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3年上海師范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題

1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質量規格的設想或規定。教育目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教育培養什么樣人才的總要求。歷史上教育思想家對教育目的有不同論述,大致可分社會本位論和個人本位論兩類。從社會的需要來認定教育目的,是社會本位論;從個體發展來確定教育目的,是個人本位論。教育目的對一切教育工作的都有意義,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和教學方法的運用,無一不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約。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歸宿。

2蘇格拉底法

答:蘇格拉底法是指教師教學的過程就像是助產婆把胎兒從母親的肚里接生出來一樣,即思想之接生過程,又稱產婆術。產婆術的過程可以分為諷刺、助產、歸納、定義四個步驟。諷刺,教師以無知的面目出現,通過巧妙的連續提問,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原有觀點的混亂和矛盾,承認自己的無知;助產,教師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或答案;歸納,從各種具體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質;定義,把個別事物歸入一般概念,得到關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蘇格拉底教學法是一種要求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互為激發,共同尋求正確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判斷和尋找正確答案。

3教學

答:教學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規范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教師有計劃地組織與引導下,能動地學習、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發展自身的智能與體力,養成良好的品行與美感,逐步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動地學習知識以獲得個性發展的活動。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4京師同文館

答: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學堂,1862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設立,是中國政府自行創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學堂,也是我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的設立標志著中國近代新式學堂的誕生。京師同文館以學習外國語為主,主要培養翻譯人員。其主要特點有:課程中外語居于首位,后課程有所增加,又開設了算學、化學、萬國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目,漢文經學貫穿始終;特別重視對學生封建道德習慣的培養,向學生灌輸殖民主義思想;在學校管理上,受外國列強的控制,學校的經費、校長教員的聘請以及管理大權都由外國人控制。

5德育過程

答:德育過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逐步提高自我修養能力,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從德育過程的內涵來看,構成德育過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標、內容、方法、環境以及德育過程的調控等。從德育過程的規律來看,德育過程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動的道德活動過程;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是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是學生思想矛盾內部轉化的過程。

6五育方針

答:五育方針是蔡元培根據專制時代和共和時代對教育的不同要求,從“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的觀點出發,于1912年初提出的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五育包括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軍國民教育為體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輔助德育,世界觀教育將德、智、體三育合而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強調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養成健全的人格,倡導五育并舉,認為五育一樣重要,都不可放松。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規律。

二、簡答題

1簡述教學評價的原則。

答: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做的測量、分析和評定。教學評價原則包括客觀性原則、發展原則、指導性原則、計劃性原則等。

(1)客觀性原則

教學評價要客觀公正、科學合理,不能主觀臆斷、摻雜個人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地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業水平,使他們心悅誠服、調動起積極性,才能作為指導改進教學工作的依據。

(2)發展性原則

教學評價應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進步、動態發展,著眼于教師的教學改進和能力提高,以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3)指導性原則

教學評價應在指出學生的長處與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意見,使被評價者能夠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前進。教學評價應經常給師生以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為教學指明方向和增添前進的動力。

(4)計劃性原則

教學評價必須緊密配合教學工作有計劃地進行,為教師和學生經常而及時地提供教與學的反饋信息,以便有效地調節和改進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只有加強教學評價的計劃性,才能保證每門學科的教學都能有計劃的按課題和課時的要求,防止學生和教師的負擔過重。

2簡述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答:董仲舒在應對漢武帝的賢良策問時,根據當時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獨尊儒術、興太學、重選舉三大文教政策,具體內容包括:

(1)獨尊儒術

在“對賢良策”中,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從《春秋》大一統的觀點出發,論證了儒學在封建政治中應居于獨一無二的統治地位。這一文教政策規定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通經致用的儒學治術人才,用“三綱五常”維系人心,以確保漢王朝的長久安寧。

(2)興太學以養士

為了培養和選拔精通儒經并能“尊王明倫”的治術人才,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開創太學培養賢士和進行教化工作。太學生經過考試,合格的便可直接做官。興辦太學,政府直接操縱教育大權,決定人才的培養目標,這也是整齊學術,促進儒學獨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3)重視選舉,任賢使能

針對漢初人才選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強選舉、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張,并提出了一套嚴格的選士方案,開創了察舉制主要以儒術取士的新局面。

這三項建議成為漢代的三大基本文教政策,其中“獨尊儒術”是其核心。文教政策的實施,使得封建社會的國家真正控制了學校教育,中央皇權可以按照統一的標準來培養和選拔知識分子,不僅影響了漢武帝的文教政策,而且影響了漢以后及后來封建社會的文教政策。

