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視頻講解)
- 圣才電子書
- 6862字
- 2021-05-25 18:55:40
201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6分)
1經濟政策的基本目標是( )。
①經濟增長
②物價穩定
③效率、增長、穩定
④分配公正
⑤國際收支平衡
⑥經濟福利
A.①②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案】C
【考點】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經濟政策的基本目標
【解析】經濟政策的基本目標又被稱為最終目標,是通過一定的價值判斷及主導思想而提出的規范性概念,大體上可分為以下三類:①效率、增長、穩定;②經濟福利;③分配公正。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屬于經濟政策的具體目標。
2某地區對新汽車需求的價格彈性Ed=-1.2,需求的收入彈性Ey=3.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
A.價格提高1%將導致需求增加1.2%
B.收入增加2%將導致需求減少6.0%
C.價格提高3%將導致需求減少3.6%
D.收入增加4%將導致需求增加4.8%
【答案】C
【考點】西方經濟學——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的收入彈性
【解析】需求的價格彈性為-1.2,表明當價格提高1%時,需求量減少1.2%(商品的需求量和價格呈反方向變動關系);需求的收入彈性為3,表明當收入提高1%時,需求量相應增加3%。
3在兩部門經濟中,若消費函數表示為C=100+0.6Y,這表明( )。
A.邊際儲蓄傾向等于0.6
B.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之和等于100
C.邊際儲蓄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之和等于1
D.平均儲蓄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之和等于1
【答案】D
【考點】西方經濟學——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的關系
【解析】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結為:①C+S=Y;②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之和等于1;③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之和等于1。A項,邊際消費傾向為0.6,邊際儲蓄傾向為0.4;B項,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之和等于1;C項,邊際儲蓄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之和不等于1。
4貨幣市場存款賬戶是一種( )。
A.負債業務的創新
B.資產業務的創新
C.中間業務的創新
D.清算業務的創新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案】A
【考點】貨幣銀行學——存款貨幣銀行的負債、資產業務與表外業務
【解析】貨幣市場存款賬戶指的是西方商業銀行為應對來自貨幣市場基金的競爭而開辦的一種存款業務。這一賬戶本質上仍是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負債業務,因此,貨幣市場存款賬戶是負債業務的一種創新。
5根據最優貨幣區理論,最優貨幣區的條件為( )。
①要素市場融合
②價格與工資彈性
③商品市場高度融合
④國際收支順差
⑤宏觀經濟協調和政治融合
⑥金融市場融合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⑥
【答案】C
【考點】國際經濟學——最優貨幣區條件分析
【解析】最優貨幣區理論認為,最優貨幣區應具備的條件包括:①價格與工資彈性;②要素市場融合;③金融市場融合;④商品市場高度融合;⑤宏觀經濟協調和政治融合。
6利用貨幣對外貶值調節一國國際收支逆差,需要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即本國出口的需求價格彈性與本國進口的需求價格彈性之和的絕對值( )。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小于0
【答案】A
【考點】國際經濟學——國際收支失衡的若干理論(彈性法)
【解析】馬歇爾-勒納條件指的是本國出口的需求價格彈性與本國進口的需求價格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大于1,也即進出口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較大。只有在滿足這一條件的情況下,彈性法才能利用價格有效的調節進出口,進而改善國際收支。
7稅收負擔分配的“能力原則”,要求納稅人應該按照他們的支付能力納稅。以下( )可以用來衡量個人的支付能力。
①所得標準
②支出標準
③財富標準
④政府規定的其他標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案】A
【考點】財政學——能力原則
【解析】納稅能力的大小是依據納稅人擁有的財富來確定的,這是稅務實踐中常用的標準。由于財富主要由所得、支出和財產構成,因此納稅能力測定標準可分為所得標準、支出標準和財富標準。
8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包括( )。
①社會保險
②社會救濟
③社會福利
④社會優撫
⑤社會捐贈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案】D
【考點】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成
【解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由四個方面的內容構成,即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由五項組成,即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在社會保險制度中,養老保險又是最重要的。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2分)
1自然失業率
