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下半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園)
- 圣才電子書
- 7515字
- 2021-06-24 17:56:36
第一節 學前兒童發展概述
一、學前兒童發展的含義及影響因素
1學前兒童發展的含義
(1)發展
“發展”一詞是指個體身體、生理、心理、行為方面的發育、成長、分化、成熟、變化的過程,不僅指兒童的生長成熟的過程,也指成人衰退消亡的過程。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①發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嬰幼兒的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既不能逾越,也不會逆向發展,按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固定順序進行。
②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連續性指嬰幼兒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階段性是指兒童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兒童從出生到成熟所經歷的每個時期的身心特點都有所差異。
③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嬰幼兒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三個方面:a.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具有不同的速度;b.不同的心理過程,具有不同的發展速度;c.不同的兒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發展速度。
④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雖然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無論在身體還是心理方面都存在著發展的共同趨勢和規律,但對于每個兒童而言,其發展的速度、發展的優勢領域、最終達到的發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
(2)學前兒童
學前兒童是指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學習之前的0~6歲的兒童,可分為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兩個階段。
(3)學前兒童發展
學前兒童發展是指學前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規律地進行量變與質變的過程。生理的發展是指兒童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心理的發展是指兒童認知、情感、意志和個性等的發展。
2學前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
(1)遺傳
遺傳是指個體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點,如體貌、身體內部結構等方面。遺傳在學前兒童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遺傳素質是學前兒童發展的前提條件;
②遺傳素質的差異性是構成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個別特點的因素之一。
(2)環境
環境是指學前兒童接觸到的周圍人和物的總和,廣義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學前教育環境三大類;
①環境是學前兒童生存的物質基礎;
②環境是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源泉。
(3)教育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影響學前兒童發展的教育是學前教育,它在學前兒童發展中具有獨特的作用。
①通過學前教育可以發展優良的遺傳素質,使遺傳所提供的某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并影響和改造不良的遺傳素質;
②學前教育可以對環境加以取舍,發揮和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減少或消除不利因素,從而促進學前兒童發展。
(4)學前兒童的主觀能動性
學前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是指學前兒童對外界影響的選擇、吸收和融化的主動反映能力,也包括其對外界所做的創造性反映能力。
①學前兒童對外界信息具有主動反映的能力;
②學前兒童能對外界信息作出創造性的反映。
(5)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又稱生理發展,是指身體生長發育的程度或水平。幼兒發展的方向順序是按所謂的首尾方向(從頭到腳)和近遠方向(從中軸到邊緣)來逐漸發育的。生理成熟為幼兒心理發展提供自然物質前提。成熟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具體作用是使心理活動出現或發展處于準備狀態。
二、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流派
1成熟學說
成熟學說是強調基因順序規定著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
(1)影響發展的因素
①格塞爾認為支配學前兒童發展的因素有:成熟和學習。其中,他更側重于“成熟”,特別強調生物遺傳因素在學前兒童發展中的作用。格塞爾的經典實驗“雙生子爬梯子”,就是這一觀點很有力的佐證。
②他認為兒童身心發展過程是有規律、有順序的,這種規律、順序受有機體內部的因素即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制約,外部環境只是為正常生長提供必要條件,但不能改變發展本身的自然成熟程序。
(2)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格塞爾認為:父母和從事學前兒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應當了解學前兒童成長規律,根據學前兒童自身的發展規律去養育他們。
2精神分析學說
(1)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對兒童的人格結構和心理發展階段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并逐步發展為精神分析理論。
①人格結構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有三個層次:
a.本我是人與生俱來的、無意識的結構部分,由遺傳的本能、欲望組成,按快樂原則行事。
b.自我處在意識層面,代表理性與正確的判斷,按現實原則行事。
c.超我是意識層面中的道德成分,體現在根據情境對自我進行約束和決策選擇,按理想原則行事。