3簡述紳士教育的主要觀點。

答:紳士教育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話》中提出的教育理論。紳士教育思想是近代歐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對英國的學校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

(1)紳士教育的主題思想

紳士要既有貴族的風度,能活躍于上流社會和政治舞臺,又要有事業家的進取精神,是發展資產階級經濟的實干人才;紳士應受體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2)紳士教育的目標

紳士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身體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種社會活動家和企業家,即紳士。

(3)紳士教育的內容

洛克認為,紳士需要學習的最需用和最常用的事物體現在身體、德行和學問三個方面。相應的,紳士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體育、德育和智育三個方面。

體育

洛克把健康教育看成紳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洛克明確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

德育

洛克認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紳士和紳士教育的靈魂。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一個紳士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樣一些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質。

智育

學問只能作為輔佐品德之用,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輔助品。學問應該使兒童感到愉快,而不是強加給兒童的負擔。教師的作用是為兒童打開智慧之門,尊重兒童的興趣和心理,讓兒童喜愛、尊重知識,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學習知識,把學習有用的知識作為一種習慣。

總之,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其世俗化、功利性為顯著特點,他的思想在實踐中和理論方面都對英國以及西歐教育的規范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的教育思想局限于紳士教育而缺乏民主性。

4問題的性質是什么?問題可以分為哪幾種?

答:(1)問題的性質

問題就是給定信息與要實現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個體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馬上知道完成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動,當遇到不可能直接完成的事時,就有了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必然包含三種成分:

給定信息,指有關問題初始狀態的一系列描述;

目標,指有關問題結果狀態的描述;

障礙,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亟待解決的因素。

(2)問題的分類

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劃分問題的類別,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按照問題的組織程度把問題分為結構良好問題和結構不良問題;按照問題的領域范圍也可以把問題劃分為常規問題和真實性問題。

結構良好問題和結構不良問題

a.結構良好問題:學習者在學科學習中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是結構良好問題。對于結構良好問題,學生可以根據給定信息和目標,選擇明確的解決方案來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

b.結構不良問題:結構不良問題并不是指這個問題本身有什么錯誤或是不恰當,而是指它沒有明確的結構或解決途徑。例如,“修電腦”,其初始狀態不明確,要先檢查電腦的故障出在哪兒。

常規問題和真實性問題

a.常規問題:按照問題的領域范圍也可以把單學科和跨學科問題,合稱為常規問題,也就是學生在學校中大量遇到的問題。例如“有人買來5根2米長的木頭,他能鋸出幾個1米長的木頭?”

b.真實性問題:生活實際問題,也被研究者稱為真實性問題,例如,上述常規問題對應的真實性問題就是“有人買來4根2米5長的木頭,他能鋸出幾個1米長的木頭?”。

三、論述題

1試論述赫爾巴特教育思想。

答:赫爾巴特是德國心理學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以其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主要著作包括《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科書》《學校與生活的關系》等。他的教育思想包括課程理理論、道德教育理論和教學理論。

(1)課程理論

內容

a.經驗、興趣與課程

赫爾巴特課程理論的一個基本主張就是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與兒童的經驗和興趣一致。

b.統覺與課程

根據統覺原理,新的觀念和知識是以原有觀念和知識為基礎產生的,課程的安排應當使兒童能夠不斷地從熟悉的材料逐漸過渡到密切相關但還不熟悉的材料。由此,赫爾巴特為課程設計提出了相關和集中兩項原則。

c.兒童發展與課程

赫爾巴特以文化紀元理論為基礎,深入探討了兒童的年齡分期,進而提出了課程的程序。他把兒童發展分為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年期四個階段,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嬰兒期進行身體的養護,加強感官訓練,發展兒童的感受性;幼兒期教授《荷馬史詩》等內容,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力;童年和青年期,分別教授數學、歷史等以發展其理性。

評價

a.優點

在歐美近代教育史上,赫爾巴特所提出的課程理論是最為完整和系統的。他繼承了前人的合理思想,使之融合到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中,并力圖賦予它以嚴格和廣泛的心理學基礎,從而使課程的設置與編制有了明確的依據,這就避免了課程設置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克服了課程設計的散亂現象,以保證教學工作的有效進行。

b.局限性

赫爾巴特留下了一些他未能予以很好解決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赫爾巴特的理論中,分析教學與綜合教學是前后相繼進行的,二者之間的界限和順序是很明確的,這未免過于機械,尤其是它在論述不同年齡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時,甚至把二者割裂開來。從當時的條件來看,這種缺陷用該歸咎于和赫爾巴特本人的主觀認識。

