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 圣才電子書
- 4248字
- 2021-06-08 15:26:36
第六章 法律關系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四個備選項中有一個以上選項是正確的)
1按照法律關系主體是單方具體化還是雙方具體化,可以將法律關系劃分為( )。
A.一般法律關系和具體法律關系
B.絕對法律關系與相對法律關系
C.調整性法律關系與保護性法律關系
D.平權型法律關系與隸屬型法律關系
【答案】B
【解析】法律關系的種類一般有以下幾種:①一般法律關系和具體法律關系;②絕對法律關系與相對法律關系;③調整性法律關系和保護性法律關系;④平權型的法律關系與隸屬型的法律關系。
A項,按照法律關系主體的具體化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法律關系和具體法律關系。一般法律關系是根據憲法形成的國家、公民、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關系主體之間普遍存在的社會聯系;具體法律關系的產生不但要有法律的規定,而且要有具體事實的發生。
B項,依據其主體是單方具體化還是雙方具體化,法律關系可以劃分為絕對法律關系和相對法律關系。絕對法律關系中主體的一方——權利人是具體的,而另一方——義務人則是除了權利人之外的所有的人;相對法律關系的主體,無論權利人還是義務人都是具體的。
C項,依據法律關系的產生是否適用法律制裁,可以劃分為調整性法律關系和保護性法律關系。調整性法律關系是不需要適用法律制裁,主體權利就能夠正常實現的法律關系,它建立在主體的合法行為的基礎上,是法的實現的正常形式。保護性法律關系是在主體的權利與義務不能正常實現的情況下通過法律制裁而形成的法律關系,它是在違法行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法的實現的非正常形式。
D項,根據主體之間的相互地位,法律關系可以劃分為平權型的法律關系和隸屬型的法律關系。平權型的法律關系,即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間沒有隸屬關系;隸屬型的法律關系,即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存在隸屬關系,一方服從于另一方,行政法律關系是最典型的隸屬型法律關系。
2可以被稱為法律關系客體的是( )。
A.物
B.原告
C.被告
D.未成年人
【答案】A
【解析】法律關系客體主要有:①物,可表現為自然物,也可表現為人的勞動創造物。它既可以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也可以是公民的個人財產,還可以是財產的一般表現形式——貨幣,以及其他各種有價證券。②非物質財富,包括:創作活動的產品以及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財產性財富,如科學發明以及公民和組織的姓名或名稱等。③行為結果。一定的行為結果可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和需要,可以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
二、名詞解釋
1絕對法律關系
答:絕對法律關系是指存在于特定的權利主體和不特定的義務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絕對法律關系中主體的一方——權利人是具體的,而另一方——義務人則是除了權利人之外的所有的人。最典型的絕對法律關系是物權關系,其他如人身權、知識產權等領域的法律關系也具有類似的特點。由于絕對法律關系是對現實關系的確認,不需要義務人積極的行為,所以又稱為確認性的法律關系。
2保護性法律關系
答:保護性法律關系是指在主體的權利與義務不能正常實現的情況下通過法律制裁而形成的法律關系。根據法律關系的產生依據是否使用法律制裁,可以將法律關系劃分為調整性法律關系和保護性法律關系。它是在違法行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法的實現的非正常形式。最典型的保護性法律關系是刑事法律關系。
3平權型的法律關系
答:平權型的法律關系,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間沒有隸屬關系。根據主體之間的相互地位,法律關系劃分為平權型的法律關系和隸屬型的法律關系。在各個部門法調整的法律關系中,民事法律關系是最典型的平權型法律關系。
4法律關系主體
答:法律關系主體,即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法律關系的主體具有法律性和社會性。我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國家等。
5法律關系客體
答:法律關系客體,又稱權利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在法學上,法律關系的客體不依主體的意志為轉移,具有客觀性,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并能為人的意識所感知和人的行為所支配的客觀世界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同時法律關系客體又能夠滿足主體的物質利益和精神需要,得到法律規范的確認和保護。法律關系的客體基本上可以分為:物、非物質財富和行為結果。
6法律權利[2010、2014年真題]
答:法律權利反映一定物質生活條件所制約的行為自由,是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法律手段。法律權利的特點在于:①權利受到一定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②來自法律規范的規定,得到國家的確認和保障;③是保證權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④與義務相關聯的概念,離開義務就無法理解權利;⑤確定權利人從事法律所允許的行為的范圍,即在這一范圍內,權利人滿足自己利益的行為或者要求義務人從事一定行為是合法的,而超過這一范圍,則是非法的或不受法律保護的。
7法律事實
答:法律事實,是指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后果即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實在產生法律關系的條件中占有突出地位。根據不同的標準,法律事實主要有以下分類:①行為和事件;②肯定的法律事實和否定的法律事實;③單一的法律事實和事實構成。
三、簡答題
1簡述法律關系的特征。
答:法律關系的特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法律關系是社會內容與法律形式的統一
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
(2)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建立并得到法律保護的關系
法律關系,是由法派生出來的現象,法律規范是法律關系產生的前提。與法律規范的聯系構成了法律關系不同于其他社會關系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法所具有的重要屬性,如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國家支持、保證主體權利的行使,保證義務的承擔,法律關系參加者任何一方如果不履行自己所應盡的義務,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法律關系是主體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法律規范與法律關系都包含著主體的權利與義務,但它們在法律規范和法律關系中的表現形式不同。法律規范中的權利與義務是抽象的,而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是具體的,法律關系是使法律規范的規定具體化的工具。