【考點】西方經濟學——自然率假說
【解析】自然失業率由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自發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下的失業率。由于這一失業率與經濟中的市場結構、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而與通貨膨脹率高低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故被稱為自然失業率。由此,貨幣主義者認為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
2科斯定理
【考點】西方經濟學——科斯定理
【解析】科斯定理是旨在解決外在性的一種產權理論,由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在其《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提出,科斯認為:在交易費用為零(或者很小)時,只要產權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許經濟當事人進行談判交易,那么不論初始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都是有效率的。由此引申出來的第二定理是: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條件下,不同的產權制度會影響到資源配置的效率。
3公共定價法
【考點】財政學——公共定價法的概念
【解析】公共定價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純公共定價,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壟斷行業(如通訊、公交等行業)的價格;二是管制定價或價格管制,即政府規定競爭性管制行業(如金融、農業等行業)的價格。公共定價方法包括平均成本定價法、二部定價法和負荷定價法。
政府通過公共定價方法,目的不僅在于提高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這些物品和服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益。
4里昂惕夫反論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考點】國際經濟學——里昂惕夫反論的基本內容
【解析】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對美國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對外貿易進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和美國進口替代產品(即美國既進口又自己生產的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發現美國參與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專業分工之上的(即出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率低于進口替代產品),而不是建立在資本密集型專業分工基礎之上的,即美國是通過對外貿易安排剩余勞動力和節約資本的。這一結論與主流的H-O模型相悖,被稱為里昂惕夫反論。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32分)
1什么是平均可變成本、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并作圖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考點】西方經濟學——短期成本曲線
【解析】(1)平均可變成本是生產每一單位產品購買可變要素所耗費的成本,AVC=VC/y;平均成本是生產每一單位產品購買的可變要素與不變要素所耗費的成本,AC=TC/y;邊際成本是每增加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成本量,MC=dTC/dy。
(2)邊際成本MC的變動規律是:開始時,邊際成本MC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即邊際成本MC是一條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線。
(3)如圖1所示:平均成本AC高于平均可變成本AVC,且相互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邊際成本MC與平均成本AC相交于平均成本AC的最低點,相交前,MC<AC,平均成本AC下降;相交后,MC>AC,平均成本AC上升;相交時,MC=AC,平均成本AC最低。邊際成本MC與平均可變成本AVC相交于AVC的最低點,相交前,MC<AVC,平均可變成本AVC下降;相交后,MC>AVC,平均可變成本AVC上升。
圖1 平均成本、平均可變成本以及邊際成本的關系
2試作圖說明主流經濟學派的總需求曲線是如何得到的。
【考點】西方經濟學——總需求函數及其推導
【解析】(1)總需求是指經濟社會中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總需求函數被定義為總需求量與價格水平之間的對應關系,總需求量與價格總水平之間呈反方向變動。
(2)數學推導
總需求函數可以通過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條件推導出來。假定投資函數為I=I(r),儲蓄函數為S=S(Y),貨幣需求為L=L1(Y)+L2(r),貨幣供給為m=M/P。在名義貨幣量M既定的條件下,聯立方程:
從中消除利率可求得總需求函數。
(3)圖形推導
如圖2所示,對應于不同的價格總水平,既定的名義貨幣量表示的實際貨幣量相應地不同,從而LM曲線發生變動。對應于不同的LM曲線,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將決定不同的總需求量,相應的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價格總水平為P1時對應的需求總量為Y1,當總價格水平由P1下降為P2時,LM曲線由LM1移動至LM2,對應的需求總量為Y2,找到不同的價格總水平對應的需求總量,即可得到總需求曲線。
圖2 總需求曲線的推導
