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208字
- 2021-06-08 15:11:27
2004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真題及詳解
說明:從2012年開始,本考試已不再考查填空題、判斷題。
一、判斷題(每小題1分,共5分。判斷下列各命題是否正確,正確的用“A”表示,錯誤的用“B”表示)
1西周時期民事案件稱為“訟”,刑事案件稱為“獄”。( )
【答案】A
【解析】西周民事案件稱為“訟”,刑事案件稱為“獄”,審理民事案件稱為“聽訟”,審理刑事案件稱為“斷獄”。
2在我國,選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聯名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 )
【答案】A
【解析】《選舉法》第29規定,在我國,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候選人,按選區或選舉單位提名產生。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可以聯合或者單獨推薦代表候選人。選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聯名,也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
3法治與人治相區別的關鍵在于是否承認在法律運行中需要發揮人的作用。( )
【答案】B
【解析】同法治相對的一個概念是人治,人治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管理方式。在人治中,法律也扮演著一定角色;在法治中,也不否認發揮人的作用。即法治社會在法律運行中也需要發揮人的作用,比如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法治與人治相區別的關鍵不在于是否承認在法律運行中需要發揮人的作用。
4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是我國刑法制定的根據。( )
【答案】B
【解析】《刑法》第1條規定,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這一規定指明了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據與實踐根據,“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只是刑法制定的目的。
5內幕交易罪中的內幕信息的范圍,依照刑法的規定確定。( )
【答案】B
【解析】《證券法》第69條和《期貨交易暫行條例》對內幕信息的范圍作了規定。即內幕交易罪中的內幕信息的范圍,不是依刑法的規定確定。
二、不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30分。下列四個備選項中有一個以上選項是正確的,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1西周婚姻“六禮”包括( )。
A.納禮
B.納名
C.定親
D.親迎
【答案】D
【考點】西周的婚姻制度
【解析】“婚姻六禮”具體包括:①納采,即男方請媒氏攜禮物到女方家提親;②問名,即在女方家長答應議婚后,男家請媒氏問明女子的生辰、身份,并卜于祖廟以問吉兇;③納吉,在卜得吉兆以后,男家攜禮物至女家確定締結婚姻;④納征,又稱納幣,男家送財禮至女家,正式締結婚姻;⑤請期,即男家攜禮物至女家,確定婚期;⑥親迎,即在確定之日,新郎至女家迎娶,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
2“重罪十條”出現于( )。
A.北魏律
B.晉律
C.北齊律
D.北周律
【答案】C
【考點】“重罪十條”
【解析】“重罪十條”,是指危害社會根本制度的十種重罪的總稱。北齊為維護封建國家根本利益,在《北齊律》中首次規定“重罪十條”。具體內容包括:①反逆(造反);②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與宮殿);③叛(叛變);④降(投降);⑤惡逆(毆打謀殺尊親屬);⑥不道(兇殘殺人);⑦不敬(盜用皇室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⑧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⑨不義(殺本府長官與授業老師);⑩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北齊律》規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
3唐代的主要法律形式除了律、令、格之外,還包括( )。
A.式
B.程
C.例
D.比
【答案】A
【考點】唐代的法律形式
【解析】唐代的法律形式有:①律。即唐代基本法典《唐律疏議》。②令。令是國家政權組織方面的制度與規定,涉及范圍較為廣泛。③格。格在唐代的含義有別于前代,它是禁違止邪的官吏守則,帶有行政法律的性質。④式。式是封建國家各級行政組織活動規則及上下級間的公文程式的法律規定。⑤典。唐代有《唐六典》,是行政法律的重要形式。律、令、格、式、典,互為配合,互相補充,構成了唐王朝完備的法律體系。
4明代“化外人”犯罪適用《大明律》的原則是( )。
A.一律適用
B.適用其本國法
C.不適用
D.依被告原則
【答案】A
【考點】《大明律》
【解析】唐代《名例律》規定:“化外人同類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即同國籍外國僑民在中國犯罪的,按其本國法律處理,實行屬人主義原則。不同國籍僑民在中國犯罪者,按唐律處罰,實行屬地主義原則。《大明律·名例律》對“化外人有犯”問題的規定作了重要改變,規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擬斷。”明代拋棄了唐律規定的化外人處理原則,化外人犯罪一律適用《大明律》,以便從重打擊可能逃脫的嚴重犯罪。
5清代地方司法機關分為( )。
A.州縣
B.府
C.省按察司
D.總督(巡撫)
【答案】ABCD
【考點】清代的司法制度
【解析】清代地方司法機關分為總督(及巡撫)、省按察司、府、州(縣)四級。州(縣)作為第一審級有權決定笞、杖刑案件,徒以上案件上報;府為第二審級,負責復審州(縣)上報的刑事案件,提出擬罪意見,上報省按察司;省按察司為第三審級,負責復審各地方上報的徒刑以上案件,并審理軍流、死刑案的人犯;總督(或巡撫)為第四審級,有權批復徒刑案件,復核軍流案件,如無異議,定案并諮報刑部。
6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 )。
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國務院
C.各級人民政府
D.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答案】D
【考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解析】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7根據我國選舉法,選區可以按( )劃分。
A.居住狀況
B.生產單位
C.事業單位
D.工作單位
【答案】ABCD
【考點】選區劃分