②發展階段論
弗洛伊德根據不同階段兒童的集中活動能力,把兒童發展劃分為:
a.口腔期(出生~1歲)
需要滿足嬰兒吮吸乳房和奶瓶的行為,如果口腔的需要未能得到適當滿足,將來可能形成諸如吮吸手指、咬手指甲、暴食以及成年以后抽煙的習慣。
b.肛門期(1~3歲)
這一階段,兒童受到大小便訓練,父母要注意對兒童進行大小便訓練不宜過早、過嚴,否則成年后可能會形成骯臟、浪費或潔癖、強迫等特征。
c.性器期(3~6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依戀異性父母,即男孩產生戀母情結、女孩產生戀父情結,兒童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對異性的態度將影響他成年后與異性成員的關系。
d.潛伏期(6~11歲)
兒童的超我進一步發展,從家庭以外的成人和一起玩耍的同性伙伴那里獲得了新的社會價值觀念。男孩和女孩開始各自以同性父母為榜樣來行事。
e.生殖期(11、12歲以后)
如果前面的階段發展得順利的話,那么兒童就會順利過渡到結婚、生育后代的階段。
③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在學前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幫助學前兒童表達自身的情緒,重視通過藝術、游戲等活動來作為消除精神壓抑的手段。
(2)埃里克森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
①嬰兒期(0~1.5歲):信任感對不信任感
這一階段的嬰兒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是否可以信任。埃里克森認為信任感表現為一個人對于他周圍世界的態度,可以通過父母在養育過程中以滿足、關心和愛護嬰兒的需要而培養出來。
②兒童期(2~3歲):自主感對羞恥感、懷疑感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該階段的任務是培養自主感,若父母允許兒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兒就會逐漸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養成自主的個性,反之,父母的過分溺愛與保護會讓兒童懷疑自我,從而產生一種羞恥感。
③學齡初期(3~5歲):主動感對內疚感
這一時期,如果兒童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會形成主動性,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的問題感到不耐煩或者嘲笑兒童的行為,兒童就可能對自己的活動產生內疚感。有時,當兒童的主動性與別人的主動性產生沖突時,也有可能引發內疚感。
④學齡期(6~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這一時期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反之,就會產生自卑。
⑤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這一階段,中學生嘗試把自己的各個方面,包括自我的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統合起來,形成自我的整體評價,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這些方面以及各種選擇,就會導致角色混亂。
⑥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感對孤獨感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就是努力獲得親密感,體驗愛情和婚姻的實現,從而排除孤獨感,在埃里克森看來,發展親密感對是否滿意地進入社會有重要作用。
⑦成年期(25~65歲):繁殖感對停滯感
進入中年,人們開始關心下一代,他們生兒育女,關心后代的繁殖與養育。這一階段表現為對他人、對事業、對未來的關心與投入。
⑧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整合對絕望感
這一階段,進入老年期的個體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回顧。當他們覺得有價值時,就能夠完全接受自我,獲得一種自我整合之后的完善感,反之,就會產生失望感。
3行為主義學說
行為主義發展觀認為兒童發展是由環境和教育塑造起來的,這一學說的代表人物有華生、斯金納、班杜拉等。
(1)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刺激(S)-反應(R)的學習過程,環境是兒童發展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因素。他認為成人能通過控制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來塑造兒童的行為。
(2)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斯金納繼承了華生行為主義理論的基本信條,將行為分為兩類:
①應答性行為,由經典條件反射中刺激引發的行為;
②操作性行為,是個體自發出現的行為,能通過獎勵等強化措施,來增加其發生頻率,也能通過不同意或取消特權等措施,來減少其發生的頻率。
(3)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強調模仿,即觀察學習:
①兒童總是在觀察和模仿周圍人們的那些有意的和無意的反應,通過對他人行為及其強化行為結果的觀察,兒童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現存的反應特點得到矯正,使其自身也得到相應的強化,即替代強化。
②除了觀察學習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外,個體還存在自我強化。當自身的行為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時,兒童就會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來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應。
(4)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①重視及時強化
強化不及時將不利于兒童行為的發展,教育者應及時強化希望在兒童身上看到的行為。
②行為矯正
行為主義提出可以用“消退”的方式替代懲罰,來矯正兒童的不良行為。
【真題鏈接】
【例1.1 簡答題】簡述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2015年上半年真題]
答:社會學習理論是闡明人怎樣在社會環境中學習,從而形成和發展其個性的理論。班杜拉的社會理論學是以觀察學習為核心而建立的,主要觀點如下:
(1)交互決定觀