3試說明評估政府支出項目時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法”與“最低費用選擇法”的不同之處。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考點】財政學——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費用選擇法
【解析】(1)“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針對政府確定的建設項目,提出若干實現建設項目的方案,詳列各種方案的全部預期成本和全部預期效益,通過分析比較,選最優的政府投資項目。
最低費用選擇法一般不用貨幣單位來計量備選的財政支出項目的社會效益,只計算每項備選項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為擇優的標準。
(2)成本-效益分析法的運用,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科學地確定項目的效益、成本和貼現率。
①效益和成本的確定。與微觀經濟主體的支出相比較,財政支出的成本與效益包含了更多的內容。除了計算微觀經濟主體所應計算的一切之外,它還需增加計算:與本支出項目無直接關聯的一切可用貨幣計量的成本與效益,與本支出項目直接和間接關聯的一切不可用貨幣計量的成本與效益。
②貼現率的確定。首先,貼現率應當至少等于舉借外債的利率,因為即使項目全部都在國內融資,但由于假定放棄其中的一個項目可能會給其他項目提供資金,從而減少了舉借外債的需要。其次,貼現率也不應低于國有企業因政府增加資本投入而取得的收益率,否則,把資源從政府項目上轉移到國有企業可能會增加收益。
③時間期界的確定。時間期界確定的長與短,直接影響著項目效益與成本現值。一般來說,不同的項目,時間期界不同。
④優先次序的確定。在項目選擇的過程中,一般的原則是選擇支出既定情況下的凈社會效益最大的項目。
(3)對于不能運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進行評估的政府財政支出項目,可以用最低費用選擇法進行評估分析。此法與“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區別,是不用貨幣單位來計量備選的財政支出項目的社會效益,只計算每個備選項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為項目選擇的標準。
(4)最低費用選擇法的基本步驟是:①根據政府確定的建設項目,提出多種備選方案;②以貨幣為統一尺度,分別計算各備選方案的各種有形成本并加總;③按照各備選方案的總成本高低排出順序,提供給決策者選擇。
4試推導貿易乘數公式。
【考點】國際經濟學——貿易乘數的公式推導
【解析】貿易乘數研究了一國對外貿易與國民收入和就業之間的關系,描述了開放經濟體系內部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動態過程。
貿易乘數的公式推導:
從總需求角度有:Y=C+I+G+X。
從總供給角度有:Y=C+S+T+M。
令政府部門稅收等于支出,即T=G,變換:
C+I+X=C+S+M
I+X=S+M
設dI為投資增量,dX為出口增量,dS為儲蓄增量,dM為進口增量,有:dI+dX=dS+dM。
變形后:
dI+dX=(dS/dY+dM/dY)×dY
dY=[1/(dS/dY+dM/dY)]×(dI+dX)
若令dS=dI,則有:dY/dX=1/(dM/dY)。
即為貿易乘數。
四、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產權明晰化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實現產權關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
【考點】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產權明晰化
【解析】(1)產權明晰化的含義是:
①產權的排他性。產權主體必須對交易對象擁有明晰的、唯一的產權,即產權歸屬非常明確。產權的排他性不僅意味著不讓他人從該項資產中受益,而且意味著資產所有者要排他性地對該項資產使用中的各項成本負責,包括承擔排他性的成本。
②產權的可分割性或可分離性。產權的可分割性是產權可轉讓性的前提條件。產權的可分割性不僅使產權在量上是可以度量的(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如股票價格),而且可使人們在擁有和行使這些可分割性的權利時實行專業化分工,獲取由分工帶來的增量收益。
③產權的可轉讓性。產權主體能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則自由地處置歸其所有的資產,包括部分或全部權利的讓渡。產權的可轉讓性不僅有助于產權主體自主地拆分、組合各種財產權利關系,靈活地選擇各種有效的組織形式,促使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在全社會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賦予產權主體的自由退出權。
④產權的有效保護。有效率的交易不僅需要明確地界定產權,而且要求有效地保護產權。產權保護的社會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暴力或暴力威脅;二是價值體系或意識形態;三是習俗、慣例;四是由國家及其代理人制定的規則和法令。
(2)為了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就必須明確產權關系,即以資產來界定當事人占有稀缺資源的權利。之所以說實現產權關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是因為:
①產權關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確界定交易界區
一個在法律上強有力的產權制度可以通過法律等制度界定和保護排他性的產權,使交易者既能在市場上展開公平的現貨交易,又可以與其他交易者締結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約關系,形成多樣化的財貨交換方式和財產轉讓方式。由此可見,排他性產權的確立是市場機制有效協調微觀決策的必要條件。
②產權關系明晰化有助于規范交易行為
一個在法律上強有力的產權制度一方面通過法律等形式界定財產的最終歸屬,保護所有者的權益,另一方面對財產實際占有主體進行定位和對其擁有的權限進行界定。明確的產權關系既有助于制定公平而又有效率的交易規則,又能有效地約束和規范行為人的交易行為。因此,產權明晰化是市場經濟有序化運行的重要條件之一。
③產權關系明晰化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穩定的收益預期