2簡述法律權利的特點。[2018年真題]
答:法律權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某種權能或利益,它表現為權利享有者可以自己作出一定的行為,也可以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為。一切法律權利都受到國家的保護,當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享有者有權向人民法院或者有關主管機關申訴或請求保護。
法律權利的特點為:
(1)法律權利反映一定物質生活條件所制約的行為自由,是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法律手段。
(2)法律權利來自法律規范的規定,得到國家的確認并由國家強制力加以保障。
(3)權利是權利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是否實施某一行為的自由,是保證權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4)權利是與義務相關聯的概念,離開義務就無法理解權利。
(5)權利確定權利人從事法律所允許的行為的范圍,在這一范圍內,權利人滿足自己利益的行為或者要求義務人從事一定行為是合法的,而超過這一范圍,則是非法的或不受法律保護的。
3法律事實的類型有哪些?
答:法律事實是指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
(1)以是否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標準,法律事實分為:
①法律事件是存在于法律規范中,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又分為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
②法律行為是人們的意識在法律關系變動中的體現。
(2)以存在形式為標準,法律事實分為肯定式法律事實和否定式法律事實。肯定式法律事實是指若A即B,否定式法律事實為若A即非B或若非A即B。
(3)以復雜程度為標準,法律事實分為單一法律事實和事實構成。單一的法律事實說明法律后果的產生要求有單一的現象出現。多個法律事實共同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情況我們一般稱之為“事實構成”。
4如何理解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關系?
答:(1)權利能力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一定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法律資格。
行為能力是指法律關系主體據以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
責任能力,是指民事主體據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資格,又稱“侵權行為能力”。
(2)主體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有差別:
①主體之間的權利能力不同。不僅本國人與外國人的權利能力不同,法人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不同,即使法人之間,其權利能力亦有所不同。
②主體之間的行為能力不同。根據主體的意思能力,通常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之分。
③主體之間的責任能力也不同。有些主體有完全獨立的財產,其應有完全責任能力;有些主體無完全獨立的財產,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責任能力即不完全。
正是由于這三種能力的不同,決定了性質相同或不同的各民事主體雖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卻無平等的法律人格。
(3)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相比具有以下區別:
①兩者目的不同:法律設行為能力之目的,在于使主體得以自己的意思追求自身利益;設責任能力之目的,在于對主體的違法行為追究民事責任,保護他人和社會利益。
②兩者效力不同:行為能力為決定行為是否有效的根據;責任能力為決定主體是否自己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據。
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為兩種性質不同的資格,應分而視之。多數情形,二者相互并合,但在特別情形,二者相互獨立。
5如何理解權利義務的一致性?
答:權利與義務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包括多種含義:
(1)在任何一種法律關系中,權利人享受權利依賴于義務人承擔義務,義務人如果不承擔義務,權利人就不可能享受權利;權利與義務表現的是同一行為,對一方當事人來講是權利,對另一方來講則是義務。
(2)一方不能只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另一方只承擔義務不享受權利。任何權利都意味著權利人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能做一定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不超出這個范圍是權利人的義務;而任何義務也都意味著義務人在法律要求的范圍內應作一定的行為,超過這個范圍則屬于義務人的自由,即義務人的權利。因此權利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而義務人在履行自己義務時也同時享受一定的權利。
(3)權利的行使有一定的界限,不能濫用權利。公民在行使權利和自由的同時,必須履行自己所應盡的義務,不得濫用這些權利和自由,否則,公民的權利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 北京外國語大學245二外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山大學考博英語歷年真題及詳解
- (2018)考研政治核心考點精編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6小時高清視頻】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6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7小時高清視頻】
- 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1小時高清視頻】
- 考研高等數學精選習題集
-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中央財經大學8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1小時高清視頻】
- 胡慶康《現代公共財政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752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鄭超然《外國新聞傳播史》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羅森《財政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