(2)道德教育理論

內容

a.訓育

訓育與道德教育直接相關,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美德。訓育可以分為道德判斷、道德情感、道德決定和道德自制四個階段。實施訓育的方法包括:維持的訓育;起決定作用的訓育;調節的訓育;抑制的訓育;道德的訓育;提醒的訓育等。

b.兒童管理

兒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創造一種秩序,防止某些惡行,為教學創造必要的條件。兒童管理的方法有:懲罰性威脅、監督、懲罰、安排緊湊而內容豐富的活動,使兒童無空閑做不好的事。

評價

a.優點

在赫爾巴特以前,教育家們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的,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規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務和目的。在這個問題上,赫爾巴特的突出貢獻在于他運用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具體闡明了教育與教學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聯系,使道德教育獲得了堅實的基礎。

b.局限性

他把教學完全從屬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學完全等同起來,也不能不說具有機械論的傾向。

(3)教學理論

內容

赫爾巴特根據觀念學論證教學過程。根據學生觀念活動和興趣的特點,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他認為,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a.明了。教師通過運用直觀教具和講解的方法,使學生對新事物產生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觀念的聯合,即學習新知識的準備。

b.聯合。表象的產生并進入意識,激起原有觀念的活動,又尚未出現最后的結果,教師的任務是與學生無拘束的談話,運用分析的教學方法。

c.系統。新舊觀念最初形成的聯系并不有序,需要用綜合的教學方法,使新舊觀念的聯合系統化,從而獲得新的概念。

d.方法。新舊觀念的聯合形成后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這就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活動,通過聯系鞏固新習得的知識。

評價

a.優點

赫爾巴特教學形式階段理論是在嚴格按照心理過程規律的基礎上,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動進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種明確的和規范化的教學模式,對19世紀后期、20世紀前期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師范教育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b.局限性

教學形式階段理論本身就存在一些缺陷,他把復雜的教學活動過于簡單化了,這非但不能解決教學中認識活動和心理活動的一般邏輯,反而會造成各種新的問題。教學形式階段理論所固有的機械論傾向,也使它不斷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另外,雖然赫爾巴特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忽略了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教學的特殊性。

2試論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答:“生活教育”是我國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項重要思想,是貫穿其全部教育活動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國留學,深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進步教育運動的影響。回國后,在反對傳統教育,從事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不僅指導了當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實踐,還給后世教育以重大的現實啟示作用。

(1)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論”的核心,強調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過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

a.教育與生活具有一致性

陶行知認為教育與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

b.教育對生活具有從屬性

這就是指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和方法等。

c.教育對生活具有改造性

這是指教育絕不是被動地適應生活,而是應當對生活起巨大促進作用。

“生活即教育”所強調的是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所反對的是傳統教育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盡管它在生活與教育的區別和系統的知識傳授方面有所忽視,但在破除傳統教育脫離民眾、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重要主張,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學校與社會關系問題上的具體化。

a.“社會即學校”是指“社會含有學校的意味”,或者說“以社會為學校”。陶行知鼓勵勞動群眾在社會中學習和向社會學習,他本人也在社會上先后辦過各種方便勞動群眾及其子弟的學習場所,通過社會的大學校,使他們受到教育。

b.“社會即學校”是指“學校含有社會的意味”,即學校通過與社會生活結合,一方面運用社會的力量,使學校進步,另一方面動員學校的力量,幫助社會進步,使學校真正成為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社會即學校”擴大了學校教育的內涵和作用,使傳統的學校觀、教育觀有所改變。“社會即學校”,還可以使被傳統學校拒之門外的勞苦大眾能夠受到最基礎的教育,貫穿了普及民眾教育的思想。

“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學方法問題上的具體化。“教學做合一”是指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對事是做,對己之長進是學,對人之影響是教。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a.“教學做合一”要求“在勞力上勞心”;

b.“教學做合一”是因為“行是知之始”;

c.“教學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學”和“有教有學”;

d.“教學做合一”還是對注入式教學法的否定。

(2)對生活教育理論的評價

意義

生活教育論是以“生活”為邏輯的起點和歸宿,以“生活”為中心和基礎,以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系為基本矛盾而展開的。生活教育要培養自覺追求真理,能為真理而獻身的人;能為整個國家謀幸福,為整個人類謀利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具有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團體自治的能力和改造社會的精神的人;具有創造精神的人,能為實現真理去創造,去探索,去奮斗的人。生活教育論成為陶行知實踐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論和方法。

局限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把生活與教育混同,沒有意識到生活與教育之間的區別和內在聯系,忽視了教育的特殊性。

