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2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真題及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6分)

1經濟政策的具體目標包括(  )。

A.經濟增長、產業結構高級化、經濟福利

B.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產業結構高級化、收入分配公正

C.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產業結構高級化、國際收支平衡

D.經濟增長、物價穩定、產業結構高級化、充分就業

【答案】C

【考點】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經濟政策的具體目標

【解析】經濟政策的目標包括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其中,基本目標包括經濟福利、分配公正和效率、增長、穩定;具體目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國際收支平衡。

2可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指的是(  )。

A.再貼現

B.不動產信用控制

C.公開市場業務

D.存款準備金政策

【答案】B

【考點】貨幣銀行學——可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

【解析】可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消費信用控制、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預繳進口保證金和優惠利率。ACD三項都屬于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3以下哪一個市場不屬于貨幣市場?(  )

A.同業拆借市場

B.大額定期存單市場

C.股票市場

D.商業票據市場

【答案】C

【考點】貨幣銀行學——貨幣市場

【解析】貨幣市場是指一年和一年以下短期資金融通的市場,包括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大額定期存單市場、商業票據市場等子市場。資本市場一般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場,主要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滿足工商企業的中長期投資需求和政府財政赤字的需要。C項,股票市場屬于資本市場。

4根據H-O模型,國際貿易的結果使各貿易參與國之間的要素報酬率______,出現要素價格______趨勢。(  )

A.差異縮小/均等化

B.不變/不變

C.差異縮小/不變

D.不變/均等化

【答案】A

【考點】國際經濟學——H-O模型的基本內容

【解析】H-O模型有三個基本論點:在國際貿易體系中,一國出口的總是那些以自己相對豐富的要素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的則總是那些需要用本國相對稀缺的要素生產的產品。如果兩個國家生產要素存量(如勞動與資本)的比例不同,即使兩個國家相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完全一樣,也會產生生產成本的差異,從而使兩國發生商品流動,即貿易關系。國際貿易的結果是使各貿易參與國之間的要素報酬(利息、地租、工資)差異縮小,出現要素價格均等化趨勢。

5根據歐盟《馬斯特里赫特約》,進入歐元區國家的財政狀況的標準是(  )。

A.財政赤字占當年GDP的比重不超過3%,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不超過60%

B.財政赤字占當年GDP的比重不超過3%,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不超過50%

C.財政赤字占當年GDP的比重不超過3%,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不超過10%

D.財政赤字占當年GDP的比重不超過5%,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不超過60%

【答案】A

【考點】國際經濟學——單一貨幣的收益分析及其評價

【解析】《馬斯特里赫特約》關于政府財政狀況規定的內容是:歐盟成員國在加入歐元區前一年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當年GDP的3%,除非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該比例(雖超過了3%)正持續和大幅縮減到參照值;二是該比例(雖超過了3%)僅是例外和暫時的情況,過去一直低于參照值。公債占GDP的比重不得超過60%,除非該比例正明顯地下降或迅速地接近參照值。

6如洛倫茲曲線圖所示,橫軸代表人口百分比,縱軸代表收入百分比,以下正確的命題是(  )。

A.折線OHL代表收入完全平等

B.直線OL代表收入完全不平等

C.基尼系數G=SB/(SA+SB

D.當收入分配由曲線ODL描繪時,基尼系數0<G<1

【答案】D

【考點】西方經濟學——洛倫茲曲線

【解析】A項,折線OHL代表收入完全不平等;B項,直線OL代表收入完全平等;C項,基尼系數G=SA/(SA+SB)。

7我國依據國家職能的劃分,一般把財政支出劃分為(  )。

經濟建設費

社會文教費

地質勘探費

國防費

行政管理費

A.

B.

C.

D.