權利義務關系的明晰化與對稱性,可使行為人在行使產權時具有穩定的預期,其將全面權衡成本與收益的關系,以效用最大化原則來支配和處分產權,從而優化激勵與約束機制。
④產權關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
產權制度通過降低達成人與人之間合作的交易費用,提高合作效率。
⑤產權關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排他性產權的確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場交易成為可能;產權的可分離性,可使人們在擁有和行使這些可分離性的權利時實行專業化分工,獲取由分工帶來的收益增量;產權的可轉讓性,使資源能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在全社會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一個在法律上強有力的產權制度有利于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2試分別闡述“社會利益論”“金融風險論”及“投資者利益保護論”關于金融監管必要性的理論。
【考點】貨幣銀行學——金融監管理論
【解析】(1)“社會利益論”關于金融監管必要性的理論分析
該理論認為金融監管的基本出發點首先就是要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而社會公眾利益的高度分散化,決定了只能由國家授權的機構來履行這一職責。
歷史經驗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家銀行可以通過其資產負債的擴大、資產對資本比率的擴大來增加其盈利能力,但這又伴隨著風險的增大。由于全部的風險成本并不是完全由該銀行自身承擔,而是由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社會來承擔,這就會使該銀行具有足夠的動力通過增加風險來提高盈利水平,因此,如果不對其實施必要的監管和限制,社會公眾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也可以這樣概括:市場缺陷的存在,有必要讓代表社會公眾利益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經濟生活,通過管制來糾正或消除市場缺陷,以達到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社會福利損失的目的。
(2)“金融風險論”關于金融監管必要性的理論分析
金融風險的特征,決定了必須實施監管,以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
①銀行業的資本只占很小的比率,大量的資產業務要靠負債來支撐,在其經營過程中,利率、匯率、負債結構、借款人償債能力等因素的變化,使得銀行業面臨著種種風險。而且,金融機構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往往存在盲目擴張資產的沖動,更加劇了金融業的高風險和內在不穩定性。當社會公眾對其失去信任而擠提存款時,銀行就會發生支付危機甚至破產。
②金融業具有發生支付危機的連鎖效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各階層以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都通過債權債務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因而,金融體系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極易造成連鎖反應,進而引發普遍的金融危機。更進一步,一國的金融危機還會影響到其他國家,并可能引發區域性甚至世界性的金融動蕩。
③金融體系的風險,直接影響著貨幣制度和宏觀經濟的穩定。
(3)“投資者利益保護論”關于金融監管必要性的理論分析
經濟學假定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價格可以反映所有的信息,但在現實中,卻大量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在信息不對稱或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可能利用這一優勢來損害信息劣勢方的利益,于是就提出了這樣的監管要求:有必要對信息優勢方(主要是金融機構)的行為加以規范和約束,為投資者創造公平、公正的投資環境。
- 張康之《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435保險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839教育管理學(二)[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黃達《金融學》名校考研(含復試)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830翻譯與寫作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山東大學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621綜合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616基礎英語(含語言學及英美文學基礎知識)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基金銷售從業考試《證券投資基金銷售基礎知識》過關必做2000題(含歷年真題)
-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第3版)
- 李坤望《國際經濟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吳相鈺《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第4版)課后習題和考研真題詳解
-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254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胡援成《貨幣銀行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王道俊《教育學》(第6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