,無事不知。般若無見,無事不見。”而這種般若的無知,正是“井戶茶碗”里蘊藏的東西——不知美而擁有美。《信心銘》里有一句“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的話。美,與多辯的“樂”是不相應的,對美的意識會令美逃逸。而“樂”是會讓人困惑的。茶碗用“樂”來表現,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樂”中還遺留著佛家的“孽”。不論如何假裝,都是無法騙過所見者的眼睛的。故意終將招致厭煩。茶碗在“樂”上止步,終會導致茶人與心的叛離,因為應有之美卻未曾見到。那么“井戶”是否也有所謂這樣的佛家之“孽”呢?答案是沒有。它們被贈以“大名物”的地位,可謂沒有絲毫的遷就。
十一
特別要注意工作里殘留的游玩之心。即便是追求各種趣味之物,僅由游玩之心來引導是不成的。器物的制作并非所以為的那樣簡單。要有序,還要修煉。“樂”則暴露了其人的工作還未走出行外人的領域,則工作也只算外行的工作,要步入真正的燒制境界是極難的。所以這才以輕松的“樂燒”來敷衍了事。所謂樂燒適合于茶碗,我認為只是后來添加的借口。什么觸之柔軟溫潤,飲之愜意舒心之類都是。即便這可以算作“樂燒”的功德,也難以認定就是美的極致。無論形、素材,還是釉子,都難以讓其獲得真正的尊貴地位。最終只是一個優雅的安慰罷了。我們能從中見到真資格的工作嗎?我們能從中領悟到自然之法嗎?
但“井戶茶碗”卻不是安慰,那不是外行人的作品。陶工是需要苦練修行的,是需要反反復復沒有終點的單調練習的。還需要力度,需要汗水。這是一個長次郎、道入[11]、光悅等茶人所不知道的世界,所不能觸摸的世界,也無法達到的世界。“井戶”是直面生活的認真的作品,是僅能經行家之手而做成的工作。外行的巧技所制的“樂燒”,當然是全然無法與之匹敵的。對“樂燒”贊譽無數的人,對“井戶”也贊譽無數,我認為這是對“井戶”的不敬。所謂兩者都佳的公平見解,是最大的不公。一切物都是有高下的,哪種更接近于神的御座,容不得半點曖昧。
十二
無論哪只大名物的茶碗背面都沒有留銘。“井戶筒”、“喜左衛門”、“九重”、“小鹽”、“須彌”這些名字都是茶人們擅自所起的,與制作者毫無關聯。高麗的器皿無論怎樣的名器,都是無銘的。由誰在哪里制作等等都是無可考究的。那些本都是無可考究的大量制作的雜器,是粗陋的飯茶碗。但卻無法等閑視之。無銘也佳,沒有比這種特性更能令人贊賞的了。因此初代的茶人們才大膽地將其捧起,用作了茶碗。而有缺口的、歪斜的、有粘連的、有外傷的,竟都成了可貴之處。到底是從哪里生出的美呢?無銘,確實是一口很大的源泉。我并不是說這世上所有的無銘品都是佳品,只是所有大名物都是無銘的這一點需要大家熟記。無銘與佳美的器物之間的血緣關系,是極深的。然而所有的“樂燒”都是“留銘”的。豐公[12]所贈的金印,決定了一切。如若沒有印,茶人們便會為其代言,反復解釋說是某人在某處因何而作的佳品。道入作、光悅作、道八[13]作、某某作等等大量制作者的名字會成串涌出,不盡其煩。而且他們會因為這些落款而沾沾自喜。評論者也會競相贊其個性風采,謳歌其美。但這樣就行了么?個性之美是終極之美么?這些問題當然會隨之產生。為何不在超越個性的器物中去追求美呢?人類的修行難道不正是超越自我么?自我有美,那么無我定然更美。尚存自我的美,算不得終極之美。所以在此便能看出“樂燒”的局限,相較之下顯得劣勢也是理所當然了。比起留銘之物,無銘物有著更深層次的美。要從“井戶”里找出丑物來,無疑是一件至難之事。而“樂燒”里卻有無數濫竽充數之物。
十三
一種是質樸的成長。它們幾乎毫無有價值的經歷,被使用的場所只是污濁的廚房,所用者也只是一群窮人。但我們卻不能因其數量多、便宜、粗陋就坦然忽視了它們的美。質樸之物大都是謙遜之物,謙遜難道不正是令人崇敬之德么?若以人類作比,這個說法再自然不過了。貧瘠之器只要富于德行,就自然會有美之光閃耀。美若無德就不成其為美。那些質樸簡陋的“井戶”被無限的美所包裹,無疑是必然的結果。