【答案】C

【考點】財政學——財政支出分類

【解析】我國依據國家職能的劃分,將財政支出區分為經濟建設費、社會文教費、國防費、行政管理費和其他支出五大類。

8按照最適課稅理論,最適所得稅稅率應該呈現倒“U”型,這意味著(  )。

A.中等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高些,低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低些

B.中等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高些,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低些

C.中等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低些,高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高些

D.高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高些,低收入者與中等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低些

【答案】B

【考點】財政學——最適所得稅率應當成倒U型

【解析】按照最適課稅理論,從社會公平與效率的總體角度來看,中等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高些,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應適用相對較低的稅率。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2分)

1貿易乘數

【考點】國際經濟學——貿易乘數

【解析】對外貿易乘數研究一國對外貿易與國民收入、就業之間的互相影響,描述了在開放經濟體系內部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動態過程。該乘數表明一國的出口增長會一輪一輪地引起與出口有關產業的連鎖反應,從而對國民收入產生乘數放大效應。這是因為出口擴大使得出口部門收入增加,消費增加,這將使為出口部門提供生產、生活資料的生產部門增加收入與消費,這樣反復傳遞,就會導致整個國民收入的增加。

貿易乘數的公式為:

上式中,dX為出口增量,dM/dY為邊際進口傾向。

貿易乘數的政策含義:一國出口收入應更多的買國內產品,如果出口收入中較大部分用于進口,則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較小;反之較大。因此當需求傾向不變時,出口收入的增量應盡量少用于進口,這樣可以擴大出口對經濟的刺激作用。

2壟斷競爭市場

【考點】西方經濟學——壟斷競爭市場

【解析】壟斷競爭市場是指由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的市場組織,市場中既有壟斷又有競爭,既不是完全競爭又不是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市場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行業中有大量的賣者和買者;廠商提供有差別的同種產品,這些產品彼此之間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廠商的生產規模較小,廠商進入或退出是自由的。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壟斷競爭的存在從總體上來說是利大于弊的。現實中壟斷競爭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市場結構,如輕工業品市場。

3自然率假說

【考點】西方經濟學——自然率假說

【解析】自然率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當勞動市場在競爭條件下達到均衡時所決定的就業率。由于這一就業率與經濟中的市場結構、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因而被冠以“自然率”的名稱。自然率假說是在“自然失業率”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關于就業、產出以及物價等經濟變量存在著一種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實際因素(如生產、技術等)決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論觀點。根據自然率假說,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一個自然失業率,其大小取決于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量和文化傳統等。長期而言,經濟總是趨向于自然失業率;盡管短期內,經濟政策能夠使得實際失業率不同于自然失業率。弗里德曼根據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線得出一個貨幣主義的結論:在短期,雖然可以通過貨幣政策把失業率人為地維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長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4綜合所得稅制

【考點】財政學——綜合所得稅制

【解析】綜合所得稅制就是對納稅人全年各種不同來源的應稅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財產所得等)綜合起來,在作法定寬免和扣除后,依法計征的一種所得稅制度。這種稅制多采用累進稅率,并以申報法征收,但也有的國家采用比例稅率。

綜合所得稅制的優點在于充分體現稅收公平原則和量能課稅原則,缺點在于計稅依據的確定較為復雜和困難,征稅成本較高,不便實行源泉扣繳,稅收逃避現象較為嚴重。這種稅制需要納稅人納稅意識強、服從程度高、征收機關征管手段先進、工作效率高。綜合所得稅最先出現于德國,現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32分)

1什么是名義利率?什么是實際利率?請寫出這兩個概念的關系式。

【考點】貨幣銀行學——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解析】(1)名義利率是借款契約和有價證券上載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場上的市場利率。名義利率包括了物價變動的預期和貨幣增貶值的影響。

(2)實際利率是指剔除物價變動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債務人因使用資金而支付的真實成本。

(3)當一般價格水平不變時,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是等量的。在名義利率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的波動會導致實際利率的反向變動。

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關系式為:名義利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或者: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

2什么是“特里芬難題”?