【解析】選區是以一定的人口數為基礎選舉代表的區域,劃分選區就是劃分實施選舉的區域單位。在我國,選區可以按居住狀況劃分,也可以按生產單位、事業單位、工作單位劃分。這一選區劃分原則既方便了選民參加選舉,從而保障選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實現,又能使代表加強與選民的聯系,從而充分反映選民的意愿,接受選民的監督。
8下列哪些事項只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法律形式制定?( )
A.犯罪與刑罰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
D.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
【答案】ABCD
【考點】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
【解析】《立法法》第8條,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①國家主權的事項;②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④犯罪和刑罰;⑤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⑥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⑦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征用;⑧民事基本制度;⑨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⑩訴訟和仲裁制度;?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9法律解釋的必要性表現在( )。
A.法律規范的抽象性
B.法律術語、概念的多義
C.法律條文的公開性
D.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
【答案】ABD
【考點】法律解釋的概念與意義
【解析】法律解釋是對法律的應有含義所做的理解和說明。任何一項法律規范在作用于具體的人或事物的時候都經過必要的解釋,因為:①法律規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它在具體適用過程中必然需要進行一定的加工,把一般性行為模式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模式,把抽象的規則轉化為針對具體人和事物的具體規則。②法律規范體系往往是不完整的,存在缺陷和漏洞,需要進行法律解釋。造成法律體系不完整的原因是多重的,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人類對社會客觀規律的認識能力的局限;立法過程中各種現實利益的博弈與協調;立法技術等原因造成的立法質量問題;語言自身所具有的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執法過程中對規范有意或無意的誤讀;社會的發展和急劇變化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C項,法律條文的公開性未體現出法律解釋的必要性。
10[已過時]法律之所以有預測作用,是因為法律具有( )。
A.規范性的特點
B.確定性的特點
C.類比性的特點
D.程序性的特點
【答案】ABD
【解析】法的預測作用是人們根據法律可以預先估計相互間將有怎樣的行為以及行為的后果等,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合理的安排。法律運行存在著相對可預測性,是由法律的規范性、專門性、程序性、公正性與確定性所決定的:①法律的規范性強調了法律的普遍約束力;②專門性說明了法律調整對象的特定性;③程序性體現了法律解決糾紛方式上的程式性;④公正性體現了法律適用結果的正義性;⑤確定性排除了其他調整方式的隨意性、偶然性,凸顯了法律的穩定、持續的特性。
【說明】根據最新版考試大綱指南,該考點已刪除。
11狹義的危害結果是( )。
A.定罪的主要根據之一
B.定罪的特別根據之一
C.定罪的選擇根據之一
D.定罪的基礎根據之一
【答案】A
【考點】危害結果
【解析】刑法意義上的危害結果,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危害結果,是指由行為人的危害行為所引起的一切對社會的損害,包括危害行為的直接結果和間接結果、屬于構成要件的結果和不屬于構成要件的結果。狹義的危害結果,是指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通常就是指對直接客體所造成的損害。狹義的危害結果是定罪的主要根據之一。
12集資詐騙罪侵犯的客體是( )。
A.金融管理秩序
B.市場管理秩序
C.公私財產所有權
D.私有財產權
【答案】AC
【考點】集資詐騙罪
【解析】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非法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數額較大的行為。本罪的構成要件是:①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即國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財產的所有權;②本罪在客觀上表現為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騙取集資款數額較大;③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可以是任何已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④本罪在主觀上表現為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集資款的目的。
13以下發明可以依法取得專利權( )。
A.機器設備、工具
B.藥品
C.水稻品種
D.癌癥診斷方法
【答案】AB
【考點】不受專利法保護的智力成果
【解析】《專利法》第25條規定,對下列各項,不授予專利權:①科學發現;②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③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④動物和植物品種;⑤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⑥對平面印刷品的圖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結合作出的主要起標識作用的設計。對前款第④項所列產品的生產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規定授予專利權。AB兩項發明可以依法獲得專利權;C項屬于植物品種,故不授予專利權;D項屬于疾病的診斷方法,故不授予專利權。
14注冊商標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商標局有權予以撤銷。
A.自行改變注冊商標的文字、圖形或者其組合的
B.自行轉讓注冊商標的
C.連續2年停止使用注冊商標的
D.商標注冊人變更名稱或地址的
【答案】AD
【考點】商標的撤銷