環境決定論認為行為是由作用于有機體的環境刺激決定的;個人決定論認為環境取決于個體如何對其發生作用;班杜拉則認為行為、環境與個體的認知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盡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個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但也不能把某一個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三者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當時的環境和行為性質,他把這種觀點稱為“交互決定論”。
(2)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是指人通過觀察他人,即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范活動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導適當的操作。班杜拉將觀察學習分為直接的觀察學習、抽象性觀察學習和創造性觀察學習。同時,他將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復制過程和動機過程。
(3)自我調節理論
班杜拉認為自我調節是個人的內在強化過程,是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劃和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來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自我調節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過程組成,經過這三個過程,個體完成內在因素對行為的調節。
(4)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以及情境條件。
4認知發展學說
瑞士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創立了著名的兒童認知發展學說。
(1)影響心理發展的因素及結構
①皮亞杰認為影響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四個:成熟、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平衡。
②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的基本概念:
a.圖式是動作的結構或組織,這些動作在相同或類似環境中由于不斷重復而得到遷移或概括。圖式最初來自遺傳,之后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通過同化、順應、平衡而逐步建構出新的圖式。
b.同化是數量上的變化,不引起圖式的改變。
c.順應是質量上的變化,促進創立新的圖式。
d.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順應作用兩種機能的平衡。
(2)認知發展的階段
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
該階段兒童尚未掌握語言,學習限于最簡單的身體動作和感官知覺方面。
②前運算階段(2~7歲)
該階段兒童語言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出現直覺思維,主要有三個特點:
a.相對具體性,兒童開始依靠表象思維,但是還不能進行運算思維。
b.不可逆性,突出表現為缺乏概念守恒結構,如液體守恒、數量守恒、面積守恒等。
c.自我中心性,具體表現為自我中心思維,兒童只能站在自己的經驗中心,來理解事物,認識事物。
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兒童開始具有邏輯思維和運算能力,能借助具體實物支持進行運算,思維獲得了可逆性、守恒性,但還不能對假設性命題進行邏輯思考。
④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上)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擺脫了具體實物的束縛,能進行抽象的假設-演繹推理,達到了認知發展的最高階段,同成熟的成年人的思維能力相當。
(3)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①教育應配合兒童認知發展順序;
②教育應以兒童為中心,發展兒童的主動性。
【真題鏈接】
【例1.2 簡答題】請依據皮亞杰的理論,簡述2~4歲兒童思維邏輯特點。[2018年下半年真題]
答:皮亞杰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他把幼兒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2~4歲兒童正處于前運算階段(2~7歲)中的象征思維階段(2~4歲)。
根據皮亞杰的理論,2~4歲兒童思維具有如下主要特點:
(1)思維開始運用象征性符號進行,出現表征功能或稱象征性功能。
(2)幼兒的思維在此階段還沒有真正普遍化,沒有形成一般化的概念。
(3)此階段幼兒不掌握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常常運用“轉導推理”。
(4)象征思維是“中心化”的思維,或稱為“自我中心思維”。此階段兒童在一個時間只能考慮到事物的一種特征,不能同時照顧兩種特征。不能依據事物的客觀聯系和關系來解決問題,只憑自己的個別經驗、個體意義的象征或所謂“信號物”進行思考。
5社會文化-歷史學派
蘇聯兒童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發展是通過成人或年長伙伴來習得和掌握的。
(1)最近發展區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①現有發展水平;②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他人的幫助所能達到的水平,即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即“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動態的,由教學決定其發展水平和速度。
(2)“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這是維果茨基對教學與發展關系問題的最主要的結論。包含著兩層含義:①教學主導著甚至說決定著兒童的智力發展。②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兒童的第一發展水平與第二發展水平之間的動力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
(3)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在學前教育過程中,教學活動首先必須建立在兒童現有能力的基礎上,同時又要考慮兒童的最近發展區。
三、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及發展趨勢
10~1歲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階段特征
(1)年齡階段特征
①生理發展
在第一年里兒童身高和體重增長最快,同時各器官構造和機能也處于不斷發育成熟的過程中,身體漸漸強壯,但仍十分嫩弱。
②心理發展
a.感知覺的發展。兒童一生下來就具有嗅覺、味覺、觸覺、聽覺和視覺,出生后視覺、聽覺發展迅速。
