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俊《教育學》(第7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4577字
- 2021-06-03 18:38:48
第4章 教育目的
1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實際,談談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現實意義。
答:關于人的發展問題,馬克思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做出了全面的科學的解釋,并創立了科學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這一學說是他全部理論思想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社會實踐的歷史,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人不斷走向解放的歷史。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成為現實。馬克思、恩格斯所講的人的發展,實際上是指在人的勞動能力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包括人的社會關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個性及審美意識和能力上的和諧統一發展。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對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現實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人的全面發展拓寬了道路。
(2)要依據我國的特點盡可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
(4)追求人的全面發展與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必須和諧統一。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在繼承和發展歷史上有關理論基礎上的新的探索和科學概括,是人們制定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特別是在今天,為人們確立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并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目標過渡,這一教育目的價值取向提供了理論依據。
2“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之爭對于人的培養與成長有何重大意義?
答:在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上,爭論最多、影響最大、最具根本性的問題,是教育活動究竟是應注重滿足人的個性發展需要,還是應注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由此,構成了教育目的選擇上的兩種典型的價值取向,即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目的應當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來決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發展。社會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目的是由社會的需要所決定的,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應該按照社會對個人的要求來設計。“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之爭對于人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個人本位論把個人的自身的需要作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種思潮的興起和盛行時期,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斗爭的時期。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發展資本主義,不僅要在經濟上反對沉重賦稅,在政治上反對封建特權;同時,在教育上也要反對宗教神學對于人的思想禁錮,反對封建專制強加于人的教育要求,提出要讓人的個性得到解放,要尊重人的需求、人的價值,教育要從人的自身需要出發,這些方面都有其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2)社會本位論者從社會需要出發來選擇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無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會作用,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生產高度社會化的時代,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有借鑒價值的。無論從什么角度看,教育的社會作用在今天應該比過去的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教育必須滿足社會對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并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3)兩者之爭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在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上,如果只強調個人的需求與個性的發展,而一味貶低和反對社會的需要和發展,那是片面的、極其錯誤的;如果只是站在社會的立場看教育而完全抹殺了教育在發展和完善個人上的作用,并以此來排斥教育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不正確的、必須避免的片面的思維方式。教育既要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又要滿足個人發展需要,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指導,認識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兩個方面。
總之,通過“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之爭,能夠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有助于人們正確理解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在培養人的過程中,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為指導,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
3結合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情況,談談如何正確理解教育目的價值取向。
答: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做出選擇時所持有的一種傾向。結合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情況,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理解如下:
(1)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兩種基本類型
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兩種基本類型即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個人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目的應當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來決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發展。社會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目的是由社會的需要所決定的,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應該按照社會對個人的要求來設計。
(2)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價值取向
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的任務在于培養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他們學習做人和進一步接受專業(職業)教育打好基礎,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好基礎。自1999年開始,2001年正式啟動的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是在為了更好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其實質是要面向人的發展,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3)正確理解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要求
要正確理解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指導,認識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兩個方面。作為一種培養人的專門活動的教育,既要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又要滿足個人發展需要,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二者是對立統一,辯證地向前發展的。
就當前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情況而言,教育目的應傾向于注重人的發展,使教育更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放棄社會的目的,而是要兼顧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同時,只有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更好的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二者的統一。
4如何理解我國普通中小學的性質與任務?