【解析】《商標法》(2013年修訂)第49條第1款規定,商標注冊人在使用注冊商標的過程中,自行改變注冊商標、注冊人名義、地址或者其他注冊事項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期滿不改正的,由商標局撤銷其注冊商標。B項不屬于商標局有權撤銷其注冊商標的情形;C項,第2款規定,注冊商標成為其核定使用的商品的通用名稱或者沒有正當理由連續3年不使用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可以向商標局申請撤銷該注冊商標。
15以下屬于擔保物權的有( )。
A.留置
B.出典
C.土地承包
D.匯票性質
【答案】A
【考點】擔保物權
【解析】我國《物權法》規定的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三種;B項,出典未被規定在物權法中;C項,土地承包屬于用益物權;D項,匯票的性質也不屬于擔保物權,只是基于法律的規定而產生的優先效力。
三、填空題(每小題1分,共5分)
1夏代的監獄叫做( )。
【答案】“圜土”(“夏臺”或“均臺”)
【解析】根據史籍記載,夏代已有了正式的監獄,稱為“圜土”。“圜土”原意是指圓形的土坑或土墻。
2我國現行憲法規定,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 )。
【答案】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解析】《憲法》第6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3在我國,有權解釋憲法的是( )。
【答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解析】根據《憲法》第67條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的職權之一是: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享有憲法解釋權,但修憲權只有全國人大享有。
4犯罪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哲學理論根據,在于犯罪人( )實施了犯罪行為。
【答案】基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或相對自由意志
【解析】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對違反刑事法律義務的行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種應承擔的,體現國家對行為人否定的道德政治評價的責任。刑事責任的根據,包括法律事實根據和哲學理論根據兩方面內容。刑事責任的法律事實根據,在于行為人的行為具備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哲學理論根據在于犯罪人的主觀能動性或相對自由意志。
5租賃合同約定的租賃期限不得超過( )年,否則超過的部分無效。
【答案】20
【解析】《合同法》第214條規定,租賃期限不得超過20年。超過20年的,超過部分無效。租賃期間屆滿,當事人可以續訂租賃合同,但約定的租賃期限自續訂之日起不得超過20年。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5分)
1唐律類推原則
答:唐律類推原則,是指在唐代對律文無明文規定的同類案件,凡應減輕處罰的,則列舉重罪處罰規定,比照以解決輕案;凡應加重處罰的罪案,則列舉輕罪處罰規定,比照以解決重案。唐朝《名例律》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2憲法結構
答:憲法結構主要是指成文憲法的表現形式,即一部憲法是怎樣構成的,是憲法內容的組織和排列形式。任何一個國家的憲法都是由各種不同的內容組成的,以不同的方式體現憲法的原則和精神。憲法結構是指憲法內容的具體組織和排列形式。同樣的內容因排列方式不同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憲法結構。憲法結構由憲法序言、憲法正文和附則三部分組成。
3判例法
答:判例法是指可作為先例據以裁決的法院判決。確認判例法的國家,有“法官造法”之說,這是英美法系國家的特點。判例法的根本原則是“遵循先例”,其含義是指某一判決所依據的法律原則,不僅適用于該案,而且同時又作為一種先例而適用于該法院及其所屬下級法院所管轄的案情基本相同或近似的案件。
4雇用童工從事危重勞動罪
答:雇用童工從事危重勞動罪,是指違反勞動管理法規,雇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超強度體力勞動的,或者從事高空、井下作業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險環境下從事勞動,情節嚴重的行為。其特征有:①本罪的客體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犯罪對象是童工;②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勞動管理法規,雇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超強度體力勞動,或者高空、井下作業,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險環境下從事勞動,情節嚴重的行為;③本罪的主體既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自然人;④本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
5法人
答: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指的是法人作為民事權利主體,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指的是法人以自己的意思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取得權利并承擔義務的資格。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法人的特征有:①法人是一種社會組織;②法人具有民事主體資格;③法人的責任獨立于其創立人和其成員的責任。
五、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1簡述清末變法修律的特點。
答:1900年至1911年間,清廷為挽救危局,實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規模的修律工作,對《大清律例》為代表的傳統法律體系進行了全面變革,致使延續了兩千余年的中華法系開始解體。清末變法修律的特點主要包括:
(1)在立法指導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終貫穿著“仿效外國資本主義法律形式,固守中國封建法制傳統”的方針。
(2)在內容上,清末修訂的法律表現出封建專制主義傳統與西方資本主義法學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①堅行君主專制體制及封建倫理綱常“不可率行改變”,在新修訂的法律中繼續保持肯定和維護專制統治的傳統;②標榜“吸引世界大同各國之良規、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大量引用西方法律理論、原則、制度和法律術語,使得保守落后的封建法律內容與先進的近現代法律形式同時顯現在這些新的法律法規之中。