b.動作發展。兒童身體動作發展迅速,先后學會抬頭、俯撐、翻身等基本動作。手眼協調動作得到發展,能夠按眼睛的視線去抓住所見物體。
c.認知發展。言語得到發展,一歲時有的兒童能說少量單詞或能聽懂但不會說。
(2)教育要領
①成人應給兒童以身體和精神上的滿足。
②動作訓練方面不宜過早,應在四五個月時開始練習爬,六七個月時練習坐。
③提供適當適量的玩具。玩具不宜同時拿出,應輪換提供,每次僅出現一兩種。
【真題鏈接】
【例1.3 單項選擇題】嬰幼兒手眼協調的標志性動作是( )。[2013年上半年真題]
A.無意觸摸到東西
B.握住手里的東西
C.伸手拿到看見的東西
D.玩弄手指
【答案】C
【解析】手眼協調即看見東西能抓住它,也就是說眼睛控制手的活動,并使手準確地伸向物體所在的方位,這可以作為嬰幼兒手眼協調的重要標志。
21~3歲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階段特征
(1)年齡階段特征
①動作發展。一歲后兒童學會了自由地獨立行走,擴大了他的生活范圍。兒童手眼協調和雙手協調能力已有較好的發展,可以用雙手拿取、操縱物體;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如用勺吃飯、用筆畫等。
②認知發展。一歲后兒童的語言迅速發展,不但能聽懂成人對他說的話,還能用語言和成人交流。
③游戲活動。一歲后的兒童可以從事最初的游戲活動。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把自己做的事也當成一種游戲活動,喜歡模仿。
④直覺行動思維。兒童對事物的感知、注意、記憶及思維活動都是在直接與該事物的接觸或是在活動中進行的。離開具體事物、具體活動,兒童便不能進行認識。
(2)教育要領
成人應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教與學,多進行戶外活動。要重視習慣的養成,活動積極性的培養,發展兒童認識事物的能力,進行動作練習。
33~4歲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階段特征
(1)年齡階段特征
①由行為和動作引起思維活動,該階段的兒童總是先做后想或邊做邊想,而不能做到想好再做。
②思維缺乏可逆性和相對性,該階段兒童不會邏輯推理,不能理解反話。
③行為受情緒支配,該階段兒童在活動中難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表現出很強的情緒色彩。
④喜愛模仿,兒童喜歡模仿一些具體的外部的活動或動作,通過模仿來學習。
(2)教育要領
①在游戲中發展兒童的認識能力;
②發展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
③培養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習慣;
④正確對待兒童的“反抗行為”。
44~5歲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階段特征
(1)年齡階段特征
①活潑好動。不再像幼兒初期那樣聽話、順從,有了自己的主意,敢于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大膽的探索。
②具體形象思維。4~5歲兒童在活動中很少依靠行動來進行思維,他們的整個思維過程要依靠實物的具體形象作支柱。
③有意性行為開始發展。該階段的兒童能聽得進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能聽懂一些道理,可以接受成人給的一些任務。
(2)教育要領
①引導兒童觀察生活;
②培養兒童的同情心;
③發展兒童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④用游戲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55~6歲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階段特征
(1)年齡階段特征
①好問、好學;
②抽象思維能力發展;
③語言能力明顯提高;
④有意行為增多;
⑤個性初步形成。
(2)教育要領
①采用游戲的方法發展兒童各方面的能力;
②利用生活中的機會,讓兒童懂得更多的事理;
③提供條件讓兒童做感興趣的有益的活動;
④提供運動機會,讓兒童的身體得到充分鍛煉;
⑤做好幼小銜接準備。
6兒童身心發展的總體趨勢
(1)從簡單到復雜
①從不完備到完備,兒童各種心理出現和形成的秩序服從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的復雜規律。
②從不分化到分化,兒童最初的活動,既是簡單和單一的,又是籠統而不分化的,隨著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兒童心理逐漸復雜和多樣化。
(2)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剛開始時對事物的認識與判斷是根據具體事物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質特征進行的,后來能夠根據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判斷,即從感覺、知覺、表象再到思維的過程。
(3)從被動到主動
①從無意到有意;
②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
(4)對事物的態度由不穩定到穩定
兒童的心理活動之間最初缺乏有機的聯系,是零散的,因而心理活動很容易受情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之后兒童在各種活動中心理活動逐漸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定的系統,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
- 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應試指導與真題解析(二級)(第3版)
- 2020年上海市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十年真題精析(中級)(2016版)
- 銀行管理講義·真題·預測全攻略
- 2019年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歷年真題及詳解
- 學車考證通關寶典:新駕考全套資料速查手冊(第二版)
- 《物業管理基本制度與政策》命題點全面解讀
- 2020年兒科主治醫師考試過關必做3000題(含歷年真題)
- 2019年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輔導教材-重慶導游基礎知識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思想品德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新駕考理論題庫全解(第二版)
- 2019年房地產經紀人協理《房地產經紀綜合能力》過關必做500題
- 銀行業專業人員初級職業資格考試專用教材:銀行管理(新大綱)
- 《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考點問答
- 2020年青海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