3論述教師的素養。

答:教師素質,又稱教師專業素質,是指能順利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是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工作關系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或行為準則,以及在這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教師的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高尚的師德素養

教師的師德素養是教師素質的核心、靈魂。教師作為育人的主體,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堪為師表,以良好的師德風范去影響學生。以人格影響人格,以素質造就素質。高尚的師德要求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富有獻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熱愛集體,團結協作;嚴于律己,為人師表。

(2)寬厚的文化素養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其能力,促進其個性生動活潑地發展。因此,一個好教師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較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同時,教師還應有比較廣博的文化修養。

(3)專門的教育素養

教育理論素養

主要指教師對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能恰當地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問題,能自覺、恰當地運用教育理論總結、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并使之升華,能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設想。

教育能力素養

主要指保證教師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基本操作能力。具體而言,它包括:課程開發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引導與創新能力。

教育研究素養

主要指教師運用一定的觀點方法,探索教育領域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富有問題意識和反思能力,善于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靈活地解決和改進各種教育問題。

(4)健康的心理素養

教師肩負著神圣的育人使命,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才能對別人進行教育,要讓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首先要消除心理方面的疾病障礙。健康的心理素質體現在心理活動的方方面面,概括起來主要指教師要有輕松愉快的心境、昂揚振奮的精神、樂觀幽默的情緒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等。教師要以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帶動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教師應該具備作為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并不斷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成員國認為:隨著教師角色從知識的供應者轉換成學習活動的組織調停者,一系列新的能力將成為教師這個職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判斷能力、反應能力、評估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課程開發能力、社會責任感和管理能力等。教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才能通過言傳身教更好地影響學生,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4試論述歸因理論。

答: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學生們試圖去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他們試圖去為他們的成功或失敗尋找能力、努力、態度、知識、運氣、幫助、興趣等方面的原因。當前對實踐應用影響最大的是韋納的動機理論。

(1)歸因理論的內容

成就歸因的三個維度

韋納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在解釋成功或失敗時知覺到的四種主要原因,并將這四種主要原因分成控制點、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根據控制點維度,可將原因分成內部的和外部的;根據穩定性維度,可將原因分成穩定的和不穩定的;根據可控性維度,又可將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各個維度對動機的重要影響

a.在內外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會產生自豪感,從而動機提高;歸因于外部因素,則會產生僥幸心理。將失敗歸因于內部因素,則會產生羞愧的感覺;歸因于外部因素,則會生氣。

b.在穩定性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穩定因素,會產生自豪感,從而動機提高;歸因于不穩定因素,則會產生僥幸心理。將失敗歸因于穩定因素,將會產生絕望的感覺;歸因于不穩定因素,則會生氣。

c.在控制性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可控因素,則會積極地去爭取成功;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不會產生多大的動力。將失敗歸因于可控因素,則會繼續努力;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會絕望。

關于歸因的最基本的結論

a.個人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時,他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將成功歸因于任務容易和運氣好等外部原因時,產生的滿意感則較少。相反,如果一個人將失敗歸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而將失敗歸因于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時,產生的羞愧感則較少。歸因于努力相對歸因于能力,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

b.在付出同樣努力時,能力低的應得到更多的獎勵。

c.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評價,而能力高卻不努力的人則受到最低評價。因此,韋納總是強調內部的、穩定的和可控的維度。

(2)歸因理論的評價

積極評價

a.韋納的歸因理論是對成就動機理論研究的重要發展,明確地闡述了認知對成就動機的重要作用,為教育實踐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徑。

b.歸因理論以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和優良的心理品質為目標,教會學生形成學習的內在動機和正確地認識失敗、不屈服于環境的影響并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系統。

消極評價

a.人對成就行為的歸因是非常復雜和多樣的,況且人對不同性質的成就行為的歸因也不會是完全一致的。

b.按照哪些維度對歸因進行分類是值得討論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關于可控性的問題,內部原因是否真的可以控制,穩定的原因是否就不可以控制等,也是有爭議的。因為可控性具有相對的意義,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如何進行歸因訓練尚需做深入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通许县| 邯郸县| 塔河县| 神池县| 枝江市| 托克托县| 鸡泽县| 县级市| 黄龙县| 滦平县| 本溪| 中宁县| 禄丰县| 惠来县| 邵阳县| 禹州市| 沁阳市| 辽阳县| 邮箱| 称多县| 长沙县| 天峻县| 霍邱县| 安达市| 灵川县| 呼玛县| 富平县| 辰溪县| 崇礼县| 鄂州市| 潞城市| 南平市| 息烽县| 北票市| 桦川县| 武夷山市| 婺源县| 米林县| 潞城市|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