(3)在法典編纂形式上,清末修律改變了傳統的“諸法合體”形式,明確了實體法之間、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的差別,分別制定、頒行或起草了憲法、刑法、民法、商法、訴訟法、法院組織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規,形成了近代法律體系的雛形。
(4)在目的上,它是統治者為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在保持君主專制政體的前提下進行的,因而既不能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愿望,也沒有真正的民主形式。
2簡述行為犯和舉動犯的含義以及兩者的區別。
答:(1)含義
行為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為的完成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如強奸罪、脫逃罪等;舉動犯,是指按照法律規定,行為人一著手犯罪實行行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構成要件,從而構成既遂的犯罪,如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等。
(2)區別
①犯罪形態不同。行為犯可能存在未遂、既遂等不同的犯罪形態;而舉動犯一旦實施犯罪行為就構成既遂,不存在未遂形態。
②犯罪既遂構成標準不同。行為犯不但實施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還要將該犯罪行為實施完畢,才構成犯罪既遂;而舉動犯只要實施了犯罪行為就構成既遂。
3簡述我國刑事立法中的“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特征。
答: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是指組織、領導或者參加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稱霸一方,為非作歹,欺壓、殘害群眾,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的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行為。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組織、領導、積極參加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行為。根據《刑法》第294條第5款的規定,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具有以下特征:
(1)形成較穩定的犯罪組織,人數較多,有明確的組織者、領導者,骨干成員基本固定。
(2)有組織地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支持該組織的活動。
(3)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多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為非作歹,欺壓、殘害群眾。
(4)通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包庇或者縱容,稱霸一方,在一定區域或者行業內,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響,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
4簡述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
答: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民法總則》第4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國民法平等原則的具體內容包括:
(1)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這就是說任何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能力,而不論其在民族、性別、年齡、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是否存在著差異,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在范圍上應平等一致。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限制和剝奪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2)不同的民事主體參與民事關系,適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當然,法律地位平等,不是指民事主體實際享受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的均等。
(3)民事主體在產生、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時必須平等協商,任何一方當事人都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當事人。
(4)不同的民事主體均平等地受法律保護。
5簡述過錯推定及意義。
答: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法。
(1)概念
過錯推定責任,是指一旦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就推定其主觀上有過錯,除非其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民事責任。
(2)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意義
其意義在于使受害人處于較為有利的地位,切實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加重侵權人的責任,有效地制裁侵權行為。在許多侵權事件中,受害人往往處于劣勢地位,他們難以舉證侵害人的過錯,如果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顯然有失公平,而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從損害事實中推定侵權行為人有過錯,那么就使受害人免除了舉證責任而處于有利的地位,而侵權行為人則因擔負舉證責任而加重了責任,因而更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六、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試論公民基本權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答:(1)公民基本權利的概念