答:(1)普通中小學教育的性質是基礎教育;它的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他們學習做人和進一步接受專業(職業)教育打好基礎,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好基礎。
(2)正確而深入地理解中小學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基本要點:
①為年輕一代做人打好基礎
普通中小學的教育對象是青少年兒童,是未成年人,他們正處在由社會意識薄弱的未成年人轉化成為社會主義新人、接班人的重要時期。他們未來的生活道路廣闊、前程遠大,但是,他們必須在這一時期為走向生活作好準備,即要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具有健康的身體,有自學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為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這樣,他們才能有廣泛的適應性與較大的自由度,善于選擇生活,并接受生活的選擇,成為社會生活的新生力量。因此,普通中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全面性和全體性,對青少年兒童的一生將產生深遠影響。
②為年輕一代在未來接受專業(職業)教育打好基礎
新生的一代的成長,總是先有一般發展而后才能有專業(職業)發展,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因此,普通中小教育首先要注重促進年輕一代的一般發展,以便為他們進一步接受專業(職業)教育打好基礎。不過,由于不是所有初中學生都能進入高中學習,也不是所有高中生都能上大學,因之,在中學教育階段應該有相應合理的職業訓練的比重,否則很難完成培養各級各類建設人才和勞動者的任務。
③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好基礎
民族素質是一個包容范圍很廣的概念,提高民族素質不完全是教育的任務,更不完全是普通中小學教育的任務。但是,普通中小學,特別是義務教育,在其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它為學生做人和接受專業(職業)教育打基礎,因此,義務教育普及的程度和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民族素質的建構與提高。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大力倡導和實施素質教育,其主旨在于提高民族素質。
5結合中小學實際,分析在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及應采取的對策。
答: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獨立個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目前,我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正是這一教育目的的根本體現。
(1)中小學在實現教育目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①教師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水平還不夠高。在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填鴨式”“注入式”的陳舊教學方法還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同時,大多數教師已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究竟應當如何成功地開展素質教育,可供借鑒的成熟經驗還不多,缺乏對素質教育理論的系統把握。因此,素質教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難以形成科學、準確、全面的理解。
②應試教育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間。目前,素質教育在社會教育環境中,并未真正成為主流,應試教育的觀念和“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仍嚴重影響著教育目的的實現。同時,在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龍”和功利思想仍然嚴重存在,考試成績不僅僅是學校對學生的基本評價手段,而且更是成為許多家長評價孩子的唯一參照。
③對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教師、家長甚至學校領導者對素質教育存在某些誤解,以至于在實施過程中造成一些偏差。一些教師、家長認為搞素質教育讓學生沒法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只是發展學生的一些特長,學一些“旁門左道”的技藝;有的家長認為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各個方面一起發展,于是強迫孩子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使孩子不堪重負。
④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認識上存在偏差。在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中,目前存在著對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清的問題,少數人甚至用能力代替素質,用素質否定知識,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2)解決中小學在實現教育目的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①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取決于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立。要全面順利的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必須加強師資培養,不斷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和業務能力,轉換教師職能,真正完成教師由“教書匠”向“專家學者型”的轉化,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具備現代化科學技術知識,能熟練掌握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大膽創新,充滿生氣和活力的教師隊伍。
②要真正改變舊的教學模式,采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素質的教學模式。教學中要真正實現從“教師本位”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變;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創新的意識;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受教育者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實現教育目的。
③建立多元化的學生學業評價系統。要徹底動搖應試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就必須改革現有的單一化的學生學業評價系統,要改革以考試來作為評價學生學業成績主要途徑的評價方式,適當增加其他方面的評價指標,構建多元化的學生學業的評價系統。
④加強對素質教育的宣傳。要糾正人們對教育目的和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認識上存在的偏差,必須加強對素質教育的宣傳,要使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正確認識素質教育,厘清各種概念的區別,從而保證他們對素質教育的支持和落實,最終保證教育目的的實現。
總之,中小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目的的基礎教育階段,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和支持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工作。學校、社會和家庭要通過共同努力,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進一步促進教育目的的實現。
- 2017考研政治分析題必備黃金模板22例
- 《心理學基礎(第2版)》(科教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含2010~2014年真題)
-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基礎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 中國傳媒大學817綜合考試[藝術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玉平《資產評估教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東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433稅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邱關源《電路》(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高成興《國際貿易教程》(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曲新久《刑法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3小時高清視頻】
- 陳振明《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趙云澤《中國新聞傳播史》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