但“樂燒”不同。它們是身披縷衣的姿態,是高價物,是王侯富豪們的手中之物。是窮人買不起的,也并非飯茶碗。“樂燒”不是“井戶”,也不可能是“井戶”。
富貴之物也并非就一定是欠缺德行之物,只是奢侈的東西極易招致蟲蝕。圣人們都說富貴物難以升天,這定然是不假的。“樂燒”是在難以成其為美的環境中成長的。雖然不能即刻下定論說這樣就不會生出佳美之品來,但期待“樂燒”的佳品,的確是有僥幸在內的。那是無法確信的期望。“樂燒”是有很多病的。
十四
見到“井戶”后大驚失色的茶人們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那樣的茶碗來。他們已經知曉了“井戶”的美,并且明白到底哪里美,甚至能細數茶碗的各種精妙之處,連名字都一一起好。那些歪斜、外傷也都成為風情的一種。他們眼前只有美麗的茶碗的姿態在搖曳。于是心里生出愿望來,也要制作出這樣的美品。所以促成“樂燒”的是一些細微的所見與強烈的愛,以及燃燒的熱情。至此,尚無任何問題。但其后就有悲劇發生了。
他們要把自然生成的“井戶”之美制作出來,把那些原本并非故意的精妙之處人為地組裝出來。煞費苦心地設計底座,思考茶的容積。另外還故意令其歪斜,增添外傷、刮傷,添加流釉等等。不過這些還不夠,還要全部毀掉進行二次制作等等。竟至于斯。這番心意是令人欣慰的,但錯在了把所見與制作混為一談上。他們以為這樣就能制作出來了,以為這樣制作的茶碗就是真正的茶碗了。然而那些“井戶”上自然生成的精妙之處,人為怎能輕易制作出來?生成與制作是不同的。“井戶”的精妙決然不會是“樂燒”的精妙。若從精妙處著手去制作,結果就是無一處精妙。諸位,那些茶人們所喜好的故意雕琢的形態之中,哪里見得到所謂素雅與靜謐呢?能見得到么?其實,沒有比“樂燒”更花哨的茶碗了。故意雕琢的素雅,難道不是對茶碗的冒瀆么?難道不正是丑本身么?“樂燒”是日本茶碗所有丑陋的發端,在“井戶”面前還有顏面存在么?
十五
所以,大和茶碗中的佳品是故意作為較少的陶瓷;是發端于茶,卻不被茶所囚的器皿;是忘卻人為以后的茶碗。“樂燒”難以企及的“伯庵”才能算作真正的茶器,是與“井戶”相近的器皿。不過同樣是瀨戶出品,志野就鮮有好的茶碗,因其作為太過。唐津之物也不錯,沒有刮傷、旋渦、歪斜的茶碗都不錯,因其認真、直率。而且這些好的茶碗也都是無銘的。留銘之物都難以期待。人們都喋喋不休地說仁清怎樣怎樣,但仁清也不過是二流三流的陶工罷了。他的世界與閑寂有何緣分可言?他的茶碗就是尋常女子的玩物罷了,沒有任何可圈可點之處。乾山的茶碗其實從陶技上講也跟外行差不多,他的畫作的確不賴,但他的茶碗放在“井戶”面前就如同兒戲了。
恐怕今后能夠期待的大和茶碗佳品,將只能從那些并非初始就被當做茶碗而作的器皿中尋找了。比如烏冬面缽、蕎麥面碗等笨拙之物中,或許還能有所發現。因為這些器皿與“井戶”的生成,或許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若還有更為優秀的制作家出現,定然是不應該止步于“樂燒”“仁清”之流的。作品的真諦在于比自然更為自然,因此可謂是求取自然的工作,若不去除故意作為之罪,就無法回歸真正的美的軌道。他們需要在明了朝鮮之物的美以后,重新斟酌出一條制作茶碗的路來。這樣才能超越花哨,求得真正的靜謐與素雅。
大和茶碗的歷史應從現今開始,正好接續至此為止的高麗茶碗的歷史。“樂燒”載入不了史冊,以“樂燒”自詡之事可以廢棄了。茶碗之美不能停留在“樂燒”上,這是一件關系未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