基本權利是通過憲法規范所確定的一種綜合性的權利體系。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指憲法賦予的、表明權利主體在權利體系中重要地位的權利。
(2)公民基本權利的特征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對公民的各種權利進行規定,因此憲法所確認的只能是一些基本權利。基本權利作為憲法調整的權利形態,在整個權利體系中處于核心與基礎地位,其基本特征表現在:
①基本權利表明公民的憲法地位
基本權利的行使與基本義務的履行構成公民在一國社會生活中的憲法地位。憲法地位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實現其主體意志的基礎,是公民行為合憲性的依據。
②基本權利是一國權利體系的基礎
通過普通法律規定的權利是基本權利的具體化,即從母體性權利中派生出來的。權利體系中的這一母體性與派生性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構成了規定基本權利的憲法與規定普通權利的普通法律之間的區別,表明法律體系的不同等級與權利之間的不同位階關系。
③基本權利是穩定的權利體系
對于一個公民來說,基本權利既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同時也是從事社會活動的最低限度的權利。在多樣化的權利形態中被納入到基本權利范疇的一般是國家有能力給予保護并實現的具有現實基礎的權利,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④基本權利在一般情況下具有不可轉讓性
基本權利是確定公民憲法地位的權利形態,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權利。基本權利反映了國家需要保護的公民基本的權利要求,是人的主體意志的體現,與做人的資格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國家通過憲法賦予公民基本權利時,這一權利通常成為公民的專有權利,一般不得將其權利轉讓給他人,否則就會失去基本權利的性質。
⑤基本權利具有綜合性
基本權利作為憲法的最高價值規范,在權利體系上具有綜合性,即概括了公民在社會生活領域中應有的最基本的權利要求與特征,涉及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與社會領域。在基本的社會生活領域中憲法確定了基本權利的范圍,以保障公民的憲法地位。
2試論法律在建立和維護秩序方面的作用。
答:馬克思主義認為,秩序是一定的物質的、精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會固定形式,因而是它們相對擺脫了單純偶然性和任意性的形式;建立社會秩序的目的歸根到底是要創造一種安居樂業的條件。
(1)法律在建立秩序方面的意義
在現代社會,社會秩序的建立在很多情況下是要通過法律的方式實現的。法律建立社會秩序的主要方式大致體現為如下方面:
①在事實上,法律的規范和制度設計本身就是在描繪著一個理想的社會所需要或者向往的社會秩序的基本藍圖。這個藍圖也當然成為某個特定的社會所追求或者向往的社會秩序狀態的樣本,即該社會建立其社會秩序的標準與參照。
②在建立一定的社會秩序的過程中,現代社會中的法律首先是通過給社會主體以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法律權利的賦予來引導社會主體的各種行為,使這些行為在行為方式上和行為結果上能夠彼此協調和順應,從而使相應的社會秩序得以建立。
③在建立一定的社會秩序的過程中,現代社會中的法律還給予社會主體施加一定的使賦予主體的法律權利和自由能夠達至平衡的法律義務約束與法律責任負擔的方式,使主體對自身的行為加以必要的克制與自我約束,從而建立相應的社會秩序。
(2)法律在維護秩序方面的意義
法律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①維護階級統治秩序。法律作為國家的重要的統治手段,首先必然要以維護統治階級的整體的根本利益為核心來建立和維護階級統治秩序,使統治階級對于被統治階級的壓迫合法化、制度化和具體化,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同時,在把階級矛盾和沖突有效地控制在社會秩序所許可的范圍之內的情況下,統治階級也會適當地甚至最大限度地考慮被統治階級的某些利益和需求的滿足,以減少其統治的社會阻力,從而實現對統治秩序的維護。
②維護權力運行秩序。權力可以給社會帶來利益,但若運用不當,也可能帶來危害甚至災難,危害社會秩序。因此,必須建立和維護有效的權力運行秩序。在對權力及其運行進行規范約束和控制方面,法律自身的特征決定它是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③維護經濟秩序。法律本身就是首先從人們的真實生活特別是經濟生活的規范性需求中產生出來的,法律既產生于一定的經濟秩序的內在需求,同時又是一定的經濟秩序的體現,法律對經濟秩序的維護體現為使人們的經濟活動擺脫偶然性與隨意性而逐漸地趨于穩定性并獲得相應的連續性和可預測性。
④維護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法律對社會生活秩序的維護的常規手段,是通過在各種社會利益及其需求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各個主體的權利義務及其界限,最大限度地避免社會矛盾和社會糾紛的產生;法律也明確地規定或者設置了相應的文明的糾紛解決和消解的程序和機制,這種文明的糾紛解決和消解的程序和機制在現代社會也是最權威的糾紛消解手段,也是人類社會長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經驗的總結,更是統治者社會統治和日常治理的經驗與智慧的體現。
⑤建立和維護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法律是最具有權威效力的關于建立和維護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各種觀念與措施的制度表達,也是對侵害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之行為有效、可靠、公正的障礙排除機制。
-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 顧建光《現代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最新英語專業考研名校真題集:英美文學
- 2020年憲法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李永健《新聞與大眾傳媒通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考研政治紅寶書專家解析及復習思路
- 柴誠敬《化工流體流動與傳熱》(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天津大學物理化學教研室《物理化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微觀經濟學考研全真模擬試卷及詳解
- 全國名校微觀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適用于考卷中僅含微觀經濟學的名校)
- 王緒瑾《保險學》(第5版)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