【考點】貨幣銀行學——特里芬難題

【解析】“特里芬難題”是指一種主權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貨幣制度的兩難處境,即信心和清償力之間的矛盾。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這就形成了所謂的“雙掛鉤”體系,它實際上是一種美元本位制。因此,它的運行既要求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國)保證美元按固定官價兌換黃金,以維持各國對美元的信心,又要求美國提供足夠的國際清償力,即提供足夠的美元,以促進生產和國際貿易發展的順暢運轉。而信心和清償力又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給太多就會有不能兌換的危險,從而發生信心問題,美元供給太少就會發生國際清償力不足的問題。這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根本缺陷是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特里芬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故稱“特里芬難題”。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元荒”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美元災”,布雷頓森林體系實實在在地陷入了“特里芬難題”中。這一根本缺陷,使后來采取創設特別提款權復合貨幣的方法也無濟于事,從而使布雷頓森林體系無法維持,導致其最終徹底瓦解。

3簡述產品的同質性、異質性,并說明同、異質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種類。

【考點】國際經濟學——產業內貿易理論

【解析】產品同質性是指產品間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場區位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產品的異質性是指產品間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兩種情況,即產品的同質與異質,都會產生國際貿易。

(1)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有以下幾類:國家大宗產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貿易;合作或技術因素的貿易,如銀行業、保險業走出去、引進來;轉口貿易;政府干預產生的價格扭曲,使進出口同種產品有利可圖;季節性產品貿易,如季節性瓜果的進出口。

(2)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國際產品異質性是產業內貿易的基礎,這體現在產品牌號、規格、服務等特點上的不同,需求因特點不同產生既進口又出口的現象。異質產品產業內貿易主要有三種情況:使用價值完全一樣,但生產投入極不相同的異質產品;在生產投入方面極為相似,但使用價值極不相同的異質產品;產品的使用價值幾乎完全一樣、生產投入又極為相似的異質產品。

4簡述養老保險制度的三種籌資模式。

【考點】財政學——養老保險制度的籌資模式

【解析】從其籌資方式來說,養老保險制度可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1)完全基金制

完全基金制是用過去積累的繳款所掙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險金的制度。具體來說,就是工人在就業期限或壽命內向社會保險計劃繳款,這些繳款存入政府管理的基金中,該項基金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積累并生息,當一個工人退休后,每年領取的保險金主要來自其中的利息收入。

(2)現收現付制

現收現付制是用當期的繳款提供保險金的制度。換句話說,支付給當期接受者的保險金來自于現在工作的人繳納的稅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保障稅,有的國家也稱為社會保險稅或工薪稅。

(3)部分基金制

部分基金制是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部分特征又具有現收現付制部分性質的混合制度。社會保障稅的一部分用來支付當期接受者的保險金,另一部分(剩余部分)投資于政府管理的基金(或稱為社會保障信托基金),該基金用來支付將來的保險金。

四、論述與計算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已知某封閉經濟中:消費需求函數為C=1000+0.5Y,投資需求函數為I=2500-240r,實際貨幣需求函數為M/P=0.5Y-260r,貨幣供給M=1000,充分就業產出Y(_)=4600。求:

(1)IS曲線、LM曲線和總需求函數。

(2)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產出時的價格P和利率r。

(3)如果政府將貨幣供給M增加到1200,總產出Y和利率r的短期均衡值是多少?長期均衡值是多少?

(4)根據以上結論,簡述長期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及其政策含義。

【考點】西方經濟學——IS曲線、LM曲線和總需求函數;充分就業;貨幣供給增加時的產出與利率變化;長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

【解析】(1)由兩部門經濟產品市場均衡條件可得:Y=C+I=1000+0.5Y+2500-240r。

整理得IS曲線方程為:Y=7000-480r。

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可得:0.5Y-260r=1000/P。

整理得LM曲線方程為:Y=2000/P+520r。

聯立IS曲線方程和LM曲線方程可得總需求函數為:Y=3640+960/P。

(2)當經濟實現充分就業時,產出為4600,代入總需求函數后求解可得P=1。將充分就業產出4600代入IS曲線方程求解可得r=5。

(3)如果政府把貨幣供給M增加到1200,此時LM曲線方程為Y=2400/P+520r。考慮到短期價格不變,即P=1,從而LM曲線方程為Y=2400+520r,聯立(1)中IS曲線方程Y=7000-480r可得總產出Y=4792,利率的短期均衡值r=4.6。

由于經濟在長期中處于潛在產出,因此長期總產出Y=4600。將充分就業產出4600代入IS曲線方程可得r=5。將Y=4600和r=5代入新的LM曲線方程,得價格P=1.2。

(4)根據以上結論,就長期而言,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只會使得物價水平從P=1上升到P=1.2,而潛在產出不發生變化,進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就長期而言,有效需求管理政策無效。

2試辨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不同含義,為什么人均GDP或人均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請闡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考點】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及基本原則

【解析】(1)經濟增長一般指更多的產出,它通常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GNP)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的增長速度來表示。

經濟發展要比經濟增長有著更廣的外延,它除了包括更多的產出,同時也包括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技術和體制安排上的變革,如經濟結構的變化、一個社會的平等化狀況、就業狀況、教育水平等。

經濟增長是一個“量”的概念,而經濟發展是一個“質”的概念。從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基礎和核心,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就不會有經濟發展。另外,經濟增長可能會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甚至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

(2)人均GNP或人均GDP之所以不能完全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人均GNP或人均GDP沒有充分反映國民生產總值的分配情況,一國的人均GNP或GDP可能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但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是這種增長的受益者,大部分人則可能在就業、平均收入等方面沒有什么根本改進,生活質量沒有明顯的提高;

盡管一國總產出可能增長很快,但如果人口增長率相當于或大于產出增長率,那么人口的增長就會成為阻礙發展的重要變量;

由于官方匯率高估,統計資料不全,一些“非市場”的產品和勞務沒有計算在內,人均GNP或人均GDP可能缺乏國際可比性;

人均GNP或人均GDP不能及時反映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類型或從使用這些產品和勞務中得到的福利情況,它也沒有反映由于環境污染、都市化和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副作用;

人均GNP或人均GDP不能充分反映一國人民的生活質量,除人均GNP或人均GDP外,反映生活質量的指標還包括教育和識字率、預期壽命、按人均卡路里的供給或按其他這類指標衡量的營養水平、人均能源消費、人均鋼鐵消費、耐用消費品的人均消耗等。

(3)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人類發展觀的重大進步,它強調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總體來說,可持續發展觀的理論內涵主要具有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觀念堅持人的發展與自然生態運動和諧發展,并最終服務于人的原則。要求人類自身的繁衍、人類的經濟及社會活動的總的物質消耗不能超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不能破壞自己的生存條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妥善保護自然資源基礎,保證再生性資源能持續具有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資源能獲得新增儲量和替代資源的充分補償,并能有效地維持環境自凈和納污能力,形成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公平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觀念強調每一時代的發展既應維護當代人的公平發展,也應維護代際間的公平發展,即每一時代的社會發展,既應力求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又不能對子孫后代的發展造成危害,并應為子孫后代留下可能的發展空間,堅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注意處理好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儲備、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本代人發展與后代人發展、階段性發展與持續性發展、內源性發展與派生性及一體性發展的協調統一關系。

共同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觀體現了在國際發展事務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具有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世界各國應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協調發展的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安县| 读书| 府谷县| 兴义市| 静宁县| 遵化市| 怀仁县| 句容市| 南靖县| 利川市| 仁寿县| 赣州市| 伊金霍洛旗| 鄂州市| 铅山县| 柘荣县| 岑溪市| 星子县| 印江| 陆川县| 南康市| 泸西县| 平度市| 沧源| 平原县| 关岭| 谷城县| 景德镇市| 论坛| 遂昌县| 贵阳市| 常山县| 蓝田县| 深泽县| 隆安县| 阿合奇县| 嵊泗县| 招远市| 临沧市| 